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在台灣工作⋯⋯
桃園有些街道,咖啡店裝潢設計,會讓人置身在歐美的感覺。事實決定移民,都可能是被這種表面的感覺欺騙。看著別人生活在優美環境,就以為當地人不用努力。
移民外地,人生路不熟,比誰都要更努力。何況,近十年,台灣上班族為了生活都很痛苦。大學畢業都可能只有台幣23K。台灣的工資,以月薪計至少比香港低3倍。過去十年,縱使台灣薪水增長,幅度卻遠遠追不上經濟生產總值。單是參考最低時薪是較高,但不準確,有限制工作時長,同時大多數採用月薪。以台北為例,假設沒有住所,做一般兼職工作,絕對難以應付日常開銷。
剛來到台灣時,訪問移民到台灣多年的朋友,他們都說:「香港人在台灣,真的不適合打工。」但是,作為年輕的朋友,想移民到台灣生活,又沒有家庭背景支持。哪有可能説創業就創業?如果你想來台灣工作,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請著重工作的經驗和價值,千萬別想太多工資的事。台灣老闆比起你的工作經驗,更在乎你的要求工資。
2.如果你重視工資,請在一開始時主動詢問或傾談。台灣很多公司,面試時沒有需要面試者寫「期望/要求工資」。
3.隨時刷人情牌,在幾間台灣公司工作過。大部分老闆們都很喜歡零預算行銷。如果想有所表現,要甘心情願拿出自己的人脈與本領。熱愛你的工作吧!
4.外商公司,香港人想來台灣找工作,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機會和工作內容,選擇範圍比較小。同時要求有流利英語程度。除非香港委派,否則人工都會比香港低2-3倍。
5. 台灣公司,很多個人報告會、讀書心得會等。例如在網路公司工作,他們會要求每個員工,輪流分享最新的網站訊息。你必須要融入其中。我曾經,也要每個月向全公司報告。
6.台商,通常是小型公司。對加薪這件事,很小有公平的審核基準。你認為自己表現出色,請主動提出。(親身試過,試用期後,跟主管爭取成功)。
7.文化上差異。雖然台灣和香港,都是使用繁體中文。但是,台灣老闆仍然比較保守。例如很多公司會擔心30歲女性結婚生小孩。
8.朋友親身體驗的故事,老闆養了兩隻狗,公司要求員工輪流清理狗大便⋯⋯⋯大部分個性聽話的員工覺得沒所謂。如果你覺得有所謂,請堅決説「不」。有時,你不需要為了工作,放下尊嚴。
寫到這裡,頓時覺得寫給「台灣上班族」都很適合。不過,當地人會比較熟悉文化,又有家人、朋友在身旁陪伴與支持。一個人去到外國工作、生活。你的內心會很孤單,因為別人眼裡會以為你很幸福; 當地人不會明白你的孤獨感。大部分日子,連傾訴對象都找不到,你只能自己面對一切困難。
而你還是需要為了目標,心中的夢想,比別人努力十倍,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可以留在一個喜歡的地方生活。請隨時帶著善良又堅強的心去做自己,雖然過程可能會傷傷痕纍累,但總會遇到些好事的。我最開心的是,因為努力付出,與同事合作愉快,離開時公司都想我留下和願意寫推薦信。
建議熟悉環境之後,再考慮創業,會比較了解這裡需要的商業模式。這都是我的親身體會,不代表全部人。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加油💪
#移民台灣 #台灣工作 #台灣工作生涯 #香港人在台灣 #台灣工作生涯 #台灣職場 #台灣打工
向人傾訴內心的痛苦和不愉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想有效幫助這些孩子,父母需要採用全新的方案,比如有效溝通的三句話。
第一句,接納並幫對方用語言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寶貝,你真的非常生氣(或憤怒),是不是?」
當得到孩子的認同時,我們可以說第二句話:「寶貝,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在語言的表達下,孩子的情緒會迅速轉變。當孩子停止觀察、描述時,我們可以問第三句話:「寶貝,願意跟爸爸媽媽說說發生了什麼嗎?」
隨著孩子的傾訴,困擾他的情緒可能會越來越弱,也許孩子會自己停止表達。這時,父母可以再問一個升級問題:「嗯,寶貝,我知道了。還有沒有其他想跟爸爸媽媽說的?」
取自《擺脫內耗人生》
……………………………………………………………..
