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人類學「印度的西藏地圖」專欄作者潘美玲老師曾經從許多不同角度來談流亡藏人的議題,但在本週芭樂文中的主題十分特別:房間。
如果說宗教信仰是族群文化的世界觀,個人的房間就是就是個人境遇與心靈的空間具現,藏傳佛教是流亡藏人的大宇宙,他們的房間應該就是個人的小宇宙。近年來潘老師有機會拜訪流亡社會幾位知名人物的房間,包括學者達瓦諾布、反抗運動女豪阿媽阿德、詩人丹真宗智、以及達賴喇嘛。透過近距離地觀察其人與其物的環境,以及在這個空間所開展的日常。雖然只是有限時間的停留,但在這些流亡者的房間所產生感動的片刻,也成為記憶的凝結。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8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喇嘛 詩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下文字轉載自詩人鴻鴻的臉書,照片內容是鴻鴻老師翻譯的《烏哲邦章憲》
這是這半年來,看到最美的文字。當頭棒喝,感動又臣服。
謝謝鴻鴻老師分享
#詩人鴻鴻
#烏哲邦章憲
🌳🌳 🌳🌳 🌳🌳 🌳🌳 🌳🌳
蘋果停刊,香港言論自由淪亡,令人唏噓不已。說點振奮的。大家都說想去立陶宛旅遊,我乾脆卯起來貼一些照片。立陶宛處處自然、優雅、自由、從容,充滿藝術氣息。首都Vilnius完全可以步行,近郊有我畢生所見最美的湖Trakai,另一個城市Kaunas則有偉大藝術家、音樂家秋里昂尼的紀念館。而與Vilnius一水之隔的「國中之國」烏哲邦,更是人間奇境。我在《晒T恤》最後一篇,寫的就是烏哲邦。重貼如下:
──────────────────
經過莫斯科的冷漠與昂貴與快節奏,2012年7月,我們來到鄰近的立陶宛時,簡直像回到故鄉。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立陶宛,在1990年宣告脫離蘇聯佔領而獨立。他們既有悠久的傳統,又是一個全新的國家。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只有五十多萬居民,拿台灣的眼光看來,只是一個小鎮。然而,這個古色古香的小鎮卻成為聯合國審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鎮邊的小河對岸,一個只有幾條街的社區,卻自行宣告獨立成一個更小的國家:烏哲邦(英文Užupis,立陶宛文Užupio)──在立陶宛文就是「對岸」的意思。
烏哲邦成立於1997年的4月1日愚人節,這可不是偶然。這「國家」據地不過半平方公里,人口不過七千人,卻大約有一千人是藝術家。立國也是藝術行動朝政治領域的延伸,這群人創造了自己的國旗、國歌、鈔票、和憲章。獨立不久的立陶宛,並沒有大驚小怪,反而將烏哲邦寫進觀光地圖。而烏哲邦也沒有太政治化或觀光化,仍然波瀾不驚過自己的生活。
烏哲邦有兩道橋跨越維爾內拉河,河畔有一塊牌子標示著這個國家的存在。河道邊立著一尊美人魚的銅雕,唯一的廣場上,則立著一位吹號角的天使,都出自同一位藝術家手筆。河畔一間咖啡廳是居民和訪客的交流場所,街上處處是畫廊和藝術家的工作室。這裡住過不少立陶宛知名的藝術家。二次大戰時,烏哲邦居住的許多猶太人被屠殺,留下的空屋和廢墟逐漸被藝術家佔據,立陶宛獨立後更形成藝術聚落,有點像巴黎的蒙馬特。他們也真的跟蒙馬特建了交──雖然沒有任何國家正式承認烏哲邦。橋頭還有個圖博廣場,住了一些流亡藏人,他們更將榮譽公民頒給達賴喇嘛,代表對自由與包容的信念。
現任總統、也是憲章的起草人之一李雷基斯(Romas Lileikis)本身就是個詩人、音樂家、電影導演。2013年的新北市電影節,我特別邀請他攜兩部作品來台放映。他是個大鬍子,十分感性。他特別解釋烏哲邦的圖像:一隻手上有一個圓洞,意思是「什麼也留不住」。真是禪意十足啊!他送我一件T恤,正面是號角天使,背面則印了烏哲邦的憲章。這份憲章裡面不乏互相矛盾的條文,玩笑地表達了居民對自由與人性的坦率追求,除了前三十八條對權利的全新界定,最後三條「不要攻擊。不要還擊。不要放棄。」則強調了他們柔軟卻堅定的態度。憲章以十五種語言的版本展布在一條街上,吸引著各國遊客圍觀、讚嘆、莞爾。可惜中文不在其列,我就擅自翻譯了。既然憲章內有一條是「每個人都有權成為任何國家的國民」,讀完之後,誰不想也成為烏哲邦的公民?或是也想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
