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大家都看了嗎?⚓️ 心靈時鐘
還沒看的粉友😊😊😊
好好保握明天早上台北的最後一場放映吧!
#2016年最溫暖人心的電影
#情緒舒壓
非常感謝ykan (鄧不利多)這麼用心的觀後感!但願每一位失親傷慟的心靈,都能獲得安慰與釋放。
+++++++++++++++++++++++++
由友人介紹得知這部電影,預告片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
上映前就十分期待這部電影,也一直follow相關新聞、預告片、花絮、演員篇
終於在今天有時間去電影院觀看,雖然早就做好了心裡準備,我還是哭得淚流滿面....
.
當最後跑字幕時,聽著溫暖的鋼琴聲,我的眼淚不停的落下,甚至哭到激動不已
幾乎是放聲大哭(其他觀影民眾以先陸續離場)....情緒久久不能自己。
對於這部電影的音樂有著神奇的療癒力量,感到驚歎不已.....
.
我想,只有認真的打一篇心得文,才能稍稍將自己感謝的心情傳達給版友們
也透過這篇心得文,真誠的感謝蔡銀娟導演、用心的製作團隊與演員們
謝謝您們拍出這麼一部感動人、同理人的溫暖療癒電影,謝謝。
.
----------以下內容有大量劇情透露,若介意者可以左鍵離開--------
.
電影內容簡介:(參考ViewMovie網站)
.
九歲的葉藍和姊姊葉澄及父母住在漁港旁,父親在不遠的市區開設了一家名為「澄藍小舖」的船藝品店,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但某日葉藍放學回家後發現父親無預警地過世,全家頓時陷入一片哀傷之中。
.
令葉藍不安的是媽媽堅持用餐時仍要擺上父親的碗筷,姊姊也莫名跟媽媽冷戰,同學更在這段時間嘲笑欺負他。心裡充滿疑問的他就像艘迷途的小船,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直到有一天,葉藍收到父親生前寄出的一個古怪時鐘......
.
【角色討論】
爸爸(李李仁):
從電影前面非常短的時間內,可以感受的到爸爸是非常疼愛與關心兩個孩子的,
他熱愛海洋、年輕時當救生員、中年時開船藝店,帶著孩子們到沙灘海洋玩耍浮潛
他不但細心的教導弟弟葉藍怎麼做模型船、更關心姐姐的興趣寫作文章並給予其鼓勵
他看著兩個孩子的眼神是那麼的溫柔、慈愛,話不多,但一字一句都透露出愛孩子的心。
他的不告而別看似突然,電影的前段令人措手不及,無法理解為何這麼愛孩子的他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留下滿屋子愛他的人傷心?
但透過電影的中後段,弟弟的生日禮物、媽媽的書信、姐姐的畢業影片~
我們知道這位父親始終濃濃的牽掛著自己深愛的妻子與孩子,就算離開,都記得在重要的日子給上自己最深的祝福。
.
媽媽(范文芳):
從爸爸過世時的痛哭,到堅強兼差多份工作只為了撐起照顧姊弟的生活~
從堅持要擺放爸爸的碗筷看出她對於丈夫的離開始終無法釋懷與放下。
甚至在收到丈夫遲來的禮物,夜深人靜時數度自責自己的行為,覺得該離開的也許是自己面對女兒的質疑時安靜無聲,
到最後女兒願意說出那句「媽媽再見」而明白終於被原諒時的感動淚水....
這個角色是很壓抑的,如同台灣許多媽媽的堅毅與勇敢,一肩照顧起孩子與整個家。
.
姐姐葉澄(余若晴):
身為大姊的責任感與細心,在葉澄身上展露無遺。
幫弟弟帶便當、主動提出不要參加畢業旅行與不補習英文體恤媽媽的辛苦,
甚至是在爸爸離開前親眼目睹父母的爭吵,對於母親的不諒解,到最後才哭著情緒大爆發
而在冷戰結束後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無法失去母親,進而默默的跟母親說出「媽媽再見」
表達自己原諒媽媽的心,葉澄的角色很溫暖、很真實、很像許多家庭中的長子或長女,
那體恤父母的細心,與照顧弟妹的責任感。
.
