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單刃雙刃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請益] 關於神之手斜口鉗的差別與差異- 看板model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請問單邊刃的刀,適用什何種料理?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而中式廚刀是雙面的。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基礎磨刀教學2|如何磨日式廚刀|單面刃刀的磨刀技巧|出刃 ...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筋引柳刃差別的推薦,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筋引柳刃差別的推薦,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單刃雙刃差別 在 筋引柳刃差別的推薦,YOUTUBE、PTT、DCARD 的評價
單刃雙刃差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
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
取自《安全圈教養》
*****************************
難有關係可以完美,因此連結的破裂,在每天忙碌、疲憊的生活裡,不算少見。但是能修復,才是重點。
像真心說道歉,就可以是一種修復。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喔,有人打死不道歉,有人的道歉像敷衍,有人的道歉則頻繁地像喝白開水……
我認識一位朋友,每次道歉,就加上指責。譬如說,「媽媽剛剛不應該罵你,對不起,可是誰叫你…」說真的,這種道歉,說不定讓關係更破裂!
還有,關係一出現狀況,就趕快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這種動作常用指責展現),這也不利修復。因為當事人心裡已經沒有「關係」,只想保全自己,沒有「我們」,只有「我」,而且是比較片面的「我」。
推卸責任不利關係,討好則同樣對長久相處無益。當我們討好一個人,那常常是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自尊,容易讓自尊受傷,等到我們心中期待要有的回應失落了,自尊受挫的怒氣便會加倍湧現,這時關係便似怒海中浮沉的小舟,不經意就有翻覆的可能。
我喜歡看依附研究,也推薦過幾本相關的書。每次翻閱複習,常獲得新的啟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733
祝願您,即使有時對自己失望,也能修復對自己的信賴,做自己最可靠的夥伴!
*****************************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破裂和修復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世界使我們受傷,但受傷的地方都會變成堅強的地方。
~海明威《戰地春夢》
人人都會犯錯,也必定會犯錯,這句話說得再多也不夠。孩子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這些錯誤以及後續適當的修復。破壞安全圈是指脫離安全圈,不再重複發生爭執,也未滿足孩子的需求。修復是指承認我們犯了錯,並再度回到夠好的教養方式,而不是懺悔、請求寬恕、實行戒律、處罰自己,或用禮物恩典等「償還」受到傷害的孩子。
破裂可能是大聲罵胡鬧的孩子、把孩子關進房間,只因為我們工作一整天很辛苦,沒有精力和耐心找出困擾孩子的事。如此會造成孩子必須獨自釐清為何有害怕的感受,因為如果我們的程序記憶說老是「呵護」孩子,孩子最後會變得沒有能力,所以忽略小恐懼比較好。早上必須去上班,我們(並非有意)破壞了安全圈,孩子當然會想念我們。有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說話,甚至也會離開安全圈,因為還沒上小學的孩子跑過來展示他的藝術創作,此時我們卻尷尬地笑了(因為,真的,哪有狗是紫色的,耳朵還比腿長四倍)。
為了修復,我們去孩子的房間,真誠地為嚴苛而道歉,和孩子一起坐在床上抱著,花幾分鐘時間共讀一本書。為了修復破裂關係,告訴兒子我們很抱歉,沒有敏感發現問題,請他說說自己害怕什麼,當孩子解釋,選擇與孩子一起同在,展現出理解,而不是嘗試「糾正」或說服他不要害怕。我們解釋,因為工作所以必須離開,承認分開很難,我們也不喜歡,並承諾在一天結束時會回來共度時光,也堅守承諾。我們修復因不經意取笑而引起的痛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受傷,解釋有時父母「想像力不如孩子」。這種時刻,我們可以花點時間讓孩子描述圖畫(必須仔細聽)。
每個人的家裡每天都會發生無數這些交流,出現破裂與修復,這是非常正面的事,因為孩子發現壞事以後會有好事,最後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我們並不完美,如果我們很完美,註定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另外,我們會阻止他們養成有彈性的自我意識,造成他們相信錯誤是真實關係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健康的。
