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意邮购廖金华新书《政海浮沉卅载》的朋友,请PM我,零售价马币30,邮费另加马币10(西马)/马币14(东马)。
以下是我为该书写的一篇推荐文。
《理解廖金华的两道钥匙》
丘光耀博士
廖公金华是我行动党政治上的启蒙“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尊称他为“契爷”,我亦是“华沙”廖家军的二徒弟,大师兄是黄永安。
我和永安都是在1987年“茅草行动”爆发,大马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那段日子,因满腔热血反对马哈迪政权而在火箭总部和廖公结缘的。
我那时在组织上还未参加行动党,但思想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火箭仔”,这是因为我高中毕业后设立漫画工作室,在出版了《族魂林连玉》后准备编绘《人民英雄林吉祥》的关系,通过陈泽坡而联系上廖公,免费拿到了行动党总部的所有出版品(以林吉祥的文告集最多)。我当年19岁,在下笔前,用三个月时间,通读了获赠的火箭书籍。
★茅草行动的黑暗时代
1989年的廖金华,是行动党全国宣传秘书,和时任林吉祥政治秘书的黄永安,坐镇火箭总部的“中央宣传局”。他们靠频密的新闻文告、编辑《火箭报》文章、收发传真机文件,肩负起整个党日常的对外宣传工作。当年还关押在甘文丁扣留营的林吉祥,每每在关键时刻,靠暗中传送出来的便笺和口语,来给全党发出“重要指示”,这当然也是廖和黄执行工作任务的“手谕”。
在上世纪80年代杪,那是一个还没有发明手机、互联网、电邮、网页、脸书、微信和推特的“前数码”年代,那时所谓的“和平抗争”,可想而知,条件何其坎坷。
在马哈迪铁腕管制下的马来西亚,正正是“亚洲价值观”包装下的警察国,电视台全然由国阵(巫统)牢控,各语文报章也处于白色恐怖的重重笼罩之中,法官被开除,社运被钳制,异见份子被收监,民间舆论很难浮出水面,形成威慑性的浪潮。然国内经济矛盾和种族关系却越发尖锐,邻国的民主化浪潮又澎湃汹涌,大马犹如一个随时爆发的压力锅。
在斗争条件如此严苛的大环境下,廖公督导的《火箭报》能定期出版、发行和销售,正是行动党连接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唯一喉舌,也是廖公在黑暗时代中维系一道不灭烛光的艰辛使命。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年廖金华的工作,理解廖金华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理解林吉祥在逆境中曾对他的信任(相对同一历史条件下脱党的李霖泰),理解廖金华和林吉祥长年并肩作战的同志情谊,这就是综合理解廖金华晚年和林吉祥发生过节时(KOKS运动)那种悲苍和义愤之第一道钥匙。
★火箭的华沙和英沙
再则,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廖公在行动党的角色,就离不开分析华裔政治领袖在行动党斗争史中的分工脉络之第二道钥匙。
行动党作为一个标榜“非共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多元民族主义政党,自1966年3月18日建党以来,就云集了一批又一批既不认同巫统单元马来霸权主义,也不支持马共武装革命路线的抗争者。他们有英文教育源流的自由派(律师和医生)和社会民主派(工运份子),也有华文教育源流的社会主义思潮追随者。
英文教育源流领袖对捍卫宪政民主下的公民自由权(civil liberties)比较执着,而华文教育源流领袖则对追求民族平等和争取少数族裔尊严不受践踏为主要奋斗目标。就此,我称之为行动党斗争的两大分工脉络,即“自由人权派”和“民族平等派”,其实两者严格而言并无矛盾,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在政治认知和斗争情感上有所侧重而已。
新村和华校出身的廖金华,加上南洋大学的中文系背景和受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的缘由,他显然,是属于“民族平等派”。所以在行动党内,廖公被看成是“华沙”大将,即同陈庆佳、陈国杰、戴新标、陈泽坡、欧阳丁清、刘德琦等人被归类为一个阵营(非派系)。
而另一阵营,则以受英文教育,用英语来思考的领袖,他们多是不谙中文的二毛子,对林连玉和董教总没有感情。他们以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来理解中国兵家智慧但又不屑和社阵毛共左派为伍。这些火箭高层精英(还包括不暗淡米尔语的印度领袖),以华裔专业人士为多,社会地位较高,对华人基层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相对比较疏离,在政治议程上以捍卫宪政自由、世俗民主、抗拒封建皇权和神权主义为标杆。这些精英份子,党内俗称“英沙”。
坦白说,“英沙”是行动党历届中央领导层的主流,“华沙”则在基层党员和华社拥有广泛的支持力量。这个分野,其实李光耀早年领导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就一直存在,只不过他们的分野,导致该党的大分裂,最终成为李光耀主导下的人民行动党和林清祥控制的社会主义阵线之间的对峙。
