20210202 黃偉民易經講堂
黃大仙都失守了!
建廟九十九年,首次取消年卅晚的頭炷香儀式。
我們將見不到夏蕙姨精心炮製的牛魔王造型上香,保佑香港一年風調雨順的畫面了。
年初一到年十五,凡到黃大仙上香拜拜求簽的人,都要實名登記,留下個人通訊電話等資料,給政府作防疫追蹤。
黃大仙都怕你傳染。
疫情真的這麼嚴重?
主要是習近平不滿意林鄭政府的防疫工作,令他擔心。他說,澳門就做得好嘞!
年年考第一的林鄭,今次肥佬!
這直接影響林鄭連任的行情,所以,她殺得興起,突襲港九各區。
很快就到你家的大廈了。黃昏時,准入唔准出,半夜差人拍門,然後乖乖一家下樓排隊檢疫。一宵無眠,明天七時解封,俾你返工。然後告訴你,你那區零確診。
不封關,就可以確保武漢肺炎繼續入境;每日確診數字高企,就可以將林鄭突襲民居的行為合理化;政府能隨時封鎖全港各區,又不用理據,逐戶拍門叫人出來排隊,進行搜集DNA才放你回家,這就是強政勵治了。
香港人很快習慣,最緊要唔好阻住我返工。
現在是熱身吧,政府應該有些目標地區想封又唔敢的。但防疫大過天,為你健康好,又在其他貧窮地區做了幾十次,時機成熟便可以出手了。
一個聰明用計的政府!
BNO簽證,可以定居英國的巨浪來了。英國內政部估計,五年內有一百萬香港人,用這方法移居英國。
全香港人都在煩惱,是留是走?政府步步進逼,驚你唔走。
先向火燭都唔會走的公僕下手。宣誓效忠《基本法》和特區政府的死線快到,唔宣誓當辭職論,但宣誓?
這個宣誓是否終身制?係咪係好似入黑社會一樣,成世都搣唔甩?
聶德權到現在都唔肯正面回應。
搞完公僕就到老師。
都是那種一生追求安安定定的人,就要你寢食難安。
北京方面,仍是一再重覆,不承認BNO為合法旅遊證件……是一連串行動的其中一步吧,目前礙於形勢未能清楚公佈布局,方向應該是不承認香港人雙重或多重國籍,總目標應該限制香港人的出入境自由。
同時雙線進行的是取消一直沿用的「太空卡」制度,以後電話卡一定要實名登記。
這是限制通訊自由,睇你死未!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香港人今日在驚濤駭浪中,一浪比一浪高,一浪比一浪險!
這便是《周易》第廿九卦,習坎卦!
坎字,是欠土。
沒有了土地給我們作立足點,人就一直往下沉,無限地沉淪。永遠的向下,宗教上,便即是下地獄了。
坎卦的卦德為險。習坎卦,上卦是險,下卦也是險;看得到的外卦是險,看不到的內卦也是險;在朝是險,在野也是險。
坎,也解作陷阱。
什麼是陷阱?表面上看不出,原來是個大坑洞的,便是陷阱。有天然的陷阱,也有人為的陷阱,獵人佈一個肉眼看不出的陷阱,等他的獵物掉下去。
人生充滿這樣的坎,陷阱;社會如是,人情也如是。
《周易》的卦序,先是習坎,才到繼明離卦。
先坎後離,是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掉下陷阱,在坎險中,可以學習很多;學習之後,你會發光,不但自己能發光,還可以幫助別人發光。
如果習坎卦免徵下地獄,繼明離卦就是上天堂。先下地獄,手有資格上天堂。
習坎,接受憂患的磨練。
習坎卦的六支爻,是人生先後次序,也是社會的不同階層,面對的處境。
第一支爻,初六:
習坎,入于坎,窞,凶。
初入險境,處身社會基層,什麼條件都無,但偏偏急於亂說亂動。所以,陷入的不止一個洞,還踏入洞中的洞。窞,穴+陷,坎已是坑洞,坎中的窞,洞中的洞。
人在坎險中,想脫險,先要冷靜習慣,再學習。習坎,習慣,學習。
坎卦初爻,險難剛剛開始,心中必然慌張,便會胡亂掙扎,希望有神仙援手。
習,就是要靠自己,像小鳥學飛,要自己拍翼,習。這個時候亂動,掙扎不得其法,便容易入于坎窞,凶。不當的舉動,結果只會愈陷愈水深。經濟初出危機,便借貴利,幻想先解決眼前危機,結果是將危機加劇。這就是入于坎窞,因不當的掙扎更加泥足深陷。
《小象傳》說: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易經》直言失道凶也,根本不同情你,因為你失道,偏離了正道,自然自己要負責。