弟弟葉藍(謝飛):
.
從一開始全家開心在沙灘、海洋玩耍、從學校開心與同學分享爸爸要帶自己去做摩天輪
蹦蹦跳跳回家的興奮、一路射發玩具的調皮、被小阿姨帶去樂園玩耍的放鬆
葉藍是個天真開朗的小男孩!
但是爸爸突然的離開,他的困惑、不解、不明白,使他變的安靜。
在學校受了同學的欺負也悶不吭聲,
直到真的受不了時情緒的崩潰激動(撕碎同學的書本),他的委屈令人心疼,
當看到欺負他的同學獨自哭泣時,他不是選擇報仇回去,而是默默的在旁邊陪伴,感覺的
出來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且一直努力的想找出父親留給自己的禮物裡究竟藏著什麼答案。
.
爸爸大姊(丁寧):
丁寧出現的應該只有兩三幕,但我覺得都很關鍵。
爸爸意外過世時告訴弟弟是因為心臟病發過世,
她不忍心年幼的孩子要面對父親選擇自我了斷的殘忍而說出了善意的謊言。
以及質疑弟媳為什麼沒有留意到自己丈夫的狀態?
大姊的角色反應了兩個現象,都是很真實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
一是不知該怎麼跟年幼孩子交代失去至親的痛,所以選擇了善意謊言來包裝
二是因為傷心而去責怪與死者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沒有多留意?
.
這兩項其實都很容易理解,卻也反映出我們該如何更關心生者、善待留下來得繼續面對生活的親人?與其責備,更應該是關懷與陪伴,因為大家都心痛、大家都受傷了......。
.
【關於父親為何選擇離開?】
.
也許有人會憤怒、或不解這麼愛孩子的爸爸,怎麼會選擇了這麼激進又殘忍的方式留下他們?但在我看來,那反而是當下無助又無力的爸爸想到唯一帶給他親愛家人最好的生活唯一的方式......
.
當朋友保人而對方捲款潛逃,突然間背負5000萬的巨大債務,是5000萬!!不是500萬!
這麼龐大的數字不是一般小老百姓還個10年就能還清的.....
面對自己心愛的船藝店已經被查封了,那接下來呢?是否就輪到了家人居住的家被查封?
那他心愛的妻子、孩子都將被牽連而頓失居所,面對妻子的責備與不明白家裡狀況的小兒子不諒解沒帶他去玩摩天輪...都顯得十分無力。
.
所以,他覺得只有自己離開,讓妻子辦拋棄繼承(法律面),才有機會讓這個巨大的債務解套,給家人一個勉強繼續生活下去的家。
.
電影的最後其實有拍攝出,當爸爸做出離開世界的決定時,他是有多痛苦與不捨的?
李李仁的演技十分真實,看著他無助的哭出聲,我的眼淚也跟著一直掉.....。
.
【關於那些來不及的我應該】
.
面對突然間無預警的失去至親的巨大悲慟,很多人會伴隨著自我責備、內疚、與愧對。
媽媽自責自己如果沒說出那樣難聽的話、如果自己能早點回家,是不是就能挽救回來?
姐姐自責自己不應該明明知道爸爸心情不好,還倔強的不說每天都會說的再見....
弟弟自責自己為什麼要生氣的摔壞爸爸教他做的模型船、自責自己對爸爸發脾氣....
.
大家都在內心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原諒那個在至親離開前沒有溫柔對待對方的自己。
覺得當初我應該要怎樣怎樣.....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了.....
這份責怪、質問、與定罪,是自己給自己的,是生者無法接受失去至親而給自己的懲罰。
這樣的煎熬與傷痛是好折磨的,它往往會一直伴隨著生者,每當想起時就是一陣痛!
.
