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星光明暗— #2021米其林台北台中評析
米其林在8月25日公布2021年星級名單,這個時間點,堪稱幸運。
台灣疫情控制下來,人們出門吃飯意願變高,雖仍有內用防疫規範,餐廳正在緩一口氣。此刻頒獎,不再那麼不合時宜。
攤開名單,卻讓人欲言又止。
我向來傾向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米其林。米其林的初衷是美食旅遊指南,時間推移下也發展成為餐飲評鑑,具備國際的權威性。米其林能為主廚鑑價,就像奧斯卡為演員鑑價,那是高度的專業肯定。米其林進入台灣四年以來,確實為台灣餐飲界帶來好的影響,從業人員更有自覺,產業更加活絡,一般民眾更願意了解餐飲標準與團隊心血。這些都是眼睛看得到的改變。
每一年的名單,都有符合期待的部分,也有不符合期待的部分,是否符合期待,除了依循客觀標準,也是在與各人的品味做比對。
我卻感覺今年某些地方落差更遠,遺珠更大顆;加上某老記者外洩名單、破壞秩序的傷眼事件,爭議更甚。今年榜單,不僅要看誰摘星,還要看誰沒摘星;星光明暗之間,你不禁要問,疫情中的米其林,究竟是怎麼做評鑑的?
#台中爭議較小
今年的星級名單,先從爭議較小的台中說起。新增一星餐廳「澀」,其以法菜手法、在地食材呈現台灣滋味,符合近年來的主旋律;主廚林佾華(Ed)曾身為RAW餐廳的開幕團隊,今年同時獲得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應可激勵與他同期的許多青年廚師。
「俺達的肉屋」也被歸為新增一星,是因為他們今年搬家。店址遷移會影響評鑑,去年香港指南中天空龍吟被除名,也是因為他們暫時歇業、預備搬遷。
台中其他星級餐廳持平;備受好評的「鳥苑地雞燒」終於進入餐盤推薦。去年開幕大熱門的粵菜餐廳、由前台北世貿聯誼主廚賴遠輝執掌的「頂粵吉品」則未入選餐盤推薦。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樂沐」也被這屆米其林遺漏了,不僅未摘星,也未在餐盤裡。
#台北掉星遺憾
台北新增五間一星餐廳、一間二星餐廳,固然吸引眼球;真正令人大驚的,是過去三年穩居一星的「MUME」與「大三元」,掉了星。
疫情中被拔星,是重中之重,因為餐廳不知道未來的營運狀況會是如何,如果再度因為疫情停止內用,就有可能影響評鑑,也不知該怎麼努力。
在此為MUME與大三元加油。MUME創辦主廚林泉這二年逐漸將事業多元化,重心轉為發展餐飲集團MMHG,他是很有能力的經營者,相信他會調整優先順序,讓MUME轉骨變強;MUME也在今年六月正式迎接新主廚卓均仰(Ernest Toh),正在重新建構團隊中,相信接下來會有一番新氣象。
大三元近年來新舊交替,第三代經營者吳東璿接棒後,努力跨出舒適圈,和人氣酒吧合辦餐酒會、參加市集,積極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也想為中菜找到更年輕的群眾。大規模的老餐廳要穩定出菜,並不容易,盼望吳東璿能堅持理念,保持信心。
#台北新星閃爍
台北新增一星餐廳中,我認為「T+T」、「牡丹天婦羅」、「米香」實至名歸。T+T人氣頗旺,生意很好,主廚蔡元善(Johnny)以法菜手法揉和台灣與東南亞風味,今春更加入來自香港、fine dining歷練完整的古俊基(Kei Koo)主廚,羽翼更豐,籌備多時的實驗空間也將開放,未來發展值得期待;牡丹天婦羅,已是我過去三年的遺珠,今年終於摘星,其天婦羅媲美日本水準,也樂見台灣的日本料理多了一間天婦羅專門的星級餐廳;米香是位於美福大飯店內的台菜餐廳,第一任主廚為擅長宴席菜、酒家菜的董欽清師傅,後由陳永華師傅接手,口碑不錯,且擁有飯店的硬體設施與服務,開心台灣又一間規格較精緻的台菜餐廳獲得肯定。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由一星升二星,可謂黑馬,對於2019年11月上任的Florence Dalia主廚而言是莫大肯定。2009年開幕,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是國外米其林星級餐廳進駐台灣的先行者,現在重新獲得關注,也是好事一樁。
#遺珠變大顆
星光閃爍之下,遺珠更顯孤單。
