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明教授與《和魂漢神》新書講座記錄文】
「和魂洋才」、「和魂漢才」等等聽得多,「和魂漢神」是何方神聖?在日本與古代中國千百年間交流中,東渡蓬萊的「中國人」不計其數,當中部分去到日本還被「封聖」。
在一拳書館舉辦的《和魂漢神》新書發佈講座中,吳偉明教授妙語連珠,介紹了其中三位耳熟能詳、家傳戶曉的中國歷史人物,並解說祂們如何跟日本本地神靈結合、同化、融合、共生。
吳偉明教授研究的是江戶時代,首先展示江戶著名的漢學家林羅山身穿漢服的圖片。接着介紹京都三大祭祇園祭中「白樂天山」山車巡遊。白樂天就是唐朝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在古代日本膾炙人口,白居易自然人氣高企。
雖然現時日本還在閉關,每天五位數字的武漢肺炎感染增長(我都放棄看新聞了),但當教授展示日本各地圖片時,又勾起我去探險的慾望:原來去日本找尋楊貴妃,除了要去山口縣,還要再跑一次名古屋的熱田,因為熱田大明神30番神竟然是楊貴妃!還有京都的楊貴妃觀音堂,我都還未去呢。
教授還展示了徐福東渡蓬萊先到的圖畫。童男童女衣着打扮貌似聖德太子,甚為有趣。要是大家記得日本的七福神,可能也會留意跟中國的八仙有關聯,原來當中有三位來自漢神!教授笑言,佛道還同搭一寶船矣。
講完楊貴妃以及徐福,主菜是三位神祇,祂們分別是:神農氏、關羽、媽祖。
話說江戶時代天花和麻疹流行,民間相傳只要掛上神農氏的圖畫,就可以保佑健康。在大阪的少彦名神社中,驚見少彦名命和神農氏同被繪於繪馬之上!祂們被共同祭祀,保佑日本國民健康。
在京都的二條地區,有三位保佑健康的神明,分別是神農氏、少彦名命、還有大國主。由於少彦名命發現酒和溫泉的醫療功效,所以溝來溝去⋯神農氏好像又跟酒和溫泉扯上關係。至於大國主的畫像更不得了,有神農氏的風格呢!這還不止,本居宣長更言神農氏其實是少彦名命化身,專程去中國拯救當地人民云云(Well…)
第二位被神化的是關羽。關羽成為足利幕府大將軍足利尊氏崇拜的對象,千里迢迢從元朝把神像送到日本,現在還保留在京都大興寺。要數其他名人,還有林羅山讚揚其忠肝義膽、近藤勇少讀三國尊崇雲長為人處事、加藤清正畫中模仿關羽造型,連黑船的Perry都有關羽Look,原來是代表「武力行動」!
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去日本看祭典,日本三大祭典中東京神田祭、大阪天神祭都有關羽出現。至於地方祭典,埼玉縣和長野縣都能看到關羽,可說是無處不在了。
對於台灣人來說絕不陌生的媽祖保佑出海的漁民風調雨順,安全歸家。明朝遺老東渡日本,媽祖信仰因而傳入。媽祖在日本化名「天妃」,現在還有天妃山神社。只不過後來媽祖跟日本神道教的橘姫結合,後來又演變成弟橘媛神社。四面環海的日本,江戶時期保佑漁民出海的三大船靈本有住吉、諏訪還有弟橘媛,後來各種畫像雕刻普遍也看見女性的形象,就是弟橘媛與媽祖的化身了!有關媽祖的東渡日本,坊間還有幾個說法,例如埋葬屍體說、東渡日本說、飛天說⋯⋯
問答時間,台下有個有趣的問題:「那麼多的中國人,最後誰在日本得到最大的尊崇?」意外吳偉明教授的答案並不是以上三位,是孔子。
我想起了東京的湯島聖堂,這裏有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興建的孔子廟。裏面安放了全世界最高的孔子長,旁邊還有四賢像:顏回、曾子、子思、孟子。
當年考日本語能力試之前,我也去過祈求孔子助我一臂之力合格⋯⋯⋯⋯
唐朝歷史地圖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直播預告
今晚八點我會上貝莉莓、阿憲主持的《共玩湯》直播,聊世紀帝國~連結放在留言
#歷史不好還硬凹..
這個人認為影片只是在講「中國歷史」,台灣作為地理名詞包含在中國裡面很正常,覺得我玻璃心
好啊,我同意啊,請問這張圖是哪個時期的中國地圖?唐朝、宋朝還是明朝啊? 中國歷朝歷代除了清朝外,沒有一個朝代擁有台灣島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張圖,中華民國時期,麻煩你把外蒙古也加進去,然後蘇聯也還沒解體,印巴也沒分治
這張圖就是一中原則下的統戰地圖,到底在凹三小啊
唐朝歷史地圖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港.旅】「路是人走出來的!」在沒有汽車的年代,大部分人都得靠一對腳走遍天涯海角,慢慢地草叢山間現出一條光禿禿的小徑,路便被走出來了。在香港,這些路部分有過百年歷史,在1904、1905年的英軍地圖上已有記載。百年後的今天,部分路徑仍相當完好,我們仍可用一雙腳,感受古人如何穿山過嶺去探親或趁墟。
交通及詳細路線:https://bit.ly/36RDphB
今天帶大家一起走的,是「鶴藪水塘→沙螺洞張屋→大埔鳳園」古道。這條半山古道不用上高落低,路非常好走。昔日有不少沙頭角、打鼓嶺的居民踏足其上,因鶴藪是新界東北人出大埔必經之路,而大埔早在明朝時已經有墟巿,到清光緒年間,大埔太和墟更是新界東最大的墟巿。
走着走着,還會看見擁400年歷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張屋。村落建於清康熙年間,開村祖是兄弟張仕琦及張仕清,他們正是曾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望月懷遠》)的唐朝詩人張九齡的後人。
二次大戰時,張屋全村人曾逃到附近洞穴(即沙螺洞)避戰,有300人之多,可見張屋並非小村!早年到過張屋的人,則描述小村坐落被羣山包圍的盆地中,村前是一片接一片的農地。當年張屋村民種植水稻為主,十數間古樸村屋,間中升起陣陣炊煙,那景象儼如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80年代起,張屋村民把地賣給發展商,村落人漸少,卻多了一條寛闊馬路連接大埔汀角路。今日的張屋已空無一人,只在假日有村民回來,做點小生意賣汽水或豆腐花給行山客。
---
延伸閱讀:
真龍洞穴 五感復蘇
https://bit.ly/3lrhS5z
穿越200年歷史時空 馬灣荒廢舊漁村
https://bit.ly/3lFjAA6
---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大埔 #太和 #沙螺洞 #鳳園 #鶴藪 #水塘 #行山 #郊遊 #古道 #張屋 #歷史 #歷史建築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周末好去處 #周末愉快 #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