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宇分享台灣周邊軍事外交消息...
印、中兩國邊境西線楚舒勒地區,兩軍戰車近距離相對,雙方劍拔弩張情勢緊張。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中國社群媒體「微博」近期流出1張中印邊界裝甲車對峙照片,解放軍15式輕型戰車與印度T-72戰車互相對陣,砲口對砲口僵持不下。
從照片中場景研判,共軍陣線旁僅有1頂帳篷,代表這是新產生的對峙地點,未能及時修建固定設施,中方派出10多輛輕裝甲車部署在帳篷周圍,在數量上較印方為多,但印度軍隊除了T-72主力戰車之外,還有2輛BMP-2步兵戰車,戰力較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的網紅蔡適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軍裝備及需求應與國際趨勢接軌】 適應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針對以下幾件事情提出質詢: 1.雲豹裝甲車30mm鏈砲型的測評在上週五結束,測評總共有124個項目,其中62項主要項目全數合格、62項次要項目中僅有2項不合格(96.8%合格率,遠超出80%的合格標準),通過測評,符合陸軍作戰需求。 ...
「台灣裝甲車數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蔡適應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討論] 台灣國造十噸半4x4裝甲車-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軍事茶館訊息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棲登陸裝甲車的弱點在哪 的評價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台海軍情]雲豹裝甲車要發展防空型?台灣野戰防空戰力急需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黑熊加油!取代M60A3,國軍雲豹二代8月將亮相戰砲甲車版獲 ... 的評價
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解放軍距你有點遠,但美軍距你非常近!
2018-11-08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而在論述這個觀念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以美軍運輸能力之強,也是花了好幾個月才讓部隊一一抵達作戰位置。也因此目前運輸能力還遠不如當時美軍的解放軍,要集結空軍戰機、海軍艦隊、登陸部隊、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艦艇,恐怕要花費一番心力才能辦到。而另一個好例子則是台海九六年飛彈危機時,解放軍以演習之名進行兵力集結時,其動員規模還未達可以發動大規模渡海作戰的程度,前前後後卻已花費了數個月時間準備,其困難度可見一斑。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擁有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的美軍就是例外。
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安全防禦承諾的美國,常常會面臨需要緊急介入各國危機的情況,也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部隊能快速反應,立即機動部署到衝突地區。從越戰開始,到過去兩次的波斯灣戰爭,美軍對於自己的表現有諸多檢討,並認為還有極大的精進空間,所以慢慢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新模式,可以讓地面部隊快速趕到需要的地方。一般來說,想到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許多人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的都是美國陸軍的82空降師與101空中突擊師。只是這兩支部隊雖然戰功彪炳,但空降或機降步兵都屬於輕裝步兵,雖然可以一聲令下,立刻由其中輪值快速反應任務的戰備旅,在幾天內部署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輕裝步兵的缺點,在於很難抵禦敵方的機械化重型部隊。因為傘兵為了可以快速部署,捨棄了裝甲車與重裝備,因此雖然可以快速趕到戰區,卻不一定能擋住敵人。
因此另一支也常常被視為是美軍先鋒部隊的海軍陸戰隊,就必需要負擔起這樣的作戰任務。海軍陸戰隊除了也能夠快速部署,趕赴戰場外,還可以快速發動一定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將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各種載具等重裝備開上灘頭,投入戰場之中。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性質不同的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傘兵,就要有不同的策略。陸軍傘兵由於是在輕裝的狀態下,可利用運輸機進行長程運輸,在美國擁有龐大機隊與空中加油能力下,傘兵部隊只要部署在美國本土即可,只要讓不同的旅級單位,輪流擔任戰備,負責快速反應任務,就可以兼顧日常的作戰訓練與人員輪休的需求。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一支部隊可以長期擔任戰備任務,不斷保持可以隨時出動的警戒狀態。但擁有各型重型武器,又以海運為主的海軍陸戰隊,就不能採用這樣的方式了,若部署在美國本土,將無法即時趕到世界各地的戰場,但如果讓部隊長期維持在作戰狀態下部署於海外,又會讓海軍陸戰隊師老兵疲,因此需要另外想辦法。
美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前進與預置部署」,也就是預先將海軍陸戰隊集結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而且作戰環境又適合海軍陸戰隊的地區。像歐洲戰場是典型的大陸型作戰環境,海軍陸戰隊所能扮演的角色較小,但太平洋戰場大多是濱海國家與一連串的島鏈,是海軍陸戰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日本這個盟邦可供駐軍。也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遠征軍,就長期駐紮在沖繩。第三遠征軍是所謂的「空地特遣隊(Marine Air-Ground Task Force,MAGTF)」作戰編組,包含指揮參謀單位,下轄地面部隊,空中作戰聯隊,與後勤支援群,可以發動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並獨力作戰一段時間,等待後援抵達。空地特遣隊的最大優點是組織靈活,可以視作戰任務的需求,快速調整編成規模的大小,一般是分為三級,規模最大的就是海軍陸戰隊遠征軍(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其次為規模較小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而規模最小但最靈活的則是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
