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文社與《台灣文學》略考》
發行日據時代代表性文學雜誌《台灣文學》的啟文社,是由張文環、陳逸松、王井泉以及中山侑等人於1941年5月共組的出版社。由於不滿日本皇民作家西川滿主編的《文藝台灣》,於是於1941年5月27日創辦了《台灣文學》。
舊址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的啟文社,比對之後,非常意外地發現竟然與蔣渭水大安醫院同址!當年的大安醫院一共同時有三個門面,舊址對應了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義美延平門市(29號與31號)、行冊(33號)與廣隆進菁仔行(35號)。
《臺灣文學》為季刊形式的雜誌,共發行了10期10冊。發行資金由王井泉、陳逸松、張清港援助,主要主編為張文環,中部地區由《臺灣文藝》發行人張星建負責、南部地區由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負責;從創刊號至1942年7月11日的第2卷第3號由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代理,之後轉由現址約於延平北路一段62號,舊址位於上奎府町2丁目24番地的清水書店代理販售。隔年1943年7月31日第3卷第3號秋季特輯號,再改由台灣文學社發行。同年11月13日於現今中山堂的公會堂召開台灣決戰文學會議後,呂赫若主編的《臺灣文學》終刊號第4卷第1號,於12月25日發行後停刊。
出版僅有短短兩年餘,《臺灣文學》卻囊括了日據時代最活躍的作家們作品,諸如賴和、楊逵、呂赫若、龍瑛宗與黃得時,當中也不乏日籍名家西川滿等。張文環的著名創作《閹雞》刊於1942年7月11日的《臺灣文學》第2卷第3號,王昶雄的代表作《奔流》則收錄於1943年7月31日的第3卷第3號,同期並收錄了張冬芳翻譯的老舍《離婚》。
除此之外,《臺灣文學》並力邀台灣最著名的畫家參與,包括林玉山、林之助、楊三郎、李石樵、李梅樹、陳春德與日本桑田喜好等等,創刊號封面為李石樵所繪。
曾經代理《臺灣文學》的日光堂書局與啟文社同樣位於太平町3丁目28番地,根據蔣渭水後人蔣朝根說法,蔣渭川的所在位於這個舊址三開間最北邊的一戶,比對現在地址,應為現今廣隆進菁仔行的位置,延平北路二段35號。
再對照《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當中可見蔣渭水文化書局的標示,而在蔣渭水於1931年8月5日離世後,蔣渭川於1934年於原址開設日光堂書局,隨後的《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與《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皆能見到日光堂書局的標示。
往後的古籍地圖雖然沒能覓得啟文社的標示,但是從地址能夠確認從前的所在與現行的對應位置——蔣渭水的大安醫院與義美食品延平門市。
至於啟文社會位於這個地址?按照邏輯推論,他們或者是商請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局照應協助,畢竟《臺灣文學》最初的五期皆由日光堂書局代理發行,全部在同一地址編輯製作可能時效更加倍迅速;也或者,啟文社只是單純在這裡和他人共享了一個辦公空間?
