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月兩次大停電 美國商會發布《2021台灣白皮書》:需加倍提升燃氣與再生能源發展!(06/16/2021 蘋果日報)
(陳培煌/台北報導)台灣今年5月在一周內連續發生兩次停電,加上Covid-19疫情爆發社區感染後,在家工作模式劇增導致用電量吃緊。台灣美國商會今(16日)舉行線上記者會發布《2021台灣白皮書》,內容提到近期遠距工作增加、缺水造成的水力發電供給不足與提前到來的炎熱天氣,造成短暫供電問題,再次凸顯台灣長期能源自給議題;商會建議台灣政府需加倍努力提升新的燃氣、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發展。
台灣美國商會成立1951年,目前有超過1000位個人會員代表過500家企業,在促進美台交流扮演鍵色,每年出版《台灣白皮書》迄今已邁入第25年。
台灣政府需加倍努力提升新的燃氣、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發展。透過簡化申請與認證流程和 推動新的能源政策,以促進電網規模能源儲存技術與電力市場自由化,將有助於達成目標。此外,政府應強化電力的彈性調度與分配系統,以避免產業中斷或駭客攻擊。
白皮書指出,為實現政府減碳及穩定發電的目標,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是必須的。今年決標的興達及台中電廠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興建工程是重要的進程,儘管此重大工程仍面臨許多挑戰。若台灣要從此項投資中獲得最大效益,就必須確保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基礎設施可滿足容量需求及調節能力。
白皮書指出,這方面的進展在去年卻因環評許可證的延誤和因預算不足需進行多次投標而明顯落後。對於公、私部門而言,未來兩年內大幅增加液化天然氣的項目十分重要。再生能源的進展相對順利,許多大型風電和太陽能計畫陸續啟動,政府也往創造具競爭力市場的目標邁進。然後政府並未達成去年新增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儘管有大量未利用的土地和適合的閒置空間,尤其是在台灣南部,陸上太陽能擴張速度緩慢的原因之一是一系列複雜的監管和政治障礙。
商會指出,台灣政府正朝著正確的能源轉型方向邁進,並期待與能源局持續密切合作,以加快過渡期的步伐,在2025年前減少煤炭與核能的使用情況下,同時保持電網的穩定性和具競爭力的價格,有必要允許更多的民營電廠 進入台灣電力市場, 以促進競爭並加速開發更多的發電量,最重要的是要在允許市場力量推動額外能力的開發與鼓勵新技術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同時確保市場提供能夠滿足台灣能源需求的政策。台灣政府還需要進行核電廠的退役,並確定台灣核廢料有最佳存儲位置和處理途徑。
商會說,認知到台灣當前目標是205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到2005年的50%。許多鄰近國家所設定的減碳目標更為積極,在2050年或2060年前就希望達到淨零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台灣在全球零碳排活動中處於有利地位,且台灣的經驗、創新、研發和專業知識,可以成為全球效仿的榜樣。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10623/IRIBKZ6GQVESLALAKQQHGDC6BU
♡
台灣 天然氣 進口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論
三接若霸王硬上弓,四接五接將後患無窮
雲林麥寮傳出台塑集團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一度被視為「麥寮救藻礁」策略。府院立即澄清,麥寮並非中油「三接」的備案,並列舉「距離太遠」等四大理由。蔡政府否定麥寮作為備案,似乎打算對大潭藻礁以硬碰硬,強槓公投。問題是,政府若要以不惜一戰的方式處理「三接」,未來基隆的「四接」、台中的「五接」將如何面對當地民意和環評,恐更棘手。