上一章說,嬰兒出生時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瞭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人有別。客體關係理論專家認為,在嬰兒生命最初幾年中,首先必須經過一個分裂(splitting)過程。新生兒不知道別人是由個性、動機、行為和能力所組成的複雜合體。每當嬰兒和別人面對面,都好像面對新的獨立個體一樣。當嬰兒哭泣,媽媽忙著餵飽和擁抱嬰兒,她是好媽媽;但若同一個媽媽半夜被嬰兒吵醒,由於精疲力盡、意識模糊,她面無表情提供嬰兒的需求,嬰兒會以為她是另一個人,這時她便是壞媽媽。嬰兒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感和直覺,能夠感知自己無法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也本能地知道好媽媽在身邊對自己有幫助,要避開壞媽媽。
同時,嬰兒發現,媽媽實際上有多重面向,這很重要。
如果嬰兒感覺與媽媽的互動是正面的,嬰兒就會以正面來看待照顧者和自己。如果互動是負面的,嬰兒也會以同樣角度看待自己和媽媽。破裂和修復是嬰兒累積足夠互動的方法,以瞭解在同一個人身上,好事(修復)實際上可以在壞事(破裂)發生後出現。嬰兒得到一個批判性的啟示: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同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好」,也可以同時是「壞」!所以可見每個人都可既好又壞。這就是為何大多數破裂都能得到修復。如果沒有修復,嬰兒會持續認為父母是好人也是壞人,很可能一輩子帶著這種分裂,特別當壓力出現,會更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就長遠來說,如果總是非黑即白,你如何能與人建立關係?你如何能理解人就是會有缺陷,必須寬恕、原諒關係中的所有破裂?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好事和壞事的能力,犯錯之後如何補償?如果你不瞭解我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如何能夠處理人生的各種問題—結婚、找工作、當老闆、與鄰居相處、養育孩子等?
“ 避免破裂並不能促進健康的心理發展,但修復必定可以。 ”
有時與媽媽互動感覺良好,有時不太好,這讓嬰兒認識到媽媽的確是個獨立的人,具有自己的情緒、思想、驅動力、信念、行為。你是否曾遇過一種人,只要與別人意見不同就會表現憤怒?或是有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無論何時,每個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有的人認為人人的想法都相同,你沒辦法和這種人談話。有人無法接受和分享別人的感受,你很難和這樣的人保持健康關係。
認為每個人非好即壞的孩子,會發展各種防衛能力以抵抗想像中的壞人,並且會決定自己究竟是全好還是全壞。維持全好的形像,等於是忽略自己的壞,結果徒勞無功,還會分散孩子(日後的成人)發展綜合好壞的能力,例如:
■ 體驗各種不同情緒,例如掌控感和愉悅感
■ 獨處時不會感到被遺棄,與他人親近時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 隨著時間過去,始終對自我保持一致感
■ 安撫自己
■ 具有創意
■ 解決問題
人人都是獨立個體,能夠感知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態,例如感覺、信念、意圖、欲望等,當嬰兒理解這件事,他們的認知得到發展,便得到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省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當你作為父母能夠真正與孩子同在,你可以準確地理解孩子可能在經歷的事情,但同時也保持自我、與自我溝通,等於是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反思。反省讓你能夠辨識破裂為破裂(知道孩子對破裂的感受),因此認識到需要進行修復,以及什麼樣的反應能夠真正修復破裂。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一種研究工具稱為陌生情境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旨在幫助科學家觀察特定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依附風格。研究方式是安排照顧者和兒童在一個房間裡,配有座椅和適齡玩具。讓照顧者暫時離開一段時間兩次,一次是讓孩子獨處,一次是安排陌生人出現。研究人員觀察照顧者離去時會發生什麼,及照顧者返回與孩子重聚時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反應如何?一般情況下,有安全依附的一歲兒童,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返回時會鬆一口氣(有時一開始會傷心),重聚以後會尋求安慰。
