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歷史春秋網
歷史提問
中國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答:如果說中國古代的美男子,有哪位堪稱「美」到傾倒一時,且叫後人「神往」千百年。最無可爭議的,就是俗語「貌若潘安」裡的「潘安先生」——西晉「男神」兼「大文豪」潘岳。
這位「潘男神」在古代史上,叫後人「神往」到什麼地步?且不說「貌若潘安」一直是美男子的「准入標尺」。明代小說《賣油郎獨佔花魁》裡更有調侃,何為風月場裡最受歡迎的男人?那得「有了潘安般貌,鄧通般錢,自然上下和睦,做得煙花寨內的大王,煙花會上的主盟」。長得像潘安?那就是張「明星臉」。
那在真實歷史上,潘安真美到這地步了?其實,這位「美男子」的本名叫潘岳,「潘安」只是個別稱。
作為西晉年間享譽天下的風雅人物,《晉書》形容他「美姿容」。而且每次只要在洛陽城裡一亮相,街兩邊老老小小的女性們,恨不得瞬間進入瘋狂狀態。不但手拉手圍觀,非要把這美男子看個夠,還爭著向潘岳的車上投擲水果。所謂「擲果潘安」,正是叫古代多少風流男子羨慕嫉妒不已的美談。就連盛唐大詩人李白,都寫詩祝福族弟李凝之「遙知向前路,擲果定盈車」——兄弟努力奔跑吧,像潘安一樣帥!
而比這顏值更有殺傷力的,卻是潘岳(潘安)那滿腹驚豔的文采:他少年時就是聞名家鄉的「奇童」,早年還曾給一些名士做過「代筆」,出手就傾倒一片。放在魏晉文壇上,他也公認是重量級的角色。幾百年後「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就以名句「請灑潘江」,表達了對這位「文壇前輩」的虔誠景仰。
不過別誤會,這位有才有貌的潘岳先生,絕不是什麼野史裡的「煙花寨內的大王」。恰恰相反,「潘男神」最打動當時「粉絲」們的,正是他的專情。他十二歲就與妻子楊氏成婚,此後恩恩愛愛二十四年,一片深情只付於楊氏一人。楊氏病故後,悲痛欲絕的潘岳,滿腹才華也因此大爆發,一字一淚寫下三首《悼亡詩》,那「望廬思其人」的懷念,「路極悲有餘」的感傷,不但開創了中國古詩的新題材,更叫多少人讀到斷腸。
綜合說來,比起野史裡「貌若潘」的風流模樣,歷史上真實的潘岳(潘安),卻是一位有顏值有才華且用情專一的「完美男神」。如此「完美」,也自然惹得當時多少痴情女子,或仰慕他到傾心,或讀他的「悼亡詩」到虐心……
但比那「悼亡詩」更虐心的,卻是這位「完美男神」的悲催結局:公元300年,西晉趙王司馬倫把持大權,昔日風光無比的「完美男神」潘岳也倒了血黴,被司馬倫直接判了「夷三族」。除了一個逃跑的侄子外,潘岳的老母兄弟乃至女兒,全和他一道遇害。刑場上的潘岳,還見到了同樣「受刑」的老友石崇(當年糟錢斗富的那位),百感交集的潘岳,不禁嘆息說「白首同所歸」。就以這句見證他詩歌榮耀的代表作,註解了最後的悲情命運。
對這「最後的悲情」,後世的史學家們,看法也比較一致:就是這「完美男神」自己「作」的。因為就是在「優雅」「專情」等高光形象外,留在煌煌史冊上的,還有一個「性輕躁,趨勢利」的潘岳,所謂「完美男神」,更是個趨炎附勢的「官迷」。雖然他早年曾淡泊名利,晚年卻抱起了西晉皇后賈南風外甥賈謐的大粗腿。不但曾當眾向賈謐的「專車」當場「望塵叩拜」,還是賈謐門下「二十四友」裡的領軍人物。賈氏家族「廢太子」的惡行裡,「潘大男神」更積極參與,憑著生花妙筆,親手給愍懷太子挖坑,製造了其含冤而死的悲劇。除了這樁「公罪」外,當時趙王倫的親信孫秀,早年曾是潘岳父親身邊的下人。但別看是老相識,那時春風得意的潘岳,也沒少欺辱孫秀,仇早就結得深。等著孫秀得勢了,自然也是新賬老賬一起算,把潘岳全家都「算」到了滅門。