入了坎險,不是偶然,一失敗,就希望別人援手救你,期望上面九二來幫忙,也便是「失道凶也」。初六失位不中無應,在習坎中,凶,便不能怪別人。
初六爻變,為水澤節卦,習坎的坎水,之所以危險的奔流,就是因為最底的初爻是陰爻,洩底。將陰轉陽,即馬上節制,不要亂動,險境便得到節制。
節制,是湖泊水蓄水的象,不能多,多是冷溼;不能少,少是乾涸。蓄水節制,水不流失。湖泊安靜,兌卦卦德才能是悅。
第二爻,九二:
坎有險,求小得。
九二在習坎卦的下卦中間,在野的菁英,失位得中,追求的,是先自保,站穩腳跟。
九二自己是陽爻,有實力才能,但柔位,位無權力。明乎此,能剛能柔,能屈能伸,有彈性,不強幹,懂得保留實力,謹慎小心,追求的,是「小得」。
九二乘初六,承乘關係好,但無法幫忙。因為大環境實在太差,自己實力不足以救人。
求小得,環境不能求大得,因為小得小風險,大得大風險。
求小得是在安全範圍,找一個立足地,強化自己實力,準備習坎的下一波危險來臨。
《小象傳》說:未出中也。
未離開險坎的中心,便要做風險準備。
爻變為水地比卦,要締結同盟,預備下波來臨的習坎風險。
第三爻,六三:
來之坎坎,險且忱,入于坎窞,勿用。
六三在習坎下卦的頂,在野的社會頂層,其實條件極差,失位不中無應無比,承乘不吉,人際關係很糟。與卦中兩支陽爻都無關係,只能孤身作戰。但苦於自己是陰爻,實力有限。來之坎坎,來是來,之是往前走。來也坎,去也坎;之是曲線向前走,來是回頭,這個階層,向上又不成,回頭又不成,任何方向,都是坎。之,硬著頭皮往前衝,但六三面對的,是上卦的坎險;回頭嘛,乘剛九二,它擋住你。來也坎,去也坎,只有在兩難兩個坎險中,喘息一下。
目前的坎已經難,跟住來那一個坎更難,那麼應該怎麼辦好呢?《易經》教你:險且枕。險境已是事實,來去不得,唯一可做的,且枕。且,是將就一下:枕,是睡一會兒。
唯一可做的,是爭取時間休息。人,必須練習將就一下,在艱難日子,資源匱乏時,暫且如此囉。
險且枕,顯示那種險境,本來無法安睡,但目前只能如此,爭取休息,否則跟著來的那一波坎險,就一點脫身機會都沒有了。
入于坎窞,和初六一樣,凡陰爻剛位,都是亂動的。下一個剛位,已經是九五了,陽爻剛位,飛龍在天,動得才合時。
所以,忠告只有一個,勿用、學潛龍,勿用。不要做任何大決定。一動,就入于坎窞。應該做的,只有險且枕。
《小象傳》說: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凡剛位都想動,一、三、五,三個剛位都想動,但陰爻動來都只會泥足深陷,所以,說無功也。不但無功,只會增加自己的險情。六三處境,進退不得,無論怎樣做,都是終無功也。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睡覺休息。險且枕,好像強人所難,但除此,任何行動,只有更危險,所以,六三爻變為水風井卦。停下來看看,是否找到新資源,水不一定是從天而降的雨水,說不定從相反方向,可以找到地下水,突破目前的困局。
第四爻,六四: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這是一個典型政治犯的處境。樽,是裝酒的瓶。簋,是盛菜的青銅器。我們說九大簋,是誇飾語。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廣東人說九大簋,是菜式多,突顯廣東富庶。
樽酒,是一壼酒,簋貳,貳是配套,有餸菜。其實,政治犯,在囚中,那可能有酒有菜?那是犯人自我調節,環境愈惡劣,愈要活下去,像周文王囚於羑里,要吃自己兒子的肉包。
現實是,用缶。缶,是一個砵。這是文學上的反差對照。
在獄中,什麼都必然很差,但心理上要調節得悠然自得,要活下去,才有機會翻身。
我們面對用缶這種人生逆境,要幻想成:樽酒簋貳,活得自在,那任何人對你都沒有辦法。
但實際情況是,納約自牖。約是簡約粗糙。納約,是坦然接受這麼糟糕的食物。
這些食物,不是從門口進來的,政治監房,那有門?
