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昌圖書館品牌活動專題~廟宇古蹟文史行禮」活動,7/21下午由右昌圖書館館長帶領42位小朋友以及輔導老師、志工們蒞臨 三山國王府、元帥府參訪。
善慧以廟方主委身分代表歡迎與接待,與可愛的小朋友和熱心的老師、志工們在一起,感覺真好!
受邀協助廟方解說的右昌國中陳純瑩老師,設計了五種闖關活動主題,透過活動讓小朋友認識在地風俗、文史、廟宇建築等,功力了得,令人讚賞!
師生一行,亦造訪了楊家古厝。
人文與信仰,是傳遞正向與溫暖、安頓心靈的力量!
歡迎鄉親及年輕朋友來一趟走讀......
右昌的四大公廟~
元帥府、三山國王府、一甲福德廟、三甲福德祠
這裡有全台首例的風俗~1929年起沒有中元普渡,1963年起拜拜不燒金紙;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喔!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右 昌 四大 古 廟 在 簡余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雙連市場巡禮
想要見識台北的農業物產,雙連市場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有四大因由,讓它遠遠勝出其它相同市集。一來,它是北淡線興建時即出現的重要驛站,連繫著大稻埕的興衰。其次,迄今仍是傳統露天市場,保有昔時的風味。再者,因有百年的活動歷史,紮實地見證了街道的變遷發展。四則,它位居市中心繁華的腹地,因了都會上班族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內涵。
有此條件,我自是喜歡藉由此核心要地,做為探索台北傳統市場的平台。觀光遊客可沿著旁邊開闊的散步大道,緩緩擦身,彷彿經過畫廊,觀感一幅台北清明上河圖的卷軸。你可以選擇旁觀,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亦可縱身而入,加入買賣吃食的行列。
隔壁中山北路一排飯店,常有日本客人下榻。不少飯店人員會就近安排,介紹走逛此一景點,顯然也是看到這個市場具有代表性。
話說雙連傳統市場,位於民生西路四十五巷,以前有一個名字謙和市場,但多數人可能都忘了此名,直接稱為雙連菜市。而我最喜歡的另一個古早稱呼,叫車頭菜市仔。原來,日治時代它就位於北淡線雙連站附近。可惜,這名字也被遺忘了。
雙連市場不長,約莫三百公尺,好像從百年前便這等長度。平時一早煕攘來往,賣蔬果、賣小吃和賣衣飾的,一攤緊挨一攤,整條窄小巷弄常擠得車水馬龍。一般台北市場都在十一點左右逐漸收攤。它卻有別於其它,因為周遭上班族買菜的人多,愈接近中午,反而愈加熱鬧。早市拉長為午市。
文昌宮位於中心,據說裡頭供奉著兩百年前的考官神明。許多人為求升學順遂或平安,常來祈福,香火自是鼎盛。整條街開業者,不少擁有自家店面,但也有隨興而來的小攤販,只要空間夠,不礙交通,似乎熟識者都可插一腳。管巷弄的和管捷運綠地的警察偶爾來,左顧右看,擺個認真取締的架勢,但多少會視情況網開一面。
我在此認識好幾位賣蔬果的老人。有位來自社子島的謝老先生,七十多歲了,個子瘦小精實。他的蔬菜最為多樣,而且幾乎都是超市難以發現的菜種。譬如赤道櫻草、日本地瓜葉、紅色地瓜葉和日本莧菜等。
展開帆布,小小一坪的空間,總是擺了十幾道罕見的蔬果。每次去,我都會光顧,因而變成好友。他都是騎摩托車到來,中午才離去。蔬菜有無噴藥,我約略曉得一些眉角,他也會老實跟我說。
還有位來自淡水的阿嬤,坐的位置接近文昌宮。最常賣白鳳菜和茭白筍。她的蔬菜都悉心地用芒草綑綁。半世紀前,不少賣蔬菜和魚蝦的,都會挑著貨物,遠從淡水搭乘火車到雙連。
但那是北淡線的年代,如今是捷運,搭一趟淡水到雙連要45元,來回90元。我問阿婆這樣值得嗎?她回答,「值得啊!我都是坐老人票,一次才18元。」她這麼一說,還有什麼好問的。阿嬷也賣海瓜子,我不禁想到淡水河口的滬尾。
另有一位三芝來的老先生,九十多歲了。去年九月底時,他在廟前左側賣毛蟹。許久未看到野生毛蟹,我特別跟他探詢。沒想到,他竟是用傳統捕蟹的方法。旁邊的攤販提醒他照顧身子,很擔心今年是他最後一欠賣毛蟹。還好,今年八月時,我有看到他,拎著三芝的茭白筍來販售。按此情況,今年應該還會再捉毛蟹到來。