目前美國有三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第一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位於美國西岸,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則位於美國東岸,而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就是前進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部隊。第一與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下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與遠征隊,會輪流擔任戰備任務,而第三海軍陸隊遠征軍則只下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由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以輪流派駐的方式擔任戰備。擔任戰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會與海軍的兩棲戰備艦隊(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一起配合,在接到命令的一、兩天內,就能立即開拔前往衝突地點,同時會攜帶可供獨立作戰15天的彈藥補給。兩棲戰備艦隊通常包括一艘兩棲突擊艦,兩艘的船塢登陸艦,物資運輸艦與油彈補給艦,當然還有海軍的水面軍艦與水下潛艦擔任護航任務,以保護這支兩棲戰備艦隊的安全。美國目前常保兩支的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甚至在很多時候,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就裝載在兩棲戰略艦隊中,在各地參與演訓,只要調轉航向,就能一刻也不耽誤的地立刻開往戰區。
2.jpg
上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與「兩棲戰備艦隊」的編成表,可搭載一個完整的陸戰隊遠征隊(MEU),下圖為神盾艦護航下的兩棲戰備艦隊正在進行訓練。
美國就是用陸戰隊遠征隊(MEU)加上兩棲戰備艦隊(ARG)的方式,確保美國可以隨時將重裝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轄下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駐紮在沖繩,距離台灣非常的近,從沖繩航行到台灣,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若再加上裝備上船的時間,不到三天就能抵達台灣,並立刻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即使正在亞太地區別的地方演訓,航程比較遠,但因為節省了裝備與人員上船的時間,最遲也差不多三、四天的時間就能抵達台灣。因此一旦台海突然爆發戰事,或是美國想要攻打台灣,那第一階段就是由空軍發動第一波打擊,美軍的大型空軍基地就位於台灣附近的沖繩與關島上,台灣會在幾個小時內受到第一波攻擊,空襲可能會持續數波,同時就在西太平洋海域巡弋的第七艦隊軍艦,會航向台灣,並發動長程巡弋飛彈攻擊,隨後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會趕到,與空軍一起發動更大規模的空襲,並清理出安全的灘頭,掩護趕到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展開首波的兩棲登陸作戰,建立起灘頭堡。
當然,只有兩千多人兵力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只有15天的作戰能力,並沒有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來結束戰事,只能確保灘頭堡的安全。這時候就要動用另一項秘密武器,也就是「戰略預置艦」了,而其中的一個中隊離台灣也很近,就部署於近在咫尺的關島。當來自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在登陸台灣時,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員也正在登機,會「空手」搭客機抵達關島,準備啟封長期停泊於海上的海軍陸戰隊「戰略預置艦」。
長程運送部隊,其實困難的不是人員,而是人員所使用的裝備與後勤輜重,一架運輸機可以搭載上百名的武裝士兵,卻運送不了幾輛的悍馬車與主力戰車。美軍在記取過去的幾次教訓後,發展了出一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預先將裝備與補給裝載於大型運輸艦上,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附近。一旦需要出動海軍陸戰隊時,只需要空運「空手」的海軍陸戰隊員到達當地,登上這些大型運輸艦,將裝備啟封後,就能立刻投入作戰,速度快又有效率,甚至還可以節省寶貴的空軍運輸能量,直接租用民間的客機來載輸人員即可。這種平日載滿各種武器彈藥的大型運輸艦,就叫「戰略預置艦」。過去美國擁有數個戰略預置艦中隊,遍布全球,但隨著近年來情勢改變,目前縮編到只剩兩個,一個位於印度洋,另一個則位於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預置艦,平日就停泊在關島的附近海域,等著有狀況發生時,從美國本土搭飛機來的海軍陸戰隊員啟封裝備。
1.jpg
美軍戰略預置艦隊的編成組合與可以籌載的武器裝備與彈藥數量,能提供一個陸戰隊遠征旅約1萬5000人的部隊,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
一個戰略預置艦隊,共包括五艘的大型運輸艦,滿載各式各樣的重裝備,包含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各種戰術支援車輛。另外還有一艘彈藥補給船,一艘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其武器裝備與彈藥補給,可支援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在戰略預置艦的幫助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可以在10至14天內,啟封裝備並趕到責任區的任何一個地點,並在已經建立灘頭堡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幫助下,快速上岸參與地面作戰。而且甚至不需要有碼頭,因為又被稱為「半潛船」的機動登陸平台,可以像海上浮動碼頭一樣,讓大型運輸艦卸下裝備,再由小型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直接送達灘頭。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擁有接近有1萬5000人,並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火力。以關島距離台灣之近,美國的陸戰隊遠征旅,從啟封裝備,到登陸台灣,應該花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
2.jpg
機動登陸平台MLP正在替運輸艦卸下裝備,再以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接駁到岸上,不再需要深水碼頭,即可快速將作戰裝備運送到灘頭上,等於是一座浮動碼頭。
由於美國本土仍然擁有擔任戰備任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這些戰備部隊在其他海軍水面艦隊的協助下,也會不斷趕到戰場,因此在作戰開始三十天後,其地面部隊的規模,理論上會擴充到一個完整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超過三萬人。而海軍陸戰隊需要獨立作戰,並支撐三十天的目的,在於這是美國陸軍的重裝師從美國本土抵達戰場所需要的時間。雖然美國陸軍也一樣有戰略預置艦的設計,平日已將部分裝備與補給裝載在大型運輸艦上,美軍的運輸能力也獨步全球,但陸軍的重裝師擁有更多的人員與重型裝備,因此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讓部隊進入備戰狀態,並將陸軍的重裝師運送到戰區。這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月內戰事仍未結束,那美國陸軍的重裝師也會開始陸續投入戰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部署最少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與一個陸軍的重裝師,再加上最少兩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打擊群,而這樣的戰力已經遠遠勝過世界上多數的國家了。