陌生情境程序基本上是一種人為的破裂和修復。從孩子反應可得知,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希望照顧者提供修復。而從照顧者行為中則可得知照顧者反省的能力。比如,因為孩子傷心而變得防衛的父母(是他們要我離開,放你一個人!)或想要消除孩子傷心情緒的父母(你沒事,我才離開一下下),很可能沒有較良好的反省,不善於修復,也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依附。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會把焦點放在使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使孩子感覺良好。有效的修復是,照顧者返回後會接受孩子的傷心,因離開而道歉,然後提供安樂窩,讓孩子能夠再度準備好,出去探索。
對一些父母來說,在安全圈中會發生較多破裂,較少修復。
在一場家族聚會中,梅麗莎試著用食物或新奇小玩具,引誘四歲的兒子回到她身邊,使安全圈頂部破裂。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放手不再防衛自己,她看見兒子真的很想和表兄弟一起玩,她對兒子說:「嘿,和大家一起去玩吧!我會在這裡等你。」咬緊牙根抗拒想要跟著兒子跑的衝動。
珍聽見六個月大的嬰兒哭聲,她的身體明顯僵硬起來。她沒有看著女兒的眼睛,只說:「我現在很忙!」然後找事來做,不然就是拿出一個玩具放在嬰兒面前並轉身離開。但近來,她在這些情況下開始嘗試修復,儘量與女兒在一起,對女兒說話,孩子哭的時候,她會等待自己難過的情緒略為消退,再過去抱起孩子。
……
***
挑戰
對許多人來說,進行有效的修復確實很棘手,主要的挑戰有數個:
■ 能夠真心說抱歉,對破裂和修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正確,孩子難以對你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直接下結論(例如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你的感受)並一再誤會孩子的感受,孩子難以學會相信自己的認知。孩子從小便向你學習,畢竟你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不是嗎?就像一把雙刃劍,必須明智使用。最終,除非你以身作則,自我反省,否則孩子會相信自己和別人沒有差別,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變得難以培養同理心,也很難瞭解自己的內心體驗。
■ 責備是有效修復的另一個阻礙。當我們把問題歸咎給孩子、責備孩子,而沒有看見他們需要幫助解決問題,經常會造成破裂。如果你覺得整件事都是孩子的錯,責備所產生的破裂便難以修復。我們聽過許多父母說:「他只是想要有人注意!」但其實孩子想要的只是連結。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態度。
■ 接著是自責。如果你確信自己很壞,沒辦法成為好父母,便是推卸責任,放棄任何可能修復的機會。或是一整天你多次道歉,孩子會開始假設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 如果你原本便習於自己是更大、更強的父母,任何修復你都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你感覺如果道歉,就是放棄權威,承認有自卑感。畢竟,你告訴自己,你是成人,如果道歉,會讓孩子質疑你的能力。即使是從行為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已知專制和權威之間的巨大差異。權威是來自更大、更強、更聰明以及寬容,也來自優先幫助孩子,而非使自己感覺更好。
■ 有效修復的另一個挑戰來自過度修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所有的感覺和需求都位於世界中心。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為任何事道歉。如果你對孩子的感受過度敏感,可能也很難主導。
■ 請記住,除非發生修復,否則反省的效果有限。反省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反省,無法修復破裂,但我們也要確保反省最後不會變成理智的思考。有時我們會試著「解釋」發生的事,「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對待妹妹,所以我才會對你大吼大叫」這不是修復,而是責備的另一種形式。相較之下,你可以這樣說:「我剛剛罵很大聲,我知道那樣你會受傷,我很抱歉。首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的感受。第二,我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讓你在難過時不會去推妹妹。」修復除了要尊重感受,還要能一起尋找其他解決方式。