雙連傳統露天市場,除了常見的豐盛蔬果和平民衣物,就是有這些來自不同山區和海邊的小農,按時節帶來新鮮新奇的果物,讓我們感受台北在地風物的特色。但多數遊客最在乎的,恐怕還是周遭有何小吃。
先介紹兩家知名的水餃店,一為高記水餃,二是三五水餃。初時認識不免困惑,因為兩家地址相同。從雙連二號捷運出口出來,往馬偕醫院信步,約莫二十公尺即可抵達。後來才知,兩家店面共用一室,只是不同時段,不同的老闆營業。兩家的口味不一樣,值得分別嚐試。
接著是兩家遊客必訪的湯圓,分別是市場內的燕山湯圓,以及不遠的雙連圓仔湯,各以鹼甜聲名遠播。沿著文昌帝君廟旁的巷子進去,抬頭即見四十多年歷史的燕山湯圓。此店創業者半生奉獻軍旅,律己甚嚴。開了小店後,中規中矩地做起小生意。鹹湯圓手工搓揉,呈小顆粒狀,跟傳統台式大湯圓明顯有別。我習慣點豬肝鹹湯圓,吃一碗就飽足了。
雙連圓仔湯有五十多年歷史,知名度遠播及東瀛,我吃的次數更多,經常遇到日本觀光客到訪。其圓仔湯好吃,全賴店主對食材的專業知識和道德感。凡加料食材,皆來自台灣各縣市的特產,諸如雲林花生、屏東紅豆,大甲芋頭。吃一碗綜合的,好像吃到台灣最好的農特產。
燒麻糬是現今的重要招牌,若不怕撐肚,或可嘗試。我曾探問,為何只有白湯圓,沒有沾喜氣的紅湯圓。服務生告知,紅湯圓要加色素,他們覺得對身體有害,品質亦不好。
阿國和阿城切仔麵也是人氣美食,據說是兄弟分家,分據錦州街和民生西路。阿國很貼心,還會掛出店裡物的排行榜。雖說店名叫切仔麵,油蔥飯和乾麵亦不差。一位在雙連長大的好友,最愛樂道這類台式小店,嫻熟朋友到來,都驕傲地以此小店的食物內容招待。阿城更博得觀光客青睞,中午時分常座無虛席,招牌以中日文並列,想必日人光顧的也不少。
接下,最重要的是魯肉飯,誠乃雙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百年前雙連車站設站,許多貨物在此裝卸,需要大量勞動工人搬運,來往於大稻埕和此地,雙連遂有市集形成。勞動人力多,小吃自然應運而生,集聚成市,魯肉飯在此遂成為重要的小攤。昔時鬍鬚張打從這兒起家,掛名雙連魯肉飯。最後以寧夏夜市為旗艦店,打造了台灣魯肉飯的一片天空,將此一小吃發揚光大。
目前在此,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別為滿庭香、香滿園和雙連街。
位於市場對面的香滿園據說已有七十年歷史,口味沿襲古早味,豬皮、肥肉搭配池上米和酸菜,小碗的不過25元,即便宜又好吃。此店緊鄰捷運站,比台北車站的各種食物美味更充滿在地性。每回中午抵達台北,時間若充裕,我都會專程去品嘗。
另外兩間,滿庭香和雙連街,店齡都超過四十年,開在不遠的雙連街上,前後只隔十來公尺。兩間店人氣也很旺,用餐時間一到,總是人龍排到外頭。它們和另一家鹼粥店,都是這條街的主角。
雙連街魯肉飯,飯上加一片醃漬的黃蘿蔔片,以標準的古早味取勝,其小菜亦多,食客以上班族和家庭為主。滿亭香口感較清爽,不加任何佐料。桌面維持得相當潔淨,頗具現代人養生的概念。不少計程車司機偏好到吃,飽食一二碗再上路。
魯肉飯雖是此地的代表食物,但晚近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家蔥餅店,廁身於市場的小巷弄,有招牌沒店名。每回香蔥花捲出爐,店面便出現長長的人籠等候。一個餅十五元,每次買八九個的大有人在,但我反而偏好韭菜包。
每個傳統市場,少說都有一二家精彩的青草藥鋪在裡頭。建興青草店便是此間的代表,老店雖搬離市場頭,但在對面租屋,以新的內涵展現。
一位樸學農法的心靈治療師黃盛璘,跟青草店翁姓師傅合作,努力把這間青草店重新打造,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青草茶文化,同時鼓勵中老年人學習認識青草知識。他們正在宣揚,傳統青草茶店面較少著墨的生活文化,也摸索著園藝治療和青草藥密切互動的可能。
這家青草茶店面繼續選擇座落市場對面,一如我現在觀看雙連市場,都嘗試用新的角度,或旅遊或養生,努力和傳統生活圈展開不同層次的對話。
這樣充滿創意的店面,在雙連市場,因為時空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活絡地持續出現。(2013)
右 昌 四大 古 廟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作者:劉克襄)
■■雙連市場巡禮
