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下西洋|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初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其規模之大, 艦隊之壯,誠為明代一大盛事。然而,明朝成化年間,朝廷一批忠義之士如劉大夏等人,以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為由,把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冊牘藏匿起來,甚至銷毀,「以拔其根」(此舉亦與成化時宦官用事的政治斗爭有關)。以致今天,我們對鄭和下西洋的實際情況,難窺其全。加上明代中晚期以來,後代小說、雜劇、傳說的渲染,以及鄭和神格化的塑造,成了海外華人移民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的形象更顯傳奇。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學術界熱衷討論的話題。《明史》、《明書》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范文瀾贊成這樣的說法。但是,向達和尚鉞卻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組織軍事聯盟,以牽制帖木兒帝國對中國的威脅。
以上這兩種說法,至多只能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有關聯,無法解釋明成祖何以連續二十餘年皆敕命鄭和下西洋。明代朱國楨《皇明大政記》:「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窜入蠻夷,其何能為?文皇(即明成祖)豈見不及,乃搖於聲影,有此舉動?」
至於牽制帖木兒帝國的推論,從史實上看,帖木兒確曾於永樂三年(1405)率大軍20萬,打算東侵中國。但在征戰的路途中(在訛答剌,即今土耳其斯坦東南面),帖木兒死了,罷兵。因而,若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牽制帖木兒東侵,其論說的牽強性就在於當鄭和屢次下西洋時,帖木兒帝國對中國已無甚威脅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比較有力的論說,主要有二。其一、政治因素:如同《明史》所言,鄭和下西洋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樹立明成祖個人的威望及確立其得位的合理性。與此同時,明朝皇帝希望透過下西洋的招諭,以海貿之利誘,把海外諸國的往來關係置於大明天朝禮治天下的朝貢體制內,建立和平友好的宗藩關係。
其二、經濟因素:鄭和下西洋是有利可圖的,它是由官方宰控及壟斷海外貿易的「取寶」,進而掀動朝貢貿易的活絡。
回顧鄭和研究,近代中國學者研究鄭和,開其端者,應是梁啟超。1904年,梁啟超在日本主辦《新民叢報》,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文中,梁啟超以鄭和比對哥倫布,指說中國也「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給予鄭和下西洋高度的評價和贊嘆。
1936年,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一文,首倡鄭和在經濟、海外貿易上的光輝成就。1956,朱偰《鄭和》更謂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這種抬高鄭和「開放」、「偉大」的論調,在80年代受到范金民、孫光圻等的駁斥。李東華更是指說,所謂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頂峰的論說,實際上是項誤解。對鄭和的評價,學術界有褒有貶。
90年代初以來,中國加速經濟改革開放的步伐,鄭和甚至被捧為「開放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成了當代政治色彩濃厚的政策性宣傳符號,模糊了歷史之真實面貌。
