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女子》:當事情發生在你愛的人身上,是不是一切就都感覺不同了?
.
七年前,就讀醫學院的妮娜酒醉後遭到校園風雲人物艾爾性侵,校方以證據不足為由,沒有起訴艾爾,妮娜為此退學,陷入憂鬱症,抑鬱而終。七年後,妮娜的好友凱西常常在酒吧出沒,她假裝醉酒等待自認紳士的男性將她帶回家並且趁機佔她便宜時,才會出手教訓對方。妮娜的悲劇讓凱西不再相信男性,不再相信愛情,直到體貼風趣的萊恩出現,她決定原諒過去,放下內心無法澆熄的憤怒......
.
Emerald Fennell 導演的《花漾女子》,單看預告,以為是節奏明快的女性復仇電影,但事實上,《花漾女子》的敘事節奏並不快,電影也不是讓人看得大呼過癮的爽快之作,它有點溫馨、浪漫與無奈,最後還可能會逼出你的淚水。
.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
.
.
.
【我是個好男人】
.
酒吧裡,凱西癱倒在沙發上,一群男客以批判的語氣說:「她要是被怎麼了就是活該,看她年紀不小,也該學會保護自己了吧。」彷彿落單女性若是醉酒並遭到性侵,都不是性侵者的錯,而是受害者不懂得保護自己。《花漾女子》片中,男性會把意識不清的凱西帶回家,他們先是表現體貼,接著趁四下無人時動手,直到發現凱西並非真的喝醉,立刻感到羞愧(理虧),嘴上不忘自我辯護地說:「我是個好人,我很尊重女性。」凱西聽到這樣的說法,總會忍不住苦笑,她看多這樣的人,也明白這個社會對這類男性有多麼地包容,就算她把醜事爆出來,人們也可能會替男性的行為找藉口(說這是男人的天性),甚至會反過來批評說:女人穿著曝露、上酒吧喝酒就是不檢點。
.
如果被怎麼樣了,就是活該。是這樣嗎?
.
【狼來了】
.
麥蒂森是妮娜以前的好友,凱西詢問麥蒂森當年事件的真相,問她為何不幫妮娜辯護?麥蒂森反駁說妮娜自己也有問題,說她本身就不檢點,別人當然不會相信她,就像狼來了的故事,誰知道妮娜說的是真話或假話?狼來了?或是放任狼群作亂,只要狼群的目標不是自己就沒有事?凱西決定給予麥蒂森一個教訓,讓她明白女性有多麼容易成為被侵犯的目標,以及受害者求助無門時,絕望、慚愧、恐懼的心情會如何影響她的生活。
.
凱西設局灌醉麥蒂森,麥蒂森酒醒後,發現自己身在旅館房間內,身邊多了一名陌生男性。麥蒂森不記得對方是誰,也不記得自己是否有被對方侵犯,她打電話求助凱西,卻老是聯絡不上對方,她也不敢將這個事情跟家人親友訴說(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己被性侵),麥蒂森為此感到莫大痛苦,終於能夠理解當年妮娜的感受。為了「贖罪」,麥蒂森提交一段多年前在同學間流傳的影片,內容清楚拍下妮娜被性侵的過程。
.
女學生在眾人面前遭受性侵,不但沒有人站出來反抗,這段影片甚至在私下廣為流傳(妮娜成為眾人嘲笑而非同情的對象),沒有人將影片交給警方處理。眾人的噤聲,是不敢對霸凌事件表示意見?或是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麥蒂森心懷歉意地說:「我不知道為何我們都看了這段影片,還覺得...這件事很好笑。」當年沒有意識到他人的苦痛與自身的殘酷,才讓麥蒂森(以及片中多個角色),以為自己無需為妮娜的死亡負責。
.
【無罪推論】
.
妮娜被性侵後,曾向校方提告這件事,沃克院長以無罪推論,放過參與暴行的學生。凱西問院長,為何當時校方沒有做更多的事情?校長說類似問題(性侵控訴)幾乎每週都有,她當年已經有努力調查真相,但是不能因為女生「單方面」提出控訴,就認定男生一定有做什麼,一切要「無罪推論」,以免毀了這些優秀的「男」學生前途。一名女學生在男生宿舍裡遭到性侵,只能是無罪推論?既然院長覺得男生宿舍如此「安全」,凱西告訴院長,她的年輕女兒現在正在男生宿舍裡,而且這群男孩子的屋內有許多酒精飲料,要不要賭賭看,最後會不會出事?