想要見識台北的農業物產,雙連市場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有四大因由,讓它遠遠勝出其它相同市集。一來,它是北淡線興建時即出現的重要驛站,連繫著大稻埕的興衰。其次,迄今仍是傳統露天市場,保有昔時的風味。再者,因有百年的活動歷史,紮實地見證了街道的變遷發展。四則,它位居市中心繁華的腹地,因了都會上班族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內涵。
有此條件,我自是喜歡藉由此核心要地,做為探索台北傳統市場的平台。觀光遊客可沿著旁邊開闊的散步大道,緩緩擦身,彷彿經過畫廊,觀感一幅台北清明上河圖的卷軸。你可以選擇旁觀,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亦可縱身而入,加入買賣吃食的行列。
隔壁中山北路一排飯店,常有日本客人下榻。不少飯店人員會就近安排,介紹走逛此一景點,顯然也是看到這個市場具有代表性。
話說雙連傳統市場,位於民生西路四十五巷,以前有一個名字謙和市場,但多數人可能都忘了此名,直接稱為雙連菜市。而我最喜歡的另一個古早稱呼,叫車頭菜市仔。原來,日治時代它就位於北淡線雙連站附近。可惜,這名字也被遺忘了。
雙連市場不長,約莫三百公尺,好像從百年前便這等長度。平時一早煕攘來往,賣蔬果、賣小吃和賣衣飾的,一攤緊挨一攤,整條窄小巷弄常擠得車水馬龍。一般台北市場都在十一點左右逐漸收攤。它卻有別於其它,因為周遭上班族買菜的人多,愈接近中午,反而愈加熱鬧。早市拉長為午市。
文昌宮位於中心,據說裡頭供奉著兩百年前的考官神明。許多人為求升學順遂或平安,常來祈福,香火自是鼎盛。整條街開業者,不少擁有自家店面,但也有隨興而來的小攤販,只要空間夠,不礙交通,似乎熟識者都可插一腳。管巷弄的和管捷運綠地的警察偶爾來,左顧右看,擺個認真取締的架勢,但多少會視情況網開一面。
我在此認識好幾位賣蔬果的老人。有位來自社子島的謝老先生,七十多歲了,個子瘦小精實。他的蔬菜最為多樣,而且幾乎都是超市難以發現的菜種。譬如赤道櫻草、日本地瓜葉、紅色地瓜葉和日本莧菜等。
展開帆布,小小一坪的空間,總是擺了十幾道罕見的蔬果。每次去,我都會光顧,因而變成好友。他都是騎摩托車到來,中午才離去。蔬菜有無噴藥,我約略曉得一些眉角,他也會老實跟我說。
還有位來自淡水的阿嬤,坐的位置接近文昌宮。最常賣白鳳菜和茭白筍。她的蔬菜都悉心地用芒草綑綁。半世紀前,不少賣蔬菜和魚蝦的,都會挑著貨物,遠從淡水搭乘火車到雙連。
但那是北淡線的年代,如今是捷運,搭一趟淡水到雙連要45元,來回90元。我問阿婆這樣值得嗎?她回答,「值得啊!我都是坐老人票,一次才18元。」她這麼一說,還有什麼好問的。阿嬷也賣海瓜子,我不禁想到淡水河口的滬尾。
另有一位三芝來的老先生,九十多歲了。去年九月底時,他在廟前左側賣毛蟹。許久未看到野生毛蟹,我特別跟他探詢。沒想到,他竟是用傳統捕蟹的方法。旁邊的攤販提醒他照顧身子,很擔心今年是他最後一欠賣毛蟹。還好,今年八月時,我有看到他,拎著三芝的茭白筍來販售。按此情況,今年應該還會再捉毛蟹到來。
雙連傳統露天市場,除了常見的豐盛蔬果和平民衣物,就是有這些來自不同山區和海邊的小農,按時節帶來新鮮新奇的果物,讓我們感受台北在地風物的特色。但多數遊客最在乎的,恐怕還是周遭有何小吃。
先介紹兩家知名的水餃店,一為高記水餃,二是三五水餃。初時認識不免困惑,因為兩家地址相同。從雙連二號捷運出口出來,往馬偕醫院信步,約莫二十公尺即可抵達。後來才知,兩家店面共用一室,只是不同時段,不同的老闆營業。兩家的口味不一樣,值得分別嚐試。
接著是兩家遊客必訪的湯圓,分別是市場內的燕山湯圓,以及不遠的雙連圓仔湯,各以鹼甜聲名遠播。沿著文昌帝君廟旁的巷子進去,抬頭即見四十多年歷史的燕山湯圓。此店創業者半生奉獻軍旅,律己甚嚴。開了小店後,中規中矩地做起小生意。鹹湯圓手工搓揉,呈小顆粒狀,跟傳統台式大湯圓明顯有別。我習慣點豬肝鹹湯圓,吃一碗就飽足了。
雙連圓仔湯有五十多年歷史,知名度遠播及東瀛,我吃的次數更多,經常遇到日本觀光客到訪。其圓仔湯好吃,全賴店主對食材的專業知識和道德感。凡加料食材,皆來自台灣各縣市的特產,諸如雲林花生、屏東紅豆,大甲芋頭。吃一碗綜合的,好像吃到台灣最好的農特產。
燒麻糬是現今的重要招牌,若不怕撐肚,或可嘗試。我曾探問,為何只有白湯圓,沒有沾喜氣的紅湯圓。服務生告知,紅湯圓要加色素,他們覺得對身體有害,品質亦不好。
