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故鄉自己不愛,誰還會來?|#疫情中暖暖心 #11
十幾年前,#吳永修 因為母親年邁需要照顧,便辭退了新竹的高薪工作返鄉,一回家卻震驚不已——家鄉一點改變都沒有,仍舊死氣沈沈。
沒有依靠誰來改變這個處境,吳永修決定自己動手。他建立社區鄰里的關係、主動辦理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過程中少不了被冷言冷語,他仍堅持不懈,甚至感動了別人捐出種稻米的一年所得支持他,最終催生出第一間圖書館。一起來看暖心故事→
-
【#疫情下的希望故事】島嶼最美風景,台灣有你真好
雖然疫情下人心惶惶,許多活動都被限制,但仍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懷抱著感激和希望。微笑台灣整理出這些為台灣付出、在地方暗自耕耘的人物,希望在疫情中陪大家一同前行,也為台灣祈福。
→https://bit.ly/3v0Isr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月初的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在台北工作的吳永修夫婦放棄高薪工作,回到他們的故鄉-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要將廢棄的國小教室改建為「讀冊館」。由於經費不足,七十歲的老農夫蔡振明捐出耕作兩季的萬斤稻米,賣得十二萬,才讓讀冊館落成啟用。 這種「賣稻換冊」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感受到台灣社會總是有人默...
吳永修 在 吳若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媒事來哈拉12/17起一週節目預告,請大家記得下午四點收聽「媒 事 來 哈 拉」,任何問題請留言在本篇下面唷!!!
12/17 (一) 【靈光閃閃亮】
來賓:塔羅流浪漢 Tiffany
連線:雲林縣元長鄉五塊厝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吳永修
主題:回鄉籌設讀冊館 獲頒教育部社教公益獎
12/18 (二)
來賓:資深媒體人 王尚智
主題:吃蘋果‧看門道
12/19 (三) 【職場達人】
來賓: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 呂秋遠 律師
主題:民法修訂 夫債妻免還 (暫定)
12/20 (四) 【心靈養生】
來賓: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心臟科主治醫師 翁國昌院長
主題:進入冬季,如何控管血壓
12/21 (五) 【兩性話題】
來賓: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 曲家瑞老師
主題:後宮甄嬛傳欣賞會Part2[
12/22 (六)
想點歌的朋友請直接留言在本篇底下,對本周節目有任何意見也請發表在這邊唷! (by書婷)
吳永修 在 李應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和元長讀冊館阿明伯、社區吳永修理事長一同在古坑綠色隧道參加活動!
吳永修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月初的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在台北工作的吳永修夫婦放棄高薪工作,回到他們的故鄉-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要將廢棄的國小教室改建為「讀冊館」。由於經費不足,七十歲的老農夫蔡振明捐出耕作兩季的萬斤稻米,賣得十二萬,才讓讀冊館落成啟用。
這種「賣稻換冊」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感受到台灣社會總是有人默默為土地和家鄉付出;但讀冊館卻面臨了有館無書的難題,我當下覺得,感動就要行動,所以立即在Facebook上發起募書的活動,沒想到短短兩個禮拜,就募集了超過40箱、上千本的書籍,這證明了社會處處充滿了溫暖。
有些朋友是從網路上看到捐書的活動,將書一箱箱打包寄來辦公室;有更多人則是利用上班前、下班後,甚至是午休的時間,親自提了幾個紙袋的書拿來辦公室。大家都依照讀冊館的需求,特別捐出了家中適合學齡兒童閱讀的故事書,以及農業相關的書籍。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陳小姐的來信,她說,因為這個活動,賦予了家中塵封已久的書新的使命。為了捐出這些書,家中的四姊弟還特別整理,甚至將破損的地方進行修補的工作。我相信,打開這上千本的書,一定是充滿了許多人兒時的回憶;讓這些回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今天早上,我將所有募得的書籍,從台北運送到雲林,很多好朋友們也一同來共襄盛舉。早起晨作的農婦們說,她們特別向田地請了一小時的假,戴上斗笠、穿上漂亮衣服,專程來跳支舞迎接我,讓我受寵若驚!一問之下,原來她們是中部舞蹈比賽的第一名,還常受邀四處演出。五塊村的小朋友們,起了個大早,朗讀起當地著名文學家蔡秋桐的詩〈牛車牛〉,融合了國、台語,童趣中又帶有濃厚的鄉土情感。
在朗讀聲中,吳永修理事長跟我說,他們放棄工作返鄉,就是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以成立了五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學校餐廳沒在使用的空檔,定期舉辦舞蹈、陶藝、農產行銷等課程。
走進裡面參觀,兩層樓的讀冊館還在陸續整理中,他們將來要規劃這裡成為「活的讀冊館」,要讓小朋友學習說故事給阿公、阿嬤聽;所有的書籍不必有借書卡、借書期限的規定,減少孩子的閱讀壓力,也讓孩子學著對於借書、還書負有責任觀念。甚至,若有多餘的重複書籍,他們也會轉捐贈給其他有需要的單位。
吳理事長跟大家說,要推動社區觀念,真的很難!
我覺得,真正難的不是觀念,而是愈來愈疏離的人際關係。現代社會很多人積極地經營社群媒體,卻往往沒注意到,社群就活生生地在我們的身邊,要讓大家凝聚集體的意識,那麼每個人都得從自己開始,從關心周遭開始。
而都市與農村本來就有差距,但一方面,我們應該要看見「城鄉差異」的部分,保持各自美好之處;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透過瞭解、關心、行動,來彌平台灣當前的城鄉差距,以及所伴隨而來的區域不均、貧富差距、數位落差等嚴重問題。
很感謝熱烈響應的朋友們,這次的募書行動,讓我看到台灣無窮的希望;原先的念頭是感動需要付諸行動,但行動卻真的能夠創造更多感動!希望大家永遠保持著對社會的愛與溫暖,關心沒有期限,關懷需要行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9A5FTjZAt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