但其實,也許有些事是可以彌補;有些事卻不是促成死者離開的主因~
例如:生病、車禍、意外過世.....等等。
可能自己當初的我應該,並不是造成至親離開的原因,但還是會將責任歸在自己身上
這是很多很多失去至親的家屬會面對的難題.....
.
只有慢慢透過書寫(將心情寫成書信給至親)、透過輔導(老師或諮商機構幫助)、
透過溝通(與其他生者家屬的心結講開),才有可能漸漸將心裡缺失的那個洞填補起來..
但這些都需要時間,更需要留下來的生者勇敢的去面對,才有機會修復傷口。
.
【熟悉的場景,不適應你不在了】
.
面對失去至親時,最大的傷痛往往是留下來的家屬(尤其是每天緊密住在一起時)
每天還是要日復一日的面對以前至親還在時的場景,但卻只剩下自己了.....
沒有爸爸的浴缸、沒有爸爸的飯桌、沒有爸爸送別的家裡庭院、沒有丈夫的床.....
這些一樣的場景、空白的位置,都一次次提醒又刺傷還生存著的家屬,就像MV畫面一樣在腦海中反覆播送,反覆悲慟與折磨。
.
只有時間與獨白可以慢慢陪伴自己,說服自己至親去了很棒的地方、有很好的生活,而自己還是要好好照顧好自己與家人,我們還得努力面對生活、努力過每一天。
.
【好好的與摯愛道別】
.
電影最後,母女子三人各自用各自的方式,跟父親訴說這段時間來的心情,然後到父親最愛的地方,好好的跟父親說再見。
願這些書信、圖畫、心情,爸爸都能在遠方收到,微笑著看著我們,我們都會好好的生活
下去,帶著爸爸給我的教導努力成長~帶著丈夫對自己的信任努力照顧孩子。
.-----以上,是關於電影的心得感想---
文末雜談:
.
或許是自己的生命經驗,失去至親的悲慟,與這部電影的許多環節相符合、貼近,所以導演與演員所傳達出的很多台詞、情感,都能夠細膩的接收到,感覺內心就像是被一個真正懂得你傷痛的人,輕輕的撫摸著,電影知道你的難過在哪裡、電影把你的遺憾透過螢幕表達出來,讓觀眾有一種被同理、被懂得、被關懷、可以慢慢的原諒自己在失去至親的過程中所加賦予自己身上的罪惡感與痛。
.
面對失去親人,是每一個人人生一定會經歷到的,不論你想或不想,那一天就是會到來......只看是預期中還是意外的方式誕生。
學習好好的跟親人相處、在分離的時刻好好告別,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能相處的時候好好相愛、不能相處的時候好好再見,透過這部電影,給了觀眾很好的一個機會,不管你是需要抒發、還是需要學習。
.
我真心的感謝蔡銀娟導演,謝謝她,溫柔的拍出這部電影;
謝謝她,用了一部電影同理了失去親人會有的情緒與煎熬;
很多情緒、很多場景、很多台詞,都是日常,因為是日常,所以那麼真實。
.
+++++++++++++++++++++++++++
※原文出自以下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9658050.A.4EC.html
善意的謊言作文 在 廢物女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偽素顏。
#善意的謊言
#前陣子的合作文
善意的謊言作文 在 朱衛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分享 : )
good talk !