因此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但是這樣燒錢的速度,也是十分的恐怖。且先不談要維持航空母艦打擊群有多麼昂貴。光是要讓兩支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就代表要擁有數倍於這個數量的兩棲作戰艦艇,才能隨時維持兩支兩棲戰備艦隊可以隨時出動作戰。而完成戰備,並前進部署到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也需要不斷輪調,其費用也是極為驚人。至於戰略預置艦中隊,除了本身租用大型運輸艦的費用外,也代表必需要多採購並封存一整套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裝備與補給。以目前美軍擁有兩個海軍陸隊戰戰略預置艦隊來估算,就等於美國差不多要多採購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師的裝備與後勤補給,平日都不用,就閒置在海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再花錢檢修這些閒置的裝備,更新有保存期限的食物與耗材,確保所有的武器在戰時都可以立刻啟用。美軍之有錢程度真的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想像的,才能用這種方式維持快速反應能力。
一般國家當然無法像美軍一樣做這樣的事,畢竟平日裝備說不定就不足了,怎麼可能再多買一套,裝載在船上,事先預置於可能發生戰事的地區,而且還不止是海軍陸戰隊有這種設計,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在內,都有這種物資預置艦隊的措施,分布在全世界的美軍基地附近,隨時可以啟用。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美軍的戰略預置艦隊,真可以說是完美詮釋這句話的最好例子。一般的國家在發動跨海作戰之前,要先集結部隊,並讓部隊達到作戰狀態,再籌補後勤物資,最後一一將部隊與維持部隊作戰的後勤補給都一一裝上船,在確認已完全奪取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後,才讓兩棲登陸艦隊出發,在軍艦與戰機護航下渡過茫茫大海,靠近灘頭,發動兩棲登陸作戰。這是一般國家的作法,因為一般國家不需要隨時準備進行攻勢作戰,沒有協防它國的義務,所以平日不需要花費這麼鉅額的軍事費用,維持如此巨大規模的快速反應能力。
所以美國與一般國家的作戰動員模式完全不同。一般國家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的準備工作,美軍已經事先做完了,並且在擁有全球空中打擊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與壓倒性的海空優勢下,可以迅速發動兩棲登陸作戰,投射兵力到任何地區。因此解放軍看起來離台灣很近,中國的軍事基地距離台灣只有一水之隔,但是中國的軍事動員能力與一般的國家一樣,甚至因為國土較廣闊,備多力分,所以集結部隊的效率還要更差一點,所以在計算「時間」這個因素以後,其實沒有多數台灣人想像的那麼快速。而美國本土看起來離台灣很遠,但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美國為了維持前進部署與快速反應能力花了多少心血,再加上美國這個國家目前並沒有攻擊台灣的企圖,戰時是否會出兵救援台灣,也維持著模糊的態度,好讓美國擁有外交折衝空間,因此不會特別強調美軍在台灣附近的兵力部署情況。這也讓許多人台灣人誤以為,美軍若要救援或攻擊台灣,必需從本土出發,辛苦地越過遼闊的太平洋,才能趕到台灣附近海域。
美軍是否會救援台灣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很確定的是,如果有一天台灣成為了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就要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美國攻擊台灣」這個戰事想定就會變成事實。那台灣面臨的可不是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能進攻台灣的解放軍,而是幾個小時內就能發動一連串攻勢,幾天內海軍陸戰隊登陸,一個月後陸軍重裝師就能抵達的超級強權。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建立了這個架構來確保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而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與美國在實戰中所獲取得寶貴經驗,也讓美國的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遙遙領先。只是美國身為一個民主國家,不會以文攻武嚇的方式來恫嚇盟邦,但若因此以為美國對西太平洋的軍事衝突沒有準備,那就未免太過天真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屯駐大批的軍火,而台灣就位於這個軍火庫的旁邊,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戰略地圖。
★ ★ ★ ★
photo.jpg
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台灣海峽,其中一艘為尼米茲號
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否已過時?
2019-03-13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故意不講清楚,萬一台灣受到中國攻擊,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而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深思熟慮過的,原因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談。
首先,美國因為「聯中制蘇」而承認中國,並與台灣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在法理上等於不承認台灣政府,理論上不再是台灣的盟友,但問題在於美國也不想放棄台灣這個重要戰略據點,更想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在「聯中制蘇」下又「聯台制中」,因此形成了既不承認台灣的政府,卻又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支持台灣國防的奇特狀態。美國一方面說不會介入兩岸事務,不會擔任兩岸調人,卻又要求兩岸問題不得用武力解決,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在台灣過去長期無意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下,就形成了目前的僵局。
這樣的僵局其實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美國不止不希望看到中國攻擊台灣,也擔心台灣故意挑起戰事,這在卜睿哲的公開信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美國過去非常提防蔣介石出兵反攻中國,而將美國捲入戰爭之中,也不贊同過去陳水扁所發動的防禦性公投。因此故意保持模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避免防衛台灣的承諾淪為一張空頭支票,讓台灣「肆無忌憚」地與中國爆發衝突,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事之中。而這樣的戰略性模糊,在過去四十幾年間,對美國來說是個很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止幫助美國拉攏中國,打贏冷戰,也在很多時候成功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而更重要的是,這還阻止了台灣出現任何不利於美國的政治路線。
但是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美國的戰略性模糊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一直以來都懷疑,在中國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堅持地支持台灣。而這也是過去台灣社會內部統派勢力的最有力論述,認為美國的安全保證並不可靠,在中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之際,美國越來越不可能會像九六年台海危機時一樣,為了保護台灣而出兵,台灣萬萬不能冀望於美國,因此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台灣很重要的自保之道。雖然這樣的論述在過去算是少數派,但是很明顯目前情勢已經有所改變。原因在於中國已經明白文攻武嚇的效果並不佳,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環境,用收買媒體與操控網路的方式,來瓦解台灣的民心,是比較方便而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方式。