所幸民主行动党的“华沙”和“英沙”矛盾,没有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情况那样糟糕。根据我的党史研究,火箭半个世纪以来的多次党争,其实多以权力争夺为主,意识形态之别只有范俊登在1976年对林吉祥发出的挑战(林和范都属“英沙”)。至于其他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派系斗争,主要都是环绕在议席分配和个人ego所衍生的矛盾。
而林吉祥,作为行动党的最高统帅,一直都在“英沙”和“华沙”之间维持平衡。林在捍卫“自由人权”和争取“民族平等”两大主旋律的处理中不仅游刃有余,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表现,能让两大阵营诚服,那就是他敢于在议会内外揭发贪污丑闻,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财经弊案直击敌营的心脏(在朋党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马尤其严重),会遭到敌营滥用国家机器的强力打击。继林吉祥之后的林冠英,要坐第一把交椅,就难逃牢狱之灾和种种串莫须有的司法迫害。
★执政后的保守趋势
在晚近10年,托政治海啸之福,行动党告别了“万年反对党”的宿命。在开始践行半个世纪的建党理念、取得渐进改良的成绩之余,也造就了不少的机会主义苗头,如未经考验就能轻易当上议员,为了拓展组织和强化派系势力而广招党员又不加培训,再加上为了急于要转型成为所谓的“全民党”,不惜向保守的政治舆论妥协,尤其不愿再旗帜鲜明地捍卫世俗价值(因为伊斯兰鼓吹政教合一),不愿再坚定地追求民族平等(因为不要被视为挑战“马来特权”),不愿再如卡巴星那样敢于按《联邦宪法》精神挑战封建力量(避免被政敌扭曲为行动党反皇室),不愿在环保议题上站稳立场(关闭莱纳斯稀土厂被认为是违反马哈迪的亲商和亲日政策),甚至在处理“爪夷文风波”上也一再进退失据,这,看在“民族平等派”元老廖金华眼里,行动党509后的表现,为了执政的“大局”,42席的大党,給马哈迪过多的荣誉,给自己党过多的耻辱。一句话,行动党在参加希望联盟执政的22个月,对马哈迪没有发挥“是其是,非其非”的功能,2020年3月不幸倒台,未来的历史将会如何记载和评论?难道只批判后门政客夺权,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吗?
历史学的功能,就是纠正“社会的集体失忆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家庭记忆、宗族记忆、学校文化记忆、社会记忆,国家记忆,他的脑海中没有前人的任何印记和坐标,不晓得自己从那里来,为何站在此,将到那里去,那么这个人,等同于患上“老人失忆症”,在喧闹的城市中迷失方向,回不了家,也不懂今晚在那里露宿。
一个民族,也可能如同上述的那个人一样,因为被同化、被流散、被清洗,不幸断了文化的根,或者被其他民族、统治集团、外部势力强行灌输错误的、扭曲的、虚假的历史印记,那么这个民族,就等同患了“社会的集体失忆症”,那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
这种通过抹杀他人的记忆,改变他人的记忆,重新塑造他人的记忆之手法,在任何权力机构,为了统治之便,都可能发生。
故此,历史学者要知道前人和记载过去,就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今天,让后人更好地走向未来。
而治党史,就是为了要认识、尊重和记载前人的斗争,他们因追求一个“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建国目标而前仆后继,并为此而付出了青春和血泪代价。换言之,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50年的“逆境斗争”,就没有308到509的相对“顺境建设”。
有鉴于此,我们要从前人的斗争历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提炼出斗争的核心要义,什么价值需要坚持,什么手段可以扬弃,这都需要一个开阔的胸襟,多元的视角,超越主流派系对党史的诠释,才能丰富和补充“林吉祥史观”的内涵,避免任何人为了短期执政的考虑,而遮蔽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志士仁人对行动党的付出和贡献。
我希望廖公的这本回忆文集,能协助年轻的党员和领袖“认识你的党”和“认识你自己”。我提出的两道钥匙,可以作为你阅读时的参考,希望行动党人在当前的乱世中,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ColorBee Photography Life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谢谢热心不知名朋友精心提供的英文字幕,我们彩蜂摄影生活杂志节目组由忠感谢!无论您是谁,人在哪儿,请与我们联系,面谢! 欢迎订阅彩蜂摄影生活杂志 YouTube: Colorbee Photography B站:彩蜂摄影生活杂志 热烈欢迎观众字幕投稿 链接如下:http://www.youtube....