內在價值vs.外在價值
我聽朋友說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五歲的小孩被問到將來想唸什麼學校時說:「建國中學。」再問他:「建國中學畢業之後呢?」他說:「台大醫學系。」繼續再問他:「台大醫學系畢業之後呢?」小孩想了想,回答:「我要開計程車。」
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笑了。一邊笑的同時,又覺得這個應該不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個旁觀者,一點也不難分辨,哪一個是孩子自己的價值,哪一個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價值,但如果問五歲小孩:
「你為什麼要先讀建國中學、台大醫學系之後,才去開計程車,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對於你所謂的矛盾,他一定覺得不知所云。隨著時間累積,不管是別人給他的價值,或者是他自己原來的價值,一點一滴全都轉化成了他自己內在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不同的價值發生衝突時,當然,也就全變成了他自己的矛盾。
我把五歲小孩要開計程車的故事跟大兒子分享。分享完之後,兒子問我:
「你不是說過,你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中寫的,就是要當醫師嗎?那是你自己的內在價值,還是別人給你的價值呢?」
認真地回想這件事,我想到的第一個脈絡是小時候生病時常被帶去看的內兒科醫師。
那個醫師微胖,坐在看診室的大椅子裡,一副很神氣的樣子。看診出來之後,爸媽會一再表示,這個醫師多了不起,太太有多漂亮,他們有多麼受到尊敬,他來到小鎮看診之後,如何在很短的時間賺了這麼多的錢、又如何蓋了樓房……
另一個脈絡更隱晦。那是月考成績揭曉,我以五科滿分的成績得到班上第一名的榮耀時,老師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話:
「這個小孩成績這麼好,將來去考醫科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想起來,這些外在的期待或暗示,很可能就是我在〈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寫下「醫師」這個職業,最重要的動機了。
我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接受教育、考上醫學院,理所當然地當了醫師,穿上白袍。直到幾年之後,我升任主治醫師,因為負責疼痛控制,走進了癌症病房。
剛開始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面對癌症病人突如其來的哭泣,我很掙扎。作為一個醫師,除了做一些消極的症狀改善,並且面帶微笑,搪塞一堆「今天氣色看起來不錯、「情況會改善的」之類的善意謊言,然後走出病房外,似乎再也沒有辦法多做些什麼。
那種落荒而逃的不安很幽微,卻在我的內心不斷累積,無可脫逃。
有一天,我又遇見了一個在我面前哭泣的末期癌症病人。如同往常,在安慰她之後,我正打算迅速離開時,有個壓抑了很久的念頭,忽然從腦海深處迸發出來。
「你能逃到哪裡去呢?」
就在那一瞬間,我做了一個決定。我打定主意,在病人停止哭泣之前,絕不走出這個病房。我找了幾張衛生紙,轉身遞給她,然後拉了一把椅子,安靜地坐下來。
病人沉浸在自己的悲傷裡,一點也沒有停止哭泣的打算。
在那十幾分鐘裡,我一直有種幾乎無法按捺的衝動,很想開口說幾句善意的謊言,然後優雅地離開。可是我強迫自己坐在椅子上。
一個修女走了進來。她對我和病人鞠了一個躬,就這樣安靜地在另外一張椅子上坐了下來。接下來,她雙手合掌,開始默默地為病人禱告。
場面變得有點奇怪。一個低聲啜泣的病人,一個祈禱的修女,一個強迫自己坐在那裡的的醫師。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海浮現了小時候看病時那個醫師神氣的樣子,想起了他漂亮的太太、診所,還想起了考第一名時,老師無意之間的話……
無可諱言的,這些成就、財富、榮耀都是當年引導我寫下「醫師」這個志願最重要的外在價值——因為治癒病人,所以我應得到這些回報。但問題是,萬一這個醫師無法治癒他大部分的病人呢?每天面對著像這樣的哭泣,他又如何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安身立命呢?
眼前的修女沉默而專注。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在那樣的靜定底下,存在著一種比我還要強大的力量——相對於我,她既沒有改變現實的醫術,更沒有任何相對的回報。
既然如此,她的力量從何而來?