真相還待後人嚴謹考證,可是一個地址竟然能夠囊括台灣的文學、醫學、民主以及美味,真是太讓人驚訝了呢。
呂赫若 年 表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化台獨吞噬國史,追索真相捍衛臺灣
前幾天我提到《沒有1949的國民黨 沒有今天的台灣》,民進黨與他們的附隨組織們群起圍攻,他們到底有多畏懼國民黨把史實講清楚?他們片斷扭曲臺灣歷史無非為了撕裂社會。
這幾年許多民眾向我抱怨民進黨篡改教科書,把操弄史觀當成選舉手段。我要告訴各位,民進黨操弄史觀的手法,早已不僅限於教科書。
2019年電影《返校》,曾獲得文化部補助金,電影情節描寫國民黨濫權抓捕,只是讀泰戈爾就要受到追殺。劇本所參採的歷史原型是共產黨刊物《光明報》事件,事實上,當年某民代之父為追求心儀女子,導致《光明報》暴露,情治機關循線破獲「中共台灣省工委」,拘捕台共首腦蔡孝乾,瓦解了共產黨潛伏在台灣的特務系統。那個出賣朋友的民代之父,在歷史上一度化身為進步青年,因為告發共黨而闔家安康,但國民黨追捕共諜、保衛國家的功績,卻被妖魔化成為一則恐怖的鬼故事。
還有自詡文學史家者在臉書宣稱,如果沒有1949的國民黨,天才作家朱點人跟「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不會失去生命。真正的史實是,朱點人加入台灣共產黨,意圖顛覆國家;呂赫若加入中共台灣省工委,主編共黨刊物《光明報》,並開設大安印刷廠散播社會主義文宣。若在今日,民進黨又會怎麼評價這些「中共同路人」?依照民進黨自己修的《國安法》,朱呂二人今天都將被判處至少七年以上徒刑,併科五千萬到一億罰金。依照現在的刑法,以暴動犯內亂罪,和中共裡應外合的人,民進黨政府難道不會依法求處首謀死刑或無期徒刑?
據說呂赫若死前最後的遺言是:「解放軍本月應該會來吧?」
訴求悲情,再包裝成烈士,卻不敢真正提起他們的共產思想言論?
更有甚者,該作家還把葉石濤擔任國小教師說成顛沛流離十幾年,選擇性提到日據作家龍瑛宗因不熟中文而擱筆,指控國民黨讓他「斷絕了寫作之路」,刻意無視龍瑛宗1999年逝世前,努力以中文書寫,發表作品上百篇,還出版了專書《杜甫在長安》。身為客家人的龍瑛宗,小時候因為日本粗暴的語言政策強制關閉了漢文私塾,而失去學習漢文的機會。若台灣早點光復,龍瑛宗就不需被迫學習日文,這點綠營敢不敢提?
歷史上的國民黨,有功也有過。如果只講過,對當年胼手胝足保衛台灣的軍民同胞不公平;如果只講功,則對戰爭時期承受思想管制與壓迫的受難者不敬。未來國民黨必須要把史實講清楚,但絕不容許民進黨將歷史論述任意剪裁成他們喜歡的模樣、用去歷史脈絡的謊言掩蓋鮮血寫的事實,欺騙我們的下一代。
蔡英文總統在阿富汗事件後搜腸刮肚,竟然找不出民進黨或獨派犧牲生命捍衛國家的案例,結果臉書只能舉國民黨率領不分省籍的年輕軍人用鮮血跟肉身打的823砲戰做例子,説「台灣人民不分先來後到,軍民一心擊退威脅。」還真是要感謝蔡總統對國民黨軍民一心,抵抗共黨,保衛台灣,對此一不朽功勳做了最佳的背書。
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歐大旭說過:「到處都有人半意識地抹除記憶,整個國家一起抹除,連同文化——所有一切。我們亞洲人非常善於此道。」人們或許為了生活,在現實中忙碌,無暇追索史實,我們對自己國家的過去、這片土地的歷史確實知道得太少,但最可怕的莫過於,一旦歷史詮釋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扭曲與遮掩,把電玩或奇幻電影當史實,掩蓋歷史脈絡專扮成「真相」,實為今天台灣社會的不幸。
「尊重過去,追索真相」是我們面對歷史應有的態度,也才能從各種政治目的的扭曲當中被釋放,得以真正尊重不同政治立場,共同抵抗強權侵略,團結一致,才能捍衛臺灣的民主自由。
曾經為這個中華民國奮戰過、在這片土地生活過的人,他們的貢獻與痕跡都不該被抹殺遺忘。同樣的,曾經想解放臺灣,開放引入解放軍的地下共產黨人,絕不能去脈絡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扭曲真相、片面解讀歷史與不尊重前人奮鬥的人,正在侵蝕與鬆動臺灣的民主體制,撕裂我們維繫國家安全的共識,我一定挺身與之戰鬥!
