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真相的台灣史
清大 彭明輝
在國民黨的遮掩與扭曲下,我那一個世代的「台灣人」很難了解真正的台灣史;後來,在綠營各路人馬的遮掩與扭曲下,野百合和太陽花世代很難了解另一面的台灣史。
當我看到年輕一代對日據時期的瘋狂愛好時,心裡很悲哀:台灣人似乎永遠脫離不了「認賊作父」的史觀,永遠被愚弄,永遠感謝、崇拜剝削我們的「賊」。
當媒體與大學教授紛紛成為政黨的爪牙時,台灣人永遠只有知的權利,而沒有知的機會。
"別把日據時期浪漫化"
年輕一代紛紛想要了解被國民黨遮掩掉的歷史,而瘋狂地迷戀跟日據時代有關的故事。在海角七號等一系列「懷日」電影裡,台灣人跟日本人只剩浪漫或淒美的情感,而徹底忘記慰安婦的故事,也忘記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
但是,容我跟你講幾個很簡短的小故事。我媽在日據時代拿到新竹州(桃竹苗)國小畢業考第一名,而成為新竹州畢業生領證代表,日本人群起抗議——台灣人不是「二等國民」,而是「被殖民者」,所以不可以當日本國小畢業生的「領證代表」。
日治時代台灣的治安很好,是的。但是這故事沒講另一半。我爸在日據時代當學徒,因送貨而返店時間較晚,在街上被日本警察毫無理由地懷疑是賊,就被逮進警察局,毒打一頓到皮綻肉開,然後才開始問話,並打電話到店裡求證——台灣人是沒有基本人權的「被殖民者」。
請你記得這些事實,然後再去看看近年流行的「瘋日據」電影,看看他們多麼歪曲史實,多麼地認賊作父。我沒有要鼓勵仇日,我只希望台灣人可以客觀而完整地面對台灣的歷史。
"被浪漫化的日據史"
我很早以前就聽過社會學界與人類學界的說法:日本人比國民黨更認真地建設台灣,日據時代的台灣遠比中國更進步,日據時代的台灣有很多項目甚至比日本本國更進步。我不否認這些事件,但是很難認同這個「史觀」。
日據時代的台灣是全球熱帶流行病學最出色的地方,或許是事實,但是動機呢?我相信是因為日本處心積慮地要進犯中南半島,因此他需要研究熱帶流行病學,而「熱帶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當然不適合設在酷冷或溫帶的北海道與東京。
日據時代台灣有好幾個城市的都計規劃水準遠超過日本本土(譬如台中市)。或許這也是事實,但是原因呢?盡管日本政府從明治維新就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學術、技術與制度,但是日本民間的既得勢力一直都排斥自行流洋的學生(政府派出國考察者例外),因此很多留歐的建築師與都市規劃專家在日本本國被排擠或找不到發揮機會,只好到台灣來發揮,不是因為「愛台灣」。
"日本積極地建設台灣的農業、礦業與經濟"
是的,但是你聽說過這個俗諺嗎:「第一憨(傻),種甘蔗去給會社(株式會社)磅。」——國民黨以「肥料換穀」、「青果合作社」等手段剝削農村應得的經濟回報,其手段與日本如出一轍,甚至可以說是「以日為師」。
日本建設台灣,是把台灣當標準的殖民地去建設,目的不是「平等對待台灣人」,而是把台灣當作「香蕉共和國」一樣地供養日本,支持日本去侵略中國與東南亞——台灣是日本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我爸媽都對「外省人」心結甚深,也都常講日語,但是他們從來不曾說「日據時代我很幸福」,更從沒跟我說過「我是日本人」。我媽倒是跟我講過:她跟日據時代的老師通信(用日文),老師很得意地拿給他身邊的日本人看,並說:「你看,這是我在台灣教出來的學生。」
上面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在日本人的心裡,台灣人就不是日本人!
「日本人李登輝」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念頭。台灣人是不可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的,所以不可能有「日本人李登輝」,「日本人李登輝」只存在於幻想或妄想的世界,而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所以光復之初才會有全省同胞歡天喜地地到碼頭迎接國軍這樣的事。
" 誰在殘害當今的年輕人?"