這樣想時,我感覺到過去從事這個工作時我所依賴的價值體系,忽然失去了所有的效能,再也無法推動我往前一點點了。我清楚地感受到,支持著你做這件事情的某些基礎被連根拔起,一切都開始動搖。
不知道是氣氛使然,或為自己感到悲傷,我發現自己的眼前已經模糊成一片。
我接過修女遞過來的衛生紙,擦拭淚水。
邊擦拭淚水,我忽然理解到:驅動我成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動機是成就、榮耀、財富這些外在的價值——為此,所以我關心病人能不能「治癒」。而驅動修女的動機卻來自她所信仰的內在價值——為此,因此她關心的是「病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因為這樣的差別,當面對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時,我顯然走投無路了。可是對修女來說,無法治癒的病人仍然還是病人。
換句話說,是我們關心的範圍,造就了我們能力的極限。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個人從事的工作缺乏「內在價值」時,他可以變得多麼薄弱、有限。
當年我在大學聯考入學志願填下醫學系時,對於這個工作「內在價值」──老實說,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思考得並不多。我考慮的只是做這個工作可以得到什麼(what),或者我如何(how)可以得到這個工作。卻很少想過,我的人生為什麼(why)要從事這個工作,我為什麼(why)喜歡它?它為什麼(why)對我有意義、價值?一個工作本身如果少了這些,不但無法給你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更無法支撐你長遠地走下去的。
我就這樣在病房想著這些,直到一個多小時之後,病人停止了哭泣。
我和修女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拍了拍病人,簡短地說了幾句精神鼓勵的話,一起走出了病房。修女對我鞠了個躬,我也很鄭重地對她行禮,謝謝她給我帶來的這寶貴的一切。
我就這樣目送著修女消失在長廊的盡頭。
內在價值就像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一樣……
「聽你這樣說,我有點搞混了。」兒子問:「當我做一件事情時,要怎麼樣才能區分我的動機,到底是呼應自己『內在價值』,或者『外在價值』?」
「這很容易啊。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報酬,甚至讓你花時間、付錢,你也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
「像是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是啊,」我說:「為什麼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就會想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因為喜歡啊。」
我點點頭。「看似簡單的事,但能回答的只有自己,不是嗎?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情,目的是為了外在的報酬──財富、名氣、權勢,或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不管是父母、師長、朋友的,這個動機所呼應的,都算是『外在的價值』。」
「我不明白,」兒子說:「如果『內在價值』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師長,對他們的孩子、學生鼓吹的都是『外在價值』?難道說,他們都錯了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親、師長的忠告都出於善意。這些建議,我們當然應該聆聽、思考。但基於每個人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父母親、師長,鼓吹的價值並不盡然相同。固然有許多人鼓吹『外在價值』非常重要,但也有人鼓吹『內在價值』更重要。我們該聽誰的呢?誰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就聽誰的?還是乾脆做個統計,少數服從多數呢?」
兒子笑了笑,搖搖頭。
「畢竟要承擔選擇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生命負責的,不是嗎?」我繼續又說:「所以,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還是我們自己才對吧?」
兒子點點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你這樣說固然有道理,可是我覺得『外在的價值』也很迷人啊。誰不想有錢、有權勢,又受人尊敬呢?」
「這我同意,」我想了想,繼續又說:「剛剛醫院的故事還沒講完,你要不要聽我繼續說下去?」
「當然。」
有了那次經驗之後,通常只要時間允許,我很願意多花些時間和末期癌症病人聊天。
當時,在我的辦公室有個小黑板,記載著所有會診的病人。一般而言,護理站黑板上的病人名字如果被檫掉,多半表示這個病人出院了,但我的黑板上的病人正好相反,如果他們的名字被擦掉——通常代表他們已經過世了。
每週我的黑板上都會有一、二個病人的名字被擦掉。那種感覺很奇怪,明明沒幾天前還活生生在你面前談著人生苦樂的病人,現在消失不見了。持續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我活在這種「無常感」強烈的工作環境中,就這樣送走了四、五百名末期癌症病人。
在那之前,我的想法其實和大部分人都差不多——覺得人生無非是在競爭中的領先,靠著那樣的領先累積財富、名氣、權力,並且因為擁有這些,因而得到快樂。不過,傾聽臨終病人的心聲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儘管每個臨終病人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但是從生命的終點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佔據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時間,讓我們每天為此汲汲營營的「外在價值」——財富、名氣、權勢等等,從生命的終點來看,竟然變得無足輕重了。沒有任何一個病人告訴我,他們希望賺得更多的財產、贏得更高的知名度,或者升上更高的官階、職務。
「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我這樣問病人時,我發現,對大部分的臨終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的。
我得到的答案中非常一致,大部分病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關係」。
