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生活型態]
蘿蔔絲上學第一週結束了,每天早上還是覺得兵荒馬亂!
奶奶會先下樓準備蘿蔔絲的早餐,蘿蔔會負責叫醒蘿蔔絲,幫她刷牙洗臉換衣服後,帶下樓移交給奶奶,蘿蔔絲邊吃早餐邊看卡通,奶奶幫她綁頭髮⋯蘿蔔做我們的早餐!
(媽媽我此時此刻還在樓上賴床,我會賴到最後一刻,直到蘿蔔叫我下去吃早餐!)
公司9月開始,公司上班雙週,居家上班雙週,我和蘿蔔剛好錯開,要到公司上班的日子,我早上07:45要出門,差不多18:00到家!蘿蔔絲08:30前要到學校,下午三點一刻下課!
得到自由的蘿蔔絲奶奶,也沒閒著,家務料理得更加起勁,也開始會煮一些媳婦喜歡吃的料理,回到家就可以吃飯的感覺真是太幸福了!
我最常點的菜就是彩椒燉飯,好吃得停不下來!
每天回家會花很多時間跟蘿蔔絲聊天,問她100個問題⋯試著拼湊出她在學校的模樣⋯
在學校幹什麼了?
有吃什麼東西?
同學叫什麼名字?
老師有沒有罵罵?
有沒有哭哭?
蘿蔔絲這個年紀,基本上是很難問出個所以然的,爸爸也會問,不過就很常被句點,媽媽問話技巧比較好,可以挖出比較多資訊⋯
比如說,爸爸昨天問⋯
👨妳今天在學校做什麼呢?
👧回家再跟你說。
👨⋯⋯⋯⋯⋯(被句點)
~回到家~
👨妳今天在學校做什麼呢?
👧不知道啊
👨⋯⋯⋯⋯⋯(再度被句點)
~媽媽回家後,爸爸抱怨問不出所以然~
👩 今天在學校有開心嗎?
👧有啊
👩有玩很多玩具嗎?
有畫畫嗎?畫什麼?
有玩水嗎?有濕答答嗎?
有唱歌嗎?唱什麼歌?有唱倫敦鐵橋嗎?唱給媽媽聽好嗎?
老師有說你可愛嗎?老師都說什麼呢?
👧(一一回答,還配動作)
👨(瞠目結舌)
基本上,蘿蔔絲每天都在玩、畫畫、唱歌,老師會叫大家圍成小圈圈,然後男孩有男孩的動作,女孩有女孩的動作,最近新教的歌是⋯
I‘ve got something in my bucket
和
This is the way we say hello
~大家週末愉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問話技巧 在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付不同星座男要有不同問話技巧!
本文來源:波波創作者@Ajin設計師的日常
問話技巧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問話技巧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的爸爸或媽媽,怒氣沖沖、以雷霆萬鈞之勢壓到你的面前,然後呢,指責你的鼻子或揪著你的領子,捏住你的肩膀,用很大聲、很嚴厲的語氣問你:「說!蛋糕是不是你吃的?」或者是:「說!錢是不是你拿的?」
當你遇到這種情境的時候,這樣的恐懼、這樣的壓力底下,無論蛋糕是不是你吃的,無論錢是不是你拿的,你的反應會是什麼?
是不是幾乎你的反應,一定就是馬上否認,馬上說:「不是!沒有!」
當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這樣的狀況裡,是不是爸爸媽媽他們的問話方法,已經決定了你的答案?而不是因為你的真實,來決定你的答案。
沒有錯!我們來假設幾個狀況喔,第一個蛋糕不是你吃的、錢也不是你拿的;這個時候你的否認,可以是很明確、很堅定的。
可是今天換做你是爸爸媽媽,如果你已經用這樣的方式,來質問你的孩子的時候,就算你的孩子否認,你心中是不是仍然會有懷疑?
也就是說你的孩子,他其實沒有吃蛋糕、他沒有拿錢,可是你的「問話」在本質上,無論他回答什麼,已經破壞了信任關係。
而且這樣的對話,本質上就是一種困境,因為如果他承認了你,你肯定暴打他一頓;可是如果他否認,你也不相信他說的就是事實。
好!那第二種狀況是什麼?第二種狀況是孩子真的吃了蛋糕,或者是拿了錢。但是呢,因為你的憤怒、因為你那駭人的情緒,讓他乾脆先否認。
為什麼?姑且先不要去說「他說謊」的這個問題,這個是一種在人性裡面的「自我保護」的機制啊!
其實你我回想一下,我們的成長經驗,是不是當我們面對權威者、師長,用這種方式問我們的時候,不管他問的內容是如何,我們乾脆先否認、先保護自己算了!
所以在第二種狀況裡,究竟是孩子說謊很不應該,還是我們的問話方式,已經決定了,孩子無論真實為如何,他的答案就一定是先「否認」?
再來,第三種狀況,第三種狀況是可能孩子真的沒有吃蛋糕、真的沒有拿錢。但是他知道誰吃了蛋糕、他知道誰拿了錢;或者是他有一些有價值、關鍵的線索,可以提供給你。
可是問題來了,當你問話的方式是這樣子,就像剛剛說的,人在自我保護的狀況底下,他乾脆先否認算了、他乾脆先逃避你算了!
