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鬼門開與迴向親族 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趁著秋分還沒過,回頭講中秋 XD
剛過的中秋節(9/21)那天正好落在泰國鬼門開的日子,在泰北是藍納曆 12 月 15 日(วันขึ้น 15 ค่ำ เดือน 12、เดือน 12 เป็ง,解夏節前一個月,今年落在西洋曆 10 月 21 日),人們會準備祭品到佛寺布施迴向給往生者,稱為十二月初五祭 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
這開鬼門的日子在泰國各區的名稱或儀式各異*,基本上都是地獄門開,讓眾鬼出來領受布施。
關於習俗的由來,從查到的資料中有兩種說法,一是關於目犍連(พระมหาโมคคัลลานะ)到地獄大發慈悲,請閻摩(พระยม)暫息地獄之火,開鬼門讓諸鬼回到世上領受家族後輩的祭祀款待。另一個則是關於頻毘娑羅(พระเจ้าพิมพิสาร),大致的故事是傳說祂只認真供佛陀修行,但未曾對於過往親族做任何迴向。某日,一位淪入餓鬼道的親族覺得沒收到頻毘娑羅任何布施而覺得傷心,便沒日沒夜的對著祂悲悽鬼叫,頻毘娑羅不解遂向佛陀請示。佛陀向祂開釋後,頻毘娑羅便於供佛時便同時以灑水的方式迴向給那位傷心的過往親族,亦同時讓在地獄受煉的鬼們從苦難中獲得釋放。而鬼門開日就由祂定在這一天。
鬼門開之後,泰北人還會進行祭親族往生者的習俗 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時間就不僅止於單日,會延續至藍納曆 2 月,今年落在西洋曆 11 月。
至於祭祀迴向的時間為何落在此時,有說是上一季農作糧倉即將消耗完畢,等待下一次收成的過度期,因為自己生活上略略儉腸捏肚的過日而緬懷逝去親人在另一個世界是否一樣拮据,才興起多準備一些日常用品供給他們。也有資料說是稻米收穫前的空檔,同時間有部分水果收成,手邊有餘裕,而僧侶們又還在佛寺節夏安居,大家都有空就來布施做功德。
祭往生親族的供品稱為 สลาก、ก๋วยสลาก。根據先前參加清邁大學文化推廣中心工作坊時,講者 สนั่น ธรรมธิ 教授提到最早這祭祀先靈和佈施的品項,都是食物。從 สลากภัตร์ salàak phát 來說明,ภัตร์ 是巴利文,意指食物,整個字意大致有著把食物分項擺好的意思。至於現在看到供品中出現的衣物、生活用品則是後來增加的。
此外,在準備供品時,親族後輩會明確在供品上註明要迴向過往親屬的名字,盼望送往佛寺由僧侶祝念誦經時,能確實讓對方好好收到。也有一說是若亡者為自然死亡,包括重病或因衰老死亡的往者,可以在佛寺內供祭品,倘若為意外身亡,由於靈魂無法靠近佛寺,祭品就只能供在佛寺外 😢
詢問一位清邁朋友,她說,做功德迴向的對象不一定得是真正的「親族」或往生的「人」,只要心裡有想要迴向的對象都可以。她就曾經為自己過世的愛犬準備供品到佛寺,標示自己愛犬的名字,並向僧侶說明。完成儀式後,無論對象是誰,供品都會成為留在佛寺或轉捐給有需要的窮苦人,當做功德。
遇上疫情,在泰南的朋友說,今年怕民眾群聚,官方不讓辦;至於清邁也是為了防疫,各自準備好供品,集中讓雙條車或交由鄰里代表一起送去佛寺。
其實若能撫慰在世者心靈、求得平安,能不能親自送達,也不是這麼重要了。
*補充:
1、東北稱為 ประเพณีบุญข้าวประดับดิน、泰南稱時十月祭祖或十月搶孤 ประเพณีเดือนสิบ 或 ประเพณีเดือนสิบชิงเปรต。
2、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多半是傳統用竹片編成擺放祭品的容器,頂端有祭祀花束。現在有部分以塑膠水桶替代竹器,花束有些也以單朵緞帶花取代。十二月初五儀式的供品則不一定放在竹編或桶狀容器,用傳統托盤也是常見。更多迴向先靈:https://wp.me/p6jnJ5-2eb
3、泰南十月祭典:https://wp.me/p6jnJ5-aY
4、泰南三角粽 ข้าวต้มสามเหลี่ยม(十月祭典必備):https://wp.me/p6jnJ5-1i3
*參考資料:
1、ความเป็นมาของ “ตานก๋วยสลาก” ประเพณีทำบุญให้คนตาย ทำทานให้คนเป็น
https://www.silpa-mag.com/culture/article_38356
2、ประเพณี 12 เป็ง
https://art-culture.cmu.ac.th/Lanna/detail/2280?fbclid=IwAR2zKwUWQnFrc3La_m8jxg83Du-LdrqzgSNwdBwBMFL96XPX0d8227scmCs
