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決定討論一下美國衛生部長口誤這件事情。
#先說結論
我覺得「官方表現不以為意,民間稍有不滿聲音」,在外交上就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外交訪問念錯主要訪問對象的名字,的確在外交上是一件敏感的事情,但考量台美關係熱絡,這點小事實在不需要小題大作。
但錯了就是錯了,完全當作沒事好像也不行,所以民間有點聲音出來,讓美方知道,這件事情並不是完全無所謂,未來需要再謹慎一點,也就夠了。
#主觀上沒想要念成習主席
為什麼我可以這樣判斷呢?因為如果你查國際媒體怎麼念習主席(President Xi),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都念成Shi。作為一個沒有太多外交經驗的衛生部長,他如果腦中想的是習主席,他會唸得跟國際媒體的念法一樣(Shi),但從他口誤的影片中可以聽出來,他念得更像是(Si),也就是我們中文習慣認知的「習」的發音。
所以這點很重要,這位衛生部長主觀上應該沒有想著習近平卻跟蔡英文約會。
#中文使用者聽起來的確像習主席
沒錯,所以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因為發的音從中文使用者聽來,就是「習」。所以也不能怪民間有人有這種感受。
#民間有人質疑反彈是正常的事
從外交的角度看,這位部長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是跟蔡總統見面,結果卻連對方名字怎麼念都沒事先確認練習,難不成飛機上都在打Switch或看Netflix?(以上純屬玩笑)但的確,這部份美方的處理稍微輕忽了一點點。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關係比較敏感的兩國之間,比如說日韓,這件事的解讀就會更加惡意。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的確代表某一種輕忽可能,只是台美處於友好熱烈的狀態,官方不會惡意解讀,但透過某種方式讓美方感受到,這個小插曲並不是完全當作沒事也沒關係,不能以後還繼續如此。
所以這時候,民間有一些小反彈,是民主社會常態,官方當作沒事,美方也會觀察到民間有不太滿意的聲音,這樣就夠了。
#凹成Presidency就不必要
後來網路上的論戰,我看到有人開始替美方說故事,說其實是講「Presidency」,所以沒有口誤,這就太過友善主動護航了。如果原文講的真的是Presidency,那AIT發布的文稿為什麼要改成President Tsai?此外,Presidency在美語用法裡面,翻譯為「總統大位」,是一個職位名稱,而不是稱呼名。就像你不會說「我很感謝台灣的總統大位給我這個機會訪台」,不管美國人怎麼發音,都不可能這樣講話。
我不想過度解讀,但我覺得確定的是,台灣人個性很友善,有時候會幫人想理由找下台階。這樣的個性也許是溫暖的,但在外交場上有些該有的表態還是要有。你可以覺得無所謂(像我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但不必為了替犯錯的人找理由,反過來攻擊有不滿感受的人。
#外交上民間聲音很好用
我知道有人覺得這是藍營刻意用來減損蔡政府外交成果,實際上應該也有這種成份。但民眾的確也有不滿的理由。更重要的事,這件小尷尬,剛好官方不太適合小題大作,當沒事最顯氣度,但如果完全像沒發生過一樣,又太過隨便。
民間有反彈的聲音當黑臉,政府可以繼續和顏悅色強調友誼,這會是最好的組合拳。在外交史上,這種小意外常常可能帶來意外的好處,前提是要讓對方覺得有點理虧,在正經事的談判上,就會不自覺對你好一點。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補償心理。
但如果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這種效果就不會出現。而我們也的確需要美國官員未來訪台,都能念對我們國家元首的名字。
#這是個屁大的小事我們請關心香港
最後結論,請大家多關心香港。中共施行的香港國安法,已經明確地用無限上綱的方式,解讀「與外國勢力勾結」、「圖謀顛覆政府」的行為。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要貼我標籤的請開始吧...我準備好了...
#美國衛生部長, #口誤, #失言, #蔡總統, #習主席
和顏悅色用法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掰掰平成,歡迎令和
【日本新年號-令和】
萬眾矚目的日本新年號究竟是什麼?
終於在半個小時前出爐了,就是【令和】。
哪尼~【令和】是什麼意思呢?小邦周在這裡先說結論,【令和】雖然典出《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熏珮後之香」這句話,不過直接理解的話,就取美善協和之意。
好了,說完結論。小邦周在這裡要來跟大家說文解字一下。
【令和】兩個字是非常先秦style的年號啊,乍聽之下,似乎和美善扯不上關係,尤其是「令」字,但事實上,它在古籍裡可是美好的代表呢!
說到這個「令」字,最早最早和「命」兩人是一體的。甲骨文裡,「命」、「令」是同一個形體,都寫作一個人跪坐發號施令的樣子,當然也就是命令的意思。到了金文,「令」除了有命令的意思之外,還引申出任命、賞賜的意思,更經常表示「命」,像是「永令(命)」、「天令(命)」等等。
雖然在金文裡面好像看不到「令」有美善的意思。不過這種用法出現的時間大約很早,差不多時代的傳世古籍,像是《詩經.小雅》就有「令德」、「令儀」、「令聞」、「令望」等說法,根據《爾雅.釋詁上》說「令,善也」,當然就是美德、美儀、美聞、美望的意思,可見「令」大概是在西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美好、和善的意思。《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當然就是春天美好的月份。我們今天還有一句常用的成語仍保留這個意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巧言令色」,這裡的「令色」就是指小人裝出來的和顏悅色,呃……雖然好像整體的意思不太OK(汗),不過「令」還是美善的意思啦!
至於「和」字的意思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不過小邦周還是有點可說的。
「和」字原來寫作「龢」,「禾」是聲符,「龠」則是像編管而成的樂器(排笛之類的),取樂器之聲需要協和之意,引申出「協調」、「調和」的意思。在金文裡面已經有這樣的用法,像是秦公鐘有「協龢萬民」的說法,又像是古人很喜歡說自己做了「龢鐘」,那當然是指做了音律協調的青銅鐘啦!至於【令和】的「和」當然也可以有協和、調和的意思,甚至理解成和平、和善,真的是超級萬用。
總之,希望藉此說明能讓大家稍稍瞭解【令和】的意思,小邦周也恭喜日本迎來新年號、新希望,期盼未來真的能夠美善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