呂赫若 年 表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反共
國民黨有一些人以為
再次高舉反共就可以
和民進黨反中合流爭取關注
這種意識形態的做法
其笨無比
民進黨矢志搞台獨當然要反中
因爲只要中國存在一天
台獨的希望就依然無望
不會講英文只好捧著美國阿爸的大腿
不會講日文只好乖乖當日本的小弟
明明只會講中文又要罵中國
說多猥瑣就有多猥瑣
講反共就表示仍然是一國
不是一國的話
別人國家裡共不共干你屁事
怎麼不去反沙烏地阿拉伯
那是一個完全
沒有「民主自由人權」的地方
但在一國之內反共
就要展現你比共產黨還行
談中國民族主義你更行
談中國政黨競爭你更強
談中國建設你讓老共望塵莫及
如果這些樣樣不行
那國民黨談反共
跟法輪功有什麼不同
有些國民黨人愛談六四
那是鄧小平的事
問題是在歷史的影照下
李登輝和馬英九都比鄧小平矮
而且矮很多
國民黨也要回想一下
在蔣介石時代
以反共為名在大陸上殺的人
有比較少嗎?
國共恩怨可說淵源流長
孫文是百分之百親共
接受蘇聯共產黨金援
重建國民黨和建立黃埔軍校
相較之下
當時只有北洋軍閥才反共
這點歷史無庸置疑
也無法掩飾
蔣介石早年被稱紅色將軍
當時擺明了跟共產黨稱兄道弟
後來以清黨爲名屠殺共產黨
走上所謂反共道路
但抗日時照常接受蘇聯共產黨援助
蔣經國和李登輝都曾經是共產黨員
國共關係除了合作抗日外
恩怨情仇說多複雜就有多複雜
爲了爭奪政權武力相向
當然相互沒好話
不要以爲台灣就跟共產黨無關
在台灣島的歷史上
知名的共產黨員可多了
謝雪紅 呂赫若 簡吉 葉盛吉 張志忠
鍾浩東等等
每一個都願爲他們的信念犧牲性命
民進黨現在還在替他們轉型正義
這證明民進黨親共反中
非常詭異
相形之下國民黨也好 民進黨也好
有幾個人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麼
又有幾個人真的相信自己的信念
又願意爲自己的信念作出犧牲?
國民黨和民進黨運氣實在都不好
都以爲抱著美國式的政黨政治
就是「民主 自由 人權」
卻又要面對這套美國模式勢微的現實
想要跟著美國ㄧ起鼓躁中國崩潰
卻流於背叛民族主義的罪名
因為畢竟都不是白種人
最多只能當皮黃心白的香蕉
想以反共爲名卻又提不出
更好的國家治理模式
面對著現在的共產黨
混合著鄧小平和李光耀
這種嶄新的國家治理模式
國民黨更好的主張是什麼?
尤其是民進黨的治理能力
只是吹牛加網軍
已經被看破手腳
國民黨的治理模式又是什麼?
如果信念都很空虛
光嘴巴講反共
那只是遮掩自己想當小綠綠的心態
沒三小路用!
呂赫若 年 表 在 白色恐怖下最狂斜槓才子呂赫若!主編光明報戰貪腐威權..鹿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白色恐怖下最狂斜槓才子 呂赫若 !主編光明報戰貪腐威權. ... 自由中國"雷震"祝壽專刊"狂踩蔣介石底線換來十 年 "冤獄"! ... 爭取民主年代的 代表 人物! ... <看更多>
呂赫若 年 表 在 呂赫若前往日本,作為東寶聲樂隊旗下的一員參與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內容簡介被譽為「臺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1914年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潭子庄。 ... 《臺灣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精力充沛地不斷發表作品,1943年獲得第一回臺灣文學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