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如何鍛鍊自己改善自己的心得
豆花最近一直有種感覺:對於自身結構張力的感知的靈敏度以及控制的精細度越高那能夠處理結構治療的難度就越高,某種程度上意想是豆花能夠把對方的身體結構調整到豆花自己身體最順暢的狀態,但是這樣的連貫度對於某些疑難雜症來說是不夠的。但無奈於自己對於張力掌握還不夠清楚,只能用盡一切辦法反覆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結構張力的連貫方式,最近開始回頭往自己身上找問題的癥結點,畢竟豆花不是天生神力的那種,對於自身結構張力是透過後天訓練來的,是透過武術鍛鍊探索自身結構狀態,尋找連貫同時也會發現自身的節點,遇到結構問題也還是需要外力輔助,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最近幾個月發現下班後常常會覺得自己兩個地方會很緊,但是之前一直沒有辦法明確的察覺到緊的位置與原因,也不單單是因為用力導致的肌肉酸痛,而是結構卡住的那種。
第一個是胸大肌很緊繃,精準的位置是上胸大肌連結鎖骨到肱骨近肱骨端以及腋下把手臂往內夾的肌群會很緊。會緊繃的原因應該是很多抬對方的動作沒有讓身體連貫,力量並不是真的透過"勁"的邏輯"陽出陰回"的模式去抬,而是單純靠手部的肌群去抬,所以胸大肌要用力上提、腋下要夾緊固定支撐,也因此下臂屈肌和手指常常會覺得很緊卡住,但不連貫的原因其實是出在腰腳,部分問題是腰腳結構問題,但主要是因為沒有完全站對就急著做手的動作,所以才會卡在手上。
第二個是右邊腸薦關節處的肌肉很緊繃。這個地方緊繃主要是結構卡住造成無法精細控制。回想起來是很多問題交錯的結果,之前左腳車禍的舊傷沒有完全好、兩腳都有過嚴重扭傷右腳比較嚴重、大學硬拉筋時股骨頭有脫位過、大學時期一些跳換伏虎勢的拉傷、以前有騎機車摔車摔右邊...等,所以右腳一直有一些問題,當砲兵有挖洞訓練,那段時間曾經整個右腳從腸薦麻到大腿後側,後來右腳小拇指就一直會麻木,摸起來觸感很像別人的。靠著之前練拳對身體的控制勉強能夠用,但最近有種油盡燈枯的感覺,必須處理。
現在回想起來之所以能夠明確找到張力源頭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是農曆年前去看板橋漢昇中醫彭文光中醫師調理內科一段時間,彭氏脈學是從「捨症從脈」出發,延伸出「一脈一方、一方一脈」的醫理,配合上按之至骨的取脈手法後,就會進入到尋找病患真正病因的診脈系統。彭醫生光靠把脈就知道豆花的腰椎卡住不太能動,而當下豆花是沒有察覺的。按照彭醫生的說法是腸道系統比較差,有很多宿便,前後靠潤腸湯、木香檳榔丸等藥清宿便,一天拉個四五次,也確實有看到一片一片的宿便排出,說也神奇拉這麼多次人不但不會虛,身體反而輕鬆了不少,清完腸道後發現原來腰椎是卡住,應該是腹部深層筋膜開始活動就明顯察覺腰椎不能動這件事。骨盆這段結構壞久了影響內科,也可能是內科壞久了影響結構,從哪邊開始理論上都可行,而豆花是從內科開始。
感受到自己腰椎不能動就設法去找張力的源頭,透過練拳發現是兩足弓塌了的關係,目前最明顯的是左腳車禍以及右腳武術的陳年舊疾再加上雙手擒拿鎖住手腕跟肋骨,縱軸橫軸的扯住導致的,知道問題根源就能找到處置方法,找道館師兄弟幫忙處理,豆花提供結構治療的邏輯知識,師兄弟一人轉大腿,一人轉小腿,一人搬腳踝,想辦法慢慢一點一點把筋膜對上,真的不行就再多一個人,擒拿同理,想辦法讓結構比較能夠鬆解對上。最主要的偵結點在一個類似跳換伏虎勢的動作讓跟骨到大轉子一路都對上,右腳小拇指麻木感已經好很多了,在慢慢把兩腳足弓拱型調出來。