我說的是「Orchid Restaurant 蘭」,是「晶華軒」,是「Ephernite 法緹」。名單可以繼續加長。
蘭餐廳與晶華軒,是過去一年很受好評的二間餐廳,好成績反映在聲量上,也反映在生意上,卻被米其林忽略。李信男(Nobu)主廚與鄔海明主廚,帶領團隊呈現出來的用餐體驗,真的穩定且有水準,今年還是沒有星,令人納悶;再看看今年某些新一星餐廳,更狐疑了。這家有星,為什麼那家沒星,這種檢討每年上演,然而今年的情況,我真心不解。
Ephernite 我一直認為很接近巴黎米其林一星餐廳,小而美,菜好酒好,今年依舊停留在餐盤,十分可惜。
#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
星星的遺珠,落在餐盤。也因此,我認為看米其林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有沒有進入餐盤,重要性也漸漸逼近有沒有摘星。星級名單、餐盤名單、必比登推介三者相加,以台北而言,頗能描繪出這個城市的餐飲地景。
其實去年台北的餐盤名單就開得不錯,今年新增Embers、Holt、月夜岩、Mu:等等,更加充實;不過,還是有些頗受好評的餐廳未被囊括,例如去年六月開幕後即訂位踴躍的「Coast」,以及備受吃貨愛戴的「鮨二七」;台中的餐盤名單有「名人坊」,台北的名人坊則一間都未進入餐盤,也頗玄妙。
#疫情中如何評鑑?
今年的結果,有些讓人看不懂的地方。不禁要想,這是否和疫情中做評鑑有關?
意思是,在疫情阻礙國際旅遊,海外評審難以進入國境、且必須隔離的情況下,評鑑程序是否有受到影響?台灣是否有本地評審,本地評審是否角色更吃重?尤其,米其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反覆強調,米其林不會只憑一次用餐經驗決定評鑑結果,必須造訪某一餐廳複數次,才能判斷其水準是否穩定,那麼,疫情中米其林還做得到這件事嗎?
說實話,台灣是防疫資優生,在米其林去年底至今年初的評鑑期間,餐廳正常營運,不若許多國家餐廳開開關關;即便如此,你還是會懷疑米其林到底怎麼做評鑑。
這個問題,米其林將持續面對。尤其,米其林在疫情肆虐嚴重的國家,似乎另有權衡,譬如今年五月發表的紐約指南,米其林三星餐廳過去一年無法內用甚久,Eleven Madison Park都是關閉的,還是維持三星。究竟它哪些地方寬容?哪些地方如常?是否能反映出餐廳在疫情中做的努力?也讓人霧裡看花。
#樂見台南高雄指南
頒獎典禮最後的驚喜,則是宣布米其林2022年將新增台南與高雄指南。
這樣的呼聲早已出現,政府繼續加碼,米其林欣然接受,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交易。即便國際旅遊仍未復甦,但無庸等復甦了才做,現在做,一方面刺激內需消費(也盼望疫情持續穩定),二方面累積美食論述。所謂的論述,是指台灣從南到北的主要城市,作為整體一起對外的精彩豐富,米其林在這方面是有效度的,不必否認。
於是,當我又看見「我們不需要別人來定義什麼是好」之類的發言,深感遺憾。這等於倒退回四年前米其林剛發台北指南的狀態,當時的諸種義憤填膺,現在理應可以一笑置之,因為行內人清楚這幾年台北的餐飲市場如何蓬勃。難道台北就比較適合讓別人來定義?難道台中就沒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事情的核心就不是在這裡。應該要有更整體的戰略觀。
就算不論台南,以高雄而言,已有幾間餐廳摩拳擦掌,例如Liberte、Sho 承、Nibbon、Majesty 美享地、Marc L3等等。其中,也有業主賭對了,高雄會有米其林。明年的榜單應該會相當有趣。
台灣那麼旺 愛 的 主旋律 在 梁芷珊Canny Le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轉載
#沈旭暉 #壹周刊
可以聽 ▶️▶️ https://youtu.be/86U0xAr2WmA
#恐懼是正中下懷
//2020年7月1日,北京眼中香港「二次回歸」的日子。港區國安法橫空出世,不少朋友非常鬱悶,真正的香港再也不能回來,已成事實。
