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張兄與我同為中國台灣人 」,希望內心別太脆弱( 小草西)
#張晨光 #黃安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京城四少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知道這個女星的,我恭喜你們經歷過台灣戲劇的黃金年代。
那個不輸給香港、美國的年代
她叫做葉童,是活躍相當久也相當有實力的演技派女星。
她在1982年出道,當年就以第一部電影作品《烈火青春》得到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當年的她不過20歲。
而在啟蒙導演梁普智的教導下,響雷劈開天靈蓋、打通任督二脈的葉童,更是在隔年就直接拿下金像獎的女主角(作品 : 《表錯七日情》),這不過是21歲的她所拍攝的第五部電影作品而已。
是湊巧嗎?
她在隔年,再度入圍最佳女主角,而且六年後入圍最佳女配角;八年後更直接同時入圍最佳女配角,再次奪下最佳女主角。
-------------------
她在兩岸三地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是《新白娘子傳奇》,這套至今連主題曲都不時有人翻唱的火紅連續劇中,有我認為古裝妖精女鬼第一神的女星趙雅姿(後來劉亦菲的小龍女扮相,頂多能跟上她而已);還有後人只能模仿,但難以超越的法海(乾德門飾演)。
而葉童呢?
在裡面扮演白素貞的丈夫--許仙。
有觀念的人可能會想 : 那是個男生耶?
沒錯。葉童在裡面是扮演男生。
葉童扮演男生,在台灣不是新聞。
她在台灣的第一部連續劇是《碧海情天》,也就是我這篇貼文上的這張照片。
這裡面,她像早乙女亂馬一樣變男變女的穿插劇情中,不管是男是女扮相都好得驚人。
這是她在台灣第一部連續劇,卻不是她第一次女扮男裝;因為早在《碧海情天》前的電影《笑傲江湖》中她便飾演令狐沖(許冠傑)師妹岳靈珊,在片中葉童就以男生扮相都出場了。
(《笑傲江湖》是1988年拍,89年底完成,1990年上映;《碧海情天》則是1990年拍,1991年開始播)
而《笑傲江湖》中的男生扮相讓製作人楊佩佩相當滿意,所以(大學在香港念過的)楊佩佩便從香港找來了葉童擔任女主角,而且以男裝亮相。
當年,也是港台合作相當緊密的黃金年代;兩邊的藝人都常往對面去,也才有了我們輸出的歌手、演員,以及香港來的四大天王、潘迎紫、劉雪華、葉童、劉松仁、苗僑偉等。
而《碧海情天》在台灣開出紅盤(李宗盛的《凡人歌》至今傳唱),讓葉童直接在已經火熱的台灣影劇圈中殺出一條血路。
緊接後面的《新白娘子傳奇》更是讓她在兩岸三地炸了鍋,之後在兩年內更同時間拍了4個連續劇與16部電影--(1991年《跛豪》入圍最佳女配角,《婚姻勿語》直接拿下最佳女主角)--不管是產量或實力都強的沒話說。
而《新白娘子傳奇》之後便是另一個炸鍋神作《倚天屠龍記》,這是金庸宣稱改編的最好的連續劇;葉童延續著白蛇傳裡的許仙,繼續在裡面也有男裝女裝的扮相。
而且,因為一人分飾兩角(殷素素、趙敏)的她演技真的精湛,竟也被金鐘獎提名為最佳女主角。
我覺得其中有趣的是,她在連續三部連續劇中都有男生扮相,這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女扮男裝一般來說很有難度。
找個太漂亮的來扮演,一般沒有說服力。
例如《碧海情天》裡面的張玉嬿也扮過男裝,真的普普通通;這說明男裝也不是人人都能駕馭,更不是漂亮就好。
那要找個本來就像男生的女生來扮男生,那根本也就不用扮了啊......
------------------------
《碧海情天》這套連續劇,其實在優吐上面已經有了一陣子。
保證正版,因為是由中視自己上傳的。(這其實很聰明,因為反正中國那邊也有很多盜版了,台灣也有管道能看;與其抓或人家不想買光碟版,不如自己開一個優吐頻道,自己還能多少賺一點點閱率收入)
而我也就是昨天把整套看完的。
看完之後,我只能說當年的劇本跟演技,都不是現在戲劇可以比擬的。
現在的戲劇,男女主角英俊漂亮就好,而演起戲來呢...........只要英俊漂亮就好。
反正他們就是臉癱的講完台詞,外型完整姣好就行;大家一樣看的不要不要的。
而當年的演員們,無一不是表情、台詞、對話清晰度、肢體語言全部都到位的。看著他們嘻笑怒罵、蹦蹦跳跳、哭泣大喊,都會覺得毫不違和。
同樣是嘻笑怒罵、嬌羞怯懦,現在演員看起來都很假。
同樣蹦蹦跳跳,現在的看起來很傻(所以一般不會看到演員蹦跳)。
同樣哭泣大喊,現在演員就是臉癱瘓的流眼淚就搞定。
而現在的演員甚至連放狠話,都是臉癱瘓或是故作高傲的皺眉的唸完台詞就了事(從台灣霹靂火大量生產壞人之後,就大抵如此)
說到頭,其癥結在於以前有演員訓練班,訓練出來的都是有品質的;就算為了票房找偶像,又或是當紅的沒空,找人來頂,也都是有品質的人選。(例如,像電影的《笑傲江湖》本來是張曼玉,後來讓葉童頂上;本來的任盈盈是葉蒨文,後來是張敏頂上.....)
