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信遊艇投資揮軍北高雄 興達港首件BOT案傳喜訊
2020-05-31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高雄興達港首件BOT案傳出喜訊,台灣區遊艇公會理事長龔俊豪所屬的嘉信遊艇公司,向高雄市政府遞件申請建設遊艇碼頭、修造船廠等海洋休憩與農業設施,計畫投資金額10億元,初審結果已原則通過,高市海洋局表示,後續將依程序徵求其他民間申請人及辦理綜合評審,選出最優申請人,若過程順利,最快8個月內可簽約。
茄萣興達港從1997年開始,在中央政府投資興建成為國際遠洋漁業港後,因遠洋漁業經營環境改變,導致利用率不高,長期被批評為蚊子館。
5年多來,曾有多家公司以民間自提BOT的方式,規劃在興達港投資,包括2014年華偉國際漁業集團子公司天成茂水產公司,計畫投資28億元,在興達港興建活魚儲運中心、冷凍倉儲、加工物流及觀光魚市等漁業產業園區;2017年慶富和唐榮也有提BOT案構想,表達促參意願,但3案最後都不了了之。
高市海洋局指出,興達漁港遠洋泊區劃定為「海洋觀光遊憩區」、「修造船產業區」及「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三大分區,其中,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已見雛型,未來將肩負離岸風電產業及當地經濟發展的動能。
嘉信遊艇公司在4月24日自行遞件,申請在興達港「海洋觀光遊憩區」和「修造船產業區」建設遊艇碼頭、修造船廠等海洋休憩與農業設施,計畫投資10億元,高市府在受理該件促參案後,隨即授權海洋局辦理,5月29日邀請專家學者及高市府相關局處進行初審,結果原則通過。
海洋局長趙紹廉說,台灣巨型遊艇接單排名世界第5、亞洲第一,國內33家遊艇廠有17家位於高雄,而高雄遊艇的出口產值佔全國8成,且近9成遊艇是從高雄港出口,遊艇可說是高雄的特色產業,更是台灣之光。
他表示,過去國內遊艇市場尚在起步階段,MIT遊艇皆以出口為主,但近年來國內遊艇休閒活動逐漸形成風氣,帶動遊艇碼頭內需市場,興達漁港這件重大促參投資計畫深具意義,除促進茄萣地區經濟整體發展及民眾就業機會外,也對高市亟欲發展為國際遊艇重鎮向前邁進一大步。
海洋局表示,興達港能踏出促參的第一步,首要感謝立委邱志偉居中協調,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已初步同意與市府合作土地開發,讓興達漁港的發展有了嶄新的開端。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182779
台灣漁港產值排名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郵輪觀光公車上路│多元友善的觀光路線到位了嗎?】
#延續郵輪觀光公車議題
基隆是個擁有豐富資源的美麗城市,是市中心直接緊鄰著基隆港的海港山城,除了山海間自然美景,各個時代港口帶著基隆航向國際,這段風華歷史塑造著基隆獨特的文化、美食與這座城市性格。基隆有著自己的時間,每個街角、轉彎的巷弄、佇立在港口邊的建築,都藏著記憶,述說著每個時代來到繁華基隆的移民留下的故事。
基隆的美好,基隆人都知道。要怎麼把這些美好推廣給外來的旅客,就是觀光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了。
今天來討論郵輪觀光公車背後的基隆觀光產業政策。
#郵輪客真的留在基隆了嗎
去年基隆港郵輪客數達94萬,基隆港務分公司更預估今年郵輪客會超過95萬,但基隆市民其實感受不到郵輪旅客有留在基隆、或在基隆創造消費。過去基隆市府在基隆的觀光產品的定位與行銷上並未放很多心力,在觀光局最近一年(2017年)對國際旅客的樣貌調查中,在旅客所在遊覽景點的排名中,基隆位於第12名,也間接顯示基隆在國際旅客的認知低落、很難成為主要遊覽的目標城市。