我爸討厭外省人,因為他在法院工作的數十年內老是受到外省同事的欺負。不過,他一輩子銘記在心並每年去探候的恩人也是外省人。我外祖父原本富甲一方,卻因三七五減租而家道中落,所以我媽討厭外省人,但她也沒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外省人中有好人,新竹中學校長辛志平就是全新竹人敬重至今的外省人。反過來說,本省人中有漢奸與台奸,他們危害台灣之慘烈,猶遠遠超過外省人。
我爸媽曾告訴我們,今天台灣最著名的十大本省家族有哪些人是日據時代當漢奸,而得到日本政府經商的特許權,從而發跡致富;又有哪些家族在蔣氏王朝裡利用特許權來擴張財富。
外省權貴令人不恥與厭惡,「本省」權貴又好到哪裡?解嚴之後「專業退位」與「黑金政治」傳聞甚囂塵上,使得黑道勢力大舉進入農會、漁會、地方議會與國會,其危害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之深,至今猶深入骨髓而難以治療。
陳水扁當權期間,各種綠營的新舊權貴以「小蝦米吃大鯨魚」之姿侵佔公股銀行,趁著WTO逼迫台灣,「公營事業私有化」的過程「賤賣國產」,以及通過「股票分紅費用化」和「內線交易」的模式,進一步癱瘓台灣產業界「優勝劣敗,多元競爭」的市場機制。這些作為不但是貪污,甚至更扭曲了台灣的產業發展路徑,毒害台灣的產業體質,導致今天台灣經濟疲軟無力,全台灣人看不到未來。其為害,遠遠超過蔣氏王朝。
自從解嚴以來,綠營奸商、權貴與政治人物相互勾搭成一個權勢龐大的集團,集媒體、金融、房地產、新興科技產業於一爐,以媒體的扭曲報導、名嘴的巧辯歪曲和網軍的力量愚弄選民和無知的大學教授(包括很多形象良好的綠營教授),以便從房地產、金融、行政院國發基金的補助、扭曲的產業政策等各種手段,侵佔國產,榨乾政府的錢,更無法無天地炒作房地產。
平心而論,蔣氏王朝對台灣人的傷害是一時的,隨著他們的逝去而煙消雲散;解嚴以後綠營政治人物、教授、奸商、權貴對台灣的傷害,卻是與時俱增,禍害無窮。
今天台灣的非典就業已經高居就業者的7%,幾乎都集中在年輕人;此外,全台灣除極少數人之外都深受高房價之害。這兩條大罪,完全跟蔣氏王朝無關,全部是解嚴以後綠營政治人物與教授縱容(甚至勾結)奸商、權貴的結果。
可悲的是,許多年輕人卻誤把這些奸商、權貴、爛政治人物當作偶像,誤把殘害自己的賊人當恩人,這不也是另一種「認賊作父」?
"坦然面對自己的歷史"
柏林有猶太博物館,因為德國人願意面對醜陋的歷史;波蘭把最血腥的Auschwitz集中營改建成博物館,因為他們願意面對自己曾經既被納粹蹂躪又曾協助迫害猶太人的歷史。
人必須坦然面對自己過去所有的歷史,不被仇恨蒙蔽地面對過去所有的歷史。
然而,蔣氏王朝遮掩了一部分台灣的歷史,解嚴以後的綠營教授和媒體則以另一種手段扭曲、遮掩了台灣的另一部分歷史。
先是為了「去中國化」,而故意美化日據來醜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接著,年輕一代因為「去中國化」,竟然把一切「非中國」的東西都當作台灣史的珍貴過去,肆意美化而歪曲日據時代的事實。綠營老是把政治、文化與血統三個問題混為一談,搞到最後,年輕人根本就不認識真正的台灣和自己的血脈、文化。
絕大部分「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漢人和平埔族(原住民)的後代,我們不該否認自己血液中的漢人成分。「撿骨」的風俗反應的是(國民黨治台以前)台灣人都自認為故鄉在中國的事實(鍾理和就曾把大陸當「原鄉」),我們也無法否認我們使用漢文,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事實(而且漢文化確實是值得我們珍惜與傳承的可貴人類文化)。
我們不該美化國民黨治台史,我們可以在政治上主張台灣獨立,卻不該因而否認我們血液中和文化中的漢元素。
我們是不該否認日本建設台灣的事實,但同樣地也不該忘記我們是被當作殖民地的事實。
一味排中、反中與去中的結果,年輕人搞不清楚自己血液與文化中的漢元素,甚至還把日據時代美化、浪漫化。這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台灣史觀」?