但從2000年前後,很多當紅偶像被找到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聲量高,反正沒演技;沒表情、臉癱、台詞講不清楚也無所謂,只要大家看到偶像上鏡頭就高潮了。
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大約三十歲的朋友,回去看舊的偶像劇(例如那個跳舞打架的....),會覺得很尷尬的原因;因為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真的不是我以古非今,而是我說出了為何現在的人都覺得老片好看(2000年之前的電視劇與電影)的癥結;所以為何電視台老播老片、大家記得最牢的也是老片。
不信的人,真的耐下心來看看老連續劇,看個完整三集就能知道。
而在看完《碧海情天》之後,讓我開始對老連續劇有了信心,這讓我會想繼續往下追看看《京城四少》或是《賽金花》、《包青天》之類的電視台上傳戲劇。
-----------------------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因為主角跟老演員(張冰玉的滅絕師太之類的)飾演的配角太強大,所以臨時演員就真的台詞生硬到讓人很出戲;但這是相對應的。
太強的主角就會讓臨演顯得格格不入,因為技術有落差;而現在的連續劇,反正連男女主角都臉癱了,臨演只要能好好念完,大家也就不覺得突兀了。
-------------------
最後談一下《碧海情天》。
雖然好看,但有點虎頭蛇尾;中間的編排也不夠緊密;基本上就是幾個元素來回的套用。
男主角失蹤、女主角失蹤、男主角疑似死亡、女主角疑似死亡、配角疑似死亡..........
女主角闖禍、女主角老爸大怒、男主角被抓、女主角任性要爸爸去救、爸爸不聽就找奶奶求救、爸爸被罵之後去救..........
每到緊要關頭,男主角對女主角大吼(或倒過來)然後雙方就誤會了......男二(沈孟生)就出來跟女主角變得親密一點;然後男女主角講開後,繼續親密............之後又因為某事件大吼鬧翻.......的周而復始。
#就這樣弄了53集
反而是最後一集,趕急著把劇情終結,很多地方都沒有交代,讓人覺得虎頭蛇尾了點。
但我想畢竟後面的《新白娘子傳奇》、《倚天屠龍記》又或是《帝女花》之類的作品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原著可以參考改寫,所以劇情上豐富一點是正常的。
但《碧海情天》是編劇無中生有的,要湊足53集劇情本來就很難扎實的不重複;但光是以一班子的硬底子演員來詮釋,其實也具有相當水準了。
總之,我是推薦的。
若是有點年紀,可以看來回味;若是當時還沒出生,沒有躬逢其盛的讀者,真的也很推薦去看看。
反正不花錢,也可以看看現在很多檯面上的大師級演員,當年有多年輕,多鎮得住場面。
.
.