在這樣的媒體與網路攻勢下,中國不斷強調解放軍的軍事發展已經有能力嚇阻美國馳援台灣,意圖讓台灣社會失去對防衛自己的信心,而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則剛好成為了這種宣傳攻勢的操弄重點。在美國不正式講清楚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下,台灣社會的信心在中國無孔不入的宣傳攻擊下,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而台灣獨立運動團體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想要儘快尋求獨立,以反制中國,卻又因此違反了美國所劃下的紅線。其結果就是美國的這個戰略模糊政策,現在已經反過來成為了中國對台統戰的幫手,還限制了台灣自我防禦的機制。
近來中國發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攻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美國不准中國攻打台灣,要求兩岸問題要和平解決,但台灣又長期不願意進行政治談判,結果形成兩岸僵局的這個架構。因為在這一個架構裡,台灣雖然無法立刻走向獨立,但仍保有不被中國統一的安全,只要台灣不躁進,美國其實是願意遵守其防衛承諾的。但是中國利用其媒體與網路攻擊,削弱台灣社會對美國承諾防衛台灣的信任感,想讓台灣社會在感覺到自身安全已受到威脅下,選擇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最後簽下所謂的「和平協議」,打破美國所建立的這個架構,使台灣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攻勢,美國與台灣卻都缺乏足夠的反制手段。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不可能走回頭路箝制新聞與言論自由,在台灣政黨輪替已成常態下,也很難保證親中政黨上台時,會不會立刻啟動與中國的政治協商,而打破美國為保護台灣而設下的防火牆。美國本身則長期奉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多數的官員也早已經習慣這樣的戰略性模糊政策,雖然目前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陷入谷底,但短時間內要徹底改變也有其難度。因此海峽兩岸未來數年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不是台灣獨立運動團體所推動的獨立公投,畢竟這有法令的限制,除非修法否則不可能出現,反而是統派團體與親中政黨想要進行的和平協議談判,已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危機。
一旦台灣在媒體與網路的操弄下,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那將會嚴重損害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家利益。美國才剛剛將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定位為未來的重要戰略競爭對手,若讓中國先馳得點,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上風,則美國可能要花費千倍萬倍的力氣,才有可能扭轉這個劣勢。在這樣的危機下,目前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策略雖然仍在某些層面上對美國有益,但就整體來看,則已經是個過時且被中國所利用的錯誤政策。美國其實需要重要思考一套新的政策,來避免最壞的情況快速在台灣海峽出現。
近來AIT利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紀念,展開一連串的活動,頗有向台灣社會重申美國承諾的意味,但無奈目前台灣的媒體已無法發揮正常的新聞報導功能,這從AIT理事主席的專訪影片都被下架,就可一葉之秋,因此效果恐怕很有限,在美國繼續維持戰略性模糊下,不易扭轉情勢。或許更進一步來說,美國過去以戰略性模糊來換取中國的合作,但當美國認為中國是敵手,未來的競爭無法避免時,再維持這樣的戰略性模糊無異是多此一舉。
而對台灣來說,台灣社會必需要理解,美國這種戰略模糊的出發點,與為什麼美國不願意給予台灣百分之百的防衛承諾。台灣應該要明白「美國不作兩岸調人,並要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而台灣長期拒絕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其實就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架構,並以美國目前獨霸全球的強大軍力做擔保。因此不談判、不簽和平協議,就是台灣目前維持現狀的最好方法。一旦開啟政治談判,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從歷史的殷鑑來看,除了無法獲得任何的保障以外,還自己打破了和平的現狀,選擇走向統一了。
https://vocus.cc/sophist4ever/5be3e8cffd89780001d871b8
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oboCop:武力失控的警察故事】#葉郎電影徵信社
三十多年前的好萊塢科幻電影《RoboCop 機器戰警》的情節荒謬無比,以至於我們當年都輕而易舉地忽略了電影背後暗藏的警世訊息。
如今後悔早就來不及,我們已然活在那部科幻電影所描繪的荒謬未來:在那裡一切的政府職能都可以招商民營BOT,而警察武力有如軍隊一般強大無比,生死不計地使用不合比例的暴力執行值得懷疑的法令,即便是細微末節的輕罪都比照戰場死敵的規格殲滅。
一次又一次香港警察的執法畫面更讓人不免懷疑:哪用得著好萊塢費盡心力重開機,《機器戰警》的情節早在電視新聞中一一次又一次上演。
▇ 殺戮戰場底特律
四年前《機器戰警》的故鄉底特律市出現了一則帶有RoboCop關鍵字的社會新聞:
這樁警察暴力事件發生在底特律近郊的Inkster,距離Ford汽車的總部Dearborn不遠。Dearborn屬於底特律市城區的一部分,但在Ford工廠上班的黑人不被允許住在Dearborn,所以這些工人多數住在更郊區的Inkster。
事發當天一名黑人Floyd Dent駕車經過Inkster某個路口時,被兩名白人警察從車內拖出來毆打和電擊,並疑似將古柯鹼放入車內藉以栽贓駕駛。
帶頭的白人員警名為William Melendez。在他過去擔任底特律警察的16年間被投訴的次數遙遙領先同仁,並在接連12起訴訟中被控暴力攻擊市民。他因此得到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封號——RoboCop。
《機器戰警》的故事會選在汽車之城底特律完全不是巧合。底特律是GM、Ford和Chrysler等汽車大廠的根據地,在20世紀中期之後和美國中西部、五大湖區幾個工業重鎮一起經歷了「去工業化」的產業瓦解歷程,因而被稱作鐵鏽地帶。隨著汽車工業瓦解而來的是失業、貧窮、犯罪和政府財政窘迫。然後大家開始為這些混亂找尋解方。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在就職演說中就指稱這些所謂中心城市(inner cities)的犯罪氾濫是一場大屠殺(carnage),並主張這些混亂都是移民所導致,所以為了拯救這些岌岌可危的城市他將削減對這些城市的聯邦補助經費,直到這幾個城市放棄維護移民權益政策為止。這種企圖一槍斃命、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無疑也是一種RoboCop模式。
警力壓制是多數城市選擇的便利解方。1967年底特律警察掃蕩一家無牌照經營的酒吧,演變成一場波及全城的失控警民衝突,最後導致全城43人死亡、467人受傷、超過7200人被捕、超過2000座建築物被破壞。這場底特律騷亂是整個城市由盛轉衰的關鍵,有錢的白人選擇逃離該城,也進一步惡化底特律經濟和政府財政。
《機器戰警》除了預言美國監獄和警察業務委託民營的荒謬商業模式之外,最神準的預言還是2013年底特律政府申請破產。底特律官員打的算盤是透過破產程序減輕債務負擔之後,市政府可以繼續降低企業稅率吸引有錢人回流投資底特律。
