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傳奇】今天我們來講一個「王者不死」的故事。 唐肅宗是唐朝除武則天和殤帝之外的第七位皇帝,唐玄宗的兒子。肅宗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還沒出生,父親玄宗曾三次想要殺死自己,故事到底是怎樣的?
歡迎觀看➡https://www.youmaker.com/v/LMKYZ5VRZpbK
觀看Youtube 👉 https://bit.ly/39nszBC
——————————————————
💠歡迎訂閱:💐https://bit.ly/3sdJayM
💠支持我們:💐https://donate.epochtimes.com
💠訂閱Youmaker👉 https://www.youmaker.com/c/m5DY8BwYyaP4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是唐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
唐肅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火山口的園丁》
王維晚年寫了一首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一般的白話文解讀是:人已屆晚年,此時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不想再關心。王維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求歸隱家鄉的山林。若能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弄弦彈琴,那已是最大的渴念。此時君若問人在窮困中通達的道理,就聽水浦深處,漁歌的聲音吧。
王維純粹是老了,退隱江湖,通達人生後,決定「萬事不關心」嗎?
王維此詩寫於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詩是王維寫給張少府(張九齡)的作品。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以此詩爲酬。
王維早年曾是一名充滿政治抱負的書生,張九齡爲相時,他曾是張九齡政治主張的擁護者,受張九齡提拔器重。最終宮廷鬥爭,加上玄宗時期已是唐朝盛世的末尾,張九齡捲入了紛爭,先被排擠,終而罷相。這既代表唐玄宗開明政治的終結,也是唐朝衰落的開始。「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資治通鑑》)
於是曾貴為朝廷之相的張九齡先是失去官位,接著被遠貶。
王維寄詩九齡,他表達的不是人老,而是「心」老去了,抱負老去了⋯⋯世局那麼令人失望,愈關心,愈心亂。
既然對朝政的失望,無能為力,不如歸隱山林。
西元741年,王維寫此詩時,仍任職京官,但對朝政已近乎絕望,他沒有太激烈的語言,恐怕也是自保。資治通鑑記載他開始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寫照。所以歸隱山林,不是重點:「萬事不關心」,「晚年唯好靜」才是他當時自處的哲學。
王維寫下「萬事不關心」,距離「安史之亂」約14年。一個朝代不是瞬間傾覆的,而是慢慢地犯錯、衰微,直到一個事件發生,才驚醒了所有糊塗人們:原來我們的國家如此脆弱,一擊即潰。於是安史之亂後,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楊貴妃被賜死了。
唐朝盛世留下的詩人傳統,到了中唐由白居易接手,寫下了「長恨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長恨的只是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殘酷無奈嗎?還是世事的紛爭,朝廷的衰敗,更令人掩面救不得?
「長恨歌」問世那年,也是安史之亂隔一年,也是王維告訴自己「萬事不關心」後15年,杜甫上場了。
那是唐肅宗至德元年(西元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位,便將一家先安頓於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隻身投奔肅宗,不幸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直到次年春天才脫身。在被迫拘留長安的日子裏,他寫了許多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是代表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朝終於還是亡了。之後,宋朝也出了一位曾經充滿抱負,天下聞名的才子:蘇東坡。他也是捲入朝中政爭,被一貶再貶,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途坎坷,屢遭人構陷,卻始終凜然胸懷,既不苟從王安石新黨,亦不盲目附和司馬光舊黨,他的正直注定了一生遭貶流徙的命運。
從京府一路先貶至黃州、惠州、儋州(海南島)。
他晚年期間也寫下一句名言:倍萬自愛。
朝廷不愛、時代不愛⋯⋯風雨歲月皆無情。人老了,要懂得「倍萬自愛」,加一萬倍地愛自己。https://m.facebook.com/SisyWorldNews/posts/2968783756532616
蘇東坡等朝廷想通了,允許他歸鄉時,他來不及見到最親的弟弟,來不及回到故鄉,才不過一年,一場瘟疫,即奪走了他的生命。只活了66歲,比現在的我大三歳。
或許分擔了相同的心情,這幾年我也漸漸實踐他們的哲學。我看著全球之亂,之痛、之暖化、之自私,慢慢地修為倍萬自愛,萬事不關心 ,「晚年唯好靜」。
今天一個人,在竹子湖,當了整日園丁,汗流浹背,汗從頭頂不斷的往下流,流過淚眼之處,流過話語之口。
山風一吹,特別舒適。傍晚抬頭望大屯火山口,雲層呈龍雲狀。
此時天漸漸暗,我的心卻漸漸的明亮、好好的寧靜。
夜晚剪一大盆花,回到家,置一樓長桌。狗兒們見媽媽忙進忙出,最終我精疲力盡時,倒臥浴室椅子上,所有的孩子們團團圍住我,不斷親吻。
歸隱山林,一點也不孤獨啊!