有另一種主張,如鄭鶴聲、鄭一鈞等所強調的,鄭和下西洋期間,明代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是一種「和平友好」的關係,鄭和成了「友好使者」,並以此來比對西方殖民侵略,論證中國之良善。此種論說有其合理之處。但我們必須意識的是,傳統中國的朝貢體制對外關係,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種宗主與藩屬,朝貢與事大的不對等外交關係。大明天朝怎會允許「蠻夷小番」以平等的態度來同中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如今,中國崛起,中華民族主義高漲。2005年中國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大事慶祝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21世紀的鄭和,又是怎樣一個形象?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哥倫布 後代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後的霸權
歐戰前幾年,德國工業和軍事實力,與日俱增,擋在帝國野心面前的,是英國的海軍,英德之間因為文化和種族類似而曾有的過往親善,逐漸因為歐陸政治勢力轉移,而變成敵對。但英國和德國的部份政治人物,仍積極尋求拆除導火線的方式。邱吉爾和德國大使曾有一段有意義的談話,邱吉爾提醒大使,德國硬要佔領法國的亞爾薩斯等地,會留下衝突的火種,大使說歐洲各國都想把德國像動物一樣圈住,邱吉爾說,有德奧義同盟,誰能圈住德國?英國有長時間的孤立,也沒有因此激動。大使說,孤懸海外的島國,不太一樣,「如果你曾經很常被鐵蹄踏過、掠奪過和反對過,擋在你和侵略者之間的,只有你戰士的胸膛,這種緊張的心態會噬奪你的心靈。」
但懼怕被征服的德國,就在幾年內,變成征服者,被動的防衛語言,就在幾年內,變成德皇威廉二世的狂語,「在陸地和海洋,維持並強化防衛德國人民的力量,是我永遠的責任。德國人絕不缺乏能拿起武器的年輕人。」這些能拿起武器的年輕人,因此轉化為侵略者的鐵蹄,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戰爭機器。時任海軍部長的邱吉爾,看著德意志帝國的野心,針對德皇的發言,說出「英國的海軍,對我們來說是必需品,而德國海軍則是奢侈品。我們的海軍,事關英國的存亡,海軍對我們是生死攸關,對他們則是擴張。」「英國有十足的海員預備兵力......這個島不曾,也永遠不會缺乏訓練有素且艱毅的海員。」也就是德國有能戰的年青人,大英帝國也有。能抑制德國野心的,只有英國這個島國了。
英國和德國至此進入軍備競賽,一直到歐戰開打。
歷史的前進,經常是由人類不可抗力的巨大潮流所推動。歐戰、二戰,歸根究底,都還來自德國的霸權心理,沒有得到正常解決的管道。這個霸權心理,要等到美國卸除德國的武裝,以北約組織,名為保護,實為監看後,德國才能徹底民主化,才能變成開放社會,對人類社會才不再有軍事威脅。歷史的大勢,強大到非死幾百萬人無法解決。
現在存在美中之間的衝突,在實質上,和英德之間的對抗,沒有差別。中華帝國的陸地霸權,也在幾百年間,沒有得到滿足,鄧小平的「永不稱霸」說,只能在中國勢力狹小的時候,拿時間換空間的時候使用,中國實力增大的時候,中國人就不可能不稱霸,這是中土大地有人口、有土地、有歷史文化,所必然發生的結果。這個中國稱霸的歷史潮流,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一部份。華夏興,則天下一統,天下一統,則對外稱霸。反之,華夏不興,則天下大亂。
但中國歷史的潮流,卻碰上人類歷史的另一個潮流,中國注定要和主導這個「自由、民主」潮流的美國對幹,而中國依附的這個中國稱霸觀,應該是大潮流裡的小逆流,勢起的很快,也會消亡的很快。
二戰前的德國、日本,或是現在的中國,侵略他人仰賴的正當性,是一萬多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先行發展出農耕文明的社會,因為能製造食物、壯大人口,所以在發明書寫文字、建立國家組織後,靠著「槍砲、病菌與鋼鐵」征戰「落後文明」,搶奪資源,並消滅落後文明。這個經濟的勢,造成文明大小、人種強弱的差別,在帝國主義殖民時代達到高峰。一直到今天,先達到先進文明的民族後代,仍然享有發展的優勢。
德國要「呼吸空間」,中國是「中土之國」,這些都是生物性的大,所自然要求的威,所自然達成的霸。
但就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最巔峰的時候,人類文明出現了新斷點,由宗教改革和啟蒙思想帶來的「自由」觀,及因對自由的渴望而改變政府組織為「民主共和」的政治革命,把人類推到一個新文明階段,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奴隸他人、掠奪他人的觀點。在經濟資源有限,人類還靠天吃飯的時候,赤裸的武力是決定生存的重要關鍵。但人在自由後,產生的經濟動力,把零和的資源搶奪,變成李嘉圖式的交易互惠,「餅可以做大」。自此以後,人類的富裕,不用來自奴役他人,人口,不再是要吃飯的一張嘴,而是能夠生產的一雙手,能夠創造的一個腦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觀,就是來自於零和的競爭,就算有千萬畝農田,沒有新科技的投入,也就只能生產這麼多的米,就只足夠這麼多人吃飯,因此人多就亂、天災也亂,因為資源稀缺,沒飯吃就要吵,就會亂。亂就要打殺,就要分崩離析,要等到一統天下,人民才又有幾天好日子過。