各位朋友,晚安:
今天跟老師們談非暴力溝通,最後結束的時候,有兩位老師分享了很寶貴的伴侶相處經驗,在歡笑聲中結束了兩天的工作坊,我實在感覺好滿足。我一向喜歡跟人討論心理議題,老師們相當真誠且開放,再加上老師們本來的表達能力就很好,所以我們很快就進入狀況,非常順利,讓我很有成就感。
這本書教的溝通方式,相當接近非暴力溝通。裡面舉的例子,又很接地氣,參考價值很高。
這篇摘文的重點,比較是在對話一開始,試著建立信任關係,並且讓當事人或孩子暢所欲言。最後再跟當事人或孩子確認,是否全然地表達了自己,這會讓對方感覺到被關懷與尊重。
今天早上的文章,似乎同理到了一些朋友,我感覺我的分享很有價值。非常感謝不同朋友的回饋,即使我沒有回應留言。今天晚上會先休息,明天再直播,我們明天聊。
祝願您,用好奇心帶起溝通雙方的自我覺察,並且開啟善意的對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文/ 于德志】
處理對方的防禦∕攻擊狀態
有效的表達與傾聽,是溝通的核心。但在困境中,我們很容易遭遇溝通失效。
這種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的生理特點。在進化的影響下,我們的身體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模式:「戰鬥∕逃跑模式」和「消化∕放鬆模式」。
在溝通中,一旦我們身體緊張,或者感受到外部威脅,身體會自動進入「戰鬥∕逃跑模式」。於是,我們開始防禦式傾聽—尋找並放大任何可能的威脅,開始攻擊性表達—勇敢戰鬥以捍衛自我。
對人際關係而言,這是災難性的選擇。約翰.戈特曼教授的研究發現,防禦式傾聽和攻擊式表達會嚴重傷害親密關係。
有一次,我和兒子一起玩牌,兩個人本來開開心心的。忽然,我記起自己有件事忘了做,就趕緊起身。兒子熱切地挽留我:「爸爸,別走,接著玩。」我沒理他,他想拉我,我一把甩開他的手:「行了,別鬧,我有事!」看著發愣、委屈的兒子,我瞬間覺察到:天哪,我進入了戰鬥模式!
從放鬆到戰鬥模式的切換,甚至用不了一秒鐘!
一位被同學孤立的高中生給我看了一段她和媽媽的聊天紀錄,對話前面是她向媽媽講述自己的無助。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雙方情緒狀態的變化。
女兒:「沒人跟我做朋友,她們都排斥我。」
媽媽:「你性格這麼軟弱,怎麼辦?」(指責性回覆,女兒沒有得到想要的情感共鳴。)
女兒:「我怎麼啦?我去死行吧?」(防禦,自我攻擊,女兒迅速對母親的態度做出了回應。)
媽媽:「我以為生活裡最難的是賺錢,原來不是,是教小孩。我看到幾歲的孩子連飯都沒得吃,覺得可憐。你卻覺得自己更可憐。唉!」(媽媽從傾聽孩子的苦惱,轉而抒發自我感受,這會被孩子理解為對自己的新一輪攻擊。)
女兒:「我沒覺得自己可憐,是你覺得。」(女兒繼續防禦。)
這種充滿攻擊、防禦的對話,一定是無效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掌握兩種必要的技巧:非攻擊式表達—避免引發對方的防禦狀態,導致理智下線;開放式的傾聽—成功化解對方的攻擊姿態,重新啟動理智腦。
非攻擊式表達,要求我們將表達聚焦於三個基本要素:我、事件與感受、需要與期望。比如,當我們認為自己遭遇了不公時,習慣的表達通常是「你這樣分配利益的設計方案完全是針對我」。在這一表達中,「你」是聚焦對象,「針對我」是個人判斷。這種表達,會迅速讓對方進入「戰鬥∕逃跑模式」,溝通的大門也將關閉。
如果我們採用非攻擊式的表達,就需要從「我」的角度,重新呈現事件以及「我」的感受,或者還可以加入個人需要。比如這樣說:「分配利益的方案這樣設計,我覺得非常沮喪,我希望方案能考慮到我的利益。」在這裡,對話的重點放在 「我的感受和需要」上,沒有了指責,溝通更容易有效進行。
在有效傳遞信息之外,我們還需要有能力化解來自對方的攻擊。否則,溝通同樣會失效。
在一次重建心理靈活性的培訓活動中,有一位學員曾大聲告訴我:「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嘗試過,可是完全沒有作用。所以你就別再繼續胡扯了,沒用。」
我一愣,我能覺察到自己一瞬間就臉紅了。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體驗,當遭遇攻擊時,我們會迅速調動力量開始反擊。但幸運的是,我不僅能覺察到自己的反應,也能處理自己的羞愧—我用好奇感迅速取代了羞愧感,開始傾聽他的感受。所以,我們的對話變成了這個樣子:
我:「你很憤怒,因為這些方法對你毫無作用是嗎?」
質疑者:「是的,三年了,我陷在痛苦裡已經三年了,我換了幾個諮商師,他們給了我那麼多的安慰、建議,可什麼用都沒有。」
我:「努力了三年卻一無所獲,這讓你非常失望。」
質疑者:「是,我的生活全被打亂了……」
在我的傾聽中,質疑者內心的壓抑逐漸得到了釋放。十分鐘後,我們的培訓得以繼續進行,他成了練習特別認真、對我真誠信賴的學員之一。