「商业互吹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ColorBee Photography Life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商業互吹的推薦,YOUTUBE、PTT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商業互吹的推薦,YOUTUBE、PTT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問卦] 「互吹」算是支語嗎? - Gossiping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內鬥』的英文怎麼說? (狗咬狗~一嘴毛~ ... - 每日一句學英文 的評價
- 關於商业互吹英文 在 Download Video and Audio from YouTube - Y2mate.com 的評價
商业互吹英文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理解廖金华的两道钥匙
/丘光耀博士
廖公金华是我在民主行动党政治上的启蒙“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尊称他为“契爷”,我亦是“华沙”廖家军的二徒弟,大师兄是黄永安。
我和永安都是在1987年“茅草行动”爆发,马来西亚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那段日子,因满腔热血反对马哈迪政权,而在火箭总部和廖公结缘的。
我那时在组织上还未参加行动党,但思想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火箭仔”,这是因为我高中毕业后设立漫画工作室,在出版了《族魂林连玉》后准备编绘《人民英雄林吉祥》的关系,通过陈泽坡而联系上廖公,免费拿到了行动党总部的所有出版品(以林吉祥的文告集最多)。我当年十九岁,在下笔前,用三个月时间,通读了获赠的火箭书籍。
★前“数码时代”的文宣
1989年的廖金华,是行动党全国宣传秘书,和时任林吉祥政治秘书黄永安,坐镇火箭总部的“中央宣传局”。他们靠频密的新闻文告、编辑《火箭报》文章、收发传真机文件,肩负起整个党日常的对外宣传工作。当年还被关押在甘文丁扣留营的林吉祥,每每在关键时刻,靠暗中传送出来的便笺和口语,来给全党发出“重要指示”,这当然也是廖和黄执行工作任务的“手谕”。
在上世纪80年代杪,那是一个还没有发明手机、互联网、电邮、网页、脸书、微信和推特的“前数码”年代,那时所谓的“和平抗争”,可想而知,条件何其坎坷。
在马哈迪铁腕管制下的马来西亚,正正是“亚洲价值观”包装下的警察国,电视台全然由国阵(巫统)牢控,各语文报章也处于白色恐怖的重重笼罩之中,法官被开除、社运被钳制、异见份子被收监;民间舆论很难浮出水面,以形成威慑性的浪潮。然国内经济矛盾和种族关系却越发尖锐,邻国的民主化浪潮又澎湃汹涌,马来西亚犹如一个随时爆发的压力锅。
在斗争条件如此严苛的大环境下,廖公督导的《火箭报》能定期出版、发行和销售,正是行动党连接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唯一喉舌,也是廖公在黑暗时代中维系一道不灭烛光的艰辛使命。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这个角度来解当年廖金华的工作,理解廖金华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理解林吉祥在逆境中曾对他的信任(相对同一历史条件下脱党的李霖泰),理解廖金华和林吉祥长年并肩作战的同志情谊,这就是综合理解廖金华晚年和林吉祥发生过节时(KOKS运动)那种悲苍和义愤之第一道钥匙。
★“华沙”和“英沙”阵营
再则,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廖公在行动党的角色,就离不开分析华裔政治领袖在行动党斗争史中的分工脉络之第二道钥匙。
行动党作为一个标榜“非共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多元民族主义政党,自1966年3月18日建党以来,就云集了一批又一批既不认同巫统单元马来霸权主义,也不支持马共武装革命路线的抗争者。他们有英文教育源流的自由派(律师和医生)和社会民主派(工运份子),也有华文教育源流的社会主义思潮追随者。