自牖,牖是窗戶。是從窗一樣的小洞推食物進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堅強地活著,不以為意。如果這些考驗,統統都能夠接受,終無咎。現在很差,但最終,可以無咎,可以得到善終。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禍不單行的習坎卦,但不要忘記,習坎之後,就是繼明。人間後面那一遍佛光。即使現實很苦,但不放棄人的尊嚴,永遠保留一個牖,窗口,引進光明。牖,這個洞口好小,但是唯一透光所在,千萬不要自己關了,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納約自牖,就能終無咎。我們心裡可以創造奇蹟,永遠不放棄希望,而且懂得善於「約」和「牖」。六四爻變為澤水困卦,坎中困象。
《小象傳》說: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好好的處理跟上面的九五關係。六四陰爻柔位,九五陽爻剛位,兩爻承乘關係極佳,大家都在習坎中,要聯手,互相需要,這個關係便叫剛柔際。兩人有難同當,建立純柔跟純剛的微妙互動。兩爻齊變,便是雷水解卦,解除險難了。解,就可以脫困。
第五爻,九五:
坎不盈,坁既平,無咎。
在習坎的環境中,九五,這支爻,是最有能力,最有條件的一員。
九五得位得中,陽爻剛位,在上卦,飛龍在天的位置,人有能力,位有權力。在習坎兩支陽爻中,它比九二更有資源和能力,他得位,在君位;九二失位,在民間。
九五這爻要學的,是心胸,能包容。
坁既平。坁是小丘,河川中的高地小丘,即沙洲。
在習坎中,九五條件最好,資源最豐。在習坎時期,坎是坑洞,坁是沙洲。坎險中,低的坑洞不要盈滿,高地的沙洲不要成為阻礙,河水往前川流不息,便可以無咎。
須知道,在坎險時,社會仍有不同的高高低低。六四陰爻柔位,九五陽爻剛位,一個純陰,象徵低;一個純陽,象徵高。河川的高低,形成波濤洶湧。坎中最麻煩的,有各大小山頭派系。卦象告訴我們,九五六四,陽乘陰,陰承陽,坎不盈,低的不阻礙;坁既平,高的也不阻礙。聯手爻變,便是雷水解卦,脫離險境了。所以,無咎。
習坎卦,六支爻,都在風險之中,大家要利用本身的位置,條件,渡過難關。
《小象傳》說:坎不盈,中未大也。
九五為什麼不能自大,單獨行事?因為他居於上卦的坎險之中,還沒有進入下一卦,大放光明的離卦境界,即仍未脫險。雖然九五自己目前條件不俗,陽爻剛位,但要團結大局,包容一切,才能脫險。這就是坎不盈的道理。
九五自己單獨變為地水師卦,是戰爭爆發,勞師動眾。所以,一定要聯同六四攜手,一齊行動,兩爻齊變,才是雷水解卦。
第六爻,上六:
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易經》的邏輯,第五爻給你的忠告,你不聽,便發展成第六爻。
係,即是繫,綁得牢牢的。
用什麼綁?徽纆,大麻繩,黑色的。
寘,置也。引申為囚禁。
叢棘,荊棘叢,指牢獄。上古囚禁犯人的地方,國家監獄。
三歲,長時間。
不得,擺脫不了。
結論當然是凶了。
坎為險,也是河川的資源所在。要獲取資源,所以要涉險。三支爻中,陽爻在中象徵資源,但上下各有陰爻包著,象徵危險。
上爻是極險,所以在習坎卦中,初六是初涉險境,上六是最高風險之處。初六失道,所以凶;上六也是失道,凶三歲也。
初六剛入險地習坎卦,陰爻剛位,無能力卻亂動,所以,入于坎窞,剛位想動,但忘記自己實力是陰爻。上六,陰爻柔位,應的是六三,也是陰爻。習坎卦中的兩支陽爻,和它都沒有關係。上六只有乘剛九五,自己無能力,無支援,卻在習坎最險之地。應六三,陰遇陰,阻窒。兩支陰爻都是乘剛,上六處境又比六三苦得多。六三勸他睡一會;上六連喘息都沒機會,長時間,三歲不得。
《小象傳》說: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易經》完全不同情你,因為失道也,自己造成的。
第五爻的忠告不聽,就是第六爻的結果。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當你飛龍在天的時候,沒有利見大人,那只能亢龍有悔了。
上六爻變為風水渙卦,渙散了,整個人散了,困於習坎最深的坑洞之中。
囚 鳥 廣東 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金馬獎總評(紀錄片):中國背景之作傲視本項】
►
【最佳紀錄片】
王婉柔《千年一問》
李家驊《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鄧偉《爺爺和父親》
李哲昕《迷航》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佔領立法會》
.
