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東馬,懷想渤泥|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對西馬人來說,東馬來西亞一直是一個雖不陌生,卻又很生疏的地方。
遙望東馬,從矇曨的歷史中尋找神話和傳說,以及翻閱古代文獻,遙想著有一個叫做渤泥的王國。這個國家與中國的因緣,至少千年。
在Dusun人的傳說裡,有說他們是華人的後裔,據說這與京那峇魯山的神龍傳說有關。相傳有中國人叫寶公的,劫了神龍寶石。又依據蘇祿王室家譜記載,元朝末年有個叫黃昇平(黃總兵)的中國人,受元朝皇帝之命,前來尋找京那峇魯山頂上神寶之寶,後來黃昇平不歸,以其女嫁汶萊蘇丹,其後代即為今汶萊王家之始祖。
翻查中國史籍,渤泥國很早就被記載。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指說,「渤泥」首見於唐末樊綽《蠻書》。《宋史》則寫成勃泥,《諸蕃志》作渤泥,一作佛泥,均是Borneo之譯音。當年渤泥的轄地,當包括今之汶萊以及東馬砂拉越和沙巴。
中國文獻記載,渤泥國有兩次朝貢宋代中國的記錄。一次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次是元豐五年(1082年)。渤泥國第一次遣使進貢中國,曾遞交國書給宋朝皇帝,《宋史》卷489〈外國傳〉收載了經譯官譯成「華言」的國書全文。該份國書提及,渤泥國之所以得以朝貢中國,是因先前有位叫蒲盧歇的航海貿易商人駕船到來渤泥。蒲盧歇自稱是從中國來的,原本欲到爪哇(闍婆國),不料遇風吹襲,船破,不得去,被迫停靠渤泥的港口。渤泥國人聞有海商船隻「自中國來,國人皆大喜,即造舶船」,並令商人蒲盧歇當响導,來到中國朝貢。這則歷史實錄應是渤泥國正式與中國建交之始。
南宋趙汝适《諸蕃志》也記載了這則史實,但其所記的渤泥國使節不是蒲盧歇,而是蒲亞利。
不論是蒲盧歇還是蒲亞利,我在〈尋找阿都拉的表親〉一文討論過,唐宋元之中國蒲姓族人,實是當年一批波斯或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經商到來中國,留居中土的僑民後裔,華化後的「土生蕃客」。宋元時期,著名的蒲壽庚家族是擁有雄厚資本的跨國海商集團。福建泉州則是他們的大本營,在財勢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宋元交鋒之際,雙方都想拉攏他。
蒲盧歇或是蒲亞利,與蒲壽庚海商集團有無關聯,至今尚不得而知。但,有意思的是,1972年汶萊博物館人員在汶萊市愛丁堡橋頭路旁一座馬來人墳山發現了一塊誌明宋代的中文墓碑。1973年,馬來亞大學的傅吾康和陳鐵凡發表一篇重要學術論文:《最近汶萊發現的公元1264年中文墓碑的初步報告》(A Chinese Tomb Inscription ofA.D. 1264, Discovered Recently in Brunei: A Preliminary Report),首次將這塊墓碑披露於世,震撼學界,公認這是至今發見,全東南亞年代最早的一塊中文碑石。
該墓碑碑文全文是:「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甲立」。從碑文看,碑主是泉州一位姓蒲官員,生前當過泉州判院的官,死後葬於汶萊。立碑時間「景定甲子」是南宋理宗景定五年,亦即公元1264年。立碑人是他兒子蒲應甲或蒲應、蒲甲兄弟二人。
「蒲公」是誰?尚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今之汶萊,昔之渤泥,至少在宋代就已與中國往來,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華化後裔因海洋貿易的關係,確實流寓於此。
千年神話,千年史話。魔幻流寓:中國人、華人、阿拉伯商人、穆斯林、蒲公、Abu和Ali的故事,婆羅洲雨林書寫,太多傳奇。
2004年8月,應南方學院東馬學生的盛情邀清,携同家人第一次到沙巴州,純粹旅遊。在首府亞庇,東馬生充當導遊,知道我的興致,第一站就帶我們到沙巴州博物館。博物館不大,珍藏竟讓人驚嘆連連,尤其是中國陶瓷和瓦甕專櫃特區,唐、宋、元、明、清,歷代中國外銷陶瓷器皿系譜,無聲而傲然地陳列著。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台灣通史全文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的” -- <全球通史> (A Global History, by Stavrianos)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分享 (3之1)
*****地理 -- 交流帶來文明成長*****
學生時代 “歷史”和 “地理” 兩科放在一起,說是“文科”要背很多東西,真的是重點畫錯了。其實我們很直覺的就可以想像,一群人或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很自然塑造他的世界觀和性格,也決定了它發展的方向。先分享幾個書中探討到,關於地理位置形塑民族特質的幾個有趣觀點:
- 為什麼希臘神話 “弒父”,而中國人卻是 “殺子”?
