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頹廢主義 】
畫中女子懶洋洋地攤在沙發上,就像我們平常逛完一整日街,或參加完派對後,回到家連衣服也不換便躺在沙發上無聊地滑一輪手機的狀態一樣。這個繪畫於100多前的頹廢畫面,散發着一股現在網絡語言「不想努力了」的氣氛,與當時正襟危坐、或擺出優雅姿態的肖像畫大相徑庭,然而,畫中慵懶的動作配合優美的裝束竟帶出獨特的美態。它是頹廢主義運動畫家拉蒙.卡薩斯的代表作。
頹廢主義運動(Decadent movement)源於19世紀的法國,繼而在西歐各國蔓延,這股思潮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甚至道德標準。而卡薩斯可說是西班牙頹廢派畫家的代表,筆下畫作多刻畫當時的西班牙社會衝突和警察鎮壓,譴責不公和壓迫。
此畫值得一提的還有女子手上的黃皮書,似乎是同時期盛極一時的文學期刊《黃皮書》(The Yellow Book),它內容廣泛,包括詩歌、短篇小說、散文、繪畫,反映唯美及頹廢主義思想,成為19世紀90年代的象徵,後來英國文豪王爾德因「有傷風化」而被捕時,就因腋下夾了一本黃色封面的書,而被報章以此為標題報導。
作品資料:
1899年 西班牙 拉蒙·卡薩斯(Ramon Casas)
《頹廢的年輕女子(舞會後)》(Decadent Young Woman. After the dance)
縱46.5cm,橫56cm
布面 油畫
西班牙 Museum of Montserrat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人物 #着墨彩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西班牙 #法國 #不想努力 #頹廢 #黃皮書 #加泰羅尼亞 # #history #apaintingaday #theyellowbook #decadent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pari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To Ki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法國大導演尚亞諾,改編中國文學作品「狼圖騰」,搬上銀幕,而且在大陸和法國票房雙報捷。中國人十分興奮,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實力」走向世界的一個勝利。 尚亞諾是法國電影的唯美大師,其作品色彩濃麗,他拍過「魔宮傳奇」、「情人」、「西藏七年」,他是一個熱愛自由、崇頌博愛的藝術家。而「狼圖騰」卻在世上公認為呼...
唯美主義文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是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粉絲,還真應該看看這部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所編劇與導演的《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2007),這是部關於曾於2016年打敗呼聲最高的村上春樹,首次由搖滾音樂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巴布.迪倫(Bob Dylan, 1941- )。
不過,《搖滾啟示錄》不只有上述巨星,還有蝙蝠俠貝爾先生(Christian Bale)、李察吉爾(Richard Gere)、班維蕭(Ben Whishaw)、密雪兒威廉斯(Michelle Williams)、茱利安摩爾(Julianne Moore)等等,堪稱眾星雲集。
#搖滾啟示錄讓解釋為何迪倫得獎
在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經七次入圍卻尚未得獎的村上,是最有可能獲獎的作者,當時英國網路博弈公司立博(Ladbrokes),以賠率預估諾貝爾獎得主,應該就是村上了。殊不知,最沒讓人意料到的歌手迪倫,竟是最後贏家。
當時諾貝爾獎給迪倫的評語是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不過,或許對於從小就是看村上小說的你來說,心中多少還是有疑惑,為何都已經七次入圍了,還不給村上機會呢?那麼,《搖滾啟示錄》應該是那部可以當作認識迪倫,以及解惑他為何有資格獲獎的仿傳記電影(不完全是傳記,是種象徵性的傳記故事)。
.
#六個分身與一個本尊
《搖滾啟示錄》是個很詩意的傳記故事,迪倫真正出現的畫面短短數分鐘,其他時間都是由某種迪倫的性格側身作為代表,分別由六種分身,飾演不同時期與不同面向的迪倫,綜合起來,剛好就是就是一個全面性的音樂詩人。
迪倫的六個分身,加上電影最後才出現的本尊,總結七人,剛好呼應電影中迪倫不斷被問及的莎士比亞,以及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以「日月水火金木土星」象徵的「人生舞台上七段生命理論」(Seven Ages Of Man)。
這六位迪倫的分身分別是:詩人、先知、虛偽者、亡命之徒、搖滾殉道者、和電音之星。
.
#布蘭琪是位男神
《搖滾啟示錄》在2007-08獲得多項提名,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飾演迪倫分身之一的凱特布蘭琪,她那酷帥到讓人幾乎忘記她是位女神、也幾乎就要讓人愛上的男神模樣,真心讓人佩服。
《搖滾啟示錄》的六個迪倫分身其中,最符合迪倫外在具象的分身,就是布蘭琪所飾演的 Jude Quinn,一個偏執傲慢又才氣縱橫的搖滾音樂家。
.