但7月1日,太陽還是如常升起。身處大時代,Rule Number One,永遠都是處變不驚,對身邊所有荒誕不經之事,見怪不怪。維持自己的節奏,不要被set agenda,在社會、職場、學校、婚姻,這都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根據官方agenda,我們自然應該非常緊張、非常恐懼、非常重視國安法。但結構上,國安法的內容從來不是主菜。真正的主菜,是香港的管治模式徹底改變,放棄了港英時代行之有效的工具理性、邏輯思辯,取而代之的是中式大而化之的「依法」威權管理。由於國安法的出現方式,讓香港全無角色可言,傳遞的訊息清晰不過:只要北京喜歡,隨時隨地可以收回「一國兩制」的任何權力,甚或「一國兩制」本身。所以在北京眼中,這是給香港人的「再教育」,要香港人日後懂得知所進退,接受「底線思維」,哪怕「底線」經常搬龍門,法律、章程都是服務政治需要,但也只能默默接受,而不是像昔日那樣以捍衛法治、捍衛專業之名擇善固執,因為「國家利益」大於一切。這種管治模式,就是教科書常見的威權管治:也許形式上還有一些民主、一些自由,但那只是「民主元素」、「自由元素」,真正的權力核心,在於遠方,也只在遠方。
由於回歸23年來,親建制的民意依然結構性地落後,新生代的中國認同更是屢創新低,國安法也是北京默認了根據正常方式、統戰,反正也爭取不了民意,不如索性放棄這一環。口號雖然是「人心回歸」,手法卻是恰巧相反,承認了人心沒有回歸。所以在新香港,平息民怨、讓人民不滿得到宣洩的透氣口一類傳統管治智慧,都不再適用。「群眾鬥群眾」,成為抵銷民意不足的「有效」模式,因此種種文革式密報、劃清界線、上崗上線行為,配合「人民群眾」的全天候「監督」,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會成為主流。官方agenda,會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急劇降低,小報告、篤灰、特務文化成為常態,去瓦解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走旁門左道的人,忽然感受到權力的亢奮,再缺乏任何監督、任何制約的環境,只會變本加厲,天天批鬥,這就是未來兩年的主旋律,必須有心理準備。
由於民意始終不利北京,如何打散公民社會的團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整頓各行各業精英、改變大眾媒體規範、讓教育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讓政府各部門「依法」強化proactive執行力,會是未來兩年重點「工作」。因此,最受國安法影響的「一小撮人」,除了明顯有證據的「黑四類」,必然包括廣義有影響力的人,因為有了「依法治國」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兩大綱領,無論有沒有國安法,單是公安條例,或任何一條普普通通的法律,都可以「依法」打擊值得整頓的人,例如艾未未的罪名是逃稅。而當一個人有了千萬粉絲,即使完全不涉政治,也可以成為對象,例如范冰冰的罪名,也是逃稅。上有好者,全民逐漸會習慣自我審查、自我閹割,去避免觸碰「底線」:不只是有沒有突破官方紅線,還包括不要讓自己太有影響力這條實質底線。
弔詭的是,假如你是一個遊客,大概不可能從外觀感到香港已經被奪舍。表面上,歌舞昇平,一切如常,樓股暢旺,馬照跑舞照跳,完全滿足了殷海光《人生的意義》的最底層需求,直到大局底定。這大概就是二次回歸的劇本。只要中美鬥爭的大劇本,需要另案處理,不贅。
以上這些,身在其中的大家,自然心裡明白。但是否就只能長嗟短嘆?究竟2019年以來,真正的初心,在超越微觀政治的宏觀層面,又是甚麼?難道真的只有「順民、移民、暴民」?我們的節奏,應該是怎樣?
事實上,去年至今的整場運動,無論口號是甚麼,本來就是全球大變革的一環,不只是政治變革,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環。在未來世界,固定工作已不可能,各行各業都沒有退休保障,人工智能取代智力密集工作後,生涯規劃再也沒有單一方程式。因此,新生代擁抱改變的決心很大,不願依靠單一工作的視野也很清晰。無須依靠政府、建制、財團,也能自力更生,尋找人生的獨立自主,本來就是全球大趨勢。香港上一代的超穩定結構,到了下一代,早已不能持續下去,對下一代而言,這是「攬炒」的結構性基礎。既然忍氣吞聲,也不代表有一份保障一生的荀工,為甚麼不嘗試自行建立自己的事業,去儘量減少對政治環境的依附?