足弓拱型回來之後比較有支撐力,練拳感覺更上一層樓,更能夠精確的操控微細的變化,也能夠感受到更多張力與力量流動方向,前陣子才能提出"陽出陰回"的看法,只是還沒能夠確實地掌握,這幾天練拳的時候特別針對前面說的兩個緊繃的地方下去練習去感覺,才發現緊繃另一個主因,之前因為結構問題所以會無意識地用力維持平衡,骨盆歪所以屁股要夾緊不然無法穩固,但是屁股一夾髂腰肌就鎖死肚子就往前凸,胸椎軀幹的部分也就鎖住,所以手部動作必須要靠腋下固定支撐才有辦法抬手。
改善方式是每個動作都要慢下來,確實的按照都"勁"的用力模式出例,路徑遵循"陽出陰回",先找到自身的"重心",讓身體連貫了之後再開始做動作。嘗試了幾天發現有了顯著且實質上的差異,感覺有提升一個層次的感覺,能夠更精準的判斷卡住的點,也因為知道怎麼卡的能夠更輕鬆省力去調整,能夠把塌掉的足弓重新對回來,覺得很有成就感,之後把最近對於足弓的心得會再另外整理一篇。而且有人說:「這次你看起來輕鬆很多,之前你感覺都是用盡全力去把我的身體卡回去,像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一樣整個人很累,但這次不但沒甚麼在出力效果還比較好。」
之前雖然因為車禍讓身體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在疼痛、某些地方完全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還要能夠調理,而且效果還比之前好,是藉由限制學會了局部的精細控制。而現在這樣的限制已經沒有必要了,反而是一種阻礙,解開這層枷鎖才能探索更高的境界。
#感覺到緊繃才有放鬆的可能
#知道方法要精準的執行才有意義
2021.3.27豆花藥傷科
右後側肋骨痛 在 麥特教練 x 訓練與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呼吸評估與動作整合】 - 心得筆記 Part 1
#分享呼吸與動作的心得以及基礎概念
#如果呼吸是不正常的
#那麼沒有動作是正常的了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幫我分享標註朋友
⠀⠀⠀⠀⠀⠀⠀⠀⠀⠀⠀⠀⠀⠀⠀⠀⠀⠀⠀⠀⠀⠀⠀⠀
⠀⠀⠀⠀⠀⠀⠀⠀⠀⠀⠀⠀⠀⠀⠀⠀⠀⠀⠀⠀⠀⠀⠀⠀
❇️今年三月(2020)有幸去上 劉奕辰物理治療博士的 #呼吸評估與動作整合BAI ,是一堂非常燒腦的課程,過程也非常精彩,讓人覺得很過癮,很慶幸自己及早聽同事的呼吸內訓分享,上課的時後對於講師的內容與解析也格外的有感覺。
@liuic
⠀⠀⠀⠀⠀⠀⠀⠀⠀⠀⠀⠀⠀⠀⠀⠀⠀⠀⠀⠀⠀⠀⠀⠀
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關於呼吸與動作的近代觀念,讓我們對於呼吸這件事有更多的了解。
⠀⠀⠀⠀⠀⠀⠀⠀⠀⠀⠀⠀⠀⠀⠀⠀⠀⠀⠀⠀⠀⠀⠀⠀
❇️全呼吸模式又稱為橫膈模呼吸法:
橫膈膜(Diaphragm)是人體最主要吸氣肌 (應該是唯一),吐氣肌則包含腹橫肌、腹內斜、腹外斜肌等內核心肌群。
橫膈模的主要功能是:呼吸 ;輔助功能 :穩定腰椎
