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
這段短片,很值得瀏覽和反思~~~
台灣社會大眾沒聽過吳念真的名字的人可能不是很多,我對他的聲音、作品、態度也一向非常欣賞。但因為自己忙於衝刺自己的專業,也僅只於欽佩,卻很少的親近。
疫情緊繃期間,看到吳念真導演將他製作的《人間條件》系列作品,以兩天一劇的方式,在線上提供給所有在隔離及因三級警戒在家的觀眾。因緣際會之下,被太太拉著看了一部分,特別是人間系列四的劇情,跟我從小到大,在貧困鄉下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是那麼的相似,彷彿將歷史上的回憶一一搬上銀幕,心裡非常多的感動。
吳念真的成長年代和背景和我非常接近,在我們那個年代,家庭中稍微年紀大的子弟,常常要離鄉背井到都市去工作,賺取比較高的收入貼補老家的生活費用。書信的往返成為親情聯繫,唯一的一個工具。然而,早期鄉下的父執輩大多沒有就學,寫信讀信,變成為鄉下有讀書的人的社會服務工作。如果,鄉鄰間都沒有讀過書的人,正在唸書的小朋友,就成了大家的小幫手。我記得,我也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左右,開始做起幫人寫信的工作,包括幫媽媽寫信給去服兵役的大哥。
轉眼數十年過去,看到吳念真導演的這個影片,當時的一切都好像活過來了。沒錯,以往人的成長,處處感受到「被幫助」的溫暖,也常常覺得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不少。也許是因為從小這樣的成長過程,讓我骨子裡一直覺得,幫助人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就像自己的成長是取諸於社會,有能力時,負起社會責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
但是,仔細想想,現代人的成長過程,似乎已經失去這樣直覺的「被幫助」、和「幫助人」的模式,一切都在現代資本市場的支付行為中,變得模糊了。現代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不覺得社會有幫助他的成長。當自己擁有很多資源時,也忘了應該要盡點社會責任!
非常佩服也很呼應吳念真導演,在影片最後的呼籲,「台灣需要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這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擁有更多知識的人,有更大的社會責任來幫助人,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人,有更多的責任來幫助人!
https://youtu.be/nuaBaq7Ib30
吳念真條春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念真聲助在土耳其蓋難民中心的裘振宇:「我這樣相信著,如果此刻我們能給世上某個地方正在飽受貧困,正在遭受戰火的摧殘,生命危機正在掙扎(的民族), 給他們一點資源、一點光芒,給他們一點光和熱的話,台灣在未來一定會被尊重,在世界的政治版圖上他會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我們都是難民/裘振宇》
一名敘利亞婦人說,她和家人在天色未光之時離開家園,一出門即被屍體絆倒,那是昨夜命喪於圍城屠殺的少年。另一名婦人說,一家人本在大馬士革安居,戰亂使人流離失所,某日,炸彈在臨時住處門口炸開,女兒被炸斷一條腿,小城封城了,沒藥物、沒食物,她只得帶女兒鑽下水道逃亡,在惡臭泥濘和汙水中匍匐前進,往盡頭的光亮爬去。
又有一名婦人說,她逃往土耳其敘利亞邊界,見邊界告示牌寫「歡迎來到土耳其」,她說,那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一天,理由只因她還活著;但那同時也是人生最悲傷的一天,因為踏過了邊界,家鄉、親人和敘利亞的回憶,將徹底被她拋棄了。
戰亂之地 創建台灣中心