#叛逆與垮掉
Jude 曾經在羅德島的新港音樂節唱歌,他的另類歌詞與唱法,讓保守派無法接受而對他惡言相向,但是,也使得成群叛逆的少年為之瘋狂、爭相模仿。
銳不可擋的 Jude,也穿梭於60年代的藝術名人之間,從安迪沃荷(Andy Warhol)、名媛 Coco Rivington(威廉斯飾演)、直到代表「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詩人艾倫金斯保(Allen Ginsburg)。當他留連於紐約與倫敦的藝文界時,不只讓女人傾心、傷心,也留給藝術家靈感。
.
#邪惡的代表
布蘭琪飾演的迪倫,名字叫做Jude,Jude 諧音 Judas,暗示迪倫的性格:反骨、顛覆、故意、睥睨、瘋狂、又敗德。然而,因為如此特質,讓傳承於法國詩人蘭波的當代詩人金斯保,格外心生喜愛與崇拜,當 Jude 待在倫敦時,金斯保還特意騎著機車追趕 Jude 的保母車,堅持前來相見,一定要與他聊聊。
在《搖滾啟示錄》,編導海恩斯透過當代的藝術家與文學家,烘托迪倫與文學的連結,也透過迪倫與當代文學家的互動,產生他與歷代文學藝術家與詩人的一脈相承。
.
#迪倫與文學家的連結
例如,由法國詩人蘭波、英國詩人金斯保,一直到美國吟遊詩人迪倫,他們都是革命、邪惡、與反叛的傳承。
他們無懼於刻畫內心的黑暗與對社會不滿的年輕語言,他們陳述社會現實中的卑鄙齷齪,無畏父執權力的高牆,也張膽對抗宗教道德的諍言。他們的作品在一生產之初,就被冠上「邪惡」的評語,被認為是正常理智社會的「叛徒」,是種敗壞的象徵。
.
#座標性的歷史人物
迪倫這個名字,不屬於一個人,而是個座標性的歷史人物。透過小男孩 Woody 這個分身,迪倫明白他必須「活在自己的時代(Live your own time.)」,寫出自己的關懷,唱著自己的歌。
「活在自己的時代」意味著迪倫必須面對他所處的歷史空間,以自己的時空作為創作的題材。迪倫開始正式歌手的生涯,大約是從 1960,歷經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63)與詹森(Lyndon B. Johnson, 1908-73)兩任總統,將近十年,這是美國最為不平靜又充滿內憂外患的時代。
迪倫的歌詞,就是關於這個時期的美國,有冷戰、越戰、女性民權運動、黑人民權運動、黑豹黨領袖被刺殺等等。他的歌曲包含美國的歷史,反應美國的社會文化,書寫出生活在這個時空下的人生與反思。
.
#為藝術而藝術
「一直改變」與「不斷顛覆」就成了迪倫的生命主題,這也是為何他不滿足於明明已是大受歡迎的民謠歌手,硬是要挑戰粉絲的極限。從「自由—感到不自由—逃離—踰越—再自由」,就成了他的生命循環,也成了「我不在那兒」的現實。
他是典型「為藝術而藝術」的詩人,於是,詩中沒有所謂的道德規矩與主流價值,因為「道德是大腦的缺陷(Morality is the weakness of the brain.)」。
.
#上帝已死的精神
宗教在他眼裡同樣也是不足一提,他不僅不在乎嚴格的天主教出生背景,還倡言「別再說神了!別再提神了!人就是王,人就是神。(No more gods! no more gods! Man is King, Man is God.)」。唯美又褻瀆的詩就是他不斷實驗與越界,以及實踐無神論與自由主義的果實。
.