"被埋葬掉的「後解嚴台灣史」"
綠營為了激勵年輕一代的仇中意識,來滿足自己對外省人的仇恨,或者作為選戰中廉價地賺取選票的噁心手段,不但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許多大學教授都被愚弄而不自知,甚至甘為犬馬供人役使。
解嚴後,綠營媒體變成「本土」政治人物鞏固政治勢力的關鍵工具,他們用扭曲的報導來跟本土政治人物交換炒地皮等牟取暴利的手段;當綠營官商勾結以侵吞公營銀行、賤買國產時,他們也以扭曲的報導、以偏概全的攻擊等手段,為本土政治人物的貪污腐敗遮掩,至於換取到的是什麼利益,一般人更加難以耳聞。
當年輕世代把綠營政治人物不分賢愚不肖地當英雄崇拜時,我很心痛;當綠營大學教授跟我說:「民進黨沒有黨產,所以不會貪污」時,我更為他們的幼稚感到痛心。
一位年輕人看完我寫的「了解時事與政治人物的幾個要領:一個教案」後,義憤填膺地寫信來譴責學術界沒有盡責協助台灣大眾釐清真實的台灣史,並且欣慰地寫下幾位「有良心」的「學者」,而我卻發現這份名單裡至少有一半是「深綠教授」——這些人觀點偏頗, 只會挖藍營的瘡疤,而不願意客觀地看見綠營的醜陋,因此只能阿為「教授」,而沒被稱為「學者」。
當媒體與大學教授偏頗到這種程度時,要期待綠營粉絲的年輕世代去了解台灣史,恐怕永不可能。而在綠營教授不顧一切地去中與排中之下,年輕世代難道真的要學「日本人李登輝」一樣地去歌頌日據時代?
'結語'
國民黨開始走入歷史,這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台灣人不去認識解嚴以來綠營政治人物、媒體、名嘴、教授、奸商、權貴如何相互勾結魚肉台灣人,則台灣將永遠走不出經濟與政治的黑暗期。
清大 彭明輝
台灣青果株式 會社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話說前頭 >
前天有一則新聞報導,《天下雜誌》調查的2019年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第一名的屏東縣長潘孟安,為了促銷屏東香蕉,24小時內閃電來回東京。然後,再回頭看看滿意度吊車尾的高雄落跑市長韓國瑜,整個慘不忍睹,令人想哭。選誰、如何投票,真的影響很大啊! 潘孟安東京當日來回促銷香蕉的拚勁,讓我想起台日百年羈絆中的「蕉往」情誼。趁此機會,把過往寫過的「台日百年的香蕉情誼」翻出,分享之!!除了抗中之外,其實新一關心研究的領域,真的非常寬廣啊!