42歲的裘振宇掀開筆電,為我們播放他錄製的敘利亞難民訪談影片。3年前,我們訪問過他一次,其時,他是土耳其安卡拉畢爾肯特大學(Bilkent University)建築系助理教授,在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小鎮雷伊漢勒(Reyhanlı)蓋難民中心,造價粗估一百萬美元,但他手邊只有台灣外交部贊助的40萬美元,他回台找錢、找建材,未料一毛錢、一塊磚全沒著落。3年後,竟也讓他在這無邦交的戰亂之地蓋出房子,建築以「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台灣中心)名之。他被小鎮市長延攬,從建築師變成該中心營運長,招攬50餘個NGO(非政府組織)進駐,負責該中心的管理和使用,同時輔導敘利亞婦女就業,此次返台便是為販賣難民編織的圍巾。
2010年底,突尼西亞人爆發反政府運動,推翻獨裁政權,隨之在中東國家相繼掀起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大勢所趨,敘利亞人走上街頭,釀武裝衝突,美、俄、土耳其、伊朗等多國勢力介入,內戰至今仍未停歇,奪走逾40萬條人命,同時也有560萬敘利亞人逃到國外,土耳其收容難民最多,多達370萬,7成是婦女和兒童。我們坐在台北咖啡館,裘振宇語速彷彿調快1.5倍,企圖在最短的時間,為我們補充最多的資訊。他的口氣哀戚而氣憤,說到一半,他又得中斷訪問,電腦連線到德國,為他今年夏天在慕尼黑策劃的台灣建築展進行視訊會議,他將難民婦女編織的狗狗圍巾披在肩上,聲音歡快,充滿正能量,越洋視訊會議結束了,跳回難民議題,他又是一臉哀戚,情緒起起伏伏,未免太大了。
感同身受 也給別人平等
問他何以台灣人要關注敘利亞難民議題?坐在對桌的裘振宇身體前傾,頓了一秒,惡狠狠地瞪視著我,抬高音量,彷彿我問了什麼笨問題而氣憤,「台灣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啊!我們某種程度是難民島,但如果台灣可以讓這些人(敘利亞難民)變得更平等,不也是一種台灣價值?我們祈求國際社會能正視台灣,跟世界要求一點點平等,但希望別人給我們平等之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別人平等?讓更多在下面的人更有生活的資格?」
建築師關注難民的理由很大,大到與國仇家恨有關,但關注難民的理由也很小,小到只是個人心結。他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服完兵役,24歲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其後,他在澳洲墨爾本取得博士學位、在芬蘭博士後研究;他說在國際各大學院流浪18年,亞洲人身分無異於次等公民,和同學爭取獎學金、工作機會,學院中那些不動聲色的排擠和打壓,讓他深刻體認人從來不是生而平等,「我在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是難民,幾年前,我媽把舊房子賣掉,買了一個房子,裡面只有3個房間,我媽、我妹的房間,還有一個客房。他們把舊房子的雜物全部丟掉,也沒聯絡我,從小到大的衣服、照片、畫畫比賽的獎狀,都被丟掉了。」
他去年11月初返台,至耶誕節當天我們訪問他,整整2個月是他近18年來待在台灣最久的一次,然而他為著台灣中心和來年的台灣建築展奔波,2個月尚未與母親見面。上次見到媽媽是什麼時候啊?「6年前。」他淡淡地回答,口氣沒有惋惜,沒有傷悲,「對我媽來說,我做的一切都是不務正業,我應該算是她很失敗的投資吧。」他說父親在他出國讀書前病逝,父母感情不睦,2人卻不離婚,寧願用一輩子怨恨彼此,父親死後,母親也不發喪,怨偶在婚姻互相折磨無異於內戰;他選擇離開,和逃難的敘利亞女人一樣,將親人和故鄉的回憶拋在腦後。
陰鬱少年 變身戲劇女王
裘振宇從小立志當建築師。父親原是遠洋漁船輪機長,後來開營造公司,出身外省菁英家庭,卻因父親工作關係,在萬里鄉下長大。小學課堂上,老師發問,他永遠是第一個舉手,因為他國語講得比其他同學好,課堂上他的優越感輾壓同學,下課輪到他被同學霸凌,不是書本被藏起來,就是在走廊上被推擠、挑釁。先是省籍,後來是自己的同志傾向,成長過程中,他覺得自己和整個世界總是格格不入,故而在圖畫紙上畫各式各樣的房子,他迷戀宮崎駿,看了不下50次的《天空之城》,幻想打造一座飛翔的城堡,要當自己的造物主。
他念中原大學建築系,於迎新舞會做扮裝皇后,在蒂娜.透娜歌聲中,陰鬱少年長出一個熱情的社交人格。他真的熱情,初次訪問,他提早5分鐘站在約定的咖啡館外頭翹首盼望,見著我們就是熱情的擁抱。「他(裘振宇)情感表達很直接,這樣的人很容易引起誤會,很多人會斜眼看他,但他也不會被成見框住,非常不屈不撓。」建築師黃聲遠是他中原大學的老師,說數年前裘振宇跑來找他,拉著他在陽台上著急地說台灣在國際建築界被忽略,快沒時間了,裘振宇眼底的焦慮和真切,他至今仍記得。
鍥而不捨 像是夢幻騎士