正因這個原因,後世很多「雞湯文」說起此事,也無不嘆息潘岳的咎由自取,還總結出不少「做人不能太潘安」的人生道理。可抱粗腿追逐權力的潘岳,真的就與「完美男神」反差到家?其實,如果仔細看看潘岳的仕途,卻也可以發現一些別樣的亮點。比如早年的潘岳,在擔任河陽縣令時,也曾是一位勤於公務的好官。就連狠踩他的《晉書》裡,也承認他那時的勤勞與業績。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河陽縣令」任上,潘岳在當地遍種桃花,把這個昔日水土惡劣的小縣,治理成桃花芬芳的樂土。從此「河陽一縣花」也成了潘岳的又一雅號。如果他的仕途只是就此打住,那將是他「完美男神」形象裡,又一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晚年的潘岳,開始瘋狂追求起權力,也做下了「搆陷太子」之類的惡事。但比起同時代的「同行」們,他至少還保留了一些良心。他的《關中詩》《馬汧督誄》等代表作,將視角對準了百姓的苦難與英雄的壯烈。以明末學者張溥的感慨說,那真是「惻然有思古之意」。放在那個時代裡,「男神潘岳」即使在爛到家的權力場上,也都算是個良心人物。
但這點良心,又有什麼用?
作為一個文人,潘岳確實曾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也曾相信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終會實現建功立業的追求。他早年擔任縣令時寫下的《西徵賦》裡,就抒發了「人之升降,與政隆替」的情懷。可以想像,那時的「潘大男神」,也曾是一條熱血澎湃的漢子。
但這個西晉王朝,卻是黑暗到絕望,雖是天下一統,但很快就蠅營狗苟。權貴們拉幫結派,除了驕奢淫逸就是勾心鬥角,門閥們把持了上升通道,如潘岳這樣寒微的家世,就算在河陽縣遍種桃花,又能換來什麼樣的仕途回報?當時的西晉朝堂,就是「受託者必達,守道者困猝」。潘岳「守」了大半輩子的道,也「困」了大半輩子。同時代文學家左思那一聲「英俊沉下僚」,何嘗不是潘岳遭遇的寫照?
更何況,那樣一個權貴當道的西晉王朝,偏偏又籠絡文人成風。如潘岳這樣名滿天下卻仕途黯淡的「名流」,就是權貴們招攬的對象。「找個大腿抱」就是那時代大多數「魏晉名士」的選擇,潘岳也沒能免俗。然後,就有了陣陣香風裡,他在賈謐門下的得意,以及一頓「黑吃黑」政爭後,滿門覆滅的結局。以及,他在後世一代代野史傳奇裡,永遠被津津樂道的傳說……
一個叫原本充滿良知正義的「完美男神」,最終走向不歸路的西晉王朝,自然也不會有什麼長久國祚。最終在潘岳身死十六年後,覆滅於永嘉之亂的災難裡。潘岳臨終前那一聲「白首同所歸」。亦是這個腐化至死的西晉王朝,提前的喪鐘。
那個文壇上優雅俊朗的潘岳,那個一片深情感動後世千年的潘岳,還有那個甘心為虎作倀,鑄成大錯的潘岳,都是一個潘岳。他這一生的風流、優雅、才華、無奈,當得起太多「超越顏值」的嘆息思考。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美男子 #潘安 #潘岳
唐太宗雞湯 在 Foodies.h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hp食在南昌
漁釧@南昌
.
|唐揚池魚仔|$48
好味指數: 🌝🌝🌝🌛(5🌝滿分)
抵食指數: 🌝🌝🌝🌝(5🌝滿分)
.
|醬油濃雞白湯拉麵|$82
好味指數: 🌝🌝🌝🌝(5🌝滿分)
抵食指數: 🌝🌝🌝🌝(5🌝滿分)
.
|黃金軟殼蟹|$68
好味指數: 🌝🌝🌛(5🌝滿分)
抵食指數: 🌝🌝🌝(5🌝滿分)
.