所以,如果我們想掌控溝通進程,就必須有效處理來自對方的攻擊和防禦行為!前面我們所講過的擺脫感受困境的鑰匙—「好奇心」,會是有力的工具之一。
…………
三句話處理對方的防禦
當對方進入「攻擊∕防禦模式」時,我們會本能地進入同樣的狀態,但這只會激發矛盾,讓彼此陷入更激烈的衝突。在求助本能之外,其實我們也可以使用三句話幫對方擺脫防禦姿態,從而讓溝通重回正軌。
這裡,我以諮商中父母的苦惱為例來呈現這三句話。
在諮商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問:「我女兒四歲,非常暴躁,與小朋友玩耍產生矛盾時,常會說些極端語言,比如,我要打死你,我想殺了你。這該如何解決?」
也有家長問:「我八歲的孩子非常易怒,並且攻擊性非常強。上次他在車庫發脾氣時竟然用錘子去砸車!我們曾試過很多管教方法,比如,制定嚴格的規矩,嚴厲懲罰,學習並使用正面管教法,甚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長年吃藥等等,但幾年來不知為什麼毫無效果。我們到底還能做些什麼?」
曾多次登上《歐普拉脫口秀》、《早安美國》等熱門節目的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臨床副教授羅斯.格林(Ross W. Greene),很早就開始關注脾氣暴躁的兒童,在三十多年的實踐研究中,他發現:很多時候,將兒童診斷為躁鬱症、對立違抗行為、陣發性暴躁、注意和多動缺陷障礙等,對這些孩子改善行為毫無幫助。在我的職業經歷中,我們也發現,要想有效幫助這些孩子,父母需要採用全新的方案,比如有效溝通的三句話。
第一句,接納並幫對方用語言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寶貝,你真的非常生氣(或憤怒),是不是?」
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這是情緒管理的第一個訣竅:有效表達。當內心的感受被準確識別並明確表達出來時,我們會感受到理解與接納,這會讓情緒的破壞力迅速減弱!所以,要想幫孩子擺脫強烈情緒,第一步就是識別並用語言表達出這種感受。
當得到孩子的認同時,我們可以說第二句話:「寶貝,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對孩子來說,一開始聽到這句話,會感覺有些茫然,不知如何描述。所以,採用這套方法初期,家長可以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給孩子做出示範,比如:「寶貝,當我生氣的時候,有時我感覺就像體內有氣一樣,會不斷地堆呀、堆呀、堆呀,然後讓我只想大聲吼。能跟我說說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樣子的嗎?」
這種示範,會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描述。為什麼要幫助孩子描述內心的感受?當孩子帶著好奇的思維去觀察、描述自己的憤怒時,憤怒會更容易消失。做為家長,很多人擔心,讓孩子關注憤怒會導致更加憤怒,這是一個思維錯誤。事實上,真正有效的情緒處理,從來不是迴避、淡化、漠視,而是更深入地去體驗、去描述。
這就是防禦∕攻擊姿態處理的第二步:喚醒好奇心。好奇帶來的自我覺察,會迅速減弱不愉快感受的強度。
在語言的表達下,孩子的情緒會迅速轉變。當孩子停止觀察、描述時,我們可以問第三句話:「寶貝,願意跟爸爸媽媽說說發生了什麼嗎?」
孩子的苦惱,一是感受需求不被理解,二是心裡有話無法表達。只要他能開始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感受,哺乳動物腦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小,而理智腦也將重新獲得掌控權,其破壞性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要想幫孩子擺脫強烈情緒,第三步是幫助孩子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不當干預—比如忍不住駁斥孩子、評判孩子、提供安慰或建議等,這些行為不僅會阻礙孩子的表達,更有可能將孩子重新推入強烈情緒中。
隨著孩子的傾訴,困擾他的情緒可能會越來越弱,也許孩子會自己停止表達。這時,父母可以再問一個升級問題:「嗯,寶貝,我知道了。還有沒有其他想跟爸爸媽媽說的?」當然,如果前三句話能發揮作用,孩子可能會告訴你:「我說完了,我好了。」當出現這樣的信號時,做為父母,你已經成功幫孩子擺脫了強烈情緒。現在,你有充分的條件進行下一步: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提升孩子不同情境下的壓力應對能力。
這三句話不僅適用於困境中的孩子,同樣適用於每個成人。當我們對感受、需要的描述讓對方願意回覆「是或對」時,有效的傾聽和溝通過程就開始了。
.
