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紐約時報
*【葉倫警告說,違反債務限額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再度發出警告,除非國會暫停或提高債務上限,否則聯邦政府可能將於 10 月 18 日用罄手頭資金,導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business/economy/yellen-powell-senate.html
*【科技股下滑和債券收益率攀升,股市呈現5月以來最糟的一天】
標準普爾 500 指數週二下跌 2%,這是自 5 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投資者面臨央行即將放緩大規模購買債券舉措。Forex.com 高級金融市場分析師Fiona Cincotta表示:大幅拋售凸顯了市場對美聯準會動作的緊張程度。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business/stock-market-today.html
*【英國出現汽油危機】
司機加油站外排長隊、超市貨架被搶空。由於脫歐和疫情造成勞動力短缺,運送燃料和物資的卡車司機大批減少,加油站油罐和超市庫存難以得到補充。隨著不安情緒蔓延,英國多地出現恐慌性搶購,危機進一步惡化,更引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world/europe/why-uk-fuel-shortage.html
*【加拿大將阿富汗難民重新安置目標提高一倍,達到4萬人】
加拿大外交部長表示,加拿大已將計畫接收的阿富汗難民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4萬人。這實現了總理杜魯多的競選承諾,其政黨在剛剛過去的選舉中贏得連任。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7/world/americas/canada-afghanistan-refugees.html
*【米利為打給中國的電話事件辯護】
美國最高級別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Mark A. Milley上將在國會作證,為他在川普政府最後幾個月的行為進行了辯護,堅稱他與中國軍方對等官員的兩次通話是其職責所在,且沒有繞開非軍方領導層。米利還警告稱,美軍撤出阿富汗後,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非常有可能”在那裡重建。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28/us/senate-hearing#milley-trump-china-pelosi
*【大選失敗,德國基民盟陷入混亂】
基民盟在德國大選中失敗意味著什麼?這是基民盟自成立以來最糟的一次失利,梅克爾領導的保守黨正在目睹自己權力的流失。敗選曝露出該黨的艱難處境,也讓人們對保守主義運動的長期生存能力產生擔憂。而傳統上的左右翼政治分野已經陷入混亂,德國的未來仍然難以預測。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world/europe/germany-election-merkel.html
*【美國數千名紐約醫療工作者在截止日期前接種疫苗】
州官員說,隨著疫苗接種要求於週一全面生效,該州超過 650,000 名醫院和療養院工作人員中的 92% 已經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這比一周前有了顯著增加,當時該州 82% 的療養院工作人員和至少 84% 的醫院工作人員至少接受了一次劑量。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nyregion/vaccine-health-care-workers-mandate.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對疫苗態度的最新調查顯示,Delta變異是人們決定在今年夏天接種疫苗的主因,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說他們在符合條件時會接種疫苗的原因。但調查也表明,近四分之三未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對加強劑的看法截然不同,稱施打加強劑表明疫苗沒有作用。
#輝瑞和BioNTech表示,已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了資料,証明他們的疫苗對5至11歲的兒童是安全有效的。這兩家公司還表示,將正式向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提交申請,要求批准其疫苗對兒童投入使用。
#洛杉磯湖人隊球星LeBron James說,原本對施打疫苗存疑,但他坦言自己最後還是接受施打了疫苗。其他幾個備受關注的NBA球員拒絕在下個月NBA賽季開始前接種疫苗,讓所屬球隊很頭痛。
#CDC報告發現,第三劑疫苗的副作用與第二劑相似。在第三次接種疫苗後,79.4% 的接受者報告了注射部位的反應,如疼痛或腫脹,而第二次接種後這一比例為 77.6%。出現全身反應(如發燒或頭痛)的人數略少:74.1% 的人在第三劑後報告了這些副作用,而在第二劑後為 76.5%。
#在突破性Delta變異案例激增後,哈佛商學院將研究生課程轉移到網上。
#由於每日新增冠狀病毒病例數量下降,且疫苗已覆蓋近 60% 的人口,日本將於週四結束其緊急狀態措施,希望此舉有助於振興該國經濟。這是自 4 月 4 日以來日本第一次沒有任何地區處於緊急狀態。
#敘利亞衛生官員和援助組織說,敘利亞正在經歷冠狀病毒感染的大量激增,因為全國各地的醫院都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應對自大流行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病例湧入。