想轉轉口味食餐居酒屋 食啲小食飲下酒咁☺️
上網睇過漁釧menu同食評都OK👍🏻
好 做下白老鼠先😋
.
炸池魚味道唔錯 無腥味😜
雖然細細條 但肉量比例唔少架🤩
炸得幾香口 咸咸香香佐酒一流🥃
不過咬到入面啲魚骨未夠脆😕
𡁻落有吉住吉住感覺 部分要揀返出黎😖
個人覺得要再炸耐少少就perfect😛
.
雞湯拉麵真係好驚喜😎
本身諗住唔係正宗拉麵店 無乜太大期望😶
H先生都係見到「雞湯」先叫😆
估唔到湯底真係極濃 有啲起膠咁😂
好有雞嗰種清甜味道🐥
但係面頭既油係多左啲 所以好快滯😅
麵條幾爽身 咬落幾煙韌😝
豚肉火炙過 入口有種焦香味 好正⭐️
肉質都算滑 唔鞋口💫
.
軟殼蟹雖然有鹹蛋 但感覺唔夠香口😌
蟹身嗒落無腥味 不過好似比較瘦 無乜特別多野𡁻🧐
呢味反而炸得過左火 偏乾身🙁
#foodies #hkfoodies#hkig #hkfood #hkfoodblogger #hkcouple #吃貨#food #foodblogger#foodshare #sharefood #foodie #foodlover #foodstagram #foodphoto #foodshare#couple#igcouple#eat#delicious #yummy #tasty #mouthwatering #hkfoodstagram #letseat#lovefood#手機食先 #食#hongkongfoodie#bravo
唐太宗雞湯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末代皇帝電影閒談:童年篇
上次我提到:溥儀就是個死小孩。其實這不能全怪溥儀,而要怪詭異的宮廷教育及生活制度。
先看教育方面,溥儀在名義上接受非常多課程。根據自傳描述提到:
「主要課本是十三經,另外加上輔助教材《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鑒輯覽》、《聖武記》、《大清開國方略》等等。
十四歲起又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我只念了兩本書,一本是《愛麗思漫遊奇境記》,另一本是譯成英文的中國《四書》。
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著老師的去世作罷。」
所以溥儀的童年大致學習功課有三:
一、傳統國學,另外加上先帶皇帝遺訓,像《聖武記》就是描述康熙皇帝的功業。
二、外文教育。
三、母語教育,但溥儀後來有提到,他真正會說的滿語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請大臣站起來的「伊立」,算是完全失敗,不過以實用角度來看,當時很多滿族人都不用滿語溝通,所以這也不算大問題。
在溥儀15歲的日記中,我們更能發現溥儀其實功課量非常大:
「二十七日,晴。早四時起,書大福字十八張。八時上課,同溥傑、毓崇共讀論語、周禮、禮記、唐詩,聽陳師講通鑒輯覽。九時半餐畢,複讀左傳、谷梁傳,聽朱師講大學衍義及寫仿對對聯。至十一時功課畢,請安四官。是日莊士敦未至,因微受感冒。遂還養。心殿,書福壽字三十張,複閱各報,至四時餐,六時寢。臥帳中又讀古文觀止,甚有興味。」
簡單幫溥儀翻譯一下吧,早上4點就要起床,然後先寫書法。8點上課,讀的是國學經典;9點半吃完早餐後,繼續讀國學經典到11點。之後因為英文老師沒來,改成繼續寫書法,並且讀多份報紙。到了晚上回寢宮,繼續看古文觀止。
是不是覺得溥儀的教育基礎打得很扎實,如果看官們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溥儀完全被安排成偏科學習。他自己就說:「從宣統三年學到民國十一年(也就是6~14歲),沒學過加減乘除,更不知聲光化電。」同時由於他的師父們只教子曰詩云,童年的溥儀一直認為:「我總相信祖先是由仙女佛庫倫吃了一顆紅果生育出來的,還有每個老百姓吃飯時都會有一桌子菜肴。」簡單來說就是社會及生活常識嚴重缺乏呀!