不少朋友開始談及移民。其實早在十年前,當媒體不斷炒作我是否「移民」新加坡,我就不斷說同樣的話:「移民」的概念非常前現代,早已過時。在過去一年,身在海外的香港人貢獻運動較多,還是身在山頂的離地港豬較多?即使我們同時持有加拿大護照、在新加坡工作、週末渡假到日本、飲食去台灣、子女在英國讀書、投資基金卻來自美國,對我們的「香港人」identity,有甚麼影響?當整整一年授課,都可以使用zooming,我們身在香港還是剛果,又有甚麼分別?假如我們沒有去或留的概念,本來就同時以幾個地理位置為家,以虛實相間的方式連結起來,無懼世事變改,這個不才是真香港?
威權政體能打壓的內容,從來有一個特色:永遠不可能訴諸普通法能理解的邏輯和文字。例如說《願榮光歸香港》不能在校園唱,那麼《海闊天空》呢?《Blowing in the Wind》呢?要是說「五大訴求」也不能說,5+1手勢呢?以五一為標記的衣服呢?難道五一勞動節也要取締?當抗爭的意識,已經植入骨髓,而政府無道,已成為common sense,抗爭的形式,已經大可進化,評論的需要卻大大降低,這才是be water的真諦。就像六十年代的波蘭、捷克,打壓只會比新香港更嚴重,但民間也總有方式維持下去。放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些方式無須「勾結外國勢力」,也自然能走向國際,連結海內外香港人。難道一定要重複「畫面好靚」的回憶,才能sustain?
即使你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勇氣創業、當slashers,不願意離開物理香港,連一個黃色頭盔鎖匙扣也不敢用,逼於無奈要當順民,甚至即使你是一位藍絲,只要你不屬於那20%的深藍社群,對香港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在「新香港」,你反而要更思考一個切身問題:我身在那個環境,相對「新香港人」,究竟有甚麼相對優勢?假如你想不到,無論如何表忠,沒有其他價值,也只會成為condom。但只要你生存下去,香港人的長處,就依然能發揚光大。例如在中資公司,他們是否依然需要香港簽名負責due diligence?在官僚機構,他們是否依然需要具國際視野的創意思維,去同時應對愛國規範+國際規範?
不少朋友對新香港的「思想改造」最憂慮,即使是淺藍、中藍家長,由他們會否送子女到本地、非直資學校,身體最誠實,說明一切。但其實全球教育理念,早已confirm傳統班房、1 to many的19世紀普魯士式教學,已經嚴重過時。現在講求的是personalized learning、通過大數據讓每人被因材施教、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發問,去建構每人獨一無二的知識體。但新香港推崇的,完全相反,以為靠syllabus、marking scheme、規管老師言行、辦學團體向校長施壓、家長學生互相監控一類行為,就能「打造」愛國新一代。誰也知道,不可能;反而靠抖音洗腦,還可行。由下而上、個人化教育乃全球大勢,不能逆轉,「新香港」把教育搞死,只會急速催生替代教育。有了網絡、有了對香港友善的國際環境,難道學習只能一成不變?
國安法最要打擊的對象,據說是勾結外國勢力。但香港卻是全球國際聯繫最強的地方,記得看過一個調查,大概每三、四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有廣義的國際聯繫:有親人在海外、曾在海外讀書或工作、有業務或投資在海外、甚或在僱用海外傭工……根本無須「勾結」,香港就是國際一環。2020年的香港,處於國際文明衝突的斷層,中國威權模式 Vs 西方自由模式接近水火不容,以大數據監控 Vs以個人私隱規範人工智能,會成為抉擇。只要國際網絡繼續存在,香港人自然而然的就融為一體,何須擔心一時三刻由上而下的高壓?