大部分的病人最放不下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親人、朋友。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擁抱、好好告別。
在「關係」之後,所有人都會反省的是:「意義」。在我和病人的談話間,幾乎無可避免地都會回顧自己的這一生,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都在浪費時間……
每次走出癌症病房,面對病房外面的現實世界時,總會有一種很錯愕的感覺。在生活中,為了財富、名氣、權勢,我們總是佔用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驕傲,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傷害了別人的情感。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權益,我們總是以競爭為名,理直氣壯地就犧牲了他人的權益……
病房裡與病房外的距離並沒有太遠,但從人生盡頭看到的價值,和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竟然是完全顛倒的。
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給我帶來的震撼。最初,我以為或許這只是少數的臨終病人的想法。但在和他們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談話、一次又一次受到衝擊之後,我開始明白,我們對於生命的前提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經歷的死亡,我們無人能夠倖免。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卻活在一種生命永遠存在的假設之中。因為這樣的假設,我們把生命想像成為一個大倉庫,透過競爭、領先,每個人停不下來地為這個倉庫累積更多的財富、名氣、權勢……卻很少有人想過,沒有誰真正能夠擁有這些。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真正能擁有的只是時間。我們不但無法累積什麼,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少的。
因此,如果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淋漓盡致地活下去,用所剩有限的時間,去累積倉庫裡面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又有什麼意思呢?
或許因為這些經驗,往後當我面對「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衝突,只要想起和這四、五百個臨終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總是能夠鼓起勇氣去選擇自己想要的。
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大概就是我從這些病人身上學到,最珍貴的事了,」我說:「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兒子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他又問:「照你這樣說,我可不可以先追求財富、名氣、權勢,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來追求你所謂的內在的價值?」
「在我看來,如果你從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出發,只要夠努力,將來你還是很可能一樣擁有財富、名氣、權勢。但如果從追求財富、名氣、權勢出發,你只會離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越來越遙遠。」
「是嗎?」
「這個世界上,許多偉大而成功的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創業者、科學家、建築師……,都是從呼應自己內在的召喚開始的啊。只要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財富、名氣、權勢通常都會追隨而至。但弔詭的是,如果一開始你想的是財富、名氣、權勢……這對你在那個領域的成功,幫助並不大。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我大概可以理解。所以,」兒子說:「你覺得追求財富、名氣以及權勢這些外在的價值是不應該的囉?」
「財富、名氣、權勢本身不是壞事。但重點是你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目的』或『手段』?」
「『目的』和『手段』的差別是什麼?」
「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對不對?」
他想了想。「嗯,沒錯。」
「反過來,如果你的生命有更重要的內在價值和理想時,擁有財富、名氣、權勢,變成了可以幫你的生命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這樣的話,擁有這些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對不對?」
他點點頭。
「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才會說:要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兒子找出了紙和筆。「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
於是我又把康德的話重複了一遍。
就在兒子低頭抄寫這段話時,我忽然想起了朋友孩子的矛盾。我心裡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與對話和他分享。
(文/侯文詠:我從400多個癌末病人身上,學到了最珍貴的一件事)
Coach Ken. 2015 . 03. 16
善意的謊言作文 在 善意的謊言作文1000字 - 名言佳句 的相關結果
【一】善意的謊言作文1000字. 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適度地扯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 <看更多>
善意的謊言作文 在 善意的謊言作文600字【精選】 - 漢語網 的相關結果
媽媽的這句善意的謊言,雖然看起來很平淡,但每一個字都表達著媽媽對我的愛。 這件事一直在我的腦海了,深深的刻在了我記憶深處。媽媽,謝謝你的善意的謊言 ... ... <看更多>
善意的謊言作文 在 善意的謊言作文「共50+篇」 - 白雲飄飄網 的相關結果
善意的謊言作文. 善意的謊言王亞軒250字. 真情無處不在,從細微的小事中也能看見真情的身影。記得那是叔叔結婚的第三天,媽媽拿回了一盒巧克力,有十二塊,還帶着淡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