.
院長聞言感到驚慌,她想要知道女兒到底在哪間宿舍,想要把女兒「救」出宿舍。「無罪推論」顯然在此時沒有發揮作用,院長「預設」年輕的女兒可能會遭到酒醉男生的性侵,這與她當年處理妮娜事件的態度恰恰相反。
.
凱西看著院長絕望的臉龐說,冷靜地說:「當事情發生在妳愛的人身上,是不是一切就都感覺不同了?」
.
【愛情來了】
.
萊恩與其他的男生不同,他不會趁機佔凱西便宜,他體貼,溫柔,有風度。《花漾女子》給了觀眾一段浪漫愛情故事,讓我們看到愛情的可能性,看到憤怒的凱西如何在愛情的撫慰下,走出陰影。哀傷的是,麥蒂森的影片摧毀了凱西的愛情童話世界,當年妮娜遭到性侵時,萊恩竟是其中一個圍觀的「觀眾」,笑著看事情發生,沒有伸手救援。原來心目中的王子,不過是被美化的形象。凱西威脅要把影片公諸於世,萊恩辯解說自己並不完美,說每個人都可能犯下過錯,說:「我什麼都沒有做啊!」凱西看著眼前曾經愛過的男人,感到一陣噁心,她說:「噢,可憐的萊恩,你也只是站在旁邊看而已。」
.
忽視惡行,姑息惡行,容忍惡行,等同罪惡。
.
【妳的名字】
.
凱西的報復之旅,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記得妮娜嗎?」悲哀的是,多數人並不記得妮娜是誰,但都記得那個性侵她的男學生:艾爾。這個世界好不公平,受害者的身影隨著時間拉長,逐漸變得模糊,而加害者不只沒有受到懲罰,生活一帆風順,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凱西對艾爾說,壓垮妮娜內心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大家說到她(妮娜)時,都會想到你(艾爾)。」被性侵的女性,一輩子成為男性的俘虜,不再被視為個體,而是依附在男性(暴力)的陰影底下。
.
妮娜性侵事件過後,人們總勸凱西和妮娜,要看開一點、要接受這個社會本來就不公平、不要執著於所謂的正義云云,彷彿執著在傷害上,又是她們(受害者)犯下的錯。《花漾女子》的無奈,是妮娜的悲劇人生,造成凱西內心的扭曲與偏執,導致她放棄成為醫生的志業,大費周章地進行連串復仇行動。凱西的出發點,一是希望人們可以為自己犯下的錯道歉,但她一次又一次憤怒地發現,人們原來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惡,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情有可原。要得到一聲道歉,原來很難(群體都需要被教育)。二是希望抑鬱而終的妮娜能被記憶,可以讓那些傷害她的人都認清自身的罪,並且與他們的罪惡「共生」(而非遺忘)一輩子!
.
【末路狂花】
.
《花漾女子》最後逼出我的淚水,它讓我想起《末路狂花》,黛瑪和露薏絲遭到大批男性(警察)追捕,兩人被逼到大峽谷懸崖,退無可退,只能乖乖束手就擒。但黛瑪和露薏絲拒絕回歸男性社會,決定「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衝出大峽谷。為了完成心中的正義(這個社會很容易忽略女性的困境),凱西、黛瑪和露薏絲都作出極端的決定,為她們生活的社會投下不信任票(寧死不屈)。
.
《花漾女子》指控的對象,不是單一性別,而是群體,群體的失職,逼死了花漾女子,然後一笑置之,轉身回到相同的狀態,等待下個受害羔羊,對他們進行剝削。
.
《花漾女子》不是我預期的復仇爽片,而是從凱西與多個人物的互動,拼湊起她生活的世界的樣貌,看見其中的荒謬,也看見其中的悲哀。《花漾女子》令我想起林奕含、想起近日的性騷擾事件,以及我在網路上讀到的無數惡毒冷血留言、想起有一群人對「娛樂圈潛規則」的捍衛與包容、想起事件漸漸平息後,好像投石入海,激起一陣漣漪,隨後歸於平靜,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一切如常。
.