⠀⠀⠀⠀⠀⠀⠀⠀⠀⠀⠀⠀⠀⠀⠀⠀⠀⠀⠀⠀⠀⠀⠀⠀
►全呼吸:胸腔、腹腔有能力擴張及收縮
►基礎呼吸模式:
1. 吸氣 :橫膈模向心收縮下降、胸廓擴張、核心擴張
2. 吐氣 :橫膈模離心收縮上升,胸廓縮小、核心收縮
3. 肋骨動作(Rib Cage movement) : �上肋骨(1-6):呼吸時增加前後徑 (Pump Handle) ,傳統農耕用的按壓式取水器�下肋骨(7-12):呼吸時增加側向徑 (Bucket Handle ),類似雞翅膀開合動作 �PS:肋骨動作可以上youtuber,有許多線上資源
⠀⠀⠀⠀⠀⠀⠀⠀⠀⠀⠀⠀⠀⠀⠀⠀⠀⠀⠀⠀⠀⠀⠀⠀
❇️呼吸觀察重點:
1.3D 擴張 (3D Expansion) : 前側、後側、側向擴張、 帳篷狀擴張(劍突、肚臍、 肚臍下一掌幅)、肋骨的活動能力
2.胸腹活動比例 (Chest / Abdomen Ratio ) : 比例一比一、節律與順序
3.其他代償動作 (Other Compensatory Movement ) : 肋骨是否浮起、輔助肌群過度活化
⠀⠀⠀⠀⠀⠀⠀⠀⠀⠀⠀⠀⠀⠀⠀⠀⠀⠀⠀⠀⠀⠀⠀⠀
►呼吸是人類第一個發展的動作,小朋友出生後大概花三個月在學習呼吸,之後才開始移動四肢。
呼吸也是我們每天要做最大次數的可控制動作,人類從前每天大概一萬多次的呼吸,相當於每分鐘8-10次,現今的社會因為工業化時代、網路時代,科技漸漸取代大部分的勞力,久坐的動作模式,也間接導致現代人呼吸效率變差,現代人的呼吸大概每天是兩萬五~三萬次,相當於每分鐘12~20次的呼吸。
⠀⠀⠀⠀⠀⠀⠀⠀⠀⠀⠀⠀⠀⠀⠀⠀⠀⠀⠀⠀⠀⠀⠀⠀
⠀⠀⠀⠀⠀⠀⠀⠀⠀⠀⠀⠀⠀⠀⠀⠀⠀⠀⠀⠀⠀⠀⠀⠀
►呼吸有問題的人,通常脖子(頸部)、腰(下背)或四肢都會伴隨一些疼痛問題,當你嘗試許多方式都無法解開時,可以回頭看看是否可以執行完整全呼吸。
⠀⠀⠀⠀⠀⠀⠀⠀⠀⠀⠀⠀⠀⠀⠀⠀⠀⠀⠀⠀⠀⠀⠀⠀
►良好的呼吸模式幫助改善睡眠品質,迷走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的活化,可以幫助放鬆身體。
⠀⠀⠀⠀⠀⠀⠀⠀⠀⠀⠀⠀⠀⠀⠀⠀⠀⠀⠀⠀⠀⠀⠀⠀
►一般來說,左側肋骨上抬(心臟在左側),而右邊肋骨下壓(肝臟的位置),即使是左撇子,右側肩膀的問題也比較多,這點算是顛覆我原本的想像,我也會持續觀察實務上的情況。
⠀⠀⠀⠀⠀⠀⠀⠀⠀⠀⠀⠀⠀⠀⠀⠀⠀⠀⠀⠀⠀⠀⠀⠀
►腰大肌(Psoas)以及腰方肌(Quadratus)經常感覺緊繃,需要放鬆時,通常要考慮呼吸以及橫膈膜的問題。
⠀⠀⠀⠀⠀⠀⠀⠀⠀⠀⠀⠀⠀⠀⠀⠀⠀⠀⠀⠀⠀⠀⠀⠀
腰部的緊繃通常來自於腰椎伸肌(Erector spinae)或者胸腰筋膜(TLF),腰方肌是一條深層的骨盆穩定肌群,協助骨盆做出側傾以及旋轉的動作。
❇️所有的運動,只要夠狂熱,基本上都會產生問題。
⠀⠀⠀⠀⠀⠀⠀⠀⠀⠀⠀⠀⠀⠀⠀⠀⠀⠀⠀⠀⠀⠀⠀⠀
在這邊也做一個關於預防醫學的衛教:
物理治療師或者教練,可以當成三個月或半年固定檢查一次牙齒,針對“未來可能”會產生的某些問題,及早發現,也能及早治療,這就是「預防醫學」,台灣也許還要好幾年,才機會看到這樣的光景,不過走在前面的人,仍需要持續地邁進,有能力的人,也要擔當相對的社會責任。
⠀⠀⠀⠀⠀⠀⠀⠀⠀⠀⠀⠀⠀⠀⠀⠀⠀⠀⠀⠀⠀⠀⠀⠀
⠀⠀⠀⠀⠀⠀⠀⠀⠀⠀⠀⠀⠀⠀⠀⠀⠀⠀⠀⠀⠀⠀⠀⠀
最後,如果你看到了這裡,那表示你真的對呼吸非常有興趣呢!