阿國和阿城切仔麵也是人氣美食,據說是兄弟分家,分據錦州街和民生西路。阿國很貼心,還會掛出店裡物的排行榜。雖說店名叫切仔麵,油蔥飯和乾麵亦不差。一位在雙連長大的好友,最愛樂道這類台式小店,嫻熟朋友到來,都驕傲地以此小店的食物內容招待。阿城更博得觀光客青睞,中午時分常座無虛席,招牌以中日文並列,想必日人光顧的也不少。
接下,最重要的是魯肉飯,誠乃雙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百年前雙連車站設站,許多貨物在此裝卸,需要大量勞動工人搬運,來往於大稻埕和此地,雙連遂有市集形成。勞動人力多,小吃自然應運而生,集聚成市,魯肉飯在此遂成為重要的小攤。昔時鬍鬚張打從這兒起家,掛名雙連魯肉飯。最後以寧夏夜市為旗艦店,打造了台灣魯肉飯的一片天空,將此一小吃發揚光大。
目前在此,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分別為滿庭香、香滿園和雙連街。
位於市場對面的香滿園據說已有七十年歷史,口味沿襲古早味,豬皮、肥肉搭配池上米和酸菜,小碗的不過25元,即便宜又好吃。此店緊鄰捷運站,比台北車站的各種食物美味更充滿在地性。每回中午抵達台北,時間若充裕,我都會專程去品嘗。
另外兩間,滿庭香和雙連街,店齡都超過四十年,開在不遠的雙連街上,前後只隔十來公尺。兩間店人氣也很旺,用餐時間一到,總是人龍排到外頭。它們和另一家鹼粥店,都是這條街的主角。
雙連街魯肉飯,飯上加一片醃漬的黃蘿蔔片,以標準的古早味取勝,其小菜亦多,食客以上班族和家庭為主。滿亭香口感較清爽,不加任何佐料。桌面維持得相當潔淨,頗具現代人養生的概念。不少計程車司機偏好到吃,飽食一二碗再上路。
魯肉飯雖是此地的代表食物,但晚近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家蔥餅店,廁身於市場的小巷弄,有招牌沒店名。每回香蔥花捲出爐,店面便出現長長的人籠等候。一個餅十五元,每次買八九個的大有人在,但我反而偏好韭菜包。
每個傳統市場,少說都有一二家精彩的青草藥鋪在裡頭。建興青草店便是此間的代表,老店雖搬離市場頭,但在對面租屋,以新的內涵展現。
一位樸學農法的心靈治療師黃盛璘,跟青草店翁姓師傅合作,努力把這間青草店重新打造,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青草茶文化,同時鼓勵中老年人學習認識青草知識。他們正在宣揚,傳統青草茶店面較少著墨的生活文化,也摸索著園藝治療和青草藥密切互動的可能。
這家青草茶店面繼續選擇座落市場對面,一如我現在觀看雙連市場,都嘗試用新的角度,或旅遊或養生,努力和傳統生活圈展開不同層次的對話。
這樣充滿創意的店面,在雙連市場,因為時空位置的特殊性,一直活絡地持續出現。(2013)
右 昌 四大 古 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右 昌 四大 古 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中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暨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中國三大「內河航運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塊區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統稱之為「武漢三鎮」。清中後期至民國,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而武漢也繼承了這一美稱。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裡,中華民國誕生於此。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併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研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漢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00萬,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漢高等院校高達82所,僅次於北京。近年來,武漢經濟大幅增長,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