實際在各大郵輪公司網站搜尋對台灣景點的介紹,也會發現搭乘郵輪前,旅客會看到相關景點的介紹通常也集中在台北故宮、台北101。上船前根本不知道基隆有什麼景點(甚至不知道自己下船的港口不是台北,是另外一個城市),下船後當然也不到該去哪玩,所以就發生了基隆人常說的:「一車一車的郵輪客搭著遊覽車到台北、九份玩,基隆只是個過路的地方。」
#郵輪觀光公車與改善的方向
前天,第一條主要針對郵輪旅客的T88郵輪觀光公車上路,路線為:基隆旅遊服務中心發車,行經基港大樓、正濱漁港、和平島公園及海科館。每40分鐘一班,載靠掛郵輪旅客,市府新聞稿說:「遊客一出海關即可購票搭乘觀光專車玩遊基隆知名景點。除了1日乘車券外,還有整合景點門票及周邊美食店家的3款套票,並且派駐外語導覽人員隨車解說,提供最貼心的旅遊服務。」若是留下郵輪觀光客、增加旅客對基隆景點的認識上,郵輪觀光公車這個模式是很值得肯定的交通配套與景點包裝的嘗試。
然而,發車兩天後,目前在基隆旅遊網上或google都無法得到觀光專車的票價、景點等相關資訊(僅在市長臉書上能看到套裝路線與景點介紹的摺頁縮圖),網站資訊明顯不足,另外,基隆旅遊網(https://tour.klcg.gov.tw/)主要景點的多樣性也較少,恐能吸引到多樣的郵輪旅客,應朝文化資產、歷史、產業面向的景點串聯。而此次新增專門給郵輪觀光巴士套裝宣傳摺頁與導覽語言都是以英文、日文為主,但在觀光局近幾年的報告上顯示,來台旅遊的旅客中,東南亞[1]、韓國旅客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應該針對這些旅客的樣貌有更完整的認知,才能提供他們語言、文化需求等基礎的服務。另外,郵輪觀光巴士也該友善不同身體型態的觀光客,提供無障礙相關的設施如上下階梯,並能服務視障、聽障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對搭乘郵輪觀光公車的城客做使用經驗調查(例如線上問卷等),以作為未來規劃方向檢討、調整,以及後續觀光政策擬定之參考。
#最後還是要回到基隆觀光政策上的問題
「假設2018年搭乘郵輪來到的旅客有這麼多,那他們從哪裡來?平均會待幾天?他們特別喜歡去哪些景點?希望有甚麼樣的觀光消費服務?」這個問題我在議會裡面一直問、一直問,但過去基隆市府未針對基隆觀光資源做更深入的盤點、也未有旅客旅遊需求更詳細的調查,在面對我的問題時並沒有相關資料可以說明。總質詢時我和市長討論基隆的觀光時,市長也承認,「過去基隆的觀光產業百廢待舉。」
郵輪觀光公車是一個起點,整個城市的觀光產業要能夠提升,要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我在總質詢的時候提到給未來「城市行銷及觀光處」的建議如下:
1. 加深觀光產品內容與定位:與文化局、產發處甚至都發處等整合,加強基隆產業、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社區與市民樣貌等不同面向的串連,進行完整的觀光資源發展、管理規劃。
2. 對旅客做更詳盡的需求與樣貌調查:了解目標行銷對象的樣貌和喜好,以及對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提供多元的景點與行程包裝,符合旅客的需求。
3. 行銷工具提升:旅客資訊能力與自行規劃旅遊提升,不論是語言、導覽、摺頁以及網站或app資訊都應該有更詳細的資訊提供,並有適合使用者的介面。另外,也要針對不同型態的旅客設計精準的行銷策略。
總結而論,了解我們這個城市觀光產品,將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產業樣貌做盤點與整合,來定調有別於台北、新北的城市性格(也就是本市觀光產品的產品定位),再加上創意包裝、配套與針對目標對象精準的行銷。如此,基隆的觀光產業政策才能明確,產值也才可能提升,不僅能讓市民與郵客認同基隆的特色,也才能真的感受到基隆的觀光發展。
[1] 新南向 18 國旅客因開放免簽政策與觀光行銷發揮成效,來臺旅客大幅成長,日均消費與美國旅客相當,其中購物費超過日本旅客,旅館內支出費、旅館外餐飲費與在臺境內交通費,均高於中國旅客。