英文教育源流领袖对捍卫宪政民主下的公民自由权(civil liberties)比较执着,而华文教育源流领袖则以追求民族平等和争取少数族裔尊严不受践踏为主要奋斗目标。就此,我称之为行动党斗争的两大分工脉络,即“自由人权派”和“民族平等派”,其实两者严格而言并无矛盾,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在政治认知和斗争情感上各有侧重而已。
由此,新村和华校出身的廖金华,加上南洋大学的中文系背景和受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的缘由,他显然,是属于“民族平等派”。所以在行动党内,廖公被看成是“华沙”大将,即同陈庆佳、陈国杰、戴新标、陈泽坡、欧阳丁清、刘德琦等人被归类为一个阵营(非派系)。
而另一阵营,则以受英文教育,用英语来思考的领袖,他们多是不谙中文的“二毛子”,对林连玉和董教总没有感情。他们以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来理解中国兵家智慧,但又不屑和社阵毛共左派为伍。这些火箭高层精英(还包括不暗淡米尔文的印度领袖),以华裔专业人士为多,社会地位较高,对华人基层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相对比较疏离,在政治议程上以捍卫宪政自由、世俗民主、抗拒封建皇权和神权主义为标杆。这些精英份子,党内俗称“英沙”。
坦白说,“英沙”是行动党历届中央领导层的主流,“华沙”则在基层党员和华社拥有广泛的支持力量。这个分野,其实在李光耀早年领导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就一直存在,只不过他们的分野,导致该党的大分裂,最终成为李光耀主导下的人民行动党和林清祥控制的社会主义阵线之间的对峙。
所幸民主行动党的“华沙”和“英沙”矛盾,没有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情况那样糟糕。根据我的党史研究,火箭半个世纪以来的多次党争,其实多以权力争夺为主,意识形态之别只有范俊登在1976年对林吉祥发出的挑战(林和范都属“英沙”)。至于其他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派系斗争,主要都是环绕在议席分配和个人“ego”所衍生的矛盾。
而林吉祥作为行动党的最高统帅,一直都在“英沙”和“华沙”之间维持平衡。林氏在捍卫“自由人权”和争取“民族平等”两大主旋律的处理中不仅游刃有余,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表现,能让两大阵营诚服,那就是林吉祥敢于在议会内外揭发贪污丑闻。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财经弊案直击敌营的心脏(在朋党资本主义横行的马来西亚尤其严重),会遭到敌营滥用国家机器的强力打击。继林吉祥之后的林冠英,要坐第一把交椅,就难逃牢狱之灾和种种串莫须有的司法迫害。
★“华沙”元老的愤慨
在晚近十年,托政治海啸之福,行动党告别了“万年反对党”的宿命。在开始践行半个世纪的建党理念、取得渐进改良的成绩之余,也造就了不少的机会主义苗头,如:未经考验就能轻易当上议员,为了拓展组织和强化派系势力而广招党员又不加培训;再加上为了急于要转型成为所谓的“全民党”,不惜向保守的政治舆论妥协,尤其不愿再旗帜鲜明地捍卫世俗价值(因为伊斯兰鼓吹政教合一)、不愿再坚定地追求民族平等(因为不要被视为挑战“马来特权”)、不愿再如卡巴星那样敢于按《联邦宪法》精神挑战封建力量(避免被政敌扭曲为行动党反皇室)、不愿在环保议题上站稳立场(关闭莱纳斯稀土厂被认为是违反马哈迪的亲商和亲日政策),甚至在处理“爪夷文风波”上也一再进退失据!这,看在“民族平等派”元老廖金华眼里,行动党在509后的表现,为了执政的“大局”,一个四十二席的大党,給马哈迪过多的荣誉,给自己党过多的耻辱。一句话,行动党在参加希望联盟执政的廿二个月,对马哈迪没有发挥“是其是,非其非”的功能,2020年3月不幸倒台,未来的历史将会如何记载和评论?难道只批判后门政客夺权,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吗?