《花漾女子》拍得精彩,Emerald Fennell 導演的敘事穩健、劇本出色,電影配樂選擇得當,小甜甜布蘭妮的「Toxic」音樂版響起時,內心忍不住鼓鼓掌,選的真好!然後, Paris Hilton 的「Stars Are Blind」甜膩的好可愛,我還真的沒聽過耶,看完電影忍不住找原聲帶給它反覆聽個幾遍!
.
《花漾女子》的演員選得出色,飾演凱西的 Carey Mulligan 是本片的亮點,完美詮釋凱西冷酷無情蠻不在乎的神色中,始終揮之不去的偌大悲傷感,漫過銀幕,直擊人心(想到結局,又是一陣鼻酸)。本片的男演員也都挑得不錯,最驚喜的是飾演萊恩的 Bo Burnham ,要是大家覺得 Bo Burnham 講話時有一種脫口秀喜劇質感,嘿,沒錯,他真的是脫口秀喜劇演員,大家可以在 Netflix 上找到他的喜劇特輯。另外,2018 年有一部我很喜歡的喜劇小品之作《八年級生》,該片的導演和編劇就是 Bo Burnham 喔!
同學 麥 娜 絲 保護 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文含有故事情節討論,沒有看片的人請斟酌閱讀。
喜歡看大排版的請點:http://filmreview.tw/classmatesminus/
要聊黃信堯導演的《同學麥娜絲》之前,大概多數觀眾都知道這故事根據他2005年的紀錄片《唬爛三小》為出發點,敘述自己跟高中同學之間,那種臭男生百無聊賴的尬聊狀況,這些男性間的無聊對話,卻又有著異常男性間的專屬浪漫,同時兼顧寫實無奈心聲。
當年看到《唬爛三小》,因為開場黃信堯說這段影片是他剛練習拍紀錄片,只好找熟悉的同學拍攝,然後其中有一位同學出國了,希望這些紀錄以後可以給他看到,沒想到結局異常感人,能將這樣的同學間的私密對話,那種男性間的幹話日記,最後送上滿滿的青春鄉愁。
然而,後來黃信堯卻說他減少這片曝光機會,因為,觀眾覺得這片好看是來自於他同學們的不堪。講起來,真實人生總是這樣起起伏伏,鏡頭外的我們,看角色們的日常,那些失望透頂的處境反而能讓觀眾寬心,會覺得「其實我這麼不順遂也還好」。
《大佛普拉斯》的成功,讓觀眾看見那尊巨大佛像得到了宗教豁免紅利,社會那些藏污納垢,多少能在政治、宗教之間遊走?當時黃信堯透過這批判性非常強烈的故事,用那誠懇低頻的河洛音註解了市井小民真正心聲。
《同學麥娜絲》當然還是照導演一貫的畫外音作風,加上這片的特殊親密性,即便只是根據紀錄片《唬爛三小》而來的改編靈感,但為了保護同學立場,黃信堯讓這四個角色成為我們多數人的縮影,可讓觀眾共鳴更高。而且黃信堯時不時從對觀眾說話,偶爾切換成與故事裡的角色對話,最後甚至打破那道虛構與現實的牆面,直接走進拍攝現場毆打演員,這成了本片處處充滿了對話趣味。
其實這片算是拍給中年者看的,故事的四個主角象徵台灣某些底層百姓的哀歌。
劉冠廷飾演的閉結最悲哀,從事喪葬業,又要照顧臥病在床的長輩,沒有女人緣,唯一的情感寄託是同學,而且講話會結巴,只有看見「好兄弟」的時候能順利交談。同時他也擔任了本片最大的衰尾可憐人,社會上總有那些凡是為人著想,但居然好心給雷親,沒有好下場。大家覺得「吃苦苦會盡」,那為何總有人只有吃苦的份,沒半點享樂的運氣呢?