《機器戰警》故事背景正是這些資本主義大城紛紛經歷過的泥淖:在政府民營化、服務商品化、警力軍備化之間垂死掙扎,始終找不到出路的地獄之城。然後英雄從天而降……
▇ 以正義為名的暴力
具有先見之明的荷蘭導演Paul Verhoeven是今天這個故事中的唯一英雄。
Verhoeven赴美發展之後的電影全數充斥著浮誇的色情和暴力元素。他狡猾地把自己對於色情和暴力的批判觀點藏在電影的隱密深處,坐視觀眾毫無自覺地沈浸在他的色情和暴力元素中樂不思蜀。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必須和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分級審查交戰多回,多次刪減畫面來求取R級分級(因為被分級為X級或是未經分級的電影會失去在大多數美國連鎖戲院上映的機會)。他也因此創造了R級和X級電影(日後改名為NC-17級)的獨特商業模式,並讓惡名昭彰的《Showgirls 美國舞孃》成為好萊塢史上第一部得以大規模商業上映的NC-17電影。精明的好萊塢製片Mario Kassar 和Andrew Vajna很快就想到把Verhoeven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結合Arnold Schwarzenegger和Sharon Stone等明星元素,打造出1980年代盛極一時(但也快起快落)的Carolco影業王朝。
1987年Verhoeven向華盛頓郵報記者談及《機器戰警》中的極端暴力時他這麼說:
「電影《Patton 巴頓將軍》中出現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當時畫面中的坦克正在燃燒,事實上整個戰場上遍佈著燃燒的坦克、瀕死的人以及早就死掉的人。然後巴頓將軍見證這個景象,細細端倪之後他說『請原諒我這麼說,但我愛死了這個場面!』雖然這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的內心話,但我認為整個人類都是這樣子想的。我認為許多人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毀滅事物是因為這是人類靈魂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是戲劇作品的基本元素。你沒辦法用『美』和『幸福』來打造一個戲劇作品。」
Verhoeven骨子裡對於這種以暴制暴的美式正義是不以為然的。對他來說《機器戰警》就是一個耶穌死而復生的故事,但正因為故事發生在美國,所以死而復生的美國耶穌當然是要用槍枝暴力來實現正義、普渡眾生。
「我的動機是在批判德州極端保守的司法系統,因為在德州一名罪犯可以在一分鐘內被定罪然後幾小時內火速被處死。」Verhoeven企圖用《機器戰警》嘲弄這種得來速式的美式正義。
▇ 臉書直播之後的英雄末路
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電影中的警察長期扮演正義無私的角色,幾乎不太可能在電影中看到佔領華爾街或是反送中運動中警方濫用武力的情節。即便《Die Hard 終極警探》、《Dirty Harry 緊急追捕令》或是《Lethal Weapon 致命武器》之類電影中的警探選擇使用極端暴力手段,甚至當場擊斃歹徒時,你也不太有機會懷疑他的時機、手段、對象有沒有任何瑕疵。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許是警方協拍的機制中經常讓警局有機會篩選劇組的劇本,選擇他們想要被呈現在銀幕上的模樣。
1989年Spike Lee導演的《Do the Right Thing 為所應為》電影中,出現了好萊塢難得描繪警察暴力誤殺民眾的情節。同一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透過判例第一次建立了警察用槍時機的判斷標準:「客觀合理性(objective reasonableness),亦即「換成其他任何理性的警察在相同狀況下是否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真正讓警察形象徹底顛覆的不是電影或電視劇,而是21世紀的社群媒體。
抽掉了說書人這個有時沒那麼正直的中介者角色,Youtube以及臉書直播取代了電影、電視劇的地位,講述了更接近真實的警察故事。
2016年一名明尼蘇達的婦女Diamond Reynolds,在其未婚夫Philan Castile遭警察開槍射殺後,直接用Facebook直播她和警察之間的互動,以及四歲的女兒全程目睹槍擊之後冷靜地安撫大人的心碎畫面。
媽媽事後向記者表示:「我這麼做並不是為了爭取同情或是出名,而是為了讓全世界知道警察並沒有在保護我們,他們在殺害我們。」
▇ 警察武力的軍備競賽
《機器戰警》表面上依照好萊塢公式頌揚警察打擊犯罪的絕對效率(並藉此吸引大量熱愛暴力的觀眾),但實際上卻在警告世人一個正要在高速公路上失控的社會問題:警察武力的軍備化。
終結太陽花運動的台灣警察霹靂小組最早成立於1980年代,終結佔中運動的香港警察機動部隊成立於1970年代。事實上這兩個特種警察編制都源自於1960年代洛杉磯警局首設的「SWAT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
SWAT員警的訓練完全比照軍隊,配有破門槌、閃光彈、裝甲車等武器,並得到法院的許可得以不經敲門表達身份就直攻民宅。
1970年代後SWAT的數量在全美各地不斷攀升,出勤次數隨即也從1970年代的每年幾百次,到21世紀後殺雞偏用牛刀的一年數萬次之多。比如2006年發生過赴美訪問的西藏喇嘛簽證過期卻出動全副武裝的SWAT逮捕,2010年也發生過SWAT突襲酒吧,只因為懷疑未成年人飲酒,在在證明了SWAT的武力被浮濫使用在不符比例原則的輕微罪行之上。
1980年代的反毒戰爭、2001年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都進一步使包含SWAT在內的各地警方編制進入軍備競賽的瘋狂遊戲。他們爭相運用國會通過的天文數字預算購買戰場上才用得到的裝甲車、M-16來福槍、手榴彈、機關槍甚至側掃聲納等先進軍事裝備。其中又以國土安全部出手最大方,估計已經耗費數百億美元在提升警察軍備之上。
穿戴上類似軍人的服裝,拿起和軍人差不多的武器,這些警察也開始在心態上和行為上日漸「軍人」化,把美國本土當成戰場,把美國人民當成敵軍。警察從此不再是守護社區治安的力量,而是槍口朝內的戰爭機器。
失控的軍備競賽最大的受害者幾乎清一色是有色人種。2014年發生在密蘇里州的佛格森(Ferguson)騷亂,起因正是員警輕率地開槍射殺沒有前科、沒有武器的18歲黑人青年Michael Brown。隨後的抗議行動中,警方還一路動用裝甲車、催淚彈、橡皮子彈等各式軍事裝備,讓衝突不斷升級,直到整個城市完全化身成為《機器戰警》中的殺戮戰場。
▇ 機器人三大法則
2018年底舉行的聯合國傳統武器大會,88個成員國聚集在日內瓦試圖針對「致命自主性武器系統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s」制定出規範,藉以喝止AI和自主性機器人在戰爭上的研發運用。會議以失敗收場,但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會議的構想其實源自於《I, Robot 機械公敵》科幻小說家Issac Asimov的「機器人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
第三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巧合的是聯合國傳統武器會議中反覆使用的「致命自主性武器系統」英文縮寫正好是LAWs。
電影《機器戰警》中也致敬/引用了機器人三大法則,只是把它改成三條指令以及一條不為人知的第四秘密指令。
作為人機合體的Cyborg,《機器戰警》還進一步探索了Asimov所謂的「Frankenstein Complex 科學怪人情結」——我們對於自己創造出來的新科技怪物的信任危機。他/它究竟是來幫助我們的好幫手,還是會害死我們的死神?
有趣的是1942年就創造出機器人三大法則的Asimov後來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原創,人類打從開天闢地以來就用類似的邏輯來評估我們發明的所有東西。他在1981年的Comput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說到:
「事實上機器人三大法則可以適用在人類日常使用的每一種工具上頭。拿刀做例子好了。刀的第一法則就是必須可以安全地使用。如果刀子會輕易割到自己手指,沒有人會安心使用刀這種工具。所以從此之後刀子因此有了刀柄。基本上所有用來切割的工具都必須提供類似的安全使用方法。」
等等,這不正是在說我們另外一個發明多時的兩面刃——警察嗎?