唐肅宗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安一真樓的泡饃》
有那麼一句話,道盡了泡饃的故事:千年的泡饃,百年的人。
在不同的文化裡,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吃食之中,在日本,是居酒屋;在西安,是泡饃館。
當碗和餅上桌的那一刻,開始的不只是掰饃,也是交換人生故事。
「饃 」是除了麵條之外陜西人的主食,而「掰饃」,不但是吃羊肉泡饃的一個重要動作,更是許多老西安人的打發時間的方式。掰饃雖說是掰,但也只是一開始。先把饃一掰為二,再二分為四,再來就變成撕了。然後撕到一定程度,就只能稱為掐了。這稱為掐指,也就是用掐的方法,將饃掐成黃豆粒大小,掐得大小越均勻越好。因此,整個掰饃的過程,分為掰、撕、掐、抖等4大步驟。而最後一步的抖,是指掰完了要抖一抖,檢查有沒有漏掉沒掰的大塊饃,順便再再看看碗底有沒有饃渣,有饃渣的話,到時候煮出來的湯會又濁又糊了。
許多老西安人的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掰饃。常常早上八、九點鐘就開始掰饃,一直掰到中午十一、二點才拿去煮泡饃。這段時間陜西人都來「撇閒傳」,也就是閒聊八卦的意思。
泡饃的「饃」,和我們更熟悉的火燒、燒餅、餡餅、槓子頭這些發麵的餅不同的是,饃是九分死麵,一分發麵所和成(因此又叫九死一活),因為如果全是死麵的話,不但口感不好,也不利消化,而全是發麵的話就泡不成了(不過如果是用來做肉夾饃的白吉饃的話是用發麵)。而以做法來說的話,不管是有餡的肉火燒還是沒有餡的槓子頭火燒,都是先烙過再烤,也就是有了火燒過的顏色。饃也是這麼做。而燒餅是直接烤,餡餅則只用烙的。
泡饃中的饃叫做「坨坨饃」,是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平息了安史之亂大食兵行軍打仗時所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由於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乾變硬難以下咽,於是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這也就為什麼泡饃中的饃會叫做「坨坨饃」了,這是是由阿拉伯語的「飥爾木」轉變而來的。
西安的羊肉泡饃,從烹調的手法上,其實是羊湯「煮」饃,一要有事先煮好的羊湯,二要有已經烙好的饃。饃下鍋前要擺上羊肉、粉絲等配料,然後在鍋裡的羊肉湯中煮上精準地掌握火候的兩、三分鐘。
泡饃的吃法,有湯多的「水圍城」,碗裏都是湯,饃在湯中間突起,就像水圍了個城堡在中間一般;「乾泡」則是老西安人的最愛,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後碗內僅剩一口湯;「單走」則是湯是湯,饃是饃,湯、饃分離,泡而不煮。
西安幾間有名的泡饃館,有回民街的西羊市街的鳳祥齋老孫家泡饃、毅祥齋老孫家泡饃、老米家泡饃、老劉家泡饃館,另外還有名氣很大的同盛祥。不過由於有一晚在回民街吃的羊肉泡饃的口味實在普通,後來就問打車載我去秦始皇陵的年輕師傅當地人最喜歡的店,而他推薦的是位於大皮院18號的一真樓。
第二天近中午時去,人滿為患。
併桌是免不了,先選了幾個小菜,掰饃的時候填一下肚子,那辣蘿蔔真不錯。
和前些天吃的比起來,一真樓的湯頭要更為鮮美濃郁,非常有密度的濃郁,饃本身的勁道就算在煮過吸滿湯汁之後還是可以感受到,配上鮮濃的羊肉湯,真是美。而糖蒜和辣椒醬也少不了。質樸的麵皮中滲入奢華的肉湯,再來點辣椒的刺激,就是這個感覺。
另外還點了份小炒泡饃。小炒泡饃則是介於乾泡和口湯之間,是在牛羊肉泡饃的基礎上,改變烹飪方式而發展出來的。牛羊肉泡饃是把饃掰成黃豆大小,然後和粉絲、肉片一塊用煮好的牛骨湯燴製;小炒泡饃則是炒肉丁與番茄、青菜、豆腐乾、雞蛋,木耳、黃花等配菜,再加醋和辣椒粉。
從華清池回西安市區的路上,我問出租車師傅平常的早中晚餐都吃些什麼?「早餐糊辣湯和肉夾饃、午餐泡饃、晚餐羊肉串。幾乎每天都一樣。」他理所當然地這麼告訴我。
隔天晚上,我去永興坊吃了秦鎮米皮,然後在一個賣粉蒸羊肉的攤子,與一對從深圳來旅遊的父子與攤主邊聊邊在零下不知幾度的雪地中邊喝了起來。只記得那攤主從隔壁攤買了二十來串羊肉串請我們吃,聊得喝得不亦樂乎之後,我卻斷片了 ~
唐肅宗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是唐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此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鬱。
唐肅宗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讀歷史有時會發現一些名字與行為高反差的例子,比如,秦朝趙高指鹿為馬,行為糟糕,唐代宦官李輔國權傾朝野,還嚇死了生病的唐肅宗……。而本集的兩位男主角也是一絕,楊國忠、朱全忠,原應為國盡忠,卻都成了禍國殃民的一員。
楊國忠靠著妹妹楊玉環,一路扶搖做到宰相,權傾一時,危害了安祿山的地位,也間接促成安史之亂的爆發!
而朱全忠也是唐朝人,名叫全忠卻前殺唐昭宗、後廢唐哀宗,最後還稱帝改國號為「梁」,成為唐朝的終結者!
實在是太諷刺了!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唐肅宗 在 唐肅宗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唐肅宗 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還沒出生,父親唐玄宗曾三次想要殺害自己,故事到底是怎樣的? ... 大唐皇帝多癡情竟為美人棄江山--現代啟示錄網路獨播版2021.09.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