【台日情誼中的香蕉味】
日本人酷愛香蕉,遠近馳名。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香蕉也算是南台灣的主要特產之一。於是,可以想見,台日情誼交往中,必定混雜著香蕉的味道。
據說,早在1902年伊始,便有人將台灣香蕉試銷日本。根據台灣香蕉大事年表紀載,基隆商人賴成發隨即與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都島金次郎合作,於1903正式將香蕉裝船輸日,讓香蕉正式在日本神戶上市。其實,若曾踏足日本九州門司港的台灣旅人,勢必會循著手中旅遊書指引,造訪港邊「香蕉人」的人形公仔。「香蕉人」公仔的故事,述說的即是早年千里迢迢搭船來日本的台蕉抵埠後,若蕉身早已熟透且不宜繼續踏上關門海峽,並往瀨戶內海長驅直入,直抵關西的神戶與大阪時,即會就地沿街叫賣販售,而成為門司港邊特殊的異國台蕉風情畫哩。
隨著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對台灣各種物產,包括「台灣三白」(白米、蔗糖跟樟腦丸)需求殷切,且由於白米跟蔗糖此些物資以南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高雄港的築港工程也就於1908年後逐步展開。至1924年,高雄與橫濱間的定期航線開通後,想見高雄港的主要輸出品香蕉,勢必也曾透由此航線,串起高雄港與橫濱港的「蕉往」情誼。
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拜倒台蕉風味下,日治時期的台蕉輸日量,屢攀新高。根據早年台灣省議會的黨外議員郭大砲—郭國基在1960年代初質詢時,曾提及日治時期台蕉輸日每年可高達360萬籠之譜,是1960年代初台蕉輸日數量的兩倍之多。
幸運的是,因戰事跌盪停擺的台蕉輸日,終在1963年時任首相的池田勇人把香蕉列入自由貿易的品項中時,久違的「台蕉輸日潮」,再次重現,並為當時的台灣貢獻年度總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鉅額外匯。隨之,橫濱港中那座別名「香蕉碼頭的」的「出田町碼頭」(Detamachi Pier)的闢建,正好也於1963年完全竣工。可以想見,恰巧趕上池田內閣開放台蕉進口的出田町碼頭,也應曾湧進許多來自南國台灣的香蕉,而再度拉起橫濱港與高雄港的「蕉往」情誼。
後來,隨著有「蕉神」稱號的吳振瑞接掌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台蕉在日本市場佔有率高達九成以上,台灣蕉農個個口袋「麥克,麥克」。當年的台蕉輸日傳奇,在高雄旗山寫下「茶店仔」(茶室)密度最高的奇蹟之外,也在高雄港留下一座為防輸日台蕉在日曬雨淋下品相難看,而索性在196-64年,由美援挹注八百萬元,在三號碼頭邊建造一棟二層樓的「香蕉棚」,以讓珍貴台蕉,有遮風避雨之所。
然好景不常,台蕉輸日在國民黨的政治惡搞下,在1969年3月上演了一齣以金盤金碗為名,行羅織政治罪名的把戲,把「蕉神」吳振瑞在一夜之間打成剝削蕉農的「蕉蟲」。此後,台蕉在日本市場的份額,亦就兵敗如山倒,拱手將日本市場讓給來自菲律賓的對手。
解嚴之後,隨著台灣農民運動風起雲湧,當時的農民運動領袖林豐喜所領導的「台灣農民聯盟權益促進會」,便根據避居日本的吳振瑞口述,整理出三個吳振瑞被國民黨政權惡搞的可能主因。首先,可能是蔣經想藉由惡搞掙取外匯第一名的香蕉,以奪回由蔣夫人派的徐柏園所掌控的外匯主導權外;另一個原因即是,蔣經國跟前紅人官僚李國鼎,為了力推將台蕉從竹籠改紙盒包裝,以讓可能由李國鼎胞弟所擔任經理的律頓公司承作紙盒生產之利益。
而第三個可能,即是時任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的吳振瑞,為了增加蕉農收入,到處奔走「產銷合一」,讓農民可以免除中間商人的剝削,直接輸日。儘管,「產銷合一」的理想未能達致,但吳振瑞依舊替蕉農爭取到「五五制」—即青果合作社與青果輸出公會各佔百分之五十的輸日比例。此舉,勢必讓吳振瑞得罪許多原本壟斷台蕉輸日的既得官商利益。
前一陣子,日本台裔蓮舫女士,在角逐日本民進黨黨魁之位時,其雙重國籍風波,再度引起台媒關注,不僅提及台蕉可謂是蓮舫家族的起家本業,而其祖母陳杏村,更曾擔任青果輸出同業公會的理事長一職。換言之,吳振瑞所得罪的即是蓮舫祖母曾經擔任理事長的「青果輸出同業公會」。當然,台灣人比較清楚的是,此一青果輸出公會,後來隨即為連戰親家陳查某所掌控。
隨著蔣政權惡整吳振瑞之後,昂貴的台蕉遂在一夕間被廉價的菲律賓蕉給瓜代。根據,日本神戶海事博物館的介紹,早年台蕉的價格,可是會讓日本上班族「痛心疾首」;然而,隨著廉價的菲律賓蕉挺進日本市場之後,逐漸讓香蕉成為國民水果。但由於不同水果之間,具有經濟學上的「替代效應」,當香蕉價格降低時,便會擠壓掉原本意欲消費購買之水果。
於是,當日本市場中的台蕉逐步讓位給菲律賓蕉時,香蕉的國民可親性大為提升,但竟也意外地排擠掉原本消費者對蘋果的消費。因此,1960年代末,日本國內蘋果農也就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敗市」風暴。換言之,台蕉退出日本市場的那年,日本蘋果價格慘不忍睹,只能任憑產地腐爛,而跟台蕉同感悲戚呢。
自從國民黨惡搞蕉神吳振瑞之後,台日「蕉往」的熱度,也就日趨淡薄。儘管,2016年夏天,台蕉在農委會企劃處長胡忠一的努力下,進駐成為日本靜岡縣中小學營養午餐的配搭水果,但是否可據此重拾過往台日間的熱絡「蕉往」,尚難得知。但不論如何,台日的百年情誼交往中,勢必少不了「香蕉」這一味啊!