(2019年9月1日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 )
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蔡適應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國軍裝備及需求應與國際趨勢接軌】
適應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針對以下幾件事情提出質詢:
1.雲豹裝甲車30mm鏈砲型的測評在上週五結束,測評總共有124個項目,其中62項主要項目全數合格、62項次要項目中僅有2項不合格(96.8%合格率,遠超出80%的合格標準),通過測評,符合陸軍作戰需求。
2.陸軍對於30mm鏈砲車的需求則是284輛,預計在最終報告完成後就會進入量產程序。
3.除了30mm鏈砲外,軍備局明年要在雲豹裝甲車上加裝105mm戰車砲,作為戰砲車使用,105mm戰砲車車體不會採用現行一代車或二代車,砲管也不會用現行版本,都會全新研發。
4.陸軍在取得M1A2主力戰車後,將會和105mm戰砲車作高低搭配的互補運用。
5.經過中壽性能提升的F-16V戰機已經開始交付空軍,適應特別關注AIM-9X採購數量,空軍表示訓練彈的部分已經接收完畢。除了飛彈外,台灣想取得的F-16廠級維修能量也已向美方正式提出。
6.談到國防產業工業合作,適應認為台灣在80年代、90年代,曾經在F-5E戰機、UH-1H通用直升機、派里級巡防艦等等軍購上取得在台組裝的工程分工,但是從90年代末期開始,不論我國軍購項目為何,卻再也沒有機會取得授權組裝。
7.反觀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前者普遍地在軍購項目上取得授權組裝,後者也在零組件供應等面向上漸漸進步,因此我要求國防部在未來應該一改事後工合的態度,改推事前工合,讓台灣的國防產業界可以取得最即時最重要的進展。
質詢連結:https://ivod.ly.gov.tw/Play/VOD/109551/1M/N
基隆蔡適應FB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ING/
#立法委員蔡適應
#歡迎訂閱分享按讚
您的按讚 、分享 、訂閱,是基隆前進的最大動力!
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軍事茶館訊息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棲登陸裝甲車的弱點在哪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類兩棲裝甲車幾乎都是鋁製車身,防護力極差。 ... 大概是台灣老舊的55噸M-60A3TTS的一半重量不到,裝甲是多堅固? ... 台灣的潛艦數量能夠到24艘的話是最好的。 ... <看更多>
台灣裝甲車數量 在 [討論] 台灣國造十噸半4x4裝甲車- 看板Milita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結論說起來,這年頭如果對特種部隊攻擊沒有防備,那傳統的防空跟掃海系統也近乎
: 無用。所以還是得找人拿步槍去站哨的,機場、雷達站、飛彈基地等重要機關也要配
: 備警衛用輕裝甲車,才能有效對抗特種部隊。特種部隊多半只有步兵拿槍,重武器少
: ,頂多幾枚步兵飛彈或火箭筒,在滲透作戰過程中,很怕裝甲車大量攻擊圍剿。
: 這種警衛裝甲車不用特別高性能,能擋7.62mm子彈的裝甲就行,像是V-150、M1117
: AT105 Saxon裝甲車等用卡車底盤改造的裝甲巴士程度就可以。裝甲悍馬車頂著用也是
: 可行。或者國軍新型的輕型戰術輪車底盤改造一下,上點裝甲,也是可行。
: 近年各國恐怖攻擊多,這種警衛用輕裝甲車在面對恐怖份子拿槍到處掃射丟炸彈的
: 狀況,也很有用。這種車製造跟運用成本都比要防機關砲防地雷又要有高度越野性能的
: 多輪APC還要低,適合警察保安機動隊、憲兵、空軍海軍基地警衛部隊,等等單位
: 使用。因成本低容易增產湊數,也可補充正規多輪跟履帶APC、IFV的數量不足,供給
: 二線或動員的摩托化步兵部隊使用。
: 像是裝甲悍馬車對美軍來說性能不足,但留給伊拉克軍的二手裝甲悍馬車湊合著用,
: 最近也是很活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dillac_Gage_Command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xon_%28vehicle%29
V-150跟AT105 Saxon這種裝甲卡車、裝甲巴士型廉價4x4 APC,雖美軍這類財
大氣粗的軍隊較少用,但宏觀看國際軍武市場,則其實很萬用很好賣,在中小
國的軍隊、憲兵、警察部隊銷量都很不錯,開出一些條件各位參考看看。
-------------
用途:
重要機關如機場警衛、街頭巡邏,對抗四處掃射恐怖份子或滲透的SOG,以及
二線步兵部隊湊車子數目用。
需求:
1.四輪民用卡車底盤改造。
2.正面防12.7mm,側面防7.62mm,以及可防砲彈破片的輕裝甲。
3.至少2+10人座。
4.車頂槍座可裝.50 HMG or 40mm AGL or 7.62mm GPMG。
5.便宜耐操好修。
6.主打警衛、憲兵、警察等單位使用,越野性能不需特強。
-------------
其實像日本警察用的這款由Mitsubishi Fuso Canter改造來的PV-2特型警備
車感覺也還可以了,只差一個機槍座。(這台的駕駛座擋風玻璃有可拆卸裝甲板)
https://policecar.nomaki.jp/keibi/tokugata.html
又如最近中國春運維安出現的這台Ford F-550改的裝甲車感覺不錯。
-------------
https://mil.sohu.com/20150216/n409055054.shtml
特警天價新裝甲車亮相街頭 民眾爬車圍觀
2015-02-16 11:48:09
來源:綜合 作者:環球網
2月15日,杭州警方在廣場公開展示防暴利器「劍齒虎」,該車由福特F550改
裝而成,國內只有蘭州、南通、海安、宜賓等少數城市引進這款價值160多萬
元的新式裝甲車。「劍齒虎」車長6.7米,寬2.36米,高3米,車身採用重疊
式的防彈結構設計。車上裝有搜索燈、催淚炮、升降照明燈、聲波驅散器、電
動絞盤等裝置,還有全方位紅外攝錄系統;整車包括玻璃都能經得起各類步槍
的掃射,並在車身設置多個射擊孔,可確保車內的特警有效抵禦或攻擊車外的
歹徒。