說了那麼多,意思很簡單:香港人早已融入世界「時代革命」,本來的方向一直堅持下去,已經足夠。Be Water,必須成為未來一段長時間的哲學,要揚棄的是對任何事情非黑即白的binary 思維,與及期望今天做這事明天就有結果的線型linearism。明白了這些,就會有持久戰的心理、生理和物質準備。
以下是我的選擇。說是否離開,諷刺地自從18歲生日,我反而從未試過如此長期留在香港,除了疫情原因,也是感到不捨。我的工作、居住範圍,一向同時在幾個地方,這是十年前開始的刻意規劃,今天大家自然明白為甚麼。因此,我自然不會因為新香港而改變,不會因為要宣示甚麼而不離境,更不會因為要宣示甚麼而不入境回來。對各位朋友,忠告也是一樣:建立一個跨地域人生基礎,進退有道,虛實相間,global+local,才是未來之道;不是說每人都要自己建立,但也可以進入已建立的天地。
至於甚麼「說會否說話小心點」,我的職業從來就不是寫評論,文字、video只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分享,只有理性邏輯,從前是怎樣,未來就是怎樣,對上崗上線的騷擾,我們應該有足夠成熟程度一笑置之。當人人煞有介事說一件荒謬的事,並不會令事情變得不荒謬;白色恐怖除了是他製的,也是自製的。根本每人都討論自己「安全」,已經中計,假如連這點EQ training也不能pass,香港人又怎能自傲?
至於工作,我一直相信全球香港人網絡就是一個龐大經濟體,足以生存、足以壯大,也足以回饋香港。這是一代人的共同機遇,相對於當所謂KOL,對我而言,這方面,反而應該是更能做實事的地方。說到底,北京是高度計算的政權(只是計算方式和我們很不同),我深信當香港人(而不只是香港)不能取代的價值得以彰顯,就是出現社會新契約的一天,所以,這是累積底氣的時候,不爭朝夕。
越是漫漫長路,越是平常心。未來兩年會尤其荒誕,但經過這經歷,才能千錘百鍊。大家坐穩,同步過冬。//
台灣那麼旺 愛 的 主旋律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恭喜發財!1716-17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鼠年兩岸小氣候,取決於中美大氣候
神豬辭歲,金鼠報喜。
十二生肖鼠為首,一年四季春為頭。衡諸牽動國運的關鍵因素,遠至國際政治大棋局,近至台灣內部政經情勢,蔡英文、川普、習近平三位領袖深深影響未來一年的國祚。
豬去鼠來,2020開年就不平順,澳洲野火未熄、印尼雅加達大水、菲律賓馬尼拉火山爆發、美伊一度瀕臨開戰,天災人禍不斷。放眼國際,有中美貿易談判與科技冷戰、印太戰略對一帶一路的圍堵、美國總統大選,還有RCEP將簽署上路,與台灣的國運緊緊相繫。
庚子鼠年春節合刊號特別製作國運專題,除了從中美博弈、台灣大選後兩岸情勢等大格局來分析台灣今年的發展,也邀請易學家劉君祖、命理師陶文、占星師江之、文昌居士針對中美關係、台灣經濟、世局大勢,以及攸關國運順逆的兩岸關係,進行預測及解析。
陶文指出,今年是政治年,做對努力會旺12年。劉君祖卜卦觀察,中國可能對台灣出重手,但台灣可低調因應,創造和緩局面。江之預測中共下半年對台施壓力道將愈來愈大,美國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文昌居士預測兩岸不可能開戰,下半年兩岸官方還可能對話。
全球華人迎鼠,據說鼠年出生的人機靈、勤奮又節儉,特別是「金鼠年」(1960、2020年出生)的人很會解決問題,希望讀者「觀國運」之際能夠感受到「金鼠喜」(真舒適)的幸福感。
易學家劉君祖看鼠年:中國經濟差可能找台灣出氣
劉君祖指出,蒙卦有內險外阻之象,習近平今年的挑戰嚴峻,中國許多問題是長期累積,要解決並不容易。第六爻爻辭「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顯示習很可能以極端強烈手段試圖打開局面,若習選擇的對象是台灣,那蔡政府麻煩就大了。
命理風水專家陶文看鼠年:聚焦經濟台灣能旺12年
陶文表示,庚子是金水相生年,人心浮動、瞬息萬變,很難掌握,事情不到最後關頭,不知誰是贏家;而「早子時」是一天的第一個時辰,也是陽時的開始,代表只要做對努力,就有機會旺十二年。