每年覺得看得最過癮、最驚喜的一個項目,總是最佳紀錄片。尤其在金馬獎面臨對岸抵制的當下,本項看來卻有如聞風不動,依然有來自兩岸三地的作品,題材也依然存在政治指涉的批判性。因為與劇情片創作者多半必須面臨商業的妥協,紀錄片工作者能夠更獨立的進行創作,許多好片都是在往社會的痛點戳。也難怪香港金像獎至今不願成立最佳紀錄片獎。
.
來自香港的《佔領立法會》是今年唯一記述本屆香港社運的作品,也許是為了保護創作者的安全,本片沒有具體的導演,而是代表「香港紀錄片工作者」。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證明在香港揭發真相,已是存有風險之事。本片的背景是2019年7月1日,香港史上首次發生立法會被佔領的狀況。從清晨伊始,一直到晚間民眾闖入。整個過程沒有解釋性的旁白,而是讓觀者有如親歷其中,看見事態的演變與發展。
.
許多具有張力的一幕都被攝影機紀錄了下來,包括抗爭者試圖衝破玻璃的實錄,以及現場所出現的路線之爭,在抗爭者向前挺進時,也出現了對於行動表示質疑的人。即便到了最後已然闖入立法會,也存在離開與留下的議論。創作者並沒有妄加論斷,而是寫實地呈現了人民的憤恨、恐懼以及不確定性,那些不確定性可能是出自於,沒有人確切知道彼此的立場是否完全相同。
.
雖然不能算是具有特別觀點的作品,但本片作為歷史的紀實,本片堪稱精煉且穩健,反映了香港人所遭遇的困境,同時也預示了該抗爭對後續社會運動的影響。不過相形之下,個人更期待《亂世備忘》(2016)這類已經對事件進行過確切梳理的作品,若回歸到更細緻的、關於觀點與技法的討論,《佔領立法會》相較其它作品比較會難以突出。
.
這次同樣來自香港的《迷航》(如附圖),其實是以中國烏坎事件為創作背景。2011年,廣東省汕尾市的烏坎村的村民眼見土地遭到村委會變賣,上訪又遭到無視,憤而組織上街抗議。在中國的政治環境底下,民眾以這種方式向官方表示不滿是極為少見的,會這麼做顯然是已經走投無路。不過村民們強調自己並不反共,只是要當局給個交代。這其實只是前後橫跨五年的烏坎事件的起頭,而導演李哲昕在當時就已經扛著攝影機出現在現場進行採訪。
.
他採訪的對象包括幾個參與事件的中堅份子薛錦波、楊色茂、林祖鑾(林祖戀)、莊烈宏等人。不過鏡頭一個轉換,時間一過,就得知剛剛還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的薛錦波之後在看守所疑似遭到虐死的訊息。不過第一次抗爭最後有了好的結果,當局同意不追究抗爭者之前的刑責,更讓村民自行組織選舉委員會進行村民代表選舉。國際媒體紛湧而至,以為這是中共政權逐漸放送管控的前兆,認為這是一個「民主實驗」。
.
最後民主選舉順利召開,在村民間富有極高聲望的林祖鑾等人都獲得高票當選。但新的一批人上來之後,又過去一年,其它村民卻發現什麼也沒變,土地沒討回來,反而覺得這群新的掌權者像是繼承了之前老官員的利益與嘴臉。但林祖鑾卻也對著鏡頭說,改革不是一蹴可幾。此言甚是,土地既然已經被盜光,換人上來也討不回來,但這些人走進體制之後有沒有收到什麼好處,卻也沒人說得準。
.
導演李哲昕就這樣花了長達八年的時間,將烏坎村事件爆發之初,一直到2016年的第二次抗爭之後為止,貼近了整個事件的核心人物,將村民面對迫害的悲憤、迎來民主的狂喜以及隨後的失落,整個歷程,全數記錄下來。與其說這是一部質疑專制政權的作品,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對民主制度的叩問。
.
許多反對中國民主化的聲音不外乎都是「中國太大、人太多,難管」、「小農村教育素質太低,無法選賢與能」這種言論。當烏坎村真的施行民主試驗之後,所見識到的,確實是出現明顯的適應不良,而這些新官即便真有改革理想,也受限於僵化尺度而寸步難行。況且擁有了權力之後,在欠缺判斷力的情況下,不免也想撈點油水。中國透過這個民主試驗,仿佛是想向世人說明中國人真的不適合民主。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導演將這個問題留給了觀眾。
.