<烏哲邦憲章>
1. 每個人都有權住在維爾內拉河邊,維爾內拉河也有權流經任何人。
2. 每個人都有權享用熱水、冬天的暖氣、和一片屋頂。
3. 每個人都有權死亡,但這不是義務。
4. 每個人都有權犯錯。
5. 每個人都有權和別人不同。
6. 每個人都有權去愛。
7. 每個人都有權不被人愛,但並非必須。
8. 每個人都有權當個無名小卒。
9. 每個人都有權發懶。
10. 每個人都有權愛貓、照顧貓。
11.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狗,直到人或狗死掉。
12. 狗有權當一隻狗。
13. 貓沒有義務愛牠的主人,但主人有義務照顧貓。
14. 每個人都有權偶爾不負責任。
15. 每個人都有權煩惱,但這不是義務。
16. 每個人都有權快樂。
17. 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
18. 每個人都有權沈默。
19. 每個人都有權擁有信仰。
20. 沒有人有權使用暴力。
21. 每個人都有權安於自己的無足輕重。
22. 沒有人有權預見永恆。
23. 每個人都有權了解世界。
24. 每個人都有權一無所知。
25. 每個人都有權成為任何國家的國民。
26. 每個人都有權慶祝或不慶祝自己的生日。
27. 每個人都應該記得自己的名字。
28. 每個人都有權與人分享自己的財產。
29. 沒有人有權分享不屬於他的財產。
30. 每個人都有權擁有父母兄弟姊妹。
31. 每個人都有權獨立。
32.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自由負責。
33. 每個人都有權哭泣。
34. 每個人都有權被誤解。
35. 沒有人有權誣陷他人。
36. 每個人都有權自主。
37. 每個人都有權放棄任何權利。
38. 每個人都有權不必害怕。
39. 不要攻擊。
40. 不要還擊。
41. 不要放棄。
喇嘛 詩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南古榕 ◎楊牧
那裡我去過,中斷的劫數
在地理板塊遷移,產生
擠壓現象以前,曾經趺坐
久久體驗鉅大的孤獨
風雲在山區和草原飛
海水銜接處浮波洶湧似血
因心魔造次尋不到出路:
累積的憂鬱世紀曆法上重疊
烈日曝曬中止的意志
閃爍金光喧嘩,勢必──
身後將如山稜線游移
唯我自在空白無邊際
──且被多次造訪,隔著
著火的柵欄呼喚,使用臨時的
名字,一些有聲符號,和手語
叫我分心墜落如生澀的菩提
-----
小編哲佑賞析:
在台南成功大學校園內,有一著名老榕,為1923年昭和天皇親手種下,已近百年,是台南的代表形象之一。此詩寫於2001年,而2000年底楊牧曾前往台南成功大學駐校數日,或許即是這首詩的靈感來源。此詩表面書寫榕樹,實則以榕樹為起點,擴散到對台灣的歷史與生命關懷。
楊牧雖自言對佛教、佛學沒有深入研究(注一), 但其實楊牧詩作中不時對景物所持之空靈冷清態度,與佛學的靜觀正念頗能有相通之處,這首詩開頭出現的「劫數」與結尾的「菩提」,當然也屬楊牧對佛學的轉化挪用。本詩的第一段設想板塊遷徙擠壓,令人連結到台灣的地理處境:「劫」之意為巨大的時間計量維度,開頭以「那裡我去過」起始,表示這似乎是一再更迭的輪迴,劫數只是暫時中斷,實則仍在暗中運行流轉,久久的孤獨彷彿是等待下一刻的迸發、流血與綻放。趺坐為了參禪,以佛學來說,自然是為了領略那變化之上顛簸不破的般若空性;然則做為血肉之軀,眼見歷史浪潮洶湧如血,真能如此無動於衷?這首詩寫台南之榕,台南做為台灣開墾歷史的起點,有其象徵意義,比如第二段的風雲洶湧與心魔憂鬱,便可視為現世擾動心神的簡短描述,這既是指台灣的波折歷史,也是指許多身在歷史糾纏之中的人,如同於世紀交替之間寫下這首詩的楊牧,發現種種憂鬱亦不斷在重演重疊。
當年天皇手植此樹,如今島上的政權文化已歷更迭,而在天皇之前,種種交織輪替的文化更多;但一棵樹大概不會在意這些,尤其第三段把意志隔離,又回到勘破的視角,人有限樹亦有限,山陵亦可能為無,若體認到般若空性,自在空白無邊,就像那久久巨大的孤獨,是否就意味著那美滿冷清的境地?這是我們生命所追求的真相嗎?