#羅馬尼亞周二創下了迄今以來最高的單日確診病例,同一天,該國政府開始為33%已施種完畢的成年人提供加強劑。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9/28/world/covid-coronavirus-vaccine
*【孟晚舟回國引發對中國“人質外交”的擔憂】
兩名加拿大人和兩名美國人的獲准離開看起來像是拜登政府的政治決定,一些人對此提出批評,稱這將削弱美國的制裁和起訴等工具。印第安那州眾議員Jim Banks在寫給司法部長Merrick Garland的一封信中寫道:“將她放走,甚至連最輕微的懲戒都沒有,美國是在向任何可能的犯罪分子宣傳,我們對執行制裁並不認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us/politics/huawei-meng-wanzhou.html
*【日本新的首相候選人即將勝出】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今日將舉行總裁選,獲勝者將接任月底離任的菅義偉也將鎖定下一任首相之職。現任疫苗大臣河野太郎在民調中領先,但在自民黨內部並不受青睞。河野不墨守成規,一直在爭取公眾輿論支持,他在Twitter上發佈有趣的推文,有時親自回答疫苗問題。在社會議題上他持左傾立場,反對核電、支持同性婚姻。這都令他與影響力強大的黨內保守派高層格格不入。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world/asia/japan-taro-kono-prime-minister.html
*【恆大與中國曾攜手共進,如今卻被推向懸崖】
許家印曾是中國首富,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象徵。他通過瘋狂借貸和拉攏政商關係將恆大發展成為中國最多產的開發商,但北京如今不再容忍這種戰略。恆大的成功反映了中國從一個農業經濟體發展至一個擁抱資本主義的國家的轉型,它的掙扎也讓外界得以一瞥這個國家未來的金融新形勢。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8/business/china-evergrande-economy.html
*【從關塔那摩到阿爾巴尼亞,一名新疆維吾爾人流亡的15年】
9·11事件發生時,凱西姆正在經陸路由中國遷往土耳其的途中,他在阿富汗被賞金獵人抓住並交給了美國人,被美國軍方指控為與塔利班結盟的恐怖分子。在關塔那摩被關押四年後,他被無罪釋放並被送往阿爾巴尼亞。因為主張新疆獨立,凱西姆被中國認定為恐怖分子,一旦回國很可能再次入獄。他只好以“人道主義保護”身份在阿爾巴尼亞生活至今。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928/uyghurs-guantanamo-albania-china/
同時也有1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吾 國 吾 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喜菡〈墾丁,我的外遇〉
墾丁,是夜夜夜夜
外遇的起點
折的小小的正月裡
化一群雁鴨去
飛翻於他左耳的五節芒群
與右耳的天國
喧鬧得他無處冬眠
也防著小水鴨尖尾鴨白眉鴨爭寵
含一口珊瑚色的笑
不是死物
不是無法摸觸的鐘乳
不是等著百年結晶的女子
我是軟床一般的貝殼沙灘
等他一次薄醉後的霞落
性愛是沙爆?
他是垂直滑瀉的夏季
而我,而我奮力成冬天
以怎樣的放浪
始迎向懸起的崖頂?
原來,歡快可以乘坐吉普
燎燒野火草原
在龍磐,我紅豔了土
我崩下了崖、我滲入了穴
且吻住他曲折陡峭的身線
不等於日出
不等於日落
我的舌與他的舌
在籠仔埔草原打著不斷的結
經年雷打後,他亢起了
於是,我蜷伏成貓
鼻頭錯落著他雄性的汗水
乾與濕後,一顆顆鹽粒
是愛情的見證
以攤開的一整件裙礁
莫伸入我的礁裙拾貝
在社頂,一整個星空
等待竊聽
竊聽我層層疊高的高潮
止不住的潮浪一波波
揚起浩浩淼淼的滿州
沙,更囚住雄壯的鷹放
逼得他在里德橋上槃停
風鈴,一整個半島擊響
瑪沙露,我是不得不落海
三萬年後的關山
等你,再一次
深情地,將我扶起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喜菡 創作、手寫,粉專 喜菡文學網
#李畇墨 攝於 #齊東詩舍(2019年6月22日,時為作家手稿展覽)
#林思彤 簡析
旗津和墾丁皆是喜菡筆下的愛人,除第二節提到的〈與旗津有約〉,更有〈想起墾丁〉及〈墾丁,我的外遇〉,皆是她大膽示愛的「情詩」,兩詩相較並讀,亦能了解不同於觀光客眼中的墾丁。
喜菡寫墾丁,以戀人的視角和口吻,深情繾綣,從她的筆下,吾人全面地知曉墾丁種種的美好,亦能明白物種生態如此豐富無盡藏的寶地,何以使得她沉溺,無法自拔地深愛。〈想起墾丁〉像是剛剛陷入戀愛的她,為墾丁寫的情詩。而到了〈墾丁,我的外遇〉,詩人激情且熱辣,將墾丁比擬為俊美英挺的男子,並與其翻雲覆雨,獲得極致的愉悅。將墾丁擬人便已不俗,大膽示愛更是不落窠臼的別出心裁。地誌地景的詩作一直是顯學,尤其全臺各縣市皆有地方性文學獎,所以每年皆有比賽後的佳作。但像喜菡這般的精品,卻如鳳毛麟角。
※本篇收錄於喜菡詩集《#深情》(高雄:#大憨蓮文化,2010年),頁60-61,版本項及賞析,為總召林思彤提供,引自其《#喜菡文學網之文學論壇的詩學與典律運作(1998-2020年)》。
吾 國 吾 土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張安樂:統一才可享有永久和平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維吾爾人痛心:台灣一定要獨立」
一
➡「統一勢力佈局台灣 國民黨發言人:歡迎他們的支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90374591102616&id=584986081641475
吾 國 吾 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吾 國 吾 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吾 國 吾 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