片名「迷航」宛如是在指涉中國這艘大船的處境,看似船身堅固,但所面臨的卻是茫茫前途,不知制度要將船體導向何方。又可以將「迷航」延伸成全人類的命運,在民主化運動重獲新生的波蘭、匈牙利等國近年都轉趨專制,證實民主並未成為一個不可逆的選擇。從烏坎村裡村民的命運,不止可以看見制度利弊的辯證,也能看到人類命運的縮影。
.
就整個作品在拍攝執行上、素材數量的彙整、梳理出一個脈絡的難度來看,《迷航》都是「之最」。而就選材來看,整個議題與事件經過也勢必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更可以說,本片堪稱是金馬獎近年角逐的紀錄片之中,格局最為宏大的作品之一,無法想像本屆金馬獎可能會有別的結果。
.
不過唯一來自中國的長片作品《爺爺和父親》也未必沒有競爭力,它處理的看似不是國族議題,但格局依然可觀。本片聚焦在導演鄧偉眼盲的爺爺,他的爺爺三歲眼盲,長大之後被父母培養成算命師,年近九十仍然繼續執業。於是導演就跟著爺爺四處走,看他如何為人相命,也記述他與兒子(導演的父親)之間略帶緊張的關心。
.
導演之父幼時窮怕了,眼見家鄉開始發展,他毅然從事建商工作,也以此賺得不少錢。不過他眼中只有城市更新,將舊屋視為敝屣,等同無視自己的父輩堅守的價值。若由此將這對父子之間的衝突延伸出去,可以看見的是小城鎮力求發展、脫貧,造成的新舊世代隔閡。歸咎其來,就是一種貪念在驅動這個時代往前走,導演鄧偉藉爺爺睿智的開悟,揭開了時下中國二三線城鎮的人心所向。
.
撇開這些更大格局的思索,就家庭紀錄片的角度來看,本片也相當驚人。包括爺爺偷聽父親對話的鏡頭,以及片末靈堂父親觀賞紀錄片時的真情流露,都在在可觀。
.
兩部代表台灣的紀錄片《千年一問》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也各有可觀之處。其中導演王婉柔透過《千年一問》向觀眾介紹了台灣漫畫奇才鄭問,此君在漫畫界富有盛名,在日本、香港乃至中國大陸,都獲得崇敬,但在母國台灣卻是直到他過世之後,才有相關展覽問世,成就終於獲得正視。
.
導演為了讓觀眾清楚了解鄭問其人,不放過他人生的各種枝微末節,對本身就已經是鄭問迷的朋友而言,紀錄片的陳述大概是相當完整,但135分鐘的片長,對於一般觀眾而言,恐怕有些折磨。一些動畫的運用,雖然有看頭,但其實不見得有其必要性。包括動畫在內,中國弟子悼念老師的場面,也都有點流於煽情。太多東西要述說清楚,卻使得作品顯得笨重,欠缺剪裁,但鄭問兒子之死的關鍵事件卻只用一句話草草帶過,令觀影者產生疑惑,致使這部看似齊全的作品,又像是缺了一個角。
.
不過還是得說,雖然作品的野心未能與呈現成果匹配,但就說故事的技巧而言,王婉柔確實具有一流水準。觀影過程中,感覺像是在看海外如Netflix(網飛)製作的精美紀錄片,流暢而通俗易懂。此外,跳脫出成果本身,其選材本身也具有代表性,台灣有太多精彩的人物值得被介紹,這樣的嘗試非常值得鼓勵。
.
相形之下,李家驊的《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在五部紀錄片之中不算突出之作。導演以沉穩的角度訪問死刑犯本人或者相關的律師,試圖卸下囚徒的標籤,讓我們以一個人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生命故事。跳脫出人的本身,導演也對現行體制提出了深切的叩問。這是繼《徐自強的練習題》(2017)之後再有一部探討司法、死刑的作品入圍金馬獎。但本片的創作形式頗為簡約,是以一段又一段的訪談與新聞片段交織而成,雖然是一部穩健的議題式佳作,但在競賽處境之下就明顯不利。
.
綜觀下來,幾部作品所關照的議題都至關重要,但評審畢竟無法以議題選擇來論斷作品優劣,還是要回歸到作品本身的剪裁梳理是否得當。以這個標準來看,兩部拍攝地點在中國為主的《迷航》與《爺爺和父親》勝出可能性顯然更高。
——————————————————
11/21第57屆金馬獎線上直播就在myVIdeo
想線上掌握金馬第一手消息或回顧歷屆金馬作品就上myVideo 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HFF/
——————————————————
.