那樣的焦慮和真切,正是裘振宇在博士後研究之後,明明有大半年找不到工作,還堅持在歐洲辦台灣建築展的理由。他大學做表演藝術之家的設計案,認識當時的雲門總監林懷民,林懷民說他:「他像是個奇怪的夢幻騎士,很神經的,黃聲遠、謝英俊在國外辦展覽,都是他弄出來的,他挨家挨戶拜訪建築博物館館長,鍥而不捨地敲門,有人不見他,他就拿著紅酒和玫瑰花去人家家門口堵。這個案子(台灣中心)也是這樣,他像是60年代長大的小孩,相信公平與正義、相信愛與和平,他掏了自己很多錢去做這件事,這需要能夠在當地周旋,那邊有政治的較量,還要組織很多人去管理(台灣中心),這是很大的夢想。」
5年前,他構思把黃聲遠展覽辦在土耳其,去拜訪台灣土耳其駐外使館,大使給他看外交部在土國邊境蓋難民小學的設計圖,問他意見,他脫口而出就是設計好爛喔,結果公親變成事主,這差事便落在他身上。後來土國強迫性的種族融合政策,硬性規定敘利亞學童與土耳其學童一起上課,建物改了方向,變成難民中心,「我4年改了10個設計圖,機能不對,造價不對,工法不對,施工品質不對。初步的規劃光是打地基就要新台幣1,200萬元,等於預算就爆了,後來找到邊界蓋邊境圍牆的預鑄混凝土,裡面是鋼模,底座很大,又防爆,我買了300顆,一顆才500美元。」
我們在歌舞昇平的咖啡館談論遠方戰火,空氣中有咖啡香與輕音樂,他突然中斷談話,問我可否聽見旁邊低音音響的震動?邊界小鎮時不時轟炸,深夜裡,從住處陽台眺望,黑夜的盡頭火光起滅,砲聲隆隆作響,因為聽久習慣了,死亡變成日常;他說,後來他聽見低音音響的震動都會以為是遠方的轟炸。按原訂計畫,公民中心去年秋天竣工,眼看履歷又可添上一筆豐功偉業,可以銷假回學校,寫完那本欠了劍橋大學很久的學術論文,但他9月又受雷伊漢勒市政府的邀請,擔任公民中心營運長,集結一幫難民婦女編織圍巾,開發文創商品。
留下故事 才能改變世界
裘振宇在畢爾肯特大學任教,月薪4千美元,5年來攢近6萬美元,他拿出5萬美元投入商品開發,簡直要花光所有積蓄,「如果我不把自己弄到一無所有,這樣別人怎麼會相信我?」不單是敘利亞婦女,他也扶植土耳其婦女投入生產。他說雷伊漢勒本來就住著近10萬名土耳其居民,但十年間卻湧進12萬名敘利亞難民,邊境小鎮工作機會原本就少,多了一倍的外來人口用一半的價錢來搶工作,土耳其人就算再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也都用完了,「無論土耳其或敘利亞人,只要沒有工作,每一個人就有可能是難民。」
他將在台灣停留到2月初,偶爾和他的敘利亞助理瓦力視訊聯絡事情,瓦力總問他何時會回來,說如果他不快點回來,也許他們再也見不到面了…。他說,肺炎疫情在土耳其完全失控,說好要幫他們生產肥皂的工廠因為疫情全部停擺,他們所在的哈塔伊省(Hatay)每天有將近3萬人確診,民眾一旦有確診跡象,醫院只會叫你回家待著,因為醫療系統早已崩潰。裘振宇總擔心著瓦力每天還是忙進忙出,忙著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單靠臉上薄薄的口罩,是否真能保護得了他?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建築師死了留下房子,但先是內戰,而後是疫情威脅,即便在這亂世之中蓋了堅固的房子,也承諾不了永遠吧?「建築沒了,至少我還留下故事。台灣中心目前就生產2件事,工作機會和故事。我照顧很多人,很多人都有故事。只要這些故事藉由這些圍巾織品流傳下去,人心才會改變,人心改變了,世界才有好轉的可能。」咖啡館裡,他愈說愈悲憤,音量愈來愈大聲,見他脖子掛著無線耳機,轉移話題問他手機都聽什麼音樂,還聽蒂娜.透娜嗎?「每天這樣忙,哪有時間聽音樂!」
做人這樣戲劇化,快樂嗎?「我睡覺做各式各樣的惡夢,夢見沒趕上飛機,報告沒寫完…但只要沒有自殺,應該都是快樂的吧。」可若非這樣戲劇化和張狂,大概也蓋不出這樣的房子,成就不了這樣的志業。不免好奇張狂的建築師偏好什麼樣的居家空間?他說只要有4堵牆圍起來,可以擺床睡覺,容得下他買的很多書就好。但大概是這樣的回答太不專業,他連忙掏出手機,秀出他之前和男友在墨爾本住的房子,牆上的畫,客廳的地毯,簡潔而高雅,有北歐風。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無家可歸之人,但建築師在空間正中央擺著一張圓桌全然洩漏了自己的欲望:自比地球難民的人,還是期盼著和親人在圓桌上吃飯,一家團圓。
吳念真條春伯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神燈精靈說,我可以許願,讓我筆下的言語像似誰的文字,我但願是吳念真。
當然,我喜愛的散文家甚多。從少年時期熟讀豐子愷、梁實秋,大學時期則受到楊照影響,近年盛浩偉的文字又令我激賞.......