武漢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對東湖之濱的放鷹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斧、石錛以及魚叉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經認定屬於屈家嶺文化。武漢最早的傳說是關於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漢漢陽江邊的禹功磯上建有禹王廟。在黃陂區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是迄今中國極少數已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認為是「武漢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漢擁有著比北京、西安等更為悠久的建城歷史的考古依據。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由此,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國際大都市的轉型。此後,漢口先後開闢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國租界,40餘個歐美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外國各路商人先後來漢通商,從此武漢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對外貿易總額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居全國第二位,呈現出了「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態勢。隨著漢口在商貿更趨國際化,大批外商在此興修碼頭,設立銀行,成立公司,極大提升了漢口的國際輻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漢開辦的經營土洋貨銷售、金融、航運、房地產的洋行劇增。就具體的實業經濟而言,制茶是當時漢口最大的工業,出口占全國6成。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爆發,革命成功後,起義軍宣布脫離清朝,建立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隨後中國各省響應,清朝被推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宣告結束,武漢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地方,於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1912年1月,黎元洪成為臨時總統兼湖北都督。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據此抵抗日軍入侵,為國民政府內遷爭取時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等部門陸續遷至武漢,蔣中正來到武漢指揮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有關方面力量也陸續來到武漢,國共兩黨在武漢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武漢作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成為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2019年底發生新型冠狀病毒事件,至2020年1月23日因疫情擴散而宣布 10:00 後實施武漢市建國以來的首次全城封鎖政策;隨後當日相鄰的鄂州市、黃岡市也相繼封城。