《薰風 vol.02 2017.04 出刊》
圖片來源1:關門海峽博物館https://www.kanmon-kaikyo-museum.jp/
圖片來源2:個人手配でお得で楽しい自由旅のナビゲート
http://happytravelerdiary.com/moji-retoro-793
台灣青果株式 會社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話說前頭 >
前天有一則新聞報導,《天下雜誌》調查的2019年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第一名的屏東縣長潘孟安,為了促銷屏東香蕉,24小時內閃電來回東京。然後,再回頭看看滿意度吊車尾的高雄落跑市長韓國瑜,整個慘不忍睹,令人想哭。選誰、如何投票,真的影響很大啊! 潘孟安東京當日來回促銷香蕉的拚勁,讓我想起台日百年羈絆中的「蕉往」情誼。趁此機會,把過往寫過的「台日百年的香蕉情誼」翻出,分享之!!除了抗中之外,其實新一關心研究的領域,真的非常寬廣啊!
【台日情誼中的香蕉味】
日本人酷愛香蕉,遠近馳名。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香蕉也算是南台灣的主要特產之一。於是,可以想見,台日情誼交往中,必定混雜著香蕉的味道。
據說,早在1902年伊始,便有人將台灣香蕉試銷日本。根據台灣香蕉大事年表紀載,基隆商人賴成發隨即與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都島金次郎合作,於1903正式將香蕉裝船輸日,讓香蕉正式在日本神戶上市。其實,若曾踏足日本九州門司港的台灣旅人,勢必會循著手中旅遊書指引,造訪港邊「香蕉人」的人形公仔。「香蕉人」公仔的故事,述說的即是早年千里迢迢搭船來日本的台蕉抵埠後,若蕉身早已熟透且不宜繼續踏上關門海峽,並往瀨戶內海長驅直入,直抵關西的神戶與大阪時,即會就地沿街叫賣販售,而成為門司港邊特殊的異國台蕉風情畫哩。
隨著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對台灣各種物產,包括「台灣三白」(白米、蔗糖跟樟腦丸)需求殷切,且由於白米跟蔗糖此些物資以南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高雄港的築港工程也就於1908年後逐步展開。至1924年,高雄與橫濱間的定期航線開通後,想見高雄港的主要輸出品香蕉,勢必也曾透由此航線,串起高雄港與橫濱港的「蕉往」情誼。
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拜倒台蕉風味下,日治時期的台蕉輸日量,屢攀新高。根據早年台灣省議會的黨外議員郭大砲—郭國基在1960年代初質詢時,曾提及日治時期台蕉輸日每年可高達360萬籠之譜,是1960年代初台蕉輸日數量的兩倍之多。
幸運的是,因戰事跌盪停擺的台蕉輸日,終在1963年時任首相的池田勇人把香蕉列入自由貿易的品項中時,久違的「台蕉輸日潮」,再次重現,並為當時的台灣貢獻年度總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鉅額外匯。隨之,橫濱港中那座別名「香蕉碼頭的」的「出田町碼頭」(Detamachi Pier)的闢建,正好也於1963年完全竣工。可以想見,恰巧趕上池田內閣開放台蕉進口的出田町碼頭,也應曾湧進許多來自南國台灣的香蕉,而再度拉起橫濱港與高雄港的「蕉往」情誼。
