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冰也一樣,知識是很重要。
如果不明不白,只是靠運氣及錯誤的習慣完成動作是沒有用的,到緊張的時候運氣及習慣不一定幫得上忙♪
球員,為什麼要受教育。
一九七〇年代與強尼米勒齊名,曾當過萊德盃隊長的藍尼華金斯,有一次贏得比賽後受訪:
有人說你比賽的運氣一直不錯。
是啊,我一直是個運氣不錯的人。但你知道嗎,我發現我越是認真,運氣就越好。
小潘回來又走了。
這次回來我們有一點深刻的談話,我認為他如果想對國內高爾夫球界有所貢獻,現在正是時候。等他轉了職業,往來征戰必然對於業餘時代的心路歷程不如目前的記憶鮮明。而國內最欠缺的,正是業餘時代對孩子教育,心理,生活等素質的養成。少了這些,一昧追求揮桿姿勢而對其他幾乎一無所知的國內青少年球員,想要到菁英群聚的歐美巡迴賽露臉,可以說毫無機會。
陳志忠以後二十五年國內高爾夫一片沙漠,理由在此。時代不同了,職業球銭太多,全世界一流運動員都注意到高爾夫。知識,心理,體能,每一樣都有專教。只有台灣仍像四十年前,小孩子十幾㱑丟了書本,混在練習場上夢想著有一天會出人頭地。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在那裡?
世界上有四大巡迴賽,依大小分為:美巡,歐巡,日巡,和亞巡。今年我們最好的選手只能在季末掙扎保衛亞巡的工作權。這就是現況。
從那裡著手?
帶了小潘六年多,我說: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受教育不只是一個行為,他是一種態度:一種長期不間斷,不停止的求知,凡事求了解,求力行的態度。去學校上學,回家用心作工課是出發點但不是全部。對從事的事情追求通透的了解,然後用毅力長期的力行。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絶對必要,是小潘爬到世界頂端的方法。很可悲的,卻也是國內家長和孩子們共同的斷奌。我常說:韓國選手十個人一種動作,台灣選手十個人十種。成敗很清楚,不是嗎?
問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國內有幾位教練幾位球員可以清楚的有條理的說出一整套合乎人體工學和力學的揮桿方法?如果不能,那麼每個人都只是在用片片段段的知識拼湊一個似乎可用的方法,也就難怪十個人有十種方法了。問題是,不知而行不求甚解的方法在壓力下能不能經得起考驗?選手在外比賽揮桿出了問題自己又不真懂,怎麼辦?
教育重要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受教育的人因此養成重視知識的想法,凡事問為什麼而不是怎麼樣。自信心真正的來源是知識,不是長期練習出來的習慣動作。
當青少年球員的家長容許也接受孩子放下書本的時候,其實小孩子已經遠離了成功之道。先進國家的訓練和養成樣樣講求方法,我們卻希望沒有知識的選手去那裡出人頭地,有機會嗎?
這一兩年小潘回來,和他相處的人都說同一句話:說不出來,但是小潘就是和國內選手有顯著的不同。我清楚知道那是什麼,那是自信。那是受了教育,有了知識,去了地方,見了世面,交了朋友,接受了社會也被社會接受且讚揚而來的自信。而這一切,從受教育開始。
說個故事吧:
去年在泰國的亞洲業餘錦標賽,小潘在第四天打完前九尚與領先數名選手纏鬥。十、十一、十二、十三連續打成Birdie. 這四個Birdie把領先組澳洲第一的Oliver Goss 拉下馬,壓住後面一組日本第一的松山英樹,更把同組韓國第一的李首民打垮了。小潘自己卻在下一洞開球差一點OB,呑下一個完全不是時候的Bogey.我在現場覌察,這是丟掉比賽的關鍵。如果小潘在連四個Birdie以後知道緩一囗氣,明年我們極有可能在名人賽看到他的身影。
為什麼發生?因為小潘忘了老師教他:選手心中必須有第二隻眼睛,隨時看著自己的狀況。四個Birdie以後他太緊繃而不自覺,一個失誤丟了比賽。
現在的小潘像一張拉滿的強弓,伴隨弦嘯而來的必是怒箭。也因此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弓不能只是張滿,要有分寸才有準頭。也所以教的還在教,學的還在學。
六年前送小潘去美,我告訴他: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路。去年,也就是五年後他回來,問我:老師五年這樣教我,可不可以再為我解釋一次?五年前我教他他不懂,但是放在心裡,有一天拿出來務必弄個清楚。這就是小潘,一直求知,一直在問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弄懂了就成了他的知識,成了他的本事,誰也拿不走。
奉勸台灣有志高爾夫的青少年和家長們:拾起書夲,要受教育。不受教育的孩子不開智慧,不知求知,自絕自己在社會邊緣,沒有自信,職業球員這條路是不會有希望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