历史学的功能,就是纠正“社会的集体失忆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家庭记忆、宗族记忆、学校文化记忆、社会记忆,国家记忆,他的脑海中没有前人的任何印记和坐标,不晓得自己从那里来,为何站在此,将到那里去,那么这个人,等同于患上“老人失忆症”,在喧闹的城市中迷失方向,回不了家,也不懂今晚在那里露宿。
一个民族,也可能如同上述的那个人一样,因为被同化、被流散、被清洗,不幸断了文化的根,或者被其他民族、统治集团、外部势力强行灌输错误的、扭曲的、虚假的历史印记,那么这个民族,就等同患了“社会的集体失忆症”,那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
这种通过抹杀他人的记忆,改变他人的记忆,重新塑造他人的记忆之手法,在任何权力机构,为了统治之便,都可能发生。
故此,历史学者要知道前人和记载过去,就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今天,让后人更好地走向未来。
而治党史,就是为了要认识、尊重和记载前人的斗争,他们因追求一个“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建国目标而前仆后继,并为此而付出了青春和血泪代价。换言之,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五十年的“逆境斗争”,就没有308到509的相对“顺境建设”。
有鉴于此,我们要从前人的斗争历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提炼出斗争的核心要义,什么价值需要坚持,什么手段可以扬弃,这都需要一个开阔的胸襟,多元的视角,超越主流派系对党史的诠释,才能丰富“林吉祥史观”的内涵,避免任何人为了短期执政的考虑,而遮蔽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志士仁人曾对行动党的付出和贡献。
我希望廖公的这本回忆文集,能协助年轻的党员和领袖“认识你的党”和“认识你自己”。我提出的两道钥匙,可以作为你阅读时的参考,希望行动党人在当前的乱世中,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廖金华的回忆录《政海浮沉卅载》即将出版,全书384页,届时欢迎大家邮购支持。
商业互吹英文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收到天津寄來的《南開詩學》第二輯。這本是由葉嘉瑩老師跟知名學者謝冕,吳思敬擔任顧問;羅振亞,陳仲義等擔任編委,李潤霞教授等人主編。
我這篇放在壓軸,前面還有編輯頁,實在令我驚訝。
不過本人一向說實話,不怕得罪人。這篇文章提出兩岸詩歌研究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參考。
《两岸诗人的创作与发展差异》 @颜艾琳
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碰撞融合的多元艺术文化环境,生活美学与生活理念的传播,滋养出台湾丰富多样的文创产业形态。中国新诗的发展在台湾的语境下没有断裂过,李金发、戴望舒等开辟出的现代诗歌轨迹在台湾一直没有断档,这一点跟大陆不同,中国现代诗歌在台湾有着自然的延续,非常完整。作为女性诗人的我,由于近年常跑大陆交流,提出一些两岸的观察与大家分享。
*谈所谓活动家
我出身南台湾小农村,从小爱诗、13岁创作发表第一首诗作,国中时存钱买诗集跟文艺书籍,从小喜爱读书、绘画、音乐,长大做编辑出版、策划文化活动…大家比较看到我活泼的那一面,还一度获得“文学太妹”谑称,但我对诗歌的修练、私下的专注、执着,对自我女性主体和身体的表达意识,亦获得学界的关注。我从事以诗作为跨界的核心,演绎了诗文的丰富,企图达到艺术的高峰。在台湾,诗人作为活动主持、策画执行、总监擘划、或挤身音乐、摄影、绘画、影像、表演等相关工作,其实非常普遍。不若大陆有些人只以写诗发表多寡、不看质地,以为台湾诗人如我等,是以活动家为主,写诗为辅。
那真是很不一样的观念。在台湾,你要能跨界,表示对相关艺术、表演等知识有一定水平,甚至能够邀请到大咖来与诗共舞、与诗同盟,不仅个人诗要写好,拥有人脉、方方面面都得达到高度,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跨业诗人、好的策划人。否则一个活动只靠亲友相挺,互相吹捧,来参与诗歌活动的人都是些半调子,发发新闻稿曝个光,大家晾一下爽一下,把钱花完了,这样的活动策画我反而觉得是分赃。因此要冠上台湾人为诗歌活动家的同时,是否该先去看看这位诗人的作品跟呈现出来的意识呢?
