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在韓國,1111是「書店之日」,因為像書本排排站立般的1111,讓人聯想到漢字「冊」。首爾去年在1111這天舉辦紀念式,活動描述是這樣的:
希望透過這個日子讓全國書店團結和諧、提升書店人的權益。而對於讀者來說,這天則是一個在「書店溝通、共享、創造文化」的日子,致力培養民眾的閱讀習慣。
台灣不知何時開始過起不屬於我們的光棍節,並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導向不買對不起自己的日子。電商折扣戰今年殺到書本上,新書66折,甚至低於實體書店的進書成本。數十家獨立書店、二手書店今天發起串連,宣布 #本書店將於1111歇業,傳達書籍削價競爭對實體書店乃至整個出版業帶來的傷害。
我看到第一篇書店po文時真的有嚇到,看到第二三四五篇時才發現是在1111休息一天的串連活動。留言意見紛呈,有人覺得「歇業」這詞用得不精準,「停業一天」才對;也有人不開心覺得被耍。但在訊息爆炸的時代,比起讓人心頭一驚的「歇業」,「停業一天」顯得無關痛癢,也因為「歇業」這詞的重量,折扣戰議題的討論才能持續延燒。
==
事情是這樣的:
https://www.facebook.com/publishloser/posts/1436286269903279
https://www.facebook.com/squirrel.culture/posts/2094286014040296
==
再說,實體書店不敵網路書店與電子書市場紛紛倒閉也是事實,先不說獨立書店,現在走在重慶南路,能認得出那是全盛期有超過百間書店、出版社的書街嗎?
老問題仍是看書的人愈來愈少,脫離學生時代等同擺脫討厭的課本(=書本)。聯合報去年3月的民調,超過4成受訪者去年沒看過書,6成5受訪者整年沒買書。前陣子在書店看到一位媽媽對穿國小制服的兒子介紹20週年新版《哈利波特》,回憶自己小時候是怎麼躲在棉被裡偷看,兒子只說了一句「好厚」就把書擺回去(還是最薄的第一集!)。要是《哈利波特》晚20年寫完,大概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
剩下3成5的買書人呢?畢竟哪裡便宜往哪去是人之常情,開獨立書店的朋友們無可避免一定會遇到「為什麼你們不打折」、「唉呦你們這樣沒有競爭力啦!一定賣輸_____(請自行填入大型連鎖書店、網路書店)啦!」等等指教,或「書店翻書網路下單」這種讓店主人吐血的情節,而忽略其背後消化書本內容並費心推書的時間(推書文還得寫得精闢有趣不然沒人看)、辦活動辦講座的腦力體力、社區經營與推動議題的功夫。
韓國從2003年起階段性推動圖書定價制,政府規定新書出版的一段期間內,折扣頂多低到9折,避免通路價格戰。起初當然有陣痛期,韓國書籍本來就貴,折扣這麼少,連原本愛買書的人都免不了縮手,也影響作者出版新書的機會。不過10多年過後,韓國的獨立書店雨後春筍,受小書店議題、風格吸引或想找特定主題書籍的,就往小書店去;單純想享受琳瑯滿目的書海感或萬書選一樂趣的就往大書店去。背後意義是,書籍買賣事業,一定程度地掌握了社會思想文化的話語權,多元類型的書店並存,讓一本書不再只因暢銷、賣得動才容易被看見,讀者們看似多花了一點成本,卻仍是書業的最終受益人。
台灣的圖書統一定價制度已經只聞樓梯響了好多好多年,背後利弊有許多討論,也不見得國外那套搬到台灣就好棒棒,但殺到見骨的折扣戰絕對是不健康的。讀者對折扣埋單,讓業者一而再、再而三,連新書都殺到75折,這樣的消費模式,或許也一定程度反映人們如何看待一本書的價值。一本三、五百元的書,可以看作是作者、編輯不眠不休,書店賣力呈現的心血,也可以看作是一疊印刷了圖與字的紙,憑什麼這麼貴?
若我們希望未來的自己、孩子們能活在一個有多元風貌書店的世界,就多走幾步路,多花一點點錢,到實體書店消費吧。
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理想中的世界投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