但現在的人類社會不用再面臨這種饑荒和豐衣足食交錯的荒謬日子,因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出了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的社會,不用比武力,也不會怕餓死。但歷史的弧線發展固然如此,並不是每一個社會都在這個發展軌跡上。如果和平的世界裡,仍有幻想靠著武力稱霸、掠奪他人的軍事力量存在,自我閹割的所謂先進文明,並沒辦法確保先進的自由民主社會能夠永續存在。這是美中衝突背後的人類困境,也是自利人性的發展結果,沒有警察維護秩序的社會,歹徒必然橫生,治安必然破壞。
對現代的中國人來說,中國歷史的小勢和人類文明的大勢,就在身邊發生了巨大衝突。中國的先發文明,在帝國主義時代反而變成落後文化,除了霸權旁落、領土人口受威脅外,連民族生存都出現困難,「百年羞辱」讓自傲的華夏文化繼承人,變成世界的落後民族,因此「復興民族榮光」是中國的一大任務,也是承繼歷史大勢所必然的結果。但中國復興的過程裡,世界已經拐了個彎,美國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帝國主義的爭霸,變了個模樣。日本和德國可以在經濟舞台和美國大小聲,但又不會有戰爭發生。放在這種新的,經濟競爭的圖像裡,中國的追求軍事霸權,變成了時代錯誤。而更錯誤的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復興,竟在於加入了美國的這個新秩序,取得了經濟成就。現在居然想用這個經濟實力,重打二次世界大戰?
岳飛穿越了時空,見識到了機關槍,卻忙不迭地拿著機關槍,要回宋朝打金兵。這就是共產黨的荒謬稱霸了。
但不管北京政府多荒謬,中國的確擁有了軍事實力,也足夠把地球炸翻好幾遍,如果世界不用武力把中國打回現代,讓其加入自由民主的大潮流,中國終將會是禍害。 但美國及世界可能把中國的稱霸野心,真正的壓制嗎?可以,因為中國只有在表面上加入了世界的新秩序,骨子裡,仍然是被帝國主義征服的落後文明。
Jared Diamond在「槍砲、病菌及鋼鐵」一書的最後,輕描淡寫了中國為什麼敗給歐洲文明。一樣擁有歐亞大陸的先天食物生產優勢,中國還比歐洲更早有科技文明,但最後帝國主義起源於歐洲,中國則變成被宰割的對象。Diamond說,鄭和到非洲的時間,比歐洲人還早,但中國的大一統,讓所有的遠洋探險變成不可能。只要皇帝一開口,事有可為,但也只要皇帝一揮手,事也會變得不可為。億萬人口只有一個聲音,如果這個聲音是瞞頇、落後、守舊的,這個大一統帝國,就會是落後退步的。而歐洲從來沒有大一統,歷史上最大的神聖羅馬帝國,都沒有統治過一半的歐洲土地。因為歐洲的分裂,歐洲得以在彼此競爭中,推進文明、發展科技。哥倫布就是歐洲的鄭和,但鄭和的傳人在中國沒有未來,因為中國皇帝不要出海,但哥倫布卻可以在歐洲各國,不斷尋求金援,最後找到了西班牙國王,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鄭和和哥倫布的對比,只是中國之所以落後於歐洲的一個例子,還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和西方的發展差距,都可以歸因於中國的大一統。可以說,中國的成與敗,都來自於這個大一統。到今天,中國雖然身體在二十一世紀,和世人一樣共享科技文明,但中國上億的腦子、心靈,都還留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落後治亂史觀。習近平是中國破敗史觀的最後一搏,現在這個破敗史觀,挾著軍事堀起,要和民主自由大潮對抗,來勢兇猛。但習近平所仰賴的帝國實力,還是那個三寶太監下西洋的中國,還是那個全中國億萬人民只有一個聲音的中國,沒有個人自由,沒有創意生產,沒有思想交流,億萬人築的人牆,看似強大,但在更高的文明面前,還是將如摧枯拉朽,一敗塗地。唯有落後的治亂史觀給完全摧毀,中國才有加入新世界,取得再造的可能。
哥倫布 後代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鄭龜今天嗑什麼 Day 4
今天下午到華陰街的 臺灣漫畫基地 Taiwan Comic Base 逛逛,覺得真是個適合自己的好地方,我想是因為裡頭的作品我幾乎都收藏了吧。
路上看到一則豪宅房地產建案的文案,直白地強調階級世襲的美好,覺得「基因」一詞真是被濫用了。
另外在台北地下街看到一段蠻認同的文字,雖然來自某位佛教人士,我覺得卻比房地產文案科學多了。
好,以下是今天的「鄭龜嗑什麼」:
--------------------------