https://news.sina.com.cn/o/2016-01-28/doc-ifxnzanh0162844.shtml
北京鐵警鐵鷹突擊隊配防彈裝甲車加強春運安保
2016年01月28日02:40 京華時報
-------------
以色列陸軍這台Wolf裝甲車也是Ford F-550底盤改的,看起來很好。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lf_Armoured_Vehicle
還有這款美國的Lenco BearCat也是Ford F-550改的,看起來也頗好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nco_BearCat
展示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pHbhgJaX4
這些車實際都被一些特警、憲兵隊、基地警衛部隊等單位給採用,在反恐、反
滲透、掃蕩黑幫,等等城鎮戰為現代陸戰主要狀況的時代,未來應該會佔據數
量上的主流位置。
因為若要大量裝備,在這年頭不僅履帶APC太貴,甚至6x6 8x8 輪型APC也太
貴。民用卡車底盤改造的4x4 APC最便宜,上點輕裝甲也妥善勘用。美國新開
的JLTV案子反而還顯得太貴太笨重跟籌載太少。
以色列陸軍都用這種4x4 APC了,我看國軍應該也來開案子弄一輛,反正憲兵
的V-150也該換了。
只論空間利用不論越野性能,則東方流行的Cab-over卡車底盤去改又會比
Picp-up卡車底盤去改更有利些,但裝甲化後就會變成上面那台日本警察的
PV-2,就是一輛裝甲巴士,確實外觀蠻俗的。不過好用就好啦。
我掃了一下台灣的國內卡車市場,用Mitsubishi Fuso或Hino 500的11t型去
改差不多,6000cc級柴油引擎,約250-300馬力但扭力還不錯。反正國軍也用
很多類似的十噸半卡車,補保不成問題。單價應該1000萬新台幣有找,只要
CM-32的四分之一以下。
改出來應該10-15t左右的裝甲車,2+10人,可在巡邏跟警衛任務代替M113級
運兵車──以色列那台Wolf就是要在治安作戰代替M113用──也用來補充裝
甲運兵車的數量不足。
Hino 500的底盤抬高改成有越野能力大概長這樣,再加以輕裝甲化應該就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lIGkZkWG4
具體來說大概就會長成日本警察的特型警備車,只是底盤高一些並使用越野車
輪,再塗上迷彩,架挺50機槍甚至海陸的20機砲在上頭就很像樣了。
https://policecar.nomaki.jp/keibi/kotoku.html
https://policecar.nomaki.jp/keibi/tokugata.html
反正大概就長得像AT105 Saxon。
https://www.panzerbaer.de/types/uk_fv_at_105_saxon-a.htm
或者一個很接近的現役案例就是法國VAB裝甲車,但它是專用底盤不是改造
車。而且槍座配置很奇怪,後來的型號也改到車身中間去了。這車服役紀錄還
不錯,相當雜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C3%A9hicule_de_l'Avant_Blind%C3%A9
https://only-carz.com/gallery/renault-vab.html
以前台灣金賓汽車自主開發搞過一個四輪裝甲車。
--------------
https://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813/241110/
國內廠商首製 軍規捷式四輪裝甲車曝光
國人自製軍規「捷式」四輪裝甲車。方萬民攝
2013年08月13日17:22
【王烱華/台北報導】國內廠商首次自製「軍規」「捷式四輪甲車」(The
JET-Armoured Vehicle)即將在「2013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場中曝
光,由於全車是以沙漠色為主,與國軍所有裝備的叢林迷彩不同,反而引人注
目。
金賓公司研發小組召集人李大勇表示,捷式甲車為軍規的防彈鋼板打造,可抵
抗一般步槍彈及50機槍彈的攻擊,並可依據顧客任務需求,配賦隼式遙控武器
系統、監視(偵搜)系統、核生化防護系統,反地雷、攻堅梯等裝置,亦可提
供警察單位維護治安。此型車可滿足軍、警、海巡等單位,執行各種任務的需
求。
李大勇說,國軍現有的 V-150 輪型裝甲車,服役時間超過30年,現狀日益老
舊,且補給維修零附件,早已面臨世界性商源消失,妥善率維持不易等窘境;
尤其台灣鄉鎮道路、橋樑寬度、承載能力,均不盡適合體積較大之戰車、裝甲
車駛入,易形成戰鬥盲點。因此,提供戰鬥人員進行狹窄巷道作戰時,具有較
佳防護力與支援火力,「金賓汽車公司」著手開發國內第一部具備防護裝甲與遙
控武器系統的4X4輪型裝甲車。
每二年舉行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將在15日正式在台北國際貿易中心
一連展出4天,包括國防部在會場中特別設置國防館,並提供多項國軍現役武
器裝備展出。
----------------
捷式四輪甲車是用有名的賓士卡車Unimog底盤改的。跟這台很類似的就是ATF
Dingo裝甲車,也是用Unimog底盤。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F_Dingo
但金賓這台大概想走高級路線,裝了很多先進科技(不過是技術展示車這也正
確),而且車身設計,相信各位也能直覺地感到賣相不好。
不過這台確實指引一個方向,國軍現在就需要類似這種車,替換V-150,跟補
充CM-32的數量不足一起接替CM-21。只是我們應該要用國內更常見的Hino 500
或Mitsubishi Fuso等等跟國軍現用十噸半卡車接近的底盤去改,改得土些但
便宜又好修些。現在車輛科技進步,像Hino 500這種民規卡車的引擎動力都跟
M113相當,要做10-15t級裝甲車絕對可行。
設計時特別應該要重視人員運輸空間,要能運至少一個步兵班的2+10人,防地
雷性能國內沒大需求又會增重可簡略,除非考慮未來海外執勤。國內常見的駕
駛座在引擎上面的Cab-over型卡車好處就是同車身長時運輸空間較大,作成日
本特型警備車或AT105 Saxon那種裝甲巴士造型雖然很俗,但在運載空間上就
有利多。想好看一點就學VAB做個越野排障的鴨嘴出來就好。
其實M113的車體也就是一個長方塊形裝甲巴士,只是它跟AT105 Saxon一樣駕
駛座並排在引擎旁邊而不是引擎上面。