.
本屆金馬獎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827694697333255
【金馬57完整入圍名單統計】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5682
影爆點/翁煌德:港片孤軍奮戰 國產四強鬥陣搶金馬(劇情長片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2782
影爆點/翁煌德:喜劇重磅來襲 5帥發功搶金馬(男主角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4266
影爆點/翁煌德:怪咖齊拚后冠 60年老將力戰菜鳥搶金馬(女主角預測)
https://theinterview.asia/sharing/34561/
〈2020年金馬獎的東南亞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1709705931753
【2020金馬獎總評(男演員):男主獎歸喜劇演員?男配三強鼎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1826021477
【2020金馬獎總評(動畫片):亮點盡在短片類】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79231619770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本):無聲勝有聲,孤味一支獨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0760995026624
【2020金馬獎總評(新人):演員與導演,各是五取三】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5732521196138
【2020金馬獎總評(女演員):淑芳阿姨拚雙獎】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0899530679437
【2020金馬獎的19個如果】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21511605542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情長片+導演):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婉柔 #千年一問 #李家驊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鄧偉 #爺爺和父親 #李哲昕 #迷航 #佔領立法會 #金馬獎 #金馬影展
myVideo 影音隨看 金馬影展 TGHFF
囚 鳥 廣東 話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生也做賊:剃頭梳髻的明朝倭寇多半是中國人|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亂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戰國時代,無處不燃戰火,無人能得安寧,田園荒蕪,屍骨遍野。喪家野犬般的浪人、無糧可種無魚可打的流民、爛命一條的無賴,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岸富裕而軟弱的中國,一艘艘倭船出發了!
明朝軍民對這些「髡頭鳥音,赤體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為恐懼,而在異國他鄉幹壞事,來自日本的倭寇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亂世日本太難混了!
看過黑澤明《七武士》的人想必都對電影中的日本浪人印象深刻:在紛亂的日本戰國時代,喪失了家主的武士們猶如喪家的野犬,徘徊在山野荒村,為了飯糰就可以用生命戰鬥。
嘉靖年間,日本國內的情況正是《七武士》的背景年代,就像被搗翻的螞蟻窩一般混亂不堪。
名義上,日本有天皇,但天皇的實權早已旁落,吃穿用靠幕府養著,完全是寄人籬下的傀儡。幕府也好不到哪去,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從足利義滿後,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1467年連綿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征夷大將軍已經空有名號毫無實權,聽任有實力的權臣擺佈。
日本全國分為六十八國(國類似中國的州縣),其中的五十三個藩國,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個大名佔據著。大名們強弱分明,強的佔據幾國率眾數萬,弱的佔據幾個村子率眾數百,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整天你爭我殺,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都不算稀奇。當時的情況往往是:今天家臣們造反殺了主子,明天卻被鄰居的大名殺死,後天當勝利的大名回家一看,兒子已經取代了他的位置。
日本進入了毫無綱常道德可言的所謂「下克上」的諸侯爭霸時代,整整亂了一百多年。戰亂中,屍骨遍野,無數人流離失所,農民無法安心下田耕種,饑荒當然隨之而來。老百姓無路可生,強壯點的當盜賊或者參加宗教組織「一揆」造反,羸弱的只有等死。
在倭寇的發源地,日本九州的情況怎樣呢?