答案是是,也是不是。第四段的開頭極其巧妙,破折號承繼了上一段,而「且被多次造訪」則扣回了第一段的「那裡我去過」;首先當然是主客的轉換,其次是用「多次」一詞暗示永無休止。若站在制高點的一端,名相是臨時的,語言、姿態甚至摩擦火光,都是世間虛假的幻影而已。但是詩人無法不動情,在趺坐之時,正因為有人不斷地造訪、呼喊,正是那一點點的分心變化,把看似無邊遼闊的精神境界拉回,變現每一個當下的時空,讓世界衍生了種種意義解釋。
或許我們可以對照〈妙玉坐禪〉這首詩。這首詩以紅樓夢中的妙玉經歷為主題,其中重複著「結跏趺坐禪牀/妄想必須斷除/一心趨眞如」三句,但妙玉的心念卻不斷被洶湧的欲望纏繞,無法抑制。楊牧在〈抽象疏離(下)〉中,講到了幾首自己較長的敘事詩,其中包含〈妙玉坐禪〉:
揭示一表面冰清玉潔的女尼終不能壓抑內心洶湧的狂潮,為愛欲雜念所折磨,致不能安於禪修,走火入魔,我回顧那許多年的創作,竟有了這樣一種傾向厄難的著眼,不免愕然……而詩之功能就是為了起悲劇事件於虛無決裂,賦予莊嚴回生,洗滌之效,以自覺,謹慎的文字。
……
……
我以為我至少也正面,集中的宣說了勝利的主題,在〈平達耳作誦〉這首讚美的詩裡,但隱隱約約似乎強調的反而是怎麼樣的一種遺憾,輕度的失落感。 (注二)
儘管〈妙玉坐禪〉與〈台南古榕〉都有趺坐參禪的情節,但兩詩主旨氛圍大相逕庭,〈台南古榕〉當然從容悠遠的多。但後者最後的「分心」抽離,卻也彷彿是為了現世的某些遺憾而回神感傷,相較於「久久鉅大的孤獨」,那些似乎昭然若揭的生命真相,楊牧顯然更在意廣袤時空中短暫匯聚肉身魂靈,產生的種種執著與火光。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如果名號是暫時的,榕樹何嘗不能是菩提(注三); 只是這次,了悟的不只是絕世離塵的空性,而是如何在自在的大清淨中,為了許多動人心神的呼喚,甘於將匯聚的心一點點地拆散,彷彿落下的是菩提,亦是眼淚,是我們存在的依憑。
注一:楊牧自言:「〈和棋〉裡頭提到金剛經,那只是一個metaphor,我對佛經或佛學並沒有深入研究過。」其實除了〈和局〉,楊牧亦寫過〈妙玉坐禪〉、〈喇嘛轉世〉等相關於佛教主題作品,即便未深入研究,很難相信楊牧對佛學沒有一定的認識。見曾珍珍:〈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東華人社》第一期。
注二:見楊牧:〈抽象疏離(下)〉,《奇萊後書》,頁237-238。
注三:「菩提」本為「智慧」之意,而佛教中的菩提樹,為桑科榕屬的一種植物,亦有氣根、隱花果,為台灣原生種榕樹的近親。熟識草木鳥獸之名的楊牧,可能因此將二者連結在一起。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 Pexels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台南古榕 #郭哲佑
喇嘛 詩人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西藏創作歌手札西唱出了圖博人民的心聲,他們要自由要民主,也表達對達賴喇嘛的思念,不過札西在專輯發行後,就被河南省當局逮捕,至今還在牢裡。也是藏人的紀錄片導演當知項欠,深入西藏偏遠地方,訪問藏人心聲,他將200捲拍攝帶送出西藏後,也被判了6年有期徒刑,這幾年,在西藏,愈來愈多的藝文工作者,被捕入獄。
台灣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詩人李敏勇說,任何有流亡者有良心犯的國家,都是不文明的國家,他呼籲中國應該釋放他們,讓圖博人可以自由寫作、訴說夢想。
1959年3月10號,爆發西藏人民抗暴運動,中共武力鎮壓死傷無數,無數藏人被迫流亡,2008年3月,又再爆發中國當局鎮壓西藏事件,高壓統治變本加厲,國內民間團體和藝文界發起聯署,聲援被迫害人士,也將在這個周六,舉辦聲援西藏大遊行,要求中國重視自由和人權。記者陳姝君陳信隆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