1. 〈工程師的工時更長、會不會讓 IT 公司表現更好〉 (來自 寫點科普,請給指教。 )
https://www.facebook.com/kopuchat/posts/856131034730928
龜: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科學題目。變因應該很多,舉例來說,公司所在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工作團隊的任務性質、上司與同事之間的情誼、與上下游跟客戶之間的溝通關係跟頻率....
--------------------------
2. 韓國瑜市長的說服之道大解析(來自 把自己撿回來愛:阿水心理師的日常 )
https://www.facebook.com/waterphychologist/posts/2350956514968428
龜:我自己這陣子也在研究韓市長的說話之道,雖然有些簡單的心得,但還是阿水心理師這篇說得比較完整、有條理。
--------------------------
3. 德國太空人向自己的後代道歉 (來自 NowThis 新聞 )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131684130347668
龜:這是我有了小孩子之後也強烈感受到的。
--------------------------
4. 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出乎我們意料(來自 CNN )
https://edition.cnn.com/interactive/2019/04/specials/climate-change-solutions-quiz/
龜:我幾乎都錯了。要來認真看看《反轉地球暖化 100 招》這本書。
--------------------------
5. 從犯人到病人,藥癮者「緩護療」10年改革還缺什麼?(來自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www.twreporter.org/a/drug-addicts-deferred-prosecution-addiction-treatment
龜:自從我知道台灣監獄裡一半以上的受刑人都是藥癮者,就特別關注起這議題。非常感謝報導者這系列報導,讓我學到很多。
--------------------------
6. 捐款重建巴黎聖母院與捐款給窮人兩者之間的虛假抉擇
https://www.vox.com/future-perfect/2019/4/20/18507964/notre-dame-cathedral-fire-charity-donations
龜:其實同樣的辯論也會出現在「花大錢的太空科學任務」跟「援助窮人」兩者之間。我認為不是不可以拿來對比、討論,但若陷入被害者或相對剝奪感裏頭,就很難好好討論。
--------------------------
7. 汞蒸氣、癒創木?那些治不好但治得死的梅毒療法——《哥倫布大交換》(來自 PanSci 科學新聞網)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7176
龜:看看歷史,就覺得我們進步了不少,但也還有很多類似跟沒變的。
--------------------------
以上就是今天的 #鄭龜嗑什麼,各位晚安。
哥倫布 後代 在 Zine Mag - | 英學者搬出海圖打臉| 鄭和才是航行美洲第一人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哥倫布 發現新大陸的事實,可能會遭受全面改寫!英國歷史學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近日於新書中指出,有人在中國發現一份古航海圖的複製本,該份海圖已有600年歷史, ... ... <看更多>
哥倫布 後代 在 哥伦布疑是逃亡国王之子专家欲比对DN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美国杜克大学历史学家曼纽尔·罗萨出版新书称,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波兰一名逃亡国王的儿子,而非传统历史观点认为的意大利热那亚纺织工人后代。 ... <看更多>
哥倫布 後代 在 50歲以上老人做壽,子孫後代竟要遭受「這樣」的果報!不看後悔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佛說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感恩相遇,願佛說能陪你看遍世間百態,收穫人間至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