(根據許多人的回憶,溥儀的晚年,很多時候連找零錢都要思考大半天,重點是還常搞錯,所以他會直接將一把零錢撒在別人前面說:「您自己看要找多少。」看來完全童年學習不足的後遺症呀。)
那大家如果想:「最起碼溥儀國學能力不錯吧?」那又是個誤會。
話說溥儀其實非常愛胡鬧,根本靜不下心學習,最後宮中的師傅想出個辦法:給皇上找學伴吧。
最後有三位皇族子弟獲得學伴的殊榮,分別是:親弟弟溥傑、負責伴讀漢文的毓崇,以及伴讀英文的溥佳。
雖然學伴的加入史溥儀終於比較專心在學習上,但詭異的是,宮中師傅按照古訓:如果皇帝表現不好,由伴讀代替受罰(娘的,我身為老師看到這條規則簡直沒暈倒)。
所以毓崇小朋友就倒楣了,因為溥傑有請私人家庭教師,所以功課表現良好,加上他是皇帝親弟弟,師傅自然不會拿他開唰。於是每當溥儀表現低落,毓崇就要挨罵,然後毓崇有幾次奮發向上,拿了全班第一名,回去就被父母開罵:「你怎麼可以贏皇帝?多麼不懂分寸!」
毓崇自此徹底鬱悶,只能秉持「我就爛」精神,每次上課前就先做好被罵的心理建設。甚至毓崇有時還會因為學業以外的事情被罵,有一次溥儀蹦蹦跳跳地走進書房,結果負責上課的陳寶琛師傅就對已經坐好的毓崇開罵:「看你何其輕佻!」
(電影中,有一次溥儀突然發瘋似的跑到屋頂高喊「我要出去」,然後有一幕帶到官員對著溥儀期的腳踏車一頓猛抽,並罵道:「都是你帶壞皇上!」我想就是導演在表現溥儀童年教育中的荒謬之處。)
但其實真正倒楣的,還是溥儀,因為這種無須負責的教育讓溥儀不只學識歪樓,行事作風一整個非常死小孩。
前一篇文章我提過,溥儀當皇帝代表他與原生家庭的切割,整個宮廷所有人他全都不熟。雖然他因為繼承同治及光緒皇帝的大統,所以在禮儀上,同治及光緒的后妃全成為他的便宜老母,而大家也對這位孩童天子異常看重,但只是看重「皇帝」這個身份,而完全不看重他這個「人」。
比如溥儀說他自小就得胃病,原因是他童年有一次栗子吃多撐著了,結果光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只讓溥儀吃糊米粥。正值發育期的溥儀簡直餓瘋了,但任憑他怎麼反應也沒任何人搭理。所以有一次溥儀遊玩中南海,隆裕太后叫人拿饅頭給溥儀餵魚,結果溥儀當場就饅頭吞下肚。
這下隆裕可緊張了:「這小子吃東西這麼不節制,來人哪,給我看緊他。」於是溥儀更沒機會吃飽了,以至於有次溥儀看到有人進獻的貢品,突然就打開其中一個食盒,抓起一隻醬肘子就咬。跟隨的太監趕緊來搶,硬生生地把肘子從溥儀嘴中扯出。
看到這,我覺得溥儀這皇帝過的跟難民沒兩樣呀。
甚至有次溥儀一連吃了六個春餅(看來小孩是真餓壞了),被一個領班太監知道了,為了怕皇帝撐著自己又要被罵,於是找了另外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溥儀的雙臂,像砸東西似的一直上下搖晃溥儀。事後他們很滿意地說:「皇上沒叫春餅撐著,都虧這個療法。」(等等!你確定這不是整人節目?)