以上文字取自
擺脫內耗人生:走出焦慮、自責、憤怒、悔恨⋯⋯透過有效練習轉化情緒,讓你停止內在糾結、化解自我衝突,重新拿回生命主控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293
麥田出版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向人傾訴內心的痛苦和不愉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其實愛恨是一體兩面的,正因為有愛才會感到痛苦與難過。
喜歡上一個人本身是美好的事情,只是當我們喜歡上對方,也會希望對方喜歡自己。這才是問題所在,於是我們眼中的世界觀也跟著改變了。
想要永遠在一起的心,帶來了多餘的煩惱與擔憂。見不到面的痛苦,漸漸轉變為猜忌。沒有聯絡或許只是單純沒機會聯絡,但用情太深就轉變為憤怒了。
取自《忘掉,人生才能前進》
*****************************
作者在摘文中所提到的愛,是我「愛的四層論」裡面第二層的愛,是地球上大部分的愛的形式。這種愛,愛得越深,壓力痛苦就越重。
對我來說,「真正的愛」,那種不帶著傷害性的愛,在第三層以後。只靠小我去愛,最多到第二層。
其中,我認同作者的說法,小我的運作中,有一種永遠都不夠的貪慾。而且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偏執一方,這種念頭本身就會加重痛苦。
然後,跟自己相處不愉快,要能跟別人相處愉快,那也是不太合乎常理的期待!
愛可以是一種內在的旅程,我們在探索自己的時候,能漸漸習慣各種情緒的衝擊,慢慢自得怡然。那麼,我們就能釋放掉對對方的索求,緩解一些求不得的苦痛。我們非得要對方來愛,我們就要付出代價,這代價常包含苦痛。
能在靜默中自在陪伴,那愛一個人的深度,便能拓展。我們在靜默中獲得自由,做自己的自由,雙方因此走向完整。兩個完整的人,享受自己與對方的存在,於是在一起時喜悅,分離時祝福,再聚首時,便各自帶著精彩滋養關係。
其實,是欲望讓我們苦痛,不是愛。祝福您,充分體驗欲望中的痛苦,能因此迎接真正的愛的到來!
*****************************
不期待「回報」
【文/ 平井正修】
容我冒昧請教一個問題,各位對「愛」這個字眼有什麼印象?
絕大多數的人,對愛都有正面的感情吧。
有些人用顏色比喻愛,認為愛跟紅色或粉紅色一樣,是一種明亮幸福的色彩。抱有這種觀念的人,一旦在情場上不順遂,就會產生無法容忍的心情,讓自己感到痛苦。
其實愛恨是一體兩面的,正因為有愛才會感到痛苦與難過。
「我這麼喜歡對方,為什麼得不到好結果?」
「我愛得這麼深,為什麼心中反而有恨?」
所謂的愛,不是只有喜歡對方才叫愛,愛是一種更複雜的東西。
***
愛與被愛
在佛教的觀念裡,對「愛」這個字眼沒有什麼好印象。愛表示的是貪欲,比方說「偏愛」就是執著的主因。
喜歡上一個人本身是美好的事情,只是當我們喜歡上對方,也會希望對方喜歡自己。這才是問題所在,於是我們眼中的世界觀也跟著改變了。
「我好喜歡那個人,一想到那個人就好幸福。」
這種不求回報的愛,會慢慢變質。
「對方也應該同樣喜歡我才對。」
不求回報的愛,變成追求回報的愛,就會化為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極為不便。比方說,可能之前沒聯絡也沒什麼大不了,現在卻整天猜忌為什麼對方沒聯絡,這樣的痛苦又豈能稱得上愛?
難道所謂的愛,就是試圖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這只是要讓自己安心而已,怎麼稱得上愛呢?