國民黨敗選只批吳敦義,不敢檢討「最大戰犯」韓國瑜
不管是敗選檢討或強調改革,選後跳出來發聲的國民黨老中青壯輩,鮮少有人敢把矛頭指向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國民黨內對過去成為韓粉出征對象的慘痛經驗還心有餘悸,不敢檢討韓國瑜,但選民顯然對誰是藍營崩盤的罪人早有定論。
嘉義「阿姐」、新北「明日香」、台南「學運老將」,立院菜鳥有故事
立委選戰落幕,許多新科立委一躍成黑馬,包括創下嘉義市立委選戰史上最高票的王美惠,擅長cosplay變裝、競選期間總讓外界驚奇不斷的賴品妤,和菜鳥立委中從政經歷最完整的林宜瑾。她們的政績是否如同她們的故事一樣精彩,選民都睜大眼等著看。
政院努力平民怨、陳其邁頻返鄉當暖男,青年助綠營光復高雄
高雄市議員康裕成指出,韓國瑜的人格特質與施政表現是一大致命傷,許多承諾未兌現,「選民被欺騙的感受愈來愈深刻。」擔任民進黨高雄市競選總部主委的立委管碧玲則指出,高雄市議會在「定型」韓國瑜的負面形象上起了關鍵作用。
高雄過半數中間選民要罷韓,綠:罷韓主體是市民
這次罷免由民間團體所發起,但綠營後續動作動見觀瞻。據瞭解,民進黨內與支持者有兩派不同的聲音,一派認為應趁勢追殺,一派認為窮寇莫追;而民進黨高雄市議會黨團尚未做出決議,只是口徑一致地表示,市民才是罷免案的主體,轉趨低調。
「戰狼主旋律」變形入台,解析關西機場事件的中國虛假資訊鏈
二○一八年九月關西機場事件,中國網路媒體宣傳中國大使館派車進入機場救出中國旅客。此虛假資訊先從微博開始發酵,經過內容農場再產製,官媒跟進定調。這個「戰狼邏輯」的英雄救援故事是如何進入台灣輿論場,並導致政治風暴,犧牲一位外交官?
內外資法人唱旺鼠年台股,看好5G、蘋概股領軍
不少內外資法人樂觀看待,台股金鼠年將飛越歷史高點一二六八二點。其實指數漲跌對投資人並無太多意義,關鍵在於挑對題材、選對個股。今年電子股題材一籮筐,5G與蘋概股最受到法人青睞,記憶體則有機會異軍突起當黑馬。
目標到期債基金保單風險大,保守型投資人別碰
目標到期債基金是屬於中高風險等級,卻包裝在保單上,以保本、保息、簡單持有到到期來銷售,成為當前最夯的壽險理財商品。若你是保守型的投資人,不想承受任何風險,趕快檢視你手中的保單,別被理專或業務員的話術給蒙蔽了。
桃女監首創陪伴犬計畫,暖心雙寶成功「開撩」收容人
全家都是愛狗人士,現職桃女監典獄長的蔡永生,最初因捨不得收容的浪浪無人照顧,加上監所內高齡收容人照護逐漸成管理隱憂,遂邀請專家開設「動物輔助治療」課程,兩隻名叫「麗茲」和「勇士」的陪伴犬不僅成功「開撩」學員,更成桃女監萬人迷。
憂零台語世代成真,賴咏華拍三聲道影片撩落去
有學者預測,今年出生的台灣人將成為零台語世代。「台語已經穩死啊!我無法度吞忍下去!」經營網路平台「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賴咏華,流利的閩、客、英語讓人驚豔,他說自己無法逃避復興母語的使命,就像香港青年義無反顧地上街反送中。
搶救瀕危族語,拉阿魯哇族師徒制見曙光
拉阿魯哇語是台灣瀕危語言之一,透過參與原民會「族語師徒制」計畫,部落青年余帆開啟向耆老游仁貴一天八小時、每周五天的族語學習歷程。計畫執行近兩年,他雖無法講出完整句子,但試著用學會的單字湊成一句話的努力,嗅得出新世代學習母語的使命感。
瘋搶大陸書場景不再,溫羅汀書街簡體書香消失中
大陸簡體書開放來台十六年,溫羅汀書街曾是全台少見的簡體書寶庫。近年因實體書市蕭條的大環境影響和經營成本過高等問題,簡體字書逐漸在實體店面消失,台灣師生在店內瘋搶場景不再,讓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感嘆:「簡體字書店沒有以前那麼瘋狂了。」
網紅市議員呱吉的直播政治人生
呱吉說,上一屆會期台北市議會總共提出約二一○○份書面質詢,前民進黨市議員周柏雅就包辦一四○○份,認真問政卻吸引不了媒體目光,類似現象導致許多市議員被迫在質詢時戲劇性地演出。而他自帶的網路流量就能避免被媒體綁架。
柯P支持淡北道路,為拉攏侯友宜?
