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只壺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宜興當地以前使用的一種裝調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稱為「掇子」,因為「子」是入聲,現在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發音,逐漸傳為「掇只」,實為勘誤。《宜興縣誌》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宜興縣誌》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大亨掇只壺
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壺名家,經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壺以樸素和有風骨見長,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壺」,「魚化龍壺」,「風卷葵壺」等幾件作品,無不精美絕倫,氣度不凡。著名紫砂巨匠顧景舟曾評價邵大亨:大亨以後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見邵大亨的制壺工藝早已得到後世的推崇。遺憾的是邵大亨壯年辭世,留存後世的作品寥寥無幾,《宜興縣誌》里提到的掇只壺,雖說是「一壺千金」,可多年來深藏民間,幾乎很少有人親眼見過。
撲朔迷離的身世,以及蜚聲海內外的名聲,使我們十分想見到大亨掇只壺。幾經尋訪,我們得知,這把掇只壺早在十幾年前就被上海的一位神秘買家買走,如今收藏在上海百佛園中。我們欄目組決定,前往上海尋找傳說中的紫砂壺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江蘇宜興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睏乏時,雖一壺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壺),購選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經旬,大亨故作劣者以應,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現了大亨堅貞不屈的可貴性格。
制壺以渾樸取勝,氣韻溫雅,代表作有《掇只壺》、《一捆竹壺》(南京博物館藏)、《魚化龍壺》等。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茶者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雲:「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其代表作「大亨掇只壺」,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沈,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絕倫的壺藝技術。清朝高熙《茗壺說》雲:「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介紹
潘序倫,因兄弟輩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宜興丁蜀鎮蜀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國內外頗負盛名的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潘序倫出身書香門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舉人。他14歲時,父親去世,得長兄伯彥(古文學家,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的教益很多。抗戰勝利後,潘序倫於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經濟部常務次長,1947年5月受聘為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其侄潘稚亮,曾應宜興名紳儲南強(曾主持開發善卷洞、張公洞)之邀,在供春壺蓋上口外緣刻隸書銘四十五字:「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麟,五百年後黃虹賓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未能.重為制蓋者石民(即制壺名家裴石民),題記者稚君。」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宜興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孫)出現了這一珍品。潘家晚輩為了鑒別真偽,特請當時宜興紫砂二廠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來家鑒定。並在確系邵大亨真品時提出願以一壺換取徐的上品兩壺(當時壺價並不太昂貴)。後來徐漢棠又將此事告訴師傅顧景舟。顧大師一見此壺,真是愛不釋手,稱贊乃是一件稀世珍品。之後,此事被潘家晚輩知曉,推故此壺不予調換,並立即取回收藏。
1986年潘家晚輩要興建住宅,經濟拮據,不得已出讓祖傳的「大亨掇只壺」。許四海當時不失時機地以3萬元的高價買了回來,幾乎用去家裡積蓄的全部。之後兩年,有人欲出7萬美元收購,破了半個世紀前英國皇家博物館以2萬美元收購宜興名紳儲南強收藏的一把缺蓋明代供春壺之記錄,但被許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價格就轉換為一種文化價值,出一百萬美元也不賣」謝絕。
許四海曾任職上海公用事業學校,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放在蒐集紫砂藝術品和紫砂壺的製作上,期間結識了著名的畫家和紫砂收藏家唐雲先生。在唐雲的鼓勵下,1984年許四海辭去公職,到宜興紫砂二廠工作。許氏以「門外漢」為印製作的紫砂壺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睞,素有「江南壺怪」之稱。1985年在上海和當時紫砂二廠廠長史俊棠倡導成立紫砂協會、舉辦宜興紫砂民間收藏展覽,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國首家自籌民辦的茶具陳列館—「四海壺具館」。
現在「大亨掇只壺」珍藏於上海市郊嘉定經濟開發區的「四海壺具博物館」,她的離奇經歷終於告一段落。
嘉定旬美 在 A Nan MOSTA 阿男醫師の磨思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官方專家國外發表論文 武漢肺炎疫情早知道》
最後更新:2020/01/31 13:27
(中央社台北31日電)中國的疾控中心專家聯合發表論文指出,早在去年12月中旬,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就已經發生人傳人,且今年1月1日至11日就有7名醫務人員感染,這些都和武漢衛健委當時的通報不符。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30日發表上述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研究報告,作者多是來自中國權威衛生機構的專家,通訊作者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楊波,共同作者包括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防疫資訊