3、Chiang Mai News
https://www.chiangmainews.co.th/page/archives/1785118/
https://www.chiangmainews.co.th/page/archives/1116932/
4、清邁大學FB專頁(懷念泰北腔,請點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318852378306859
*查到的資料多以泰北地區為主,若譯文有不周之處,請多指教。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1月1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pozFtbOs3g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周明增過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Re: [藝人] 我也看到藝人了@@ - 精華區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周明增過世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怕搶財產,相處1年半父就走「我從不怨他」[影音]|王瑞霞父過世 的評價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轉錄][新聞] 許不了幼妹酒店上班- 看板WuLing46-317 的評價
- 關於周明增過世 在 大愛劇場DaAi Drama,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周明增過世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周明增過世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周明增過世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1月1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pozFtbOs3gc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本港疫情反覆,農曆新年「清零」機會渺茫,社交距離措施難望大幅放寬,甚至還有進一步收緊的可能。除了取消年宵花市,當局亦在研究縮短商場營業時間,以及限制跨家庭私人聚會。疫情曠日持久,民生困頓,唯有成功「清零」走出疫情迴圈,社會經濟活動方能可持續復常。限制商場人流及跨家庭私人聚會,可以是遏阻疫情急轉直下的辣招,至於對「清零」有多大作用,則需要更多論證和推敲;與此同時,政府亦要仔細考慮措施對民生百業的打擊,以及實際操作上的困難。疫苗脫困前景未明,政府需要拿出一幅切實可行的「清零」路線圖,讓市民看到復常希望,這對於爭取各界忍痛接受更辣的控疫措施,也會相對容易一些。
蘋果頭條
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近日提議,日後透過BNO渠道取得英國籍的港人,不能再擁有中國籍,又認為中國政府應就此再次釋法,惹來不少人批評她為港人添煩添亂。葉劉今早於港台節目指,香港社會對其個人建議有「情緒化反應」,聲稱建議只是「令佢哋(擬透過BNO取得英籍人士)諗清楚離開後有乜後果啫,幫佢哋就真!」一直促請英國盡快落實BNO持有人有居英權的民主黨國際事委員會主席劉慧卿批評,葉劉明顯與目前持有外國護照的300萬港人為敵。另外,《南華早報》引述消息指,北京將禁止BNO護照持有人出任公職,並取消其投票權。消息人士又指,即使禁止BNO持有人任公職在法律上或難以執行,但一些親中人士仍主張有關建議。
東方正論
新冠疫情持續反覆,昨日新增42宗確診,全屬本地個案,佐敦新填地街更有早前列入強檢名單的唐樓再度爆疫,證明港府所謂的「精準防控」不堪一擊。在清零無期下,庸官只能指望疫苗打救,惟其中一款國產疫苗的保護率僅達世衞最低標準。一旦連疫苗都無法依靠,港府還有甚麼抗疫板斧?隨着更多數據出爐,疫苗是否抗擊新冠病毒的靈丹妙藥,愈來愈令人無信心。巴西公布中國科興疫苗在當地的後期測試結果,顯示該疫苗的「整體有效率」為50.38%,較之前公布的78%低近30個百分點,僅通過世衞組織規定疫苗有效率須達50%的審批標準門檻。
星島社論