你可能想知道為何我們會落入這麼多陷阱,阻止你去修復,請記住,我們都是脆弱的,因為有許多挑戰深植於程序記憶中。我們並非「故意」做這些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天的互動所學習到的。這是沒有語言的學習,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如前所述,有時我們知道應該修復破裂,但心中卻希望孩子藉此學到教訓。你小時候被責備過嗎?如果是,你的程序記憶可能會透過責備自己的孩子,讓你有「扳回一成」的感覺,即使你意識很清楚,不願意做這種事。想起來雖然痛苦,但你的程序記憶會影響你,想要讓孩子體會你小時候的感覺。一部分會讓你感覺自己沒那麼孤單,這表示這些感覺依然在你的意識表面下翻騰。此外,你的無意識抓住從前的記憶不放,在關係互動中,你曾受到不公平的責備,所以責備孩子會讓你感覺有力量,終於討回某些公道。
又或者你在下意識重播過去沒有得到修復的景象,你無意識轉換了角色:如今你成為責備孩子的父母,孩子則過著你從前的生活。父母都不喜歡認清這些東西,但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經常發生。根據經驗,其實很少家庭不曾發生這種事。
你會發現,不過只是瞭解如何成為安全圈的一雙手,已足夠讓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單刃雙刃差別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香港不再是borrowed place 但仍有borrowed time感覺
小時候看過澳籍作家Richard Hughes在1968年出版了《Hong Kong: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這本書是成功的標題黨,最吸睛的就是書名。書本身寫得不算出色,內容簡單記載香港極畸形、極罕有的開埠歷史,十九世紀中葉全球最強大的大英帝國,竟願意為一班非法鴉片毒梟,而向企圖禁煙的中國宣戰!然後此書描述香港殖民地年代的社會狀况和生活點滴,最多人記得的是形容當時香港權力次序的一句半戲言:第一是馬會,第二是怡和,第三匯豐,第四才輪到港督。
英治年代是否香港的黃金年代,我不評論,但客觀事實是大部分香港人(或祖上)都是在不同時間點,為了逃避內地戰亂、革命、饑荒和其他災難,而從內地走難到香港的。他們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但仍覺得在充滿歧視和傲慢的英國人統治下,生活還是比內地好和穩定。
香港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騰飛,出口輕工業如玩具、塑膠花、成衣和假髮等發展蓬勃。紅磡海底隧道在1972通車,首位坐着老爺車駛過的嘉賓是「肥姐」沈殿霞;康樂大廈(今怡和大廈)在1973年落成,為當時全亞洲最高的摩天大廈。我的美好童年回憶包括跟着家人,從九龍開車經紅隧到康樂大廈地庫的翠園飲茶,最懷念的是超好味的叉燒,比現在同址,同屬美心集團的怡翠軒,不知勝出多少倍(童年的一切永遠是最好的)!
安穩日子背後 是借來的時間
但安穩的日子,只有在童話裏有happily ever after,現實中是沒有的。雖然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日漸改善,有些勤勞的廠商、零售商,地產商如長江、合和和新鴻基地產等也開始冒起來,但在所有香港人的腦後,仍然知道香港是一個on borrowed time的borrowed place。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人開始擔心九七問題,出現了移民潮,雖然捨不得香港和家人,但不少香港人就被迫變成了港加、港澳、港美的「太空人」。
因此,英國政府開始跟中國談判,討論香港的前途問題。初時英方嘗試以所謂主權交換管治權,可能以為當時仍很窮的中國會答應,但鄧小平不為所動,一直堅持在1997年7月1日,全面收回香港的主權和管治權,有段時間,兩邊曾爭持不下。
1982年9月英國首相率團到北京談判,在人民大會堂樓梯摔了一跤,好似象徵着英方談判失利。之後一年,香港人心惶惶,移民和走資潮加速。匯率變得波動,本來港幣兌美元約5.6算,到了1983年9月,出現恐慌性拋售,曾跌至9.6的最低水平。幸而當時政府當機立斷,馬上成立1美元兌7.8港元的聯繫匯率機制,有效地穩定民心,平復嚴重金融和社會風波(曾出現搶購糧食)。
但香港九七問題仍是僵局,人心仍未完全穩定。要等到鄧小平拋出務實而有創意的「一國兩制」,問題才得以解決,最後在1984年底雙方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從此「50年不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詞彙,就開始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但任何政策都是雙刃刀,有利必有弊。聯繫匯率只是當年權宜之計,誰不知一用就用了35年多。香港經歷了風風雨雨,整體上聯繫匯率發揮了重要穩定社會和金融作用,是一國兩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支柱。但聯繫匯率也帶來極嚴重副作用,因為此制度等如放棄自主貨幣政策,只牢牢地跟着美國聯儲局政策。但在過去35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香港也當然受惠,大部分時間的增長和通脹都遠高於美國,但無奈又必須跟隨着適合美國的低息政策,逐漸吹起愈來愈大的地產泡沫,亦即無形中種下今天香港反政府運動的禍根!