然而吳念真的文字,大概是我最期盼的那個目標。
就像當年我替即將出生的女兒取名,我便決定:絕不用僻字,免得初識者叫名時困擾;連名帶姓三字之組合,又要獨特脫俗,用Google搜尋時不可有太多人同名。
吳念真的散文大概就是這樣的味道——全篇文章沒有晦澀冷僻的詞句,故事也大多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不太玩倒敘、跳敘的手法,但是把作者名字遮起來,讀者一看文章便知:吳念真寫的,別無分號。
那樣簡單的文字,那樣聰敏的記性,那樣細膩的心思。
昨晚睡前拿起《念念時光真味》,一讀就放不下手,直到終卷才肯就寢,卻又掙扎著是不是該在上床之前偷溜出去買點宵夜,因為這本書看得我肚子好餓。
這本書可說是吳念真前作《這些人,那些事》的續集,不同的是,他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味道」,用不同的菜色,來作為勾起回憶的樞紐。
常言道「往事只能回味」,這本書真的把「往事」與「回『味』」緊密結合了。每一則往事,都是深厚的人情,以及濃郁的氣味交織而成。
我甚至認為這本書的成就,比《這些人,那些事》還要高。固然,他人生中最精彩深刻的故事,可能在《這些人,那些事》先寫出來了(誰能忘掉他書寫弟弟自殺時的哀痛?誰讀「琵琶鼠」的故事能不瞠目結舌?),但是在《念念時光真味》中,他用記憶中的大宴小吃,加強了故事的調味,使得每篇散文讀起來,層次更為豐富。
尤其在那匱乏的年代,「吃」是多麼珍貴的回憶。我想起電影「多桑」中經典的一幕:飾演吳念真父親的蔡振南徹夜打麻將至天明返家,端起家中一碗乾麵,喃喃自語「這麵看著哪會若麻雀子仔咧」,然後一鏡到底,拍蔡振南大口吃、吃、吃,吃到見底;沒有快轉、一刀未剪,真實呈現那個時代「吃」的樣貌。
而最令我驚奇的,是他可以把同一個故事一講再講,卻每次都像是一個新的故事。
在《這些人,那些事》裡,我們已經讀過了村子唯一的知識份子「條春伯」培訓國小的吳念真替人寫信讀信。幾年後,我在廣告中,親耳也親眼聽了吳念真重講了一次這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GOePe5FRA
在這則影像中,吳念真在原來的故事之外,更強調了「有能力的人需要有什麼責任」的反省。
你以為剛煮熟的米飯最為新鮮好吃,冷了重新炒也算香氣逼人,但總不能回鍋再炒一次了吧?錯了,在《念念時光真味》,他把這故事又重講了一次,用那道「炒米粉」,把他人生最慘淡的幾件往事串連起來。
炒米粉,在過去的筵席中是最受歡迎的主食;我爸甚至常講「無米粉就無腥臊」(沒有米粉就不算豐盛),是熱鬧與喜氣的代名詞。但在這本書裡,寫的卻是失落、委屈與哀慟,造成極大的反差。
這樣的寫作方法,讓人讀完每篇文章,都得把書闔起,仰頭閉目咀嚼好一會,有時是長嘆,有時是掩不住嘴角的微笑,讓情緒歸零之後,才能開卷讀下一篇。
這本《念念時光真味》,就像是一桌五味雜陳的「辦桌」;感謝吳導端出了這麼一齣齣好菜——用他的人生去烹熬、使之入味的。
-\-\
以下廣告
活動:超有梗臺灣新文化紀念館元宵猜燈謎大賽
時間:2月24日(週日)14:00-17:0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免費入場,13:30開放入場(場地無座位)
台語漢文班招生中
開課時間:2019年3月7日(星期四)起
上課時間:每週四晚間7點至9點,共12週
地點: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73號高明寺教室
學費:1000元(12節課)
報名專線:(05)3801688 邱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