#不斷改變才能自由的搖滾精神
在二十世紀末的搖滾時代,並非只有迪倫一位搖滾歌手是以「不在那兒」的叛逆越界大玩地獄創作。許多搖滾歌手同樣也是不斷踰越道德、挑戰界線。或許就是因為成功詮釋「不斷改變才能一直自由」的搖滾精神(rolling stone),《搖滾啟示錄》才會成為 2007 眾多評論家心目中的好電影。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72
#第45部電影
#2021年7月25日
#搖滾啟示錄
#BobDylan
#ImNotThere
#CateBlanchett
#2007年的冷門好電影
唯美主義文學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的品牌路】
台灣知名服裝設計師溫慶珠個人品牌Isabelle Wen首度在臺北時裝週發表。
溫慶珠以法國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之名打造的同名系列,用一種具力量的方式,表現新女性對於生活、對於美的熱愛渴望,無懼困境束縛的自由的靈魂。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Isabelle Wen 2021秋冬系列在唯美的氛圍下,透露出較中性、甚至男性化的款式設計,寬鬆的版型舒放女性身體的線條自由度,雕塑般的線條散發布料彰顯的張力與空間裝置感,異質材的衝突拼接猶如複合媒材的藝術表現,所謂的性感和感性,是散發在女性的自信與性格中。
服裝秀後接受《BeautiMode》的訪問,溫慶珠表示,「一場服裝秀不是只有服裝本身而已,服裝固然是最重要的環節,但所有的團隊合作也非常重要,從音樂、燈光、音響、模特兒的台步走法、排練、妝髮等等,講不完,都非常重要,一個都不能錯,所以我們為什麼會把辦服裝秀當成一件大事,其來有自。」
再提到時尚產業在台灣的發展,製造能力對時尚產業也是相當重要的,溫慶珠向來堅持能留在台灣生產製造的部分,就盡量根留台灣。
但近年來配合的工廠紛紛表示設計太難,無法製作,雖然無奈,但溫慶珠也只能將生產線移往大陸,「我們現在只剩下10%在台灣,90%已經全部移到中國,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因為中國在這30年內,他們受到很多歐美大品牌的洗禮,他們的技工、技師都有辦法做出最上層的手工服裝,就連皮包和鞋子它們也能製作。」溫慶珠說,「我們台灣已經徹底脫節,徹底!」
#BeautiMode #溫慶珠 #2120FW
唯美主義文學 在 To Ki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法國大導演尚亞諾,改編中國文學作品「狼圖騰」,搬上銀幕,而且在大陸和法國票房雙報捷。中國人十分興奮,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實力」走向世界的一個勝利。
尚亞諾是法國電影的唯美大師,其作品色彩濃麗,他拍過「魔宮傳奇」、「情人」、「西藏七年」,他是一個熱愛自由、崇頌博愛的藝術家。而「狼圖騰」卻在世上公認為呼籲中國要擁有「狼性」、鼓吹暴力、甚至被歐洲漢學家譽為「中國法西斯主義」誕生的宣言。既然如此,一個拍過「西藏七年」的法國人,怎樣處理「狼圖騰」這部中國政治書,這才教人真正期待。
看了尚亞諾的新片,如果你在這個高度觀賞,你會放心。尚亞諾將「狼圖騰」另行演繹,注入西方文明價值觀,拍出一部與原著主題意識完全不一樣的電影。戲中的動物生態:狼、馬、羊、狗、人——而人這個群組,又分為漢人和蒙古人。
在法國大師的含蓄鏡頭之下,仔細區分等級。狼、馬、羊、犬,俱代表了自然世界,各有不同姿態的崇高和秀美,只有人這個階級,吵嚷喧噪,不是殘暴,就是矇愚。只有那個偷偷將一隻小狼養大、不服從「組織命令」的知識青年,其氣質、行為、價值觀,方與西方文明之中愛護動物、敬畏自然的環保精神,最為接近。「狼圖騰」在法國人的手上,將計就計地昇華成一部人道主義而不是法西斯作品,令人叫好。
當然中國人看這部戲,純看製作技術。在這方面,尚亞諾也創造了電影史上的奇蹟。他親自養狼三年,了解狼的生活性格,傾注對生命的大愛、對地球眾生的憐憫。「狼圖騰」的中文小說,因嗜血的意識,受中國五毛憤青和軍方追捧,但在尚亞諾的電影版裏,卻成為大慈悲。所以,你在網絡看看原著(不必買書),再掏腰包進戲院看這部戲,以崇優的標準分辨高下,你會為法國人的藝術人文境界而感動。
電影越來越難拍,所有的故事,八十年來都講盡了。西方人不喜歡重複,也厭惡抄襲,「狼圖騰」對於中國觀眾,看動物混戰的特技動作場面就夠了,正如看「色戒」只看三場床戲。因此,尚亞諾益發令人敬佩。
唯美主義文學 在 唯美主義與沃特豪斯繪畫中的死亡題材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當時英國唯美主義的形成有其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礎,而沃特豪斯偏愛死亡主題呈現的繪畫創作多取材自文學,本研究以藝術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歷史研究法為研究工具,從十九世紀 ... ... <看更多>
唯美主義文學 在 文学与世界(6):再现与表现、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丨杨宁学堂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学 理论( 文学 原理)课程视频老师微博:@西竹书院参考书目: [美] 勒内·韦勒克等著《 文学 理论》(新修订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