一國兩制有缺陷 九七金融風暴揭幕
一國兩制本身亦有極大問題。雖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這些都只是安穩人心的口號,執行上缺乏細節。即使後來中國單方面頒報的《基本法》,很多如何落實普選的細節都是欠缺的,所以才有現在的爭拗。
回頭看,偉大如鄧小平在1984年,也無法預計數十年後香港的實際情况。所以我認為,某一程度上,一國兩制的構思,最主要目的,其實是為穩定1997年之前的香港,未必是純粹為1997年之後設計的。
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才不到5年,人民生活仍極窮,極需要愛國華僑商人如霍英東、李嘉誠、鄭裕彤和郭鶴年等的投資。答應了50年不變,所有港資商人就安心投資到深圳、蛇口、上海等地方開廠,後來更有助引進台灣和東南亞等地資金。你只要到北京長安大街附近走一次就明白我的意思,最接近天安門的核心地段,除國企總部外,其他主要項目全都是華僑資金的東方廣場、恒基中心,國貿更是北京CBD的地標!碧桂園、萬科?還未出道呢。
不幸在1997年回歸前不久,鄧小平去世了。7月1日,滂沱大雨,慶祝回歸的酒杯,差點都仍未放下,7月2日,泰銖已大幅貶值,亞洲金融風暴已正式揭幕,對香港全新的一國兩制的挑戰亦馬上來臨。從那天起到現在,說真的,安穩的日子根本沒多少,大部分時間都是活在金融海嘯、SARS、政改佔中、修例風波等危機中。
港人身分漸顯劣勢 政治階級特首止步
我認為一國兩制有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第一,英國對香港人缺乏承擔,長期拒絕給予香港人居英權,所以香港人一直都只是二等英國海外屬土公民。在一國兩制下的50年不變框架下,香港人雖然回歸中國,但香港人也並非享有跟大陸人一樣公民權利的中國人。
但在這情况底下,我不會亂說香港人是中國的二等公民,我只會說不同。尤其在定下一國兩制時的上世紀80年代初,哪個香港人想做大陸人?直到現在,香港人身分仍有巨大優勢,包括比內地低很多的稅率,和各方面的個人自由度,資訊自由度都高很多。香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只要你有永久居留權,你就有資格在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投票,非中國籍人士亦可當非司局長級高級公務員,甚至可以當法官。
但當然香港人身分也有愈來愈明顯的劣勢。我主要的意思並不是指香港人缺乏競爭力,我指的是香港人面對一個政治上的玻璃天花。我估計因為中央知道不少香港人害怕共產黨,所以即使回歸了22年,香港仍沒有正式的共產黨支部,亦即是香港人無法正式加入共產黨。大家應該知道,在中國,如要在政府和國企等所謂體制內爬升,幾乎必須是黨員。當然做黨員是需要付出的,政府和國企的工資不可跟港府和民企比較。
事實上,香港人最高的政治階級只可達到特首,等同國內的一位省長或直轄市長。當然有兩位前特首榮升全國政協副主席,算為國家級領導人,但政協始終只是諮詢角色,並沒有什麼實權。所以,假設基本法有任何改動,話語權一定是在中央手上,而香港人是沒什麼機會進入中央的。對比下,幾乎每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中一位必然是從上海市委書記提拔上來的,甚至兩位總書記──江澤民和習近平都循此路徑登頂。
一國兩制的第二個根本問題就是「2047年」這個時限。當年鄧小平被問及此問題,他輕鬆地作答,如50年不夠,可以再無限期延續,但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的。他當時的想法應該是希望到了2047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甚至政治發展,都能夠「追上」香港,可以無縫接軌。如尚未能做到,可以再給多點時間。他想不到的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沿海地區現在已追到甚至超越香港,但對政治制度的期望仍然南轅北轍,差別甚至愈來愈大。