武漢肺炎擴散 最新疫情防範措施看這裡
陳副總統整理懶人包 提醒戴口罩優先順序
寵物也會感染武漢肺炎 若有接觸患者須隔離
綜合新京報、財新網報導,這篇研究收集了截至1月22日的425個確診病例樣本,最早的病例都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暴露史,但從12月底開始,與華南海鮮市場不相關的病例便呈指數成長。
論文寫道:「總之,我們發現武漢現階段的新冠肺炎病例倍增時間約為7.4天。密切接觸者之間的人際傳播從12月中旬開始已經發生,並在此後一個月內逐漸播散。」
這和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當初的通報不符。當外界疑心「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的時候,一直到今年1月11日,通報都還稱「調查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16日才修改為「尚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
另外,這篇研究也揭露,1日至11日,武漢有7名醫務人員感染;12日至22日期間,又有8名醫務人員感染。
但一直到中國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19日率「國家高級別專家組」赴武漢調查、20日受訪首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後,武漢市衛健委1月21日凌晨才通報,武漢共有15名醫務人員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另有1名為疑似病例。
研究還顯示,在95%的信賴區間內,新冠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為5.2天,根據1月4日之前的資料估計,由一人傳至另一人的平均間隔時間為7.5天,基本傳染數(R0)為2.2,即每例患者平均將感染傳給了另外2.2人。
一般來說,只要R0大於1,疫情就會不斷加劇,而疾病控制措施的目標是將R0降低至1以下。SARS的R0估計為3。
參與該研究的科研單位包括中國疾控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內蒙古疾控中心、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荊州市、成都市、長沙市、安陽市、盤錦市、貴陽市、南昌市、上海市嘉定區和寶山區等市(區)級疾控中心。(編輯:張淑伶/朱建陵/楊昇儒)1090131
武漢肺炎研究引爭議 中國疾控中心:回顧性推論
(中央社台北31日電)中國專家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提到去年12月中旬武漢肺炎就已經開始人傳人,外界質疑官方可能「瞞報疫情」。中國疾控中心今天發聲明表示,這篇論文是「回顧性推論」。
當地時間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共同在美國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武漢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其中披露的幾項事實,都和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當時通報的內容不符,引發強烈爭議。
中國疾控中心對此提出4點說明:
一、論文是根據截至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布。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於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21日淩晨向社會公布。
二、論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生了人際傳播」的觀點,是基於425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做出的回顧性推論。
三、論文是由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學等十幾個單位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
四、及時在學術刊物發表調查結果,有助於國內外專業同行及時瞭解疾病的特徵,共同評估和研判疫情,改進防控策略。
這份論文引發的爭議,主要有兩點。
一是提出「密切接觸者之間的人際傳播從12月中旬開始已經發生,並在此後一個月內逐漸播散」,但武漢衛健委的通報一直到今年1月11日,都還稱「調查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16日改稱「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
二是指出武漢在1日至11日、12日至22日期間,分別有7名和8名醫務人員感染,但直到20日鍾南山受訪外界才知有醫護人員感染,武漢衛健委更是在21日才通報。
此外,論文引用從去年12月10日到今年1月4日的病例數據顯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本傳染數(R0)為2.2,即每例患者平均將感染傳給了另外2.2人,這個數值比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3還低。
海外媒體自由亞洲電台引述美國專家認為,病例數在這篇論文發表後大幅增加,疫情仍在變化,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比SARS低這點仍然認為需要觀察。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在微博上發文質疑,是疾控中心的科學家為了發表論文,對資料密不外宣?還是武漢市政府為了某些需要壓制資料的公開?「作為掌握第一手資訊的研究者,你們比公眾早3個星期知道了病毒人傳人的確鑿資訊,你們有沒有做到你們該做的事情?」
不過,他的這篇質疑貼文已經被刪除。
這篇論文在網路上引發許多討論。網友的質疑主要聚焦在:這些研究者是什麼時候知道2019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為何是在國外期刊發表而不是更早地向中國國內民眾說明等。
有些網友憤怒表示,就算不去爭論這些專家們是什麼時候得出此病毒人傳人的結論,「就想知道當初是怎麼得出不存在人傳人這個結論的」。
也有人認為,這篇論文在中國根本不可能發得出來,「說白了也只能去國外發,去國外披露真相」。(編輯:張淑伶/朱建陵/賴言曦)1090131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cna.com.tw/amp/news/firstnews/20200131004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