由美資道富管理的盈富基金(2800)周一(11日)才公布,因應美國投資禁令,不再投資於中移動(941)、中聯通(762)及中海油(883)等受制裁中資藍籌股份,但在市場罵聲此起彼落之下,經與金管局及盈富監督委員會溝通後,不到三日就轉軚「跪低」,昨晚發出公告表示自今日起恢復對屬於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受制裁實體進行投資。盈富基金昨日傍晚發布公告表示,盈富基金的投資目標是提供緊貼恒生指數表現的投資回報。為達至這一目標,經理人會把盈富基金全部或絕大部分資產投資於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股份,比重大致上與該等股份佔恒生指數的比重相同。
經濟社評
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國科興疫苗第三期臨床數據一再延後出台,有效率公布不久卻又再被下調,備受港人關注。港府務必加強加速解說,疫苗採購並非只看其有效率,還須考量安全性和有效期,在衡量所有數據才能作出專業而正確判斷,釋除市民疑慮。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周二公布後期臨床測試數據,把輕患者數據也計算在內,結果科興疫苗總體有效率為50.4%,遠低於上周公布的78%。巴西政府稍後開會決定是否緊急使用科興疫苗。
周明增過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周明增過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劉秀枝 醫師
內容簡介: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周明增過世 在 周明增過世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周明增過世】「周明增過世」#周明增過世,「許不了」離開32年,當年才3歲的女兒長大了,現在超美!還是八點檔女星,台灣演義:一代笑匠‧許不了(3/3)20110327, ... ... <看更多>
周明增過世 在 怕搶財產,相處1年半父就走「我從不怨他」[影音]|王瑞霞父過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3歲才認父!周明增「當年相認許不了」被再婚家人阻止:怕搶財產,相處1年半父就走「我從不怨他」[影音... ... <看更多>
周明增過世 在 Re: [藝人] 我也看到藝人了@@ - 精華區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突然想到自己其實也曾看過藝人,但可能大家比較不認識,因為這位藝人已經很久很久
沒在螢光幕前活躍了,這位藝人叫作「周明增」,是過世名諧星“許不了”的兒子。見過
這個藝人三次,都是走在台北縣三重市的正義北路上不期而遇的,第一次在路上遇到周時
,一看就知道是他,但也很懷疑真的是嗎?因為也算是名演員,會住在三重這種老到好像
快喘不過氣來的三重?但他的反應讓我不再有懷疑,當我們迎面相對而前進時,周一直看
著我,一副很希望我能認出他來跟他打招呼的表情(笑),但我就是不要啊!怎樣?XD
第二次又不期而遇時,他還是以相同的表情看著我,我當然知道他臉上所表達著什麼訊
息,但我還是不要啊!只是換我的臉上出現了“我就是不如你所願”的戲謔表情,他看著
我的臉,我也大剌剌地看著他,就是沉默地不認他,我想這應該會使頭頂上有著知明藝人
光環的他心中私底下滿悶的吧!(笑)
第三次再度不期而遇,他就像是路上行人一樣的直接走過去了,不再看著我的臉一副希
望有誰能認出他的的樣子,但我還是以同樣嬉謔的表情看了周,這一次的不期而遇也有點
久了,不曉得還能不能有第四次的不期而遇,如果能有,他還是一副希望被認出的臉的話
,我會考慮問候一下他的啦!不再那麼調皮故意當作不認識這個藝人XD。
三次遇見周,他都是穿得十分的休閒,跟一般人的穿著沒有兩樣,完全不會讓人有明顯
的名牌正式衣服一身或一副很跩很不可一世的模樣,本人身材屬壯但不胖型,算不上高(
約170左右)但看起來很年輕,皮膚白淨,膚質很好,比女生還來得好~_~",應該有3
5~40間的人,看起來像2X歲,真想問他是怎麼保養的還是天生麗質難自棄?XDD
--
人生充滿弔詭 是一連串莫名其妙的組成
生命充滿懸疑 是一連串的意外的組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29.196
※ 編輯: swooncat 來自: 61.31.129.196 (04/09 13: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