台湾很多诗人都做一部分文创或策展活动,老前辈叫我们去做什么事情,我就去做。我最自豪的是,1995年洛夫先生还没去温哥华的时候,《创世纪》诗刊在诚品办“诗的星期五”讲座,后来洛老去了温哥华停止,2005年由我跟诚品信义店、元智大学结合资源,复活了“诗的星期五”,龙应台担任文化部长办的“齐东诗舍”诗的复兴基地,我被找去筹备跟执行了一年至少60场的诗歌活动。从年少起,文字便深植于我的生活,通过书写与企划主持活动,我认为是在回馈我的缪思女神。
*谈先锋,要综观整个华文书写的时间先后
我常被论述为台湾中生代女诗人的情欲代表,部分诗作以女性觉醒和身体为题材,且形式上具有先锋色彩。可一旦牵扯到下半身、浪荡、性别与情欲,大陆都以伊蕾、翟永明、沈浩波跟尹丽川等为先锋。却不知台湾早在1970年代的白萩《香颂》 1972初版,写的是结婚后对妻子、生活的情欲悲歌。而杨光中著名的诗集《好色赋》被认为是两岸第一本 色情诗集,出版于1978年,诠释令人脸红心跳的异色主题,以致于出版就遭到查禁。杨光中称自己是「肉体派」:「对女人的肉体做虔诚的颂赞与讴歌,我也不畏缩,对人类最有影响力的性,加以毫无保留的赞美!」诗人向明认为杨光中的作品笔触大胆,却保持诗的艺术性,「用意象处理,不会直捅捅的真刀真抢。」 杨光中那时就有「下半身诗人」之称。 1980年即有利玉芳、陈克华、颜艾琳、夏宇,1990年代江文瑜等人。所以讨论到女性和身体这类些话题,就质地与书写数量、年代、表现的手法、诗人书写的年代环境,从来没放在一起好好比较过。
其他如后现代、乡土、打工、古诗新写、自动书写等议题,几乎很少看到能综观两岸相关诗作的论述。感觉大陆诗人太会喊口号、 立山头,忘了写诗的目的并非是要出风头。台湾写所谓的下半身大多从生活感悟出发,有时读来还蛮沉重的。
再来就是因为台湾没有传承的失落期,前辈们从1930年代至今仍不断修练文字艺技,给我们晚辈很大的激励。以纪弦、痖弦、洛夫、郑愁予为例,这些人在动荡的时代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纪弦1980年代去美之前是成功中学的老师。他们那一代到了台湾之后大多担任公职、军职、要不就是老师。那时到台湾的都是大学问家;清华大学、交大、成功大学等名校,最精英的人在那个年纪都念了大学或是留洋。他们都是经过战争颠簸的,如郑愁予老师大学就念了5年,从幼儿园读到大学,大陆到台湾到美国,一共念了30个学校,这都是普遍的,他们就是生命的迁徙和奔波的一代人。而且那时候的诗人,都懂得要好好自修英文。为什么要学好英文呢?他们为了可以接触外面的空气,故想把英文学好,看更多的外文诗集。他们怎么练习英文诗?在没有影印机和打印机的情况下,他们整本整本抄写波德莱尔、艾略特,逃难路上轮流抄写,商禽,痖弦,张默等,对他们这些军中诗人来说,就是那样学习的。
而他们到了台湾,和一群背景相同的人交往,因为文学变成好朋友。台湾已有多位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或是口袋名单 : 洛夫、杨牧、李魁贤、商禽、夏宇等。而商禽、夏宇的瑞典文诗集是马悦然亲自翻译的,杨牧已经得到了欧洲的骑士奖,周梦蝶,商禽等也早就被翻译成瑞典文法文等。另外在引进翻译上,辛波斯卡、索因卡 、莒哈丝、捷克总统诗人哈维尔、策兰等等在二十来年前就引进了。木心更是在1980年代于台湾副刊上发表作品、1990年代在台湾出版系列书籍。台湾小归小,出版信息比较早开放,也没像大陆对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热衷。也许出于一种自信?