.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比較起來都是重傷害
#當年台港影劇真的輝煌無比
#但是已成追憶
#不說香港已經不再
#兩岸三地的演藝生態也逝者如斯了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台灣 京城四少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昨天晚上結束了,本來想讓子彈飛一會兒再來談,但這部劇被炒起來之後,看著各種貼文下的各種留言,讓我覺得某些留言只剩下"言論自由"這一項可以尊重了。(畢竟一個什麼都能扯上政黨攻擊的網路留言民情,實在有點病態)
掃墓回家的我雖然已經累翻在沙發上,卻又神差鬼使的醒來把最後兩集跟完,然後一路看幕後花絮到十二點。
#看完後也是覺得有始有終啦。
--------------------
在看完前四五集時,我就能感受到這個編劇(呂蒔媛)的野心。
有一陣子我比較有空看日劇,倒不是因為我瘋狂的熱愛那些日星,而是我覺得在競爭相對大的日本,編劇的功力實在很強大。
一般台灣比較常見的日劇就長度來說大概就是三大類,篇幅很長的晨間劇、大製作大牌雲集的大河劇,還有主題性較強的連續劇。
晨間劇通常篇幅很長,幾十集是不在話下;大河劇都在40~50集之間;最後比較常見的連續劇則是10集左右就演完了。
我總認為寫劇本就是寫作的延長。寫得多不厲害,厲害的是可以在一個固定篇幅內把故事說完說好,且完整交代所有人的始末,還要同時兼具對白的深度。
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主線與支線劇情,並且在交叉敘述中讓觀眾了解每個角色的性格,遇到的困難,內心的掙扎,以及他如何克服(或沉淪)。
這是我佩服日劇製作單位的地方,他們很擅長把故事做出良好的控制,不管是職人劇、偵探劇、情愛劇,或是單元劇都能盡量在十集內把故事說完;但也不是每部在台播放的都讓我感到滿意的。(還是有那種很喜歡裡面的明星,但看兩集就放棄的)
而台灣在幾個擺盪後,也慢慢開始朝這個方面努力了。
看了幾十年電視,看過以前小時候的五十幾集(《京城四少》、《碧海情天》,《庭院深深》大約四十集),也看過集數不等的花系列;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也就是賈靜雯的《飛龍在天》)台灣電視劇開始從一次一集一小時,轉變成一個半、兩個小時;然後又從一到五播放,變成天天來。
從此之後,一開始了本土劇的大時代。那動輒兩百集的演法,粗製濫造的內容跟莫名其妙的劇情(當年韓瑜離開鄉土劇嗆的那句"劇情又髒又變態",可以做一個扼要的註腳),要是命不夠長還看不完;但還好《飛龍在天》時我已經不看連續劇了(我最後一次看完電視上的劇,好像是張晨光、張玉嬿的《乞丐郎君千金女》,講薛仁貴的故事)。
中間這段期間,我除了中國戲劇崛起時的幾部歷史大劇外,本土什麼連續劇幾乎都沒看;再來就接上了幾部日劇(並回頭翻了那些非常有歷史地位的日劇神片,例如《東京愛情故事》,我好像沒跟大家聊過這套劇,想聊嗎?)
------------------------
直到近年,我開始留意公視的戲劇,挑著看了幾部後,也開始覺得不枝不蔓也是我寧願花一些時間好好看看公視製作的影集的一個主要原因。
因為我認為戲劇的長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內容是否足以能撐起這個長度。以前的片長,還能看得大家欲罷不能的主因就是內容夠好,而內容空浮的片,你連90分鐘的電影長度都撐不下去。
而說回《我們與惡的距離》,我會認為這是一個以十集的篇幅來說在開始與收官的部分都做得挺不錯的戲劇;而編劇厲害的地方在於她在劇中同時包含許多議題,而也在最後把每一個角色都基本交代完了。(雖然不能說每個都很完滿,但人世間也都是如此,沒有永遠美滿的全面向)
如果要略數這套劇牽涉的話題,就我留心(也覺得夠篇幅的)至少就有:
1、死刑犯的人權議題
2、死刑犯家屬受到的歧視與霸凌問題
3、(所有)犯罪者的家屬也需要心理重建並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權利
4、受害者家屬面臨的後續困難(傷痛撫平、復健與後續就業學業等協助)
5、無差別犯罪跟反社會心理的認識與認知是否充足
6、新聞媒體的自制與內容
7、社群軟體使用者在發言上的尺度與過當(也是另一種霸凌)
8、把工作帶回家所引發的家庭問題與人際關係障礙
9、我們對人權律師(尤其是為各種刑案嫌疑人的那種)的理解跟誤解
10、人權、公訴律師面臨的壓力、障礙、不被體諒與困難。
11、我們對精神障礙者的理解不足與充足的誤解
12、社會動盪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人心不安,而導致不婚不生的人 (頂客族) 增加
13、社工面臨的困境(資源少、時間少、人少,但是案件多)
14、台灣人對媒體、資訊、網路正義的一窩蜂
15、媒體對媒體權力的濫用,群眾對言論權利的濫用
這幾個題目,對我來說都是一則貼文(大概就是三四千字的那種),但鑒於《血觀音》影評讓大家看得很累,我也寫很累的,所以以後看看有沒有機會慢慢講述了。
--------------------------------
但另一件可以統合式講述的是,這套劇的編劇不只是同時把很多議題一起講述,更是能夠讓裡面的對白深度化,然後能打破正邪對錯的界線。
要同時把不同議題冶於一爐,很難。那必須知道的多、想到的多,能完整表述的更多,才有機會辦到。
而要同時在讓對白深度化,更難。因為那要有深刻的體會,然後還有撰寫格言的能力,才能把一句符合當下劇情、情緒的話語,化為簡短卻很鏗鏘有力的台詞。(在電影裡我首推王家衛;在戲劇上,當年的《一把青》也是箇中的佼佼者。)
但難上加難的是,打破正邪與對錯的藩籬。----未完待續
.
.
.
.
====
#一部劇能同時探討許多問題根本健達出奇蛋
#台灣社會的問題其實真的很多
#台灣戲劇的品質也正在提升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