後來,隨著有「蕉神」稱號的吳振瑞接掌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台蕉在日本市場佔有率高達九成以上,台灣蕉農個個口袋「麥克,麥克」。當年的台蕉輸日傳奇,在高雄旗山寫下「茶店仔」(茶室)密度最高的奇蹟之外,也在高雄港留下一座為防輸日台蕉在日曬雨淋下品相難看,而索性在196-64年,由美援挹注八百萬元,在三號碼頭邊建造一棟二層樓的「香蕉棚」,以讓珍貴台蕉,有遮風避雨之所。
然好景不常,台蕉輸日在國民黨的政治惡搞下,在1969年3月上演了一齣以金盤金碗為名,行羅織政治罪名的把戲,把「蕉神」吳振瑞在一夜之間打成剝削蕉農的「蕉蟲」。此後,台蕉在日本市場的份額,亦就兵敗如山倒,拱手將日本市場讓給來自菲律賓的對手。
解嚴之後,隨著台灣農民運動風起雲湧,當時的農民運動領袖林豐喜所領導的「台灣農民聯盟權益促進會」,便根據避居日本的吳振瑞口述,整理出三個吳振瑞被國民黨政權惡搞的可能主因。首先,可能是蔣經想藉由惡搞掙取外匯第一名的香蕉,以奪回由蔣夫人派的徐柏園所掌控的外匯主導權外;另一個原因即是,蔣經國跟前紅人官僚李國鼎,為了力推將台蕉從竹籠改紙盒包裝,以讓可能由李國鼎胞弟所擔任經理的律頓公司承作紙盒生產之利益。
而第三個可能,即是時任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的吳振瑞,為了增加蕉農收入,到處奔走「產銷合一」,讓農民可以免除中間商人的剝削,直接輸日。儘管,「產銷合一」的理想未能達致,但吳振瑞依舊替蕉農爭取到「五五制」—即青果合作社與青果輸出公會各佔百分之五十的輸日比例。此舉,勢必讓吳振瑞得罪許多原本壟斷台蕉輸日的既得官商利益。
前一陣子,日本台裔蓮舫女士,在角逐日本民進黨黨魁之位時,其雙重國籍風波,再度引起台媒關注,不僅提及台蕉可謂是蓮舫家族的起家本業,而其祖母陳杏村,更曾擔任青果輸出同業公會的理事長一職。換言之,吳振瑞所得罪的即是蓮舫祖母曾經擔任理事長的「青果輸出同業公會」。當然,台灣人比較清楚的是,此一青果輸出公會,後來隨即為連戰親家陳查某所掌控。
隨著蔣政權惡整吳振瑞之後,昂貴的台蕉遂在一夕間被廉價的菲律賓蕉給瓜代。根據,日本神戶海事博物館的介紹,早年台蕉的價格,可是會讓日本上班族「痛心疾首」;然而,隨著廉價的菲律賓蕉挺進日本市場之後,逐漸讓香蕉成為國民水果。但由於不同水果之間,具有經濟學上的「替代效應」,當香蕉價格降低時,便會擠壓掉原本意欲消費購買之水果。
於是,當日本市場中的台蕉逐步讓位給菲律賓蕉時,香蕉的國民可親性大為提升,但竟也意外地排擠掉原本消費者對蘋果的消費。因此,1960年代末,日本國內蘋果農也就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敗市」風暴。換言之,台蕉退出日本市場的那年,日本蘋果價格慘不忍睹,只能任憑產地腐爛,而跟台蕉同感悲戚呢。
自從國民黨惡搞蕉神吳振瑞之後,台日「蕉往」的熱度,也就日趨淡薄。儘管,2016年夏天,台蕉在農委會企劃處長胡忠一的努力下,進駐成為日本靜岡縣中小學營養午餐的配搭水果,但是否可據此重拾過往台日間的熱絡「蕉往」,尚難得知。但不論如何,台日的百年情誼交往中,勢必少不了「香蕉」這一味啊!
《薰風 vol.02 2017.04 出刊》
圖片來源1:關門海峽博物館https://www.kanmon-kaikyo-museum.jp/
圖片來源2:個人手配でお得で楽しい自由旅のナビゲート
http://happytravelerdiary.com/moji-retoro-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