施名帥飾演的吳銘添,就是那種自認很有實力,但就是缺了運氣,其實他連實力都還稱不上,卻總有些好狗運讓他站上位置,好像當一個導演很了不起,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拍工商廣告的導演,卻因緣際會讓他成為地方立委的接班人。
而且他名字銘添又與明天諧音,競選主打「明天會更好」,但其實他的姓剛好就是吳,也暗指了政治人物就是「無明天」,一切都是政治騙術。
鄭人碩飾演電風,如同多數上班族心聲,像電風扇辛苦轉半天,只會涼快到別人。他片中一段台詞超級讓人有感:「我做事情都很認真,但任何事情就是不如意」。
有些上班族再怎麼努力,就還是無法悟出上班族升遷法則。然後糊塗結了婚,對人生更焦慮,不知道如何給另一半幸福。
納豆扮演純情少年罐頭,這角色更悲哀,他近乎母胎單身,暗戀同學數十年,最後發現昔日的校花變成了淪落風塵的青樓女子。
納豆完全演活了面對青春美好破滅的痛苦宅男,兩場落淚戲碼令人疼惜。導演黃信堯同時在這角色身上穿插了一段幻想橋段,無法用下半身展現男性雄風,靠雙指也能萬能,一方面又讓人覺得好笑,卻又吐露著淡淡悲哀,這就是《同學麥娜絲》整片的基調。
黃信堯做過太多底層工作,從他電影不難發現那些強烈的社會批判感,主流社會對於邊緣者的剝削與唾棄,全在這片讓人疼惜嘆息。劇中四位同學,更如同多數小老百姓的生活寫照,大概只有手機型號可以有普拉斯Plus,人生都是減法麥娜絲Minus,不一定能夠事事如意,只求同學相聚唬爛三小就是真幸福。
同學 麥 娜 絲 保護 級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晚安:
我雖然主要介紹心理勵志類的書,但各位知道,這領域廣闊似海。我推薦過不少受大眾歡迎的暢銷書,我也很積極介紹一些我感覺重要,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被接受的遺珠。
這本書是作者跟老人家相處,不管是上課也好、研究也好,集結的一套系統完整且可以實用的生命教育。我常覺得我內在有部分活得像老人家,這也許跟我學心理學有關,我很自動化地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整理我的過去。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知道,這議題絕對不是上了年紀的人要面對的事。很多人的迷惘失落,歸根究柢,就是不知道「我是誰?」
多一種說法,也就是內在的「自我認同」有些矛盾衝突,還沒經過適當的梳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作者的用心,我很希望這本書被看見,因為我認為這對大多數人都有助益。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一句話,談到世上最危險的事,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祝願您,有自知之明,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不只要好好活著, 更要活得好好
【文/ 魏惠娟、王梅】
活躍老化準備的五個層面二十七個主題,都是老後的基本需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好活著,但是卻無法保證能夠活得好好。人類有想要滿足各層面需求的心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告訴我,你的人生故事
因為人們有自我超越的需求,老年人仍然渴望探索生命的意義,所以樂齡學習中的「生命回顧」課程,很受老年人歡迎,長輩們不論教育程度高低都喜歡回顧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臺灣樂齡發展十年來,感人的生命故事不計其數,有的是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有的是透過繪製生命故事本的方式,樂齡故事豐富了樂齡學習的價值與內涵。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接著,我們從成人發展理論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精采的生命故事來說明。
艾瑞克森從小就疑惑自己的身分,他常常問自己:「我是誰?」雖然媽媽與爸爸(繼父)都告訴他:「爸爸就是你的親生父親。」但是艾瑞克森從親戚、鄰居的流言,從他們的尷尬態度,感覺得到不對勁,因此他從小就與爸爸不親,雖然爸爸很慈祥,但他仍然感到孤獨。
艾瑞克森的外型是典型北歐人:金髮藍眼、身材高大,但是他的父母卻都是黑髮的猶太人,母親家族住在丹麥,父親家族則住在德國,當他們定居德國時,艾瑞克森常覺得與同儕格格不入,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被認為是非猶太人的異教徒,但當他回到學校,德國同學認為他是猶太人與來自丹麥的外國人,而對他百般排擠。他的童年就是在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之間擺盪,他因此汲於探索「自我認同」此一課題。
他厭倦學校刻板、填鴨的正規教育,雖然考取大學,但是並沒有就讀。高中畢業後,他花了六、七年流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他要追尋自我。他一度想以藝術為志,並曾學習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偉大的藝術家,他選擇放棄藝術之路。這個放棄使他的內心更混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
後來,他前往維也納的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跟兩位朋友所創設的實驗學校。因為在這裡工作,他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導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和一些重量級大師學習,他就此確認了以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