檢討聯繫匯率 要等歌舞昇平
此時此刻,實在有檢討一國兩制的需要,聯繫匯率可能也值得重新研究。但必須警告大家,任何重大政治和經濟政策改變,最好在歌舞昇平,經濟良好的時候去做,應盡量避免在危機中作出太大、太突然的改變。
從去年起,我已開始留意聯繫匯率,港元長期貼近弱方保證。到了近日,人民幣跌穿7算的重要心理關口,我更加擔心。各國爭相減息,開啟鬥貶值的貨幣戰,但要小心使用這招自己也可能受內傷的七傷拳。我估計人民幣短期內不需再大幅貶值,即使如大摩所說,人民幣貶值幅度是大約美國關稅的一半,即使全部中國貨,最後都真的打25%稅,人民幣也只需要貶約12.5%。原來在不知不覺中,人民幣已貶了超過12%!
但全球貨幣和債券市場正在發出極不良訊號。超過16萬億美元已跌進負利率,美國2年和10年息率終呈現倒掛,30年息率更跌至歷史新低!我擔心的是,如人民幣面臨更大貶值壓力,港元聯繫匯率將受到更大衝擊。今天反政府示威者呼籲全城提款,我不認為有很大效果,但肯定對事情沒幫助。
我當然支持政府重啟政改,找方法落實雙普選,但在什麼時間點開始,都是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問題。我認為有可能需要作出對一國兩制更全面的檢討,包括打破2047年這個時限。近日社會動盪,某程度上有點似1980年代初,再次人心惶惶,不少人在考慮移民。對只有十來二十歲的年輕人而言,除對現政府的不滿,亦可能代表他們對2047年後的更大不安,到時他們才40至50多歲。
香港雖已不再是一個borrowed place,但就仍給人一種不恒久、仍是活在borrowed time的感覺。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新鴻基地產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單刃雙刃差別 在 請問單邊刃的刀,適用什何種料理?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等等有來回切削之類的食材! 雙刃刀如:傳統的大片的片刀~才會用在直上直下的切法...ex:切高麗菜 ... ... <看更多>
單刃雙刃差別 在 而中式廚刀是雙面的。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日式廚刀和中式廚刀最大的區別在於傳統上的日式廚刀是單面開刃,而中式廚刀是雙面的。 ... <看更多>
單刃雙刃差別 在 [請益] 關於神之手斜口鉗的差別與差異- 看板model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大們午安,
最近逛菜刀展的網頁發現神之手出現了,
於是看了一下清單發現有四種:
1.Spn-120(片手刃)
2.Spn-120 S(雙片刀刃)
3.Wan-125 B(刀片略橢圓,剪銅線用)
4.型號不明 究極+1
目前使用片手刃覺得刀刃會卡在框架裡,
使用起來比74035還不順手~
不知道大大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請教使用過雙片刃的大大們,
它會有這種"黏膩"的手感嗎?
還有,究極+1與片手刃的差別在哪呢?
網頁說是手把顏色不同、刀刃不同,
其實應該沒什麼差別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0.242.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