https://bolivanswgr.blogspot.tw/2012/11/m113a-history-and-variants-in.html
這種車的開發技術門檻低,難在原本設計要簡單可靠,但總是會有很多要求想
把它越改越複雜掛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甚至增加輪子。像是法國VAB原本4x4,
也被要求改出6x6車型,但最便宜萬用好賣的還是4x4。
難就難在軍方常會好大喜功開一些豪華要求導致增重。最典型的就像M1117,
裝了個很猛的AAV-7用50機+40榴的聯裝動力砲塔,雖火力確實強,但增加重
量又壓縮車內人員運輸空間(M1117乘客數3+1人),萬用度就下降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1117_Armored_Security_Vehicle
當然考慮到8x8的雲豹砲車型開發窒礙難行案例,國軍跟中科院也可反向思
考,先設計像M1117那種安裝動力砲塔的警衛戰鬥車型──而且這種大火力車
款適合用來打廣告──再拿掉這個砲塔減重設計運兵車型,這可避免CM-32碰
上的原始車身設計強度不足問題。
國軍跟中科院連8x8裝甲車都做得出來,我相信這種用4x4的卡車底盤改造的
10-15t的裝甲車,一年半載設計就能搞定,上網世界各國類似產品參考一下抄
抄改改,現在開始搞也明年初就能推出原型車。
具體來說,就是用民規卡車底盤搞一款國產M1117打廣告──但記得要預留後
部車門──再拆掉砲塔改裝成APC型萬用裝甲巴士,很簡單。
我看要搞國產噱頭用砲塔,也有現成產品。把在雲豹上頭被嫌不夠力的20mm機砲
敗部復活,將T82雙聯裝20mm防空機關砲安在車頂上掛點有比沒有好的裝甲,宣
稱是「機場警衛車」,機砲有兩管,看起來也很猛,展示射擊放煙火噱頭夠。
等到廣告打完再開發拆掉機砲的APC型就行。而且雙聯裝20mm機砲打直昇機、
運輸機、突擊車、掃步兵確實也夠了,正好適合反制特戰跟空降部隊突襲機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cXrSgdlWg
如果空軍或憲兵有採用,口碑打出來,海軍海陸大概也會用警衛需求名義買一些,
再續造拆掉砲塔的APC型賣給陸軍就可以了。
附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hWzyhvFGg
Staghoun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22.9.1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454283735.A.C2C.html
=>軍方買不起採購數減少=>單價更上升=>惡性循環
最耐操好用的武器是簡單粗勇道理,廠商貪財,使用者沒錢又想裝高級,就忘了。
※ 編輯: NKN (203.222.9.191), 02/01/2016 08:10:25
美國地方大不愁找停車位。
引擎放車頭在駕駛座前方,可以充當撞擊時緩衝體,開引擎蓋修理也容易。
缺點就是同樣車身長時可用運載空間就小。
所以在日本、台灣、中國、東南亞等亞洲地區都流行駕駛坐引擎上面的卡車。
你說這台雪巴車對吧。我也不知下文。
https://news.u-car.com.tw/25360.html
這一台也是載貨空間有點小,標準型只跟裝甲悍馬車載的人一樣多,
APC型記得載2+8人。馬力也只有215匹,比十噸半卡車引擎少。
但這台就是搶這種近年流行4x4裝甲車市場的產品無誤。
偵蒐型相當於日本陸自這輛輕裝甲機動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matsu_LAV
APC型性能也不是理想的能載至少2+10人,但也是可用。
最大問題恐怕是國內沒幾個人會修法國卡車底盤。
國內十噸半前後的卡車跟巴士都是日本廠牌卡車跟賓士卡車。
再不然就是瑞典Scania。引擎出力至少250匹,也有破300匹的,很能載。
像巴士駕駛都坐引擎前面,視野很好,但出車禍的時候危險。
※ 編輯: NKN (203.222.9.191), 02/01/2016 20:03:52
考慮到要穿過狹窄地形跟上船或上機運送不能太寬,又要有效利用車身幅度空間,
,還有裝甲車身製造容易,裝甲車幾乎都會作成接近廂型車,這是合理演進結果。
只是可能有個增強正面防禦力、越野破障、攻堅撞牆等,又好看的傾斜裝甲車頭。
M113跟CM-32也是這樣。
有些裝甲車會像法國VAB側面也有傾斜裝甲,但畢竟裝甲薄,比例上增加的裝甲值
不大,且不是車身幅度增加就是車內空間減少。
CM-32技術當然可沿用。但真要國造,20噸車用的車身不可能直接降級給10噸的用
,還是要重新設計。像是鋼板可能薄些但相對車內空間大些。
這種車不難造,近年全球很多案子。不國造可能就如前面說,
向國外軍武市場找現成品,買MRAP中古車或國外廠商新造裝甲車,也是可行。
只是這技術門檻低,用國內常見底盤又會比較好維修。
※ 編輯: NKN (203.222.9.191), 02/02/2016 06:26:32
2+4太少了,APC車如果不是一輛載一個步兵班往往運用不方便。
很多輪型APC載人空間不夠,使用軍隊只好削兵適車,裁減步兵班人數。
而且車內空間小要改裝成救護車等車種就不方便。
雲豹可能設計時考慮要當重武器載台,車體結構要做結實,
還有多輪構造複雜,車內空間就很小,跟體積相比能載的人很少。
要做4x4 10t版應該可減重多清出一些空間。
何況CM-32我記得應該不是以放在卡車底盤H大樑上頭為前提的非承載結構。
M1117的賣點就是那個從AAV-7搬來的12.7mm+40榴的連裝動力砲塔。
彈藥好找,泛用性高,火力也不錯強。缺點就是砲塔很寬很重吃空間吃載量。
車體是可以全周防7.62mm正面防12.7mm,這在現代裝甲車算標準規格了。
除開一些可能設計有問題的才會被貫穿。
M1117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屁股塞了很多東西,沒辦法作後開車門。
造裝甲運兵車為了後開車門跟清出運輸空間,引擎一定要前置。
其實裝甲車也是造到後來造型跟滿街跑的掀背車或廂型車越來越接近。
無非都是因要有效利用空間就會變成長方體型,頂多就是破風越野兼好看傾斜車頭。
在裝甲車上又剛好可當傾斜裝甲增強正面防禦力。
軍用裝甲車特殊的是考慮到要越野甚至一定程度涉水能力,車頭最好有一定向上傾斜
,作出一個跨越障礙跟水面用的角度。
※ 編輯: NKN (203.222.9.191), 02/02/2016 18:28: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