等溥儀年紀越大,宮中的后妃(也就是便宜老母),對溥儀管制越來越多,在他們看來,這是為了確保皇帝守規矩別亂套,但她們完全沒意識到溥儀作為一個人,完全沒有「被愛」的滿足。
於是溥儀每天早晨到每位便宜老媽面前請安。每到一處,先下跪,然後便宜老媽一邊梳頭一邊問著例句:「皇帝歇得好?」「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書念到哪兒啦?」最後都用一句:「皇帝玩去吧。」結束會面,然後溥儀這一天就不會再跟這些便宜老媽見面,一直到隔天周而復始的重複重複再重複上述互動。
可問題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有次所有便宜老母中地位最高的瑾妃(光緒皇帝老婆之一,妹妹是著名的珍妃,在隆裕皇太后過世後,經由袁世凱認定,遞補了皇是最高監護人的地位),又干涉了溥儀,結果溥儀火大了,直接怒噴:
「她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妃。本朝歷代從來沒有皇帝管妃叫額娘的!憑什麼我就得叫她,還要聽她的話?」
瑾妃沒料到自己會被十幾歲的毛小孩怒嗆,而且嗆她的人是皇帝,她只能挨罵。不過山不轉路轉,老娘不能拿皇帝怎樣,但我可以針對你這死小孩的家人。
事實上,溥儀一家人某方面來說是很慘的,因為他們就跟前面那位伴讀的毓崇一樣,明明小孩已經跟自家切割關係,但溥儀鬧出什麼毛病,他們卻要被挨罵,理由是:你們沒把皇帝生好。(也就是你們家基因有毛病的意思,簡直不要太污辱人。)
於是瑾妃把溥儀的親媽及親奶奶叫來宮中一陣怒噴,結果溥儀的祖母和母親眼淚直流地哀求溥儀向瑾妃認錯。溥儀這下更怒了:「馬的八婆!敢動我家人!」本來溥儀準備再怒噴瑾妃一次,但祖母和母親知道這只會讓她倆再度被瑾妃怒噴,於是拚了命的求溥儀認錯。最終,溥儀非常不情願的認錯,瑾妃這才消停。
接著兩天後,溥儀的母親就自殺了……
據說溥儀的母親從小沒受別人申斥過一句,她個性極強,受不了這個刺激,於是從宮裡回去後就吞了鴉片煙自殺。
瑾妃這下意識到事情鬧大了,從此對溥儀不再管束,互動間也變得十分隨和,對此,溥儀表示:「紫禁城裡的家庭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我和太妃們之間也恢復了母子關系。然而,卻犧牲了我的親生母親……」
你們覺得我這系列文是在分享鬧劇?不,我其實一直用荒謬的方式講悲劇,而且我認為這就是溥儀一生的主基調。
幸好溥儀在他的童年,還有一絲溫暖及良善的力量陪伴著他,就是我前一篇一直提到的關鍵人物─奶媽。
作為唯一一個溥儀熟識而且親密陪伴的存在,萬幸這位奶媽非常非常的善良。
以下摘錄擷取溥儀的自傳回憶:
(我生活)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有一次,大約是八九歲的時候,我對那些百依百順的太監們忽然異想天開,要試一試他們是否真的對“聖天子”聽話。我挑出一個太監,指著地上一塊髒東西對他說:“你給我吃下去!”他真的趴在地上吃下去了。
(老ㄕ曰:所以電影中太監喝墨汁的橋段可一點都不誇張。)
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噴水取樂。正玩著,前面走過來了一個年老的太監,我又起了惡作劇的念頭,把龍頭沖著他噴去。這老太監蹲在那裡不敢跑開,竟給冷水激死過去。後來經過一陣搶救,才把他救活過來。
(看到了吧,完全死小孩呀!)
