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協助一個學生研究工作的養成,倒是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龐雜的內容,在做分類時,是應該分的少些,還是分的多些。
舉個例子,一堆資訊要做分類,是要分成三大類這種數量少的,包含廣泛的;還是八大類,這種數量多,項下包含就會相對較少的。
若我在產業界與學校寫經濟學的論文時,被要求的會希望少。分類很少超過四類,大多都是三。主要的原因是可記憶性,與他人的溝通要易懂好記。以記憶的規律來說,三是個好記的量,而在分類上,以三類來分往往會分的更加直覺,再多,就需要稍為想一下,需要編個口訣幫助記憶了。
像是“產銷人發財”,這管理上的五大面向,口訣很好記、很生動,把“生產”、“銷售”、“人事”、“研發”與“財務”給編了進去。但要直接記上面五項,就不太好記了。
所以,在產業界工作時,能節縮項目,而將分類概念易懂淺顯是件重要的事,分類項目多,表面上看起來很專業、很認真,但不易記住,分類的直覺性相對差。
但在“研究單位”時,則傾向多項分類的概念,能分八類,就分八類,分到十二類,也行。這使我剛在台經院工作時,一開始很不適應。
所以,有個同事先進跟我說:“你要把研究報告寫成頁數厚到可以當枕頭的程度!”“你就是在寫一本枕頭!”
這話倒是點醒了我,因為在“研究單位”求量不求精。一般民眾的觀念,一份五百頁的報告,與一份十五頁的報告,當然五百頁的比較認真,有在做事。反正,都看不懂呀!
所以,寫起東西來分類愈多,感覺起來愈是豐富、有內容、有深度。
兩者的差異,說穿了也只是在“實用”與“感覺”上,分類項目少的重“實用”,而項目多的則重“感覺”。
但能力的養成上,我會建議習慣數量少的分類法,在大項分類下,再分小項,成為龐大的樹狀圖會是好的自我訓練修養。一方面,會使每個層級項目少,直覺理解度高,也會使整體的架構更加的穩固、完整。
例如那“產銷人發財”吧!仔細看看,“產銷發”這三件事,都是立基在商品或勞務上的行為,所以可以併成一大類下的三小類,就把“產銷人發財”,簡化成“人財貨”三大類。
如此,在分類的直覺性上較高,“人”身上有“錢”就能買“貨”,在有了“貨”這個索引後,要勾出“產”、“銷”、“發”也容易,貨得生“產”,生產後需要“銷”售,未來的貨需要再研“發”。
因為我的工作大部份時間都是向“不懂而想要懂的人”在說明、教學、訓練,所以“易懂好記”會是第一要務,儘可能的符合直覺與人腦記憶的限制,會令說的東西更容易被人群所接受。
有些感想,隨意說說,也倒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80615TVBS 企業調薪模式改變 獎金取代齊頭式加薪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PIIHru9pShw 主計處公布實質總薪資新台幣5萬5556元創下歷年新高,不過實質經常性薪資仍然只有3萬8000多元,不及2001年的水準。主計處則表示因為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增加了,加上企業...