艾瑞克森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受到很多女性幫助。他的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生命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母親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他在維也納時,以安娜.佛洛伊德為導師來學習,安娜除了欣賞他,也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保護他。雖然他一直在尋找並渴望父親形象,但是實質上卻是女性一直餵養他、看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
一九二九年, 艾瑞克森在海茲學校遇到了他的妻子瓊(JoanErikson)。瓊在艾瑞克森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但照顧他的食衣住行,擔負起養育兒女的工作,並協助艾瑞克森發展學術專業。艾瑞克森經常轉換服務的醫療機構而頻繁搬家,由於出身之謎,他缺乏歸屬感,再加上過去流浪成為習慣,不斷遷徙反而讓他感到安定;艾瑞克森沒有很好的生活能力,他不喜歡做飯、買東西,甚至在餐廳也由瓊幫忙點菜;艾瑞克森也很少花時間陪伴兒女,都交由太太照顧。某些時候,艾瑞克森就像瓊的另一個小孩。瓊是漂泊不定、混淆掙扎的艾瑞克森心中一個穩定、堅強的支持力量,幫助他把混亂的生活帶上正軌,讓他感覺安心,有力量向上成長與發展。
發掘生命價值
艾瑞克森成為精神分析會員後,他想前往丹麥並申請丹麥國籍(因為據說丹麥是他的根),但是被拒絕了。他帶著失望與屈辱的心情離開,接受瓊的意見前往美國,美國張開雙臂歡迎他,也讓他把美國當作是自己的新祖國。
取得美國國籍後,他把自己的姓名改為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英文名字中的「H.」是他繼父的姓氏。移民美國對艾瑞克森來說意義重大,他景仰美國文化,他認為美國是民族大鎔爐、是一個新興國家,美國的國家認同是它自己所創造、生成的。當他申請歸化丹麥這個他認為的根源之地時,丹麥卻如同生父一般拒絕他,另一方面,卻有一個全新天地接納了自己,既然他追不到屬於自己的根,只能重新塑造自己。在美國,沒有人在意你的父親是誰,沒有人關心你從何處來,艾瑞克森於是成為自己的父親,終於他覺得自己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年,艾瑞克森出版第一本書《童年與社會》,在這本書中,他以「認定」這個主題貫穿各章,並且提出最著名的理論:生命週期八階段論。一九五八年,他又出版了《青年路德》,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這樣面臨認同混淆與掙扎的人,如何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想要回答的問題。在對路德的探討中,他發現透過自己的聲音,能化解自我認同的危機,艾瑞克森也因此找到自己的聲音與力量。
一九六○年,艾瑞克森到哈佛大學任教,他很重視與學生的關係,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大四生都選修過他的課。許多學生覺得他優雅迷人,並視他為精神導師,因為和他接觸與談話總是能得到心靈滿足。對學生來說,他像是一個理想的父親,也是一個智慧的長者。艾瑞克森和學生緊密的聯結,來自於學生對他的認同,也因為他協助了學生尋找自我認同與方向。
後來艾瑞克森花了五年時間(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另一本重要的書《甘地的真理》,當時他已步入老年,從他的理論來看他自己的生命建構,只剩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統整自己的生命與價值。甘地(Gandhi)出身貴族,青年時到倫敦學習當律師,原本想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英國人,後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成為英國人,也因此被激發投入種族運動。艾瑞克森想要探討甘地如何在帶領種族抗爭行動中,實踐自己的真理。但是,艾瑞克森在寫作過程中,一度寫不下去,因為他看到甘地對周遭親人的漠不關心與霸道行徑,這竟是他原來崇拜的偶像。於是他寫了一封長達二十五頁「給甘地的信」,透過與聖人對話,討論人類根本的問題與價值,表達他對甘地作為之感覺,他並把這封信收錄於書中。藉著探尋甘地的真理,說出自己的真理,統整了自己的學說。
艾瑞克森於一九九四年九十二歲時離世,他的生命幾乎和二十世紀的世界一起走過。艾瑞克森的重要貢獻在於他能夠把「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要往哪兒走?」等深沉而個人的生命問題與心理困惑,整理成一套心理學理論,他用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來萃取理論,解答了許多人的困惑;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去試驗並實踐自己的理論,藉著自己的理論,走完生命週期,他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用他的一生來追尋及整合自我。艾瑞克森可以說是自我實現、貢獻影響世界,並且自我超越最貼切的案例。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對於人生上層目標的追求,支持著下半場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你的上層目標是什麼?從艾瑞克森、馬丁·路德、甘地等人的生命故事,你有什麼啟發呢?是否也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呢?
一、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有哪些呢?
二、你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從你的人生轉折點,你是不是更能了解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呢?
三、從艾瑞克森的故事,你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