台湾是小岛,但胸怀很大。大陆一些在国外长期生活的诗人,认为外语对母语写作会形成合并某种负面的影响。比如北岛跟多多的外文能力并不好,若对台湾诗人来看,简直浪费了在海外面向多元文化的吸收机会。但诗歌本是无国界的艺术,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魅力,台湾老一辈对外语的态度、对传统诗词文学的传习,将东西文化练成吸星大法;洛夫跟余光中老师到了80几岁都有新作跟锐意的作品出版、这种精神让台湾后辈想超越他们,只能更加用功努力。
*以诗为文创打太极
台湾的观光传播局和当地文化局常常联手合作,除了办很多文学奖,找我们这些诗人写短诗或小品文,放在捷运(地铁)跟公交车上,满城满街跑。台湾还有很多诗路、楼梯、公园、墙面也放诗句: 阿里山诗路、盐水诗路、松江路诗公园、博爱特区诗句人行道、高雄女诗人石鼓灯、台东都兰诗碑公园、文学馆的诗展览、诗行楼梯。台湾各地文化局也办国际诗歌节,把诗歌和当地特色文化结合,邀约各国诗人在地,期许他们写下只字片语藉以传传。较有名的有台北国际诗歌节、花莲太平洋国际诗歌节、文化部办的亚洲诗歌节、淡水国际诗歌节等。
近年在文创产业的活耀运用下,优秀诗人的作品、在地文学奖的得奖诗作也做为跨界授权来演绎。比如本人规划的文学唱台南、公共电视台将诗歌改编成微电影并请诗人入镜演出,音乐人谱曲、舞蹈家编舞演出、艺术家变成共艺术品、书画家画诗…用各种方法深化表演诗、让它以五感进入到生活层面。台湾金曲歌后罗思容本身也是画家诗人,她挑选了台湾12个女诗人的诗,谱成曲乐,融合客语、台语、普通话、京剧、英文等,非常精彩。罗思容将这张音乐专辑取为《多一个》,意即每首歌都是两个女人的作品,「用艺文的子宫生出一个新的作品」。
还有我跟观光界、料理界、饭店把诗歌做成旅游项目、餐饮菜单。,比如将郑愁予的《野店》做成一道高粱炙烧羊排,《错误》则是一碗呈现江南鱼荷的面疙瘩。让文学走进衣食住行,在台湾搞创意的诗人,尽可能把诗歌与民众生活结合。
而所谓跨界的本事,也可让执行企划的诗人、因为以诗为文创工作,可以营生乃至抽版税,不论企划者跟授权的诗人,皆能以诗人身分去尊荣诗艺。
*结语
两岸诗歌创作环境、 诗人自我培成的教育途径、文创授权、活动规划,也许因为大时代环境变迁而有异,但逐年的交流沟通,华语诗的研究跟市场,私以为只会越来连结越强,越紧密。
2018.11.30定稿
商业互吹英文 在 ColorBee Photography Life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谢谢热心不知名朋友精心提供的英文字幕,我们彩蜂摄影生活杂志节目组由忠感谢!无论您是谁,人在哪儿,请与我们联系,面谢!
欢迎订阅彩蜂摄影生活杂志
YouTube: Colorbee Photography
B站:彩蜂摄影生活杂志
热烈欢迎观众字幕投稿 链接如下: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video?ref=share&v=vik5PdUFii8
【本期简介】:
佳能给自己的EOS R(idiculous)起了个名字,叫“专业微单”,光看外观是不行的,经过现场工作环境下使用发现,现实与理想有了点差距。。。
唉,不得不承认,用过以后我自己心态也是崩了:听过评测觉得不爽的朋友,请千万别跟我们吵架或抬杠,我也是受害者好不好 :(求安慰。。 本以为花3000刀能买个专业体验,其实想开了它就是台大号EOS-80D。
做为一个20年佳能的老用户,我们做这期内容就是为了不让不明真相的观望者别花冤钱。当然了,就想买一台玩玩的朋友,您开心就好
对了,上次吹XT3的帐,他们富士还没给结呢!劳驾大家帮我@富士催一下,谢谢谢谢
欢迎在评论或新浪微博与我们互动:彩蜂摄影杂志大马猫本
商务合作及联系方式 请见频道简介
微信公众号,更多最新活动:cbphotography
Instagram: ColorBeephotograph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ik5PdUFii8/hqdefault.jpg)
商业互吹英文 在 『內鬥』的英文怎麼說? (狗咬狗~一嘴毛~ ... - 每日一句學英文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即日起贊助本專頁就送 『英文文法』、『英文名言佳句』懶人包。 ✨『每日一句學英文』小額贊助 ... 互婊,只為商業利益,沒什麼的,讓它們正常發揮 ... <看更多>
商业互吹英文 在 Download Video and Audio from YouTube - Y2mate.com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張忠謀笑看拜登蔡英文太天真?陳菊人馬監委查划船輕放高端? ... 劉文正、高凌風好交情第一次同框商業互吹【歌聲歡樂】精彩 · 全世界都被騙!劉文正死訊大逆轉! ... <看更多>
商业互吹英文 在 [問卦] 「互吹」算是支語嗎? - Gossiping - PTT推薦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常聽到「商業互吹」、「日常互吹」 就是互相吹捧的意思這個算是支語嗎? ... 進擊的巨人那個艾連啦英文是Eren,一般會翻成艾倫沒錯不過台灣所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