Take home message:
⠀⠀⠀⠀⠀⠀⠀⠀⠀⠀⠀⠀⠀⠀⠀⠀⠀⠀⠀⠀⠀⠀⠀⠀
呼吸並非動作的萬靈丹,但它是各種動作的基礎。
如果呼吸是不正常的,那麼沒有動作是正常的了,有意識的感覺呼吸這件事,控制並且加以練習。
.
.
.
#人生 #階段 #課程筆記 #感觸 #攸關能力 #實務經驗
右後側肋骨痛 在 段宜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件小事正好說明台灣的媒體環境。
從ETtoday的報導出來之後,所有媒體的報導口徑一致,好像大家都在現場似的。
晚上從醫院回家後,就躺在床上冰敷,精神不好也沒有接電話。早上起來,發現大家自己編起故事;還是把這個意外說明一下好了。
昨天下午3點,我騎車在濟南路左轉過街時,被一輛直行機車撞上。對方機車左手剎車本來就故障,所以撞擊力道蠻大。
通知中正一分局交通隊員警到現場紀錄後,因為對方騎士要求就醫,警方召來救護車送台大醫院急診;我坐警車跟著到台大。
我在台大急診檢傷,發現右大腿大片擦傷、有腫塊,左後側腰背間疼痛;但看到台大急診塞爆病患,覺得自己還能忍受,就沒有掛號了。
雙方在急診室做過酒測,都沒有喝酒反應;然後簽了和解書,由我交付對方1萬元。
為什麼是1萬元?因為對方表示醫生交代他的手要休息三天,三天工資加上修車費用,大約就是這個數字。
對我來説,雖然覺得自己被撞,對方車速又快,而且剎車有問題,應該責任比較大;但自己警覺不夠也有責任。對方又是受雇於人,這個事件對他的影響肯定比我大。
我並沒有如媒體報導的「現場掏出1萬元」,那樣好像自知理虧,拿錢打發(而且最尷尬的是,身上錢不夠,帳戶又被林滄敏凍結,提款卡領不到錢,只好請助理送錢到台大急診處)。
我的心情是:連林滄敏這種人,我都不得不賠他1百萬了,又何必為了這1萬元去糾結?
2016大選開票日,我騎車被貨車撞了,雖然警方認定是對方的責任,對方也承認錯誤。但因為對方只是受雇的司機,雖然受傷的是我(而且這個傷糾纏了好久),但我也沒有追究了。
花1500修好我的機車,覺得腰背愈來愈痛,就騎車到仁愛醫院掛了急診。打了破傷風、大腿傷處上了藥,這次肋骨沒有斷,是肋間肌撕裂傷,領了止痛藥回家。
昨晚我沒接電話,唯一傳簡訊向我查證的媒體是民視。
令人玩味的是,這個報導一直到昨天19:19才出來,過程雖然講錯了;但為什麼連對方是五十多歲的楊姓騎士都知道?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210/1327596.htm
右後側肋骨痛 在 右胸肋骨已經痛兩個月了...............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類的拉傷,大多在側或偏後方。 ◎你是不是從另外一個星球來的?為什麼你是非對錯的標準可以跟我們地球差這麼多!? ξψζφδη ... ... <看更多>
右後側肋骨痛 在 驚!背痛不以為意,想不到竟是腎結石!健康2.0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