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員山子分洪」 保護汐止免於淹水
北北基豪大雨,員山子分洪道暌違2年再度啟動分洪,從昨天下午3點45分開始分洪。為民國93年啟用以來第53次分洪。
許朝欽說明,基隆河上游200年重現期流量達每秒1620立方公尺,員山子分洪道能將其中81%(每秒1310立方公尺)洪水直接由隧道導引入海,有效減少基隆河洪峰,保障下游瑞芳、七堵及汐止等地區安全,減免水患威脅及損失。
員山仔分洪道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水利設施(分洪水道(日語:放水路)),以隧道方式銜接基隆河瑞芳河段與東海。其主要功能是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而將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流分洪攔河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而洪水則透過分洪隧道經基隆山西麓於東北角的台2線76公里處排入海中。
再次感謝 #員山子分洪道
北北基豪大雨 員山子分洪道暌違2年再啟動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58925?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medium=APP
員山仔分洪道 在 侯友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知道「#水返腳 」是新北市哪區的舊名嗎?
答案是 #新北汐止,也就是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至於此。直到民國9年正式改為「臺北洲七星郡汐止街」,意指「潮汐止境」。為了慶祝汐止改正100週年, 新北民政保平安 民政局和 #汐止區公所 日前在行政大樓前廣場舉辦紀念音樂會和演唱會,也邀請到許多超過百歲的爺爺奶奶出席,一起為汐止也為他們慶生。希望他們繼續健健康康,跟我們一起看著下一代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茁壯。
汐止居民的聲音,市府都有聽見。過去遇到大雨或颱風時,當地經常淹水,經過縣府時期多年的努力,在設置23座抽水站及 #員山仔分洪道 後,已大幅改善淹水的問題。未來我們將以改善 #交通 為發展重點,像是 #汐止交流道 入口匝道、#吉林路 拓寬工程、#基隆輕軌 及 #捷運汐止民生線 與台鐵共構,汐止區繼續蓬勃發展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
想了解更多這塊土地百年來的風華嗎?即日起至8/31止,在汐止區公所的藝文走廊展出 #治水、#礦工 等老照片,希望帶著民眾一起回味歷史故事與近代變化。
#新北有你真好 #安居樂業 #侯友宜
員山仔分洪道 在 簡余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的非常想念綠色逗陣的三口組廣播的時光,前幾天帶著明治橋的資料去監院,因為這是我在過去十餘年來,一直不斷質詢,之後也不斷詢問的事情,如果員山仔分洪可以達成分洪效果,那麼,為什麼在工程2002年開始的同時,還需要同時在2002年拆掉明治橋?每一位市長都說要重建中山橋,但是,如果真的要建的話,怎麼可能歷時十六年而失敗?其中有多少是謊言?欣慰的是,看到了陳師孟老師真高興,聊聊明治橋及我們所堅持的一些事情心情好多了,真的很感謝擁有這些多年的廣播人時光,能夠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公眾的事而努力,能夠在空中說出真實的聲音,這真是人生很快樂的事!
還記得綠逗製播的〈快樂三口組〉節目嗎?那些年簡余晏、王定宇與陳師孟陪您度過的下午時光!
本次尖尾輪值日余晏來陳情,除了帶給尖尾愉快的回憶,同時要陳情國民黨馬郝二任市長在台北的16年間,輕易毀壞歷史建物—「明治橋」。
台灣八景十二勝的「明治橋」能重現台北城嗎?請見尖尾翻開往事,在員山子分洪道開工前,時任馬英九市長如何急著拆橋!
#敬請分享陳師孟尖尾週記
簡余晏 王定宇
“我在1994年底受陳水扁市長之邀,擔任台北市副市長,未幾就在市議會領教了中國國民黨團對中山橋的「嫌惡」,尤其是一位中山區的林姓議員,幾乎把中山橋視為不共戴天一般,一再要市府拆除。他的最大理由是中山橋的兩個橋墩插入河道,會阻攔洪水宣洩、導致汐止與內湖的淹水。陳市長一再表示這沒有道理,另一位前台北市長高玉樹也多次指出,基隆河的水患主要因為在大佳段進行「截彎取直」所致,卻怪罪於兩個橋墩,豈不可笑。”
“在中央政府急急進行員山子分洪計畫的同時,台北市政府馬英九市長已在2002年1月宣布為了防洪的必要,拆遷中山橋,這是員山仔分洪道開工之前不到半年。馬市長還丟下一句「易地重現其風華」的風涼話,甚至辦了一場貓哭耗子式的「再見中山橋遷移紀念音樂會」,而後把中山橋「肢解」為435塊,不加编號,隨意放置於鄰近的「再春游泳池」旁,說是要「易地新舊融合」,但從此沒有下文;後任的郝市長對日本的好感,也許基於「有其父必有其子」,當然繼續任其成為一堆廢墟。台北市府自2002年至2015年2月雖然曾經評估過25處地點做永久安置,從中山美術公園、中山計程車站,到關渡平原及社子島,甚至大安森林公園,但每一項都被輕易否決。最近柯市府又重新發包「再利用計劃」,希望不要又是虛晃一招。
余晏前此擔任台北市議員期間,就曾指出中山橋在「防洪」的大帽子下被不必要拆除,是否涉及誤損「歷史建築」?這次希望我能「還給歷史公道」。我只能說,這也是我心中多年來的遺憾;明治橋在我初任公職時出現,繞了一大圈、四分之一個世紀後,在尖尾任內又出現在眼前,彷彿不願就這樣黯然消逝。
我能把歷史記憶還諸台北嗎?我能再一次徜徉在明治橋上嗎?給自己許個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