右 昌 四大 古 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南越王趙佗勸降,陸賈就在今天的西場駐紮,開始經營這一名勝。他在駐地附近,沿溪灣經營種植荔枝,開闢蓮塘,這便是荔枝灣的由來。屈大均《廣東新語》:“陸賈初至南越,築城於番禺西滸以待佗,名曰陸賈城,其遺址在西郊十裡,地名西場。”“予之生,實在其地。所居前對龜峰,後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西,白雲山盤旋其東,園曰茂林,有荔枝灣、花塢、藕塘之饒,蓋陸賈之所經營也。”其後經過2000多年人工與天工的巧妙結合,成為廣州著名的景區。
由於灣內河湧縱橫,主要溪流兩岸,種滿荔枝樹,多池塘、菜畦,便有了著名的特產“泮塘五秀”——蓮藕、菱角、茭白(即筊筍)、荸薺(俗稱馬蹄)、茨菇。每當盛夏,紅荔白荷,交相輝映,香隨風送,沁人心脾。因此歷代多有大官钜賈在此興建園林。在唐代,建有著名的“荔園”。黃佛頤《廣州城坊志》引譚宗浚說:當年唐荔園建在“半塘(今作泮塘)之墨硯洲上”。南漢建了皇家園林“昌華苑”,變成南漢王劉氏王朝的禦花園,後人稱“劉王花塢”。其所經營的宮苑,範圍很廣,西起荔枝灣,北至流花橋,其中還有芳華園和顯德園等,其中心花園(花塢)就在荔枝灣。今泮溪酒家對面的雲津閣畔,曾有“古之花塢”的石牌坊。荔熟時,皇帝便在花塢裡大擺禦宴與後宮享樂,飲酒啖荔,名曰“紅雲宴”。阮元《廣東通志》引黃佐說:“昌華苑,一名顯德園,亦偽劉故址也,在荔枝灣。”
宋滅南漢,昌華苑宮殿被焚毀殆盡,但西園地區(今泮塘、荔枝灣一帶)並沒有變成一片廢墟,在整個宋代,荔枝灣仍然是風景區。元代,荔枝灣作為“禦果園”,除遍種荔枝外,還栽種裡木樹(檸檬樹)800多株。屈大均《廣東新語》:“元時,於廣州荔枝灣作禦果園,栽種裡木樹,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吳萊詩: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下熟宜檬子,百花釀作甘露漿,南園烹成赤龍髓。”就是說裡木樹成熟後榨汁煎糖,製成舍裡別(蒙古語,即解渴水)進貢,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鐵穆耳喜愛。
至明代,荔枝灣不但千樹荔紅,白荷玉立,五秀飄香,更由於水系不斷拓展,昔日橫亙蜿蜒的小溪小河已成縱橫交錯的河湧網脈,河湧直通往白鵝潭江面,漁民們白天出河捕魚,晚上回灣停泊。水鄉澤國的風情更為荔枝灣增添另一番景致。“荔灣漁唱”成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清代至民國抗戰前,荔枝灣達到了最鼎盛高峰。無論是荔枝種類、覆蓋面積,都達到了歷代之最;另一方面,荔枝灣人氣之旺也達到極致,文人騷客對酒當歌、吟詩作畫,富賈钜賈則在此圈地,建起了一座座別墅。“卓轉清溪宛若耶,樓船掩映樹周遮。一灣荷葉碧于水,兩岸荔枝紅似花。”八橋畫舫,楊柳輕拂,碧波蕩漾,輕舟飄泛。夏至蟬聲如潮,叢叢荔枝含丹怒放。唐荔園為清代道光初年丘熙在西關構築的一處著名的園林,它與後來建起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合稱為清代西關“四大名園”。稍後,還有葉氏小田園、停讕堂水榭,以後從海山仙館的舊址上新建的園林,先後有彭光湛的彭園和陳花邨的荔香園,附近又有黃氏的“小畫舫齋”等名園別墅。
陳濟棠主粵時期,荔枝灣甚為繁盛。原有的荔枝灣的灣流很長,民初以後,遊荔枝灣的遊客,都是在多寶橋下(即今之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右側)雇艇“遊河”,畫舫、舢板都集中這裡接客。遊荔枝灣的畫舫,都是劃到江面去,這附近有西郊、海角紅樓兩個泳場,江面有酒菜艇,有販賣海蝦、海鮮的小艇,還出租唱機唱片、叫賣香煙、糖果餅食的,有賣唱的,有賣荔枝和生果的。都集中在這大段的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