正因為這樣的情緒作用,所以他就算有關鍵的線索、有關鍵的情報,可以提供給你,他也不會說;因為他可能也不敢說,看你那橫眉豎目的樣子,誰敢說啊?
其實在我自己教學的經驗裡,特別是【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我就常常用這樣的生活案例,來引導大家去思考;究竟是對方真的很愛說謊,還是我們問話的方式,已經決定了對方的答案?
如果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你問話的方式已經決定了答案,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真相。
因為如果對方很誠實,你可能還是會懷疑他,那如果他本身真的是那個犯錯的人,也因為你的情緒,他乾脆先保護自己。
再不然就是,他可能沒有做這件事;他有重要的情報,然而你問話的方式,讓他根本不想要告訴你額外的情報。因為他不知道你會不會怪罪於他,或者是他不知道會要承擔什麼樣的風險。
其實回到我們真實的生活,或工作裡面,比如說假設你是個主管,你在檢核一個作業流程的疏失;當你要問你的部屬,問他們說:「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
你可以想想看一件事哦,正常的狀況底下,你的部屬乾脆先否認、保護自己;這是不是跟我們的父母親,扯著我們的衣領,問我們:「蛋糕是不是你吃的?」;或者是:「錢是不是你拿的?」在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
那如果你不想要陷入這樣的困境,叫做不管怎麼樣,都得不到真正的答案;那麼問話的技巧、問話的方式就很重要了!
如果你的問句或問話方式,對方會有很高的機率,乾脆先用「否認」來保護自己。
除了我們可以很確定,這是一個無效的問句之外;其實我們這樣的問話方式,也會讓一個原本想要說謊的人,他用這樣的回答方式,更堅定了他內在要說謊的動機、意圖,還有確定感。
說白話文就是喔,說謊言會越說越逼真,一直到最後你根本無法分辨,他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你可能聽出來了,我們應該調整的是自己的「問話方式」,而不是一昧的,把我們手指頭去「指向別人」,說他說謊、不應該!
那麼你聽到這邊,你可能就會想:「我應該要怎麼問呢?我應該要用什麼方式,去澄清事實呢?」
在這裡我就舉幾個例子喔,如果你問你的部屬,問他說:「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這個問句在本質上,就很容易讓你的部屬,乾脆直接說:「不是!」
那或許你可以聽聽看這樣的問法,比如說:「你覺得誰會做這件事?,或者是「假設這件事是你做的,那別人會有什麼反應?」、「有沒有可能,有人看見你做這件事呢?」…
你可以仔細想想,這樣的問句可以讓對方,他不會直接的說「不是」,而且他還有可能去吐露出更多的訊息。
再舉個例子喔,假設你問你的合作夥伴,說:「你知不知道這件事?」那對方可能為了保護自己,他就會說:「我不知道!」
這個時候,你可以換什麼樣的問句呢?比如說:「你最後看到這件事發生,是在什麼時候?」或者是「你上次做這件事情的情況是什麼?」
你會發現喔,這樣的問句就可以避免,對方乾脆用「否認」的方式來自我保護。而也因為這樣的問句,你可以蒐集到更多的情報,去判斷他給你的訊息,到底是否為真?到底可信度有多高?
所以我常常說喔,我們出來行走江湖,一定就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其中有好人、願意跟你配合的人;同時也會有更多數不清的牛鬼蛇神。
那你如何去判斷,誰可信、誰不可?這個是我們在進入成人階段,都必修的一個課題。
而且啊,除了去判斷對方的可信度之外,你有沒有懂得運用適當的問句,去引導出必要的共識,或者是蒐集到一些必要的資訊?
就像今天的內容開頭所說的,如果你是父母親,你很想要瞭解你的孩子,有沒有偷吃蛋糕、有沒有偷拿錢?
其實基本上你的「問法」,已經決定了對方的「答案」,那你就永遠問不出真正的狀況。
談到這裡如果你很有感的話,而且你也很希望,在你的真實生活裡,不管是在工作的領域,還是私人的領域,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
並且能夠去判斷出對方說的話,是不是有一些保留跟懷疑;那麼我就很鼓勵你,可以把握我在今年2019年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當中;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
所以如果你錯過的話,下一期就要等到2020年的3、4月之後了,我很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當然了,最後還是要回到你身上,無論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我都很期盼,如果你真的想要知道一些你想知道的真實。
那麼在你開口說話之前,是否覺察一下,換成是你自己,當你被這個問題,或這樣的方式問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答案?
如果你赫然發現,換別人用你習慣的方式,來問你的時候,你的答案也會乾脆先否認算了;那麼你可能就要先停下自己的腳步,不要再讓自己的習慣,去說出那些無用、甚至於會傷害關係的話。
因為啊,最得不償失的,就是一方面你又問不到真實,二方面你又讓對方覺得你在懷疑他,那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今天內容談到的,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很期盼你能夠把握今年的最後一期【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taX4H-Pha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