為達到二○二五年天然氣發電量占五成的目標,蔡政府要在全台興建那麼多天然氣接收站,讓人吃驚。試想,建一座「三接」都如此波折不定,還背負破壞藻礁罪名;未來將建在基隆協和電廠旁的「四接」,同樣有破壞北海岸珊瑚礁生態的問題,難道不會引發民眾疑慮嗎?別的不說,麥寮建天然氣接收站的消息一曝光,當地居民已開始反彈;三接若霸王硬上弓,未來四接、五接必定後患無窮。
不可諱言,相對於燃煤,天然氣確實是更乾淨的能源。根據研究,同樣燃燒百萬BTU的熱量,燃氣所排放的碳,僅為燃煤的四成五到五成五。這點,也是許多國家近年紛紛將燃煤改為燃氣的主因,目的就是為了改善空汙及降低碳排。但這次「三接」引發反彈,卻反映了民間和政府關注環保的深度差異:政府只想著簡單的政策減碳,而民間卻更在意藻礁生態的永續。兩相比較,民間護藻礁除了更帶感情,也具有環保厚度;政府則利用八名學界環委拒絕為此案背書的縫隙,動用官派代表強行通過三接環評。政府擺明了不顧惜藻礁,也才有今天民眾護藻礁公投的熱烈連署。
用減碳當成毀藻礁的藉口,當然不具說服力;何況,政府並不是別無選擇。再說,為了增加燃氣發電,要在全台四處大建接收站,而不利用既有的海底管線,也讓外界感到百般不解。從國家總體發展的角度看,「安全」有三種:一是戰略安全,二是供給安全,三是環境安全。天然氣的「減碳」優點,或者符合「環境安全」要件,但在戰略和供給上,則存在嚴重疑慮。
從戰略安全看,我國天然氣幾完全仰賴進口,運氣的船隻只要在海上遭遇封鎖,電力供應立刻會出問題。以兩岸關係惡化的程度,不需等到對岸開啟戰端摧毀我國氣槽,只要出動機艦干擾周遭海域通航,氣電廠就會斷炊。從供給安全看,目前台灣天然氣儲槽容量是十五天,安全儲量僅七天;如此脆弱的條件,卻要占到五十%的發電比重,豈非使自己曝於險境?
除了安全因素,還必須考慮的,是天然氣價格節節上漲的問題。以日本為例,在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關閉核電廠,並大量採用天然氣發電,使得貿易支出大增,次年竟出現了七萬億日元的貿易逆差,成了經濟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儘管民間反核的聲浪依然高漲,日本在二○一八年重新啟用了五座核電廠,希望降低一成的天然氣進口量,進而減少貿易赤字。在OECD卅多國中,燃氣發電比重高於四成的僅有六國,且其中荷蘭、英國、墨西哥等國都有自產天然氣。台灣高度仰賴進口天然氣,卻訂出五成的燃氣發電比重,從任何角度看,都是容易受制於人的缺陷。
從藻礁公投議題反思三接,政府用粗暴的手段通過環評,用強硬的手段對付環團,其背後更可議的問題,就是能源轉型政策的草率與不合理。失控的核能當然是可怕的災害,但失控的能源政策和失控的公共工程,可能帶來的禍害一樣可怕。三接若處理不好,四接五接難有寧日。
台灣 天然氣 進口量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爭議中心的 #大潭藻礁 ,爲何與台灣 #能源政策 牽扯不斷?】https://bit.ly/387LYq0
計劃中將興建於 #桃園 大潭海岸 #藻礁 的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 #觀塘三接),與台灣能源轉型息息相關。這次藻礁公投燃起的公眾討論,也扯上 #核能議題 等能源政策爭議……
1980 年後,台灣政府的能源政策立場在 #反核 與 #擁核 之間來回擺盪;原計劃興建的 #核四廠 ,也在立法院中不斷凍結、恢復。
2000 年,標舉「反核」的 #陳水扁 上任,拋出用 #桃園大潭發電廠 作為「核四替代方案」,但計劃卻因經營權無法達成共識而停工。2014年,#馬英九 政府為了「穩健減核」,計畫擴充大潭電廠機組、提高天然氣進口量,重新於2015年核定了三接計畫。
2016 年 #蔡英文 政府上台後,則提出「2025 非核家園」的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將燃氣發電的比例從目前 36% 提高至 50%。本次爭議中心的觀塘三接計畫,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發酵至今,藻醮公投已不只是能源議題,更牽涉到藍綠對決、「中國因素」。端傳媒帶你爬梳各方論述,解析藻礁爭議:https://bit.ly/387LYq0
圖:端傳媒設計組
#相關閱讀
趙家緯:台灣粉紅風暴、藻礁公投,為何專業決策沒在專業機制中解決?👉 https://bit.ly/3balXbB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環境保護 #台灣公投 #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