二○一九年三月首次「柯侯會」,柯文哲與侯友宜焦點之一就是淡北道路。由於淡北道路將衝擊台北市交通,歷屆台北市長都反對,柯卻未曾質疑,像是極力向侯友宜示好。
文昌居士看鼠年:習大心情歸平靜,兩岸可能對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穩住下滑的經濟情勢,中國可能會與台灣政府坐下來談,兩岸官方之間不能不來往,不可能一直劍拔弩張。蔡英文高票連任之後,面臨「殺破狼」的格局,也就是會有重大的變革。
打著「韓家軍」旗號慘失中間選票,挺韓挺到在鐵票區被翻盤
競選期間,台中顏家、沈智慧挺韓力道強勁,李永萍也「勇敢」在選舉看板上跟韓國瑜合體,結果丟失中間及年輕選票。其餘跟韓國瑜緊密連結的藍營候選人,包括陳學聖、柯志恩、高雄市各藍委候選人,也都流失相當數量的中間選民。
網紅讓無趣小英變身辣台妹
從二○一八年地方選舉失敗中學教訓,總統蔡英文循著網路軌跡開始「走回人群」,從去年三月起陸續跟許多網紅合作。就選舉結果看來,青年族群投票率飆高,順勢拉抬立委選情,佐證網紅政治確實產生一定影響。
行走的海軍史博物館,姚開陽考古名艦、揭叛艦潮歷史
中國軍艦博物館館長姚開陽醉心海軍歷史研究,他曾任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與台灣館的創意總監,不但時時探尋、創作,也與時代人物交會。梳理海軍史伴隨派系惡鬥巨浪,姚開陽輕輕述說著一個個名將與名艦的故事。
中國股市被投資市場寄予厚望,低基期市場可期
投資專家認為,今年股優於債的投資基調未變。然而,今年全球企業獲利可能僅維持低度成長,單靠基本面要推動全球股票市場的表現並不容易,因此選對市場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股市基期相對偏低、經濟可望觸底回升的中國股市,被不少投資機構寄予厚望。
高收益債基金台灣人最愛,中國經濟動盪推升風險
有專家提醒,全球股市走了十年的多頭,以至於市場都忘記金融海嘯的教訓,尤其是高收益債券,市場把它當做固定收益來投資,其實它的風險不小。尤其是中國債券,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中國經濟開始往下走,這一年來不斷爆出債券違約潮。
小英勝選讓台灣成印太地區最重要競逐場
蔡英文的連任,代表台灣人民拒絕一國兩制式的統一,也代表著未來四年台灣在東亞甚至印太角力格局中地位更重要。美國會繼續圍剿中國,也會進一步支持台灣。蔡政府在美日中台四方角力中如何應對?台灣會繼續扮演美國的棋子,還是自己當棋手?
八一七萬票做後盾 不再蔡想想
蔡英文連任後就宣示穩住政局,她果決出手穩定行政院、民進黨中央人事,立院正副龍頭「堃昌配」也幾乎無懸念。據瞭解蔡英文已向蘇表達要他五二○之後續留下來幫忙,因此除非有特殊狀況,蘇應該會續任閣揆。
占星師江之看鼠年:中共對台施壓力道將愈來愈大
江之表示,中共約在三月下旬,就會開始設法壓制蔡政府挾高民意連任的氣焰。台灣方面若未妥適因應,中共在下半年對台施壓的力道將愈來愈大,包括影響台灣的經濟利益,還有增加對台針對性強的軍演都有可能。
九十歲的考試院最多剩下九試委
考試院被稱為「後山」,實因五院之中的四院都集中在博愛特區附近,獨留考試院在台北市邊陲的木柵一帶,加上職司考試、銓敘、保障、撫卹、退休、任免、考績等靜態事項,職權單純,予人工作「閒適」之感,不若前山的衝衝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