台經院工作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下午,特別約了即將離職的國際處助理研究員馬騰 (Martin Alexanger Bradfort)見面。他從小在美國田納西長大,大學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語文系,後讀了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就來台經院工作。最近被外交部網羅,要轉換跑道。他之前參加本院 APEC 糧損會議,表現優異,農委會也來文要我們嘉獎表揚。 今天見面就是特別謝謝他在台經院的工作,也希望大家未來保持聯絡。
台經院工作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之後到台大經濟系,參加研究生事務委員會舉辦的指導教授說明會,每位老師有約10分鐘分享教學與研究。我很注重這個活動,每年都會到。幾層任務:這些學生其實就是學弟妹給他們鼓勵、鼓勵他們來修我的課、鼓勵他們來當我的指導學生、鼓勵他們畢業後來台經院工作。
台經院工作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80615TVBS 企業調薪模式改變 獎金取代齊頭式加薪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PIIHru9pShw
主計處公布實質總薪資新台幣5萬5556元創下歷年新高,不過實質經常性薪資仍然只有3萬8000多元,不及2001年的水準。主計處則表示因為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增加了,加上企業調薪模式改變,比起齊頭式加薪,更傾向發放個人績效獎金。而為了改善低薪問題,基本工資是否要再調升,勞動部將在8月中旬前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再做討論。
記者 呂蓓君 / 攝影 葉俊宏 報導2018/06/15 22:51……↓
保險業務員謝茂傑:「推薦你一個我們新的險種,它是針對你保單裡面,比較缺少的地方去做加強。」
仔細地和客戶介紹保單內容,他是保險業務員,已經入行近2年,當完兵第一份工作就決定挑戰自己。
保險業務員謝茂傑:「自己個性是還蠻外向,就蠻喜歡做接觸人的工作,不喜歡坐在辦公室工作,第二個是我覺得業務工作它的薪資上限是沒有上限的工作。」
雖然薪水比一般新鮮人還要高,但必須要忍受一開始只領底薪、以及開發陌生客戶的陣痛期。
保險業務員謝茂傑:「2成是底薪、8成是才是奬金的收入,就是每天要設定自己的目標,就是像我可能每個月都設定自己要做到什麼樣的目標。」
不只是保險業,同樣是低底薪高獎金制度的還有房仲業。
房仲:「這個房子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主建物的部分有133.84坪。」
擁有多年經驗的房仲,每一次面對客人,從帶看到後面的程序都不馬虎,因為每一組客人都是潛在買家。為了找到更多適合的人才加入產業,房仲業者大舉徵才,打出新人保障薪資5萬元,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加入。
房仲人力資源執行協理張旭:「新進同仁他過去他整個作業的成績,我們平均下來的話他可以拿到大概是5萬這樣平均的薪資,與其這樣我們就用保障薪的概念來給我們新進的同仁。」
除了依靠公司品牌,也有不少房仲靠著替自己建立知名度,在市場上增加競爭力。一早幫忙處理客戶需求,另一邊則是打開租屋網頁,緊盯有沒有適合物件。像是已經入行8年的房仲陳泰源對工作仍然保持著很大的熱情,不過房仲的薪水是靠業績而來,要怎麼度過淡季?
房仲陳泰源:「主要的成交量是聚焦在低單價低總價,譬如說老舊公寓或者是小套房,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度小月。」
而其實除了領固定薪水上班族、以及靠獎金或抽成的業務性質工作,一般人的薪水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轉變。
記者呂蓓君:「主計處公布1到4月薪資大調查的結果,國人的實質總薪資來到5萬5000多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是經常性薪資仍然具只有3萬8000多元,為什麼有這樣的差距,其實官員也做出了回應,他說近年來的這個薪資調整有兩大趨勢,第一個部分從全面加薪變成論功行賞式的個人加薪,第二個則是企業更傾向於使用奬金的方式來取代全面調薪。」
根據人力銀行所做的調查,2018年大約有4成企業會加薪,調薪方式以多功多酬的「績效調薪」為主63.9%,齊頭式加薪只占15.8%。
人力銀行發言人楊宗斌:「整體來看以年薪的角度的話,可能總薪資有增加,但實際上整體整年來看的話,他的年終奬金或者是未來提撥的退休金,其實沒有明顯的跟著增加。」
非經常性薪資在薪水中的占比也愈來愈大,從2009年的15.5%,2015年突破2成,2016年則是19.6%,非經常性薪資的增加背後又代表什麼意義?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很多企業經營並不是那麼的穩定,所以他在經常性薪資的比重,就沒有像以前這麼的高,加上這2年因為國際經濟情勢變好,很多公司這2年的經營績效也比較好,所以在員工的奬金發放上面也比以往要多。」
企業可以依照員工表現彈性調整薪資水平,未來這樣的給新趨勢恐怕也會愈來愈普及。
新聞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939106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8/06/180615tv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