九州是日本南部的最大島,有肥前、肥後、平戶、大隅和薩摩等諸多藩國。如同日本各地一樣,九州島也是諸雄並立,空前混亂。北邊,豐前與築前的大內氏原本是九州最強的大名,但是遭到家臣陶晴賢的政變滅亡了,而陶晴賢不久被九州之外強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殺。毛利元就順勢進入北九州,這就和另一個強藩—豐後的大友氏碰上了。南邊,薩摩的島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拚。西邊,肥前的龍造寺氏則和少貳氏內亂不休。
有戰爭就有失敗者,在戰爭中失敗、喪失家主的武士成了無米下鍋的浪人,怎麼辦?因戰爭無法謀生的漁民、流民,怎麼辦?下海!做海賊!與其在陸地上飢寒而死,不如到海上去撞撞運氣。
除了死裡求生,發財夢也是下海的另一個重要理由。當時明朝斷絕了官方的朝貢交易,導致海盜走私團夥日漸猖獗,中國的生絲、棉布、陶瓷、藥品等,都是日本的搶手貨,日本不少富商、無賴也打起了做海賊賺取厚利的算盤。不僅僅如此,海賊的背後還有大名的資助和庇護。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這樣定義「倭寇」:「從十三世紀初開始,九州和瀨戶內海沿岸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攜帶同夥,一方面到中國和朝鮮(高麗)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岸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日本十九世紀著名學者佐藤信淵總結日本海賊的出處說:「從永正、大永時起,伊寧國因島、久留島、大島地方人士,飯田、大島、河野、脅屋、松島、村上、北浦各地人士,相繼渡海到海外,從事海賊勾當以富家室;並以野島領主村上圖書頭為議事之主,各集其所屬之浮浪人共三四百人,分乘大小十餘艘船,航行大海……剽掠近海諸邑,奪取種種財物器械,以富其家……致四國、九州濱海之諸浪人、漁夫、船夫、無賴等逐漸加入其行列,因而人數日多。後來,其眾竟有八九百人或超逾千人者。」
在明日朝貢貿易正常的百餘年內,倭寇到中國劫掠的次數並不很多,因為日本的將軍、大名為了保護航路也進行嚴打。在嘉靖中期明日朝貢貿易中斷以後,情況才為之大變。
明代,從日本到中國的船,一般都是在三月到五月從平戶的「五島」或薩摩出發,經過大小琉球(沖繩島和台灣),到達浙江、福建、廣東。當年日本遣唐使的船隻到中國,在海上要航行幾十天甚至數月,旅途之艱難駭人聽聞,我們在中學課本熟悉的著名遣唐留學生晁衡(阿倍仲麻呂),就是因遭遇風暴死於回國的路上。
而到了明代,人們對季風的知識已經日漸豐富,加上船隻的製造技術有了發展,從日本出發,如果掌握好風向,只要幾天就能順利到達中國。
《日本圖纂》上這樣描寫當時的日本船:「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也。」至於船的大小,從能載二三十人至六七十人不等,也有能載二百餘人的大船。
就這樣,一群又一群的日本海賊,滿懷對財富的渴望,乘風破浪地向大海彼岸進發—富裕而軟弱的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
2.真倭的姓名哪裡去了?
第一次看到倭寇的明代江浙沿海居民,沒有絲毫警惕性,像看動物園猴子一樣。
嘉靖三十二年夏,一個普通的早晨,浙江嘉興鹽邑縣早起趕海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一艘長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灘,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還帶著槍刀弓矢。當地的巡海官軍百餘名圍了上去,問他們為何而來,無奈語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張小木櫃鋪上紙,用筆交談,船上一個懂漢字的人寫道:「我們是日本人,從本國而來,停船是因為舵壞了,想問你們借點糧食,等修好舵就走。我們不是壞人,不要逼迫我們,不然我們就和你們拚命。」
海邊來了好多外國人!整個縣城的人都轟動了,扶老攜幼地趕去看稀罕,當時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點點嘻嘻哈哈,沒有一個知道害怕。到了黃昏,突然之間,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來,張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圍的官軍全部射死。旁觀者這才知道是海賊,發一聲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趕緊關上城門開始防禦。
上述描寫出自嘉靖年間明人採九德的筆記《倭變事略》,採九德是浙江海寧人,耳聞目睹了許多倭寇之事並記錄成書。對於倭寇的侵擾,除了朝廷官方的記載,明代地方上不少文人都在私家著作中有所涉獵。
但是,倭寇雖來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卻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現,大多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類模糊稱謂。筆者手上的資料中,能確定是「真倭」的只有「門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彥太郎」、「和泉細屋」、「善妙」、「莊公」等寥寥數人,而且這些名字不一定確切。
真倭姓名少見,除了後面要提到的有中國人假冒外,還有兩個原因。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日本人只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階層,而且全日本也沒幾個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否則受罰。說來有趣,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馬行空般地海量發展。據統計,現代日本的姓氏數目超過了十萬,而中國十三億人,加上少數民族的姓氏,才不過一萬出頭。
日本的姓氏複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不過,他們的名卻簡單得多。拿日本男子來說,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誌,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十一位的就叫余一郎。上面所說的幾個知名倭寇,日向彥太郎肯定是老大,辛五郎則是老五,善妙則是和尚的法號。
除了日本人姓名複雜怪異外,明代人對日本也了解太少,沒有語言翻譯。抓到真倭後,「赴官司訊問,言如鳥語,莫能辨也」。當時,分辨是否真倭的方法主要是看穿著、語言以及長相。如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擾上海地區,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守城。當時正好漲潮水,倭寇不知深淺,輓著手在濠水中行動,準備連夜攻城,被潮水一夜之間淹死不少。第二天早晨,剩下的倭寇丟棄營壘從南浦逃走了。地方誌記載:「城中人見衣裾浮在水面,得六十七屍,皆受重創,頭顱腫大如鬥,口圓而小,色黝黑,知道都是真倭。」
千萬不要以為「髡頭跣足」的倭寇都是日本人,事實上,多半是假扮日本人的中國流賊。嘉靖年間危害最大的倭寇首領清一色是衣冠楚楚的中國冒險家。嘉靖一朝,前線報捷奏章往往有「斬獲真倭首級若干顆,從賊若干顆」的文字,真倭就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從賊則是沿海地區三教九流的中國人。
真倭和從賊比例是多少?《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而萬曆年間編寫《虔台倭纂》的官員謝傑甚至發出絕望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3.剃頭梳髻的就是日本人?錯了。