對方覺得很困擾,我們卻以為這叫愛,痛苦便由此而來。
想要永遠在一起的心,帶來了多餘的煩惱與擔憂。見不到面的痛苦,漸漸轉變為猜忌。沒有聯絡或許只是單純沒機會聯絡,但用情太深就轉變為憤怒了。
愛的形式不一而足,跟蹤狂也是一種愛。
這種人被對方拒絕,內心卻產生非比尋常的執著。有些跟蹤狂越來越偏激,寧可殺掉對方也不允許對方跟其他人交往。
原本不求回報的感情,轉眼間變成了盲目的感情,盲目得連自己的心也看不清,只剩下欲望和執著。
不願意正視現實,只希望對方永遠屬於自己。這種人就像在演戲一樣,永遠活在虛構的世界當中。他們以為束縛對方就是愛,同時也希望對方束縛自己,沒有被對方束縛,就感受不到愛。
不求回報的愛,純粹掛念對方的愛,因為欲望而產生痛苦。
換言之,愛不是只有好的一面。愛也有憎恨、痛苦、悲傷等各種感情。
人類不會滿足於單純的愛戀。
如果你深愛對方,請忘掉追求回報的想法吧,這樣才不會產生多餘的負面情緒,能夠愛上一個人就足夠了。
***
看開
據說,認真傾聽女性說話,是男性受歡迎的訣竅。比方說,女性遇到什麼生氣或難過的煩惱,男性直接聽她們講就好,不需要發表意見。
女性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一個訴苦的對象。讓她們全部傾訴完,自然就會忘掉那些煩惱了。
不過,這對男性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畢竟男性是一種亟欲解決問題的生物。
當別人問我們問題時,我們會以為對方在尋求解答,然後努力提供建議。然而,女性需要的根本不是建議,她們只會覺得這叫雞婆。
假設她們拿一個問題來請教你,通常她們心裡早就有某種答案了。如果你提供的答案跟她們不一樣,她們就會很生氣,認為你完全不瞭解女人心。
聽到這裡,男性朋友一定很想抱怨,那有事情不要跑來問我啊。其實,這種情況下只要表達你的感同身受就好,例如安慰她辛苦了,或是體恤她的努力。
女性真正要的是發洩和共鳴,她們會自行推導出答案,並且接受那樣的答案。經過這一連串過程以後,煩惱就忘得一乾二淨了。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遺忘痛苦的過去,只是程度因人而異罷了。
男性有美化過去的傾向,就算經歷痛苦的失戀,男性心中也會有一些毫無根據的自信,認定對方還是喜歡自己。明明就失戀了,卻捨不得丟掉對方的照片或禮物。
同樣的事情換成女性的話,她們大概會說自己再也不想見到對方,連跟對方呼吸同樣的空氣都覺得噁心。
雙方曾經兩情相悅,但女性看得非常開,程度遠遠超乎男性想像。我聽朋友說,有些女性甚至會遺忘前男友叫什麼名字。
男性只會記得美好的回憶,擅自美化過去,因此遇到前女友也能佯裝若無其事。可是,女性只想遺忘過去,她們真的有辦法完全遺忘。
這種差異很令人訝異對吧,我可以深切感受到女性擅長遺忘的能力。
***
尋求關懷
這是我朋友的故事。
他從學生時代就跟自己的心上人交往,結婚後感情也一直很融洽。沒想到,小孩出生三年後就離婚了。
以前這麼恩愛,為什麼會離婚呢?他和他的父母曾經來寺廟找我談過,據說是他主動提出離婚的。
這中間有許多複雜的問題,總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妻子不再理他了」。妻子的重心都轉移到小孩身上,這是很普通的事情,他卻不願意理解。
小孩子整天都在尋求父母的關注,有了小孩以後,家中環境比以前髒亂,夫妻對話減少都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沒有小孩打擾的生活固然開心,但現在家庭形態已經改變了,男性無法正確認知事實,忘不了以前的美好生活。
忘不了美化過的回憶,就很難接受現實。像這種罹患「尋求關懷症候群」的男性,還不在少數,他們受不了對方的重心不在自己身上。
女性擅長遺忘,男性則需要關懷。
兩性互有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但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就是痛苦的開始。認清對方的想法和需求,勇於正視現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會產生一些悲哀的誤會了。
.
以上文字取自
忘掉,人生才能前進:遺忘過往的痛苦回憶和成功經驗,以真實的自己面對未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564
可參與本書的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a.248192138530…/3108894935793462/
.
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_新書分享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67383366660908/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