- 為什麼中國總是有“一統天下”的願景,不但是當權者,也是全體民眾的期望?
- 中國許多次明顯的進步,跟“蠻夷”入侵時機都有關連?
- 草原 vs 中原,以及兩種不同的草原文化。在馬背上的都不會治理嗎?
主要資源 (主要是糧食和能源)會深刻影響人的組織結構。作者用 “子宮”形容黃河流域的環境,也是為何它能孕育出一個很特殊的文化。這本書從地理條件差異分析中國和其他文化發展的差異之處。
但閱讀時也可以隱約看見,有時候豐富的資源,卻不見得是進步的最好條件。許多創意都是在稀缺中產生的,以色列的水資源科技就是個明顯的例子,還有世界一些開發中國家其實天然資源肥沃但在貪汙中打轉。中國農業發達讓對外發展的壓力比較小,以致於大部分的發展重點是對內的 (政治)。這樣的先天條件,形塑著中國以家族為主要自我認知,崇拜祖先,和為什麼覺得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思想。直到,秦始皇從制度面破壞這個脈絡,才讓“國家”凌駕於上 (看來,“忠孝不能兩全” 是從這個變異之後才成為讓中國人糾結的點)
“人類的整個歷史證明,一種文明能不能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能從外界獲得刺激。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機會越多,各自進步也就越快。而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社會,注定要停滯,因為它們接收不到外來的刺激和壓力。”
我在思考,因著世界科技更多數位化,行業之間的邊界都模糊了,我們可以如何讓自己站在可以接受碰撞的 “心理地理位置”,保持進步呢?一個人要如何刻意地保持自己有多元的接觸,刻意去接觸自己不熟悉的觀點,刻意去理解跟自己不同的意見,刻意去設身處地站在跟自己不同的世界?
然後在台灣,一個小小的島嶼上,我們有多少心力花在對內探索我們的土地,多少心力保持對四圍大海面向的各種世界積極吸收? 這兩者不是互斥乃是可以相互碰撞激發能量的,而不是對內的井底之蛙或是對外的自我設限。
“刻意突破同溫層” 真的是我們這世代的人每天要努力的功課。
全文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3之1)/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張宏杰
台灣通史全文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22公分微楷書寫紅樓夢 章厚倫 挑戰世界唯一】
繼以0.26公分的微楷書完成「台灣通史」後,苗栗縣銅鑼鄉民章厚倫,接著以0.22公分的微楷書寫「紅樓夢」,目前已完成一半約30多萬字 ...
報導全文》http://bit.ly/ZCYL8j
台灣通史全文 在 連橫(連爺爺的爺爺,狗腿三流歷史學家) - 鴉片有益論:「台灣人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台灣台南人,是祖籍福建漳州龍溪縣的福佬客,著名的台灣歷史學家、台語學家,著有《台灣通史》、《臺灣 ... ... <看更多>
台灣通史全文 在 [新聞] 課綱刪連橫「通史序」連勝文嘆學生很迷- 看板Gossip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通史序〉為連勝文曾祖父連橫所著,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 ... 推silentence: 來給你十秒想一下背誦一下全文 08/27 21:42. ... <看更多>
台灣通史全文 在 youtube 中国通史– 連橫台灣通史序全文 - Af088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youtube 中国通史– 連橫台灣通史序全文. by. 尚無留言. [CCTV]中国通史. 简介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