當時一個崑山人被倭寇擄走五十幾天後逃生歸來,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船上大概兩百個倭寇,有福建、溫州、台灣、寧波人,也有幾個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佔十之六七。梳著髻的日本人只有十幾個。」兩百個倭寇中,只有十幾個真倭,明史說的「十之三」看來還誇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為主,但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國人了。
對假倭的身份問題,明人鄭曉是這樣總結的:「小民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相率入海從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為之奸細,為之鄉道。弱者圖飽暖旦夕,強者忿臂欲洩其怒。」一句話: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拿當時最有名的幾個倭寇首領來說:王直和徐惟學原先是私鹽販子;王直的義子王滶(毛海峰)是走私犯;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許棟是逃跑的犯人;蕭顯、陳東則是不得志的書生。
書生也做賊?沒錯。看看下面這首詩:
「海霧曉開合,海風森復寒。衰顏歡薄酒,老眼傲驚湍。叢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寬。明朝睛更好,飛翠潑征鞍。」
這首五言律詩詞句清麗,意境恬淡,大得唐詩三昧,作者就是一個不知名的書生倭寇。採九德在《倭變事略》中記載,他曾親眼見到一夥四十餘人的倭寇中,有個善卜筮的書生,專門出謀劃策,這首詩就是倭寇撤退後他題在廟壁上的。如此文採令採九德大為感慨:「觀此四十餘賊,亦有能題詠者,則倡亂者豈真倭黨哉?」
對中國人冒充真倭的問題,明代史料上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嘉靖壬子年,倭寇初犯漳州、泉州,僅有二百人,真倭佔十分之一,其餘都是福建浙江無賴之眾,頭頂剪髮而椎髻向後,「髮型」和真倭並不一樣。真倭和假倭打仗的時候一同作戰,打完仗則分開吃飯睡覺。《籌海圖編》直截了當地稱:「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子無賴,孑入而附之耳。」
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裡有篇關於倭寇的故事,把假倭刻畫得惟妙惟肖:「原來倭寇逢著中國之人,也不盡數殺戮。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髮,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官軍只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髮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哪管真假,定然不饒的。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4.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我們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假倭模仿日本人「髡頭跣足」,穿著日本服裝,連船都打造成日本船,除了扯大旗作虎皮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掩蓋身份。生物學上叫做「模仿色」。
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為了不被誅九族,倭寇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造反起義者往往以綽號來掩飾真實姓名,像廣為人知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都用綽號:紫金梁、八大王、曹操、闖塌天、不沾泥、掃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闖王」。在東南沿海,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而對於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於統統以「倭情」上報。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在這一階段裡,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的沿海小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飢寒貧困的根源在於「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
反過來說,嘉靖前期為什麼要實行嚴厲的禁海令呢?是因為正德年間少數葡萄牙走私販兼海盜對沿海城鎮、島嶼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加上中國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進行的走私貿易,讓明政府感覺貿易會帶來「南方之禍」,才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最嚴厲的時刻連捕魚都不允許。禁海令是標準的因噎廢食,雖然並不是禁海招來了日本倭寇,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國倭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南濱海地區地瘠民貧,從宋元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一紙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饑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
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了—禁海的弊端明擺著,當時有不少有見識的人都很擔憂。抗倭名將譚綸用了一個「老鼠洞」的比喻,說:「禁海越嚴,則獲利越厚,而趨之者愈眾。比如發現家裡有老鼠,一定要留一個洞,若是都堵上,連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禁海,罷日本朝貢,明朝這兩大舉措看似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帶來的結果,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為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佔,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制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製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謝傑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這真是一幅令人絕望的場景。
對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時人形象地諷刺道:「片板不許入海,艨瞳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全民皆寇,問題爛在自己根子上,難怪防不勝防誅不勝誅。倭寇就是一顆消耗元氣的腫瘤,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向衰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