在宮中惟一能阻止我惡作劇行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她就是我在慈禧太后面前哭喊著找的那位嫫嫫。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什麼仁恕之道和歷史上的英主聖君故事,但當她勸我的時候,我卻覺得她的話是不好違拗的。
有一次,有個會玩木偶戲的太監,給我表演了一場木偶戲。我看得很開心,決心賞他一塊雞蛋糕吃。這時我的惡作劇的興趣又來了,決定捉弄他一下。我把練功夫的鐵砂袋撕開,掏出一些鐵砂子,藏在蛋糕裡。我的乳母看見了,就問我:「老爺子,那裡頭放砂子可叫人怎麼吃呀?」(溥儀說)「我要看看他咬蛋糕是什麼模樣。」(奶媽說)「那不崩了牙嗎?崩了牙就吃不了東西。人不吃東西可不行呵!」我想,這話也對,可是我不能取樂了,我說:「我要看他崩牙的模樣,就看這一口吧!」乳母說:「那就換上綠豆,咬綠豆也挺逗樂的。」於是那位玩木偶的太監才免了一次災難。
又有一次,我玩氣槍,用鉛彈向太監的窗戶打,看著窗戶紙打出一個個小洞,覺得很好玩。不知是誰,去搬了救兵——乳母來了。
「老爺子,屋裡有人哪!往屋裡打,這要傷了人哪!」我這才想起了屋裡有人,人是會被打傷的。
先劇透一下,在溥儀的回憶錄中,他最後是以「人」來做為總結,因為溥儀覺得他直到受到共產黨改造後才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人」(在此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但其實在溥儀的前半生中,因為奶媽的善良,他還是有意識到「人」的時候,並且進一步想到:「別人同我一樣是人的道理。」
奶媽一直照顧及餵養溥儀到9歲,這其實已經非常畸形了,但看過前面提到的溥儀童年,我想大家會明白,奶媽是童年溥儀唯一安全感的來源,吸母乳不是幼稚,而是一種被愛及尋求安全的渴望。
但奶媽卻在溥儀9歲那年被趕出宮,除了生理上的不需要,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對明朝歷史的教訓,也就是明熹宗的故事。
明熹宗是明朝倒數第二任皇帝,他直到十多歲都還逆著奶媽客氏,只是他運氣不好的是,奶媽客氏勾搭上了太監─魏忠賢,而魏忠賢利用客氏獲得皇帝信任,進一步把持朝政,造成明史上最黑暗腐化的時刻。
(說起明熹宗,他其實跟溥儀極其類似,他也是小時候就沒獲得人關愛,甚至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追究原因,是熹宗的老爸─明光宗,自己也很被老爸明神宗虧待,因此造成熹宗對奶媽異常迷戀,如果只以個人看來,真的不能只怪明熹宗一個人呀。)
有前例在先,奶媽被掃地出門,這對溥儀的刺激極大,他自己說:「現在看來,乳母走後,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如果九歲以前我還能從乳母的教養中懂得點人性的話,這點人性在九歲以後也逐漸喪失盡了。」
雖然我一直從行為上罵溥儀是死小孩,但其實溥儀只是被他人搞歪了,他的本性其實不壞,這點還是他從對待奶媽的態度可以看的出來。
溥儀後來結婚後,派人找到奶媽,不時請她回宮住些日子。後來溥儀跑到東北的滿州國,他把奶媽接到首都─長春,供養到滿洲國滅亡為止。
這期間,奶媽雖然擁有特殊的話語權,但她從來沒有利用特殊地位索要過什麼。性情溫和的她沒跟任何人都沒發生過爭吵,她很常沉默但對人總是露出溫暖的微笑。
為何我會一再的強調奶媽是我敘述的重點,因為即便我說的是一場悲劇,但我不覺得人生就只會是一場悲劇。或者說,在大環境惡劣影響下,個人依舊有力量去抗衡一切,那就是秉持著良善以及希望。這雖然聽起來就像芭樂的心靈雞湯,但我想用奶媽的故事告訴大家,這真的存在,也真的影響深遠。
可惜的是,奶媽離開了、母親在規矩制度中自殺了,舉目皆親但同時舉目無親的溥儀結束了童年,然後以一個滿是缺憾的心靈,迎接他的青年時光以及婚姻。
(未完,待續)
圖片為:末代皇帝中的童年溥儀
我其實覺得這個童星演得很好,完全是一副死小孩樣。然後我其實本來更想放奶媽的劇照,可惜畫質太差而作罷。
#甲上娛樂
#末代皇帝
(最後附帶幾句,在此感謝片商及編輯資助,使我看免費電影,那既然我看電影會沒事分享這麼多文章,是不是以後多來找我合作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