台灣漁港產值排名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郵輪觀光公車上路│多元友善的觀光路線到位了嗎?】
#延續郵輪觀光公車議題
基隆是個擁有豐富資源的美麗城市,是市中心直接緊鄰著基隆港的海港山城,除了山海間自然美景,各個時代港口帶著基隆航向國際,這段風華歷史塑造著基隆獨特的文化、美食與這座城市性格。基隆有著自己的時間,每個街角、轉彎的巷弄、佇立在港口邊的建築,都藏著記憶,述說著每個時代來到繁華基隆的移民留下的故事。
基隆的美好,基隆人都知道。要怎麼把這些美好推廣給外來的旅客,就是觀光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了。
今天來討論郵輪觀光公車背後的基隆觀光產業政策。
#郵輪客真的留在基隆了嗎
去年基隆港郵輪客數達94萬,基隆港務分公司更預估今年郵輪客會超過95萬,但基隆市民其實感受不到郵輪旅客有留在基隆、或在基隆創造消費。過去基隆市府在基隆的觀光產品的定位與行銷上並未放很多心力,在觀光局最近一年(2017年)對國際旅客的樣貌調查中,在旅客所在遊覽景點的排名中,基隆位於第12名,也間接顯示基隆在國際旅客的認知低落、很難成為主要遊覽的目標城市。
實際在各大郵輪公司網站搜尋對台灣景點的介紹,也會發現搭乘郵輪前,旅客會看到相關景點的介紹通常也集中在台北故宮、台北101。上船前根本不知道基隆有什麼景點(甚至不知道自己下船的港口不是台北,是另外一個城市),下船後當然也不到該去哪玩,所以就發生了基隆人常說的:「一車一車的郵輪客搭著遊覽車到台北、九份玩,基隆只是個過路的地方。」
#郵輪觀光公車與改善的方向
前天,第一條主要針對郵輪旅客的T88郵輪觀光公車上路,路線為:基隆旅遊服務中心發車,行經基港大樓、正濱漁港、和平島公園及海科館。每40分鐘一班,載靠掛郵輪旅客,市府新聞稿說:「遊客一出海關即可購票搭乘觀光專車玩遊基隆知名景點。除了1日乘車券外,還有整合景點門票及周邊美食店家的3款套票,並且派駐外語導覽人員隨車解說,提供最貼心的旅遊服務。」若是留下郵輪觀光客、增加旅客對基隆景點的認識上,郵輪觀光公車這個模式是很值得肯定的交通配套與景點包裝的嘗試。
然而,發車兩天後,目前在基隆旅遊網上或google都無法得到觀光專車的票價、景點等相關資訊(僅在市長臉書上能看到套裝路線與景點介紹的摺頁縮圖),網站資訊明顯不足,另外,基隆旅遊網(https://tour.klcg.gov.tw/)主要景點的多樣性也較少,恐能吸引到多樣的郵輪旅客,應朝文化資產、歷史、產業面向的景點串聯。而此次新增專門給郵輪觀光巴士套裝宣傳摺頁與導覽語言都是以英文、日文為主,但在觀光局近幾年的報告上顯示,來台旅遊的旅客中,東南亞[1]、韓國旅客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應該針對這些旅客的樣貌有更完整的認知,才能提供他們語言、文化需求等基礎的服務。另外,郵輪觀光巴士也該友善不同身體型態的觀光客,提供無障礙相關的設施如上下階梯,並能服務視障、聽障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對搭乘郵輪觀光公車的城客做使用經驗調查(例如線上問卷等),以作為未來規劃方向檢討、調整,以及後續觀光政策擬定之參考。
#最後還是要回到基隆觀光政策上的問題
「假設2018年搭乘郵輪來到的旅客有這麼多,那他們從哪裡來?平均會待幾天?他們特別喜歡去哪些景點?希望有甚麼樣的觀光消費服務?」這個問題我在議會裡面一直問、一直問,但過去基隆市府未針對基隆觀光資源做更深入的盤點、也未有旅客旅遊需求更詳細的調查,在面對我的問題時並沒有相關資料可以說明。總質詢時我和市長討論基隆的觀光時,市長也承認,「過去基隆的觀光產業百廢待舉。」
郵輪觀光公車是一個起點,整個城市的觀光產業要能夠提升,要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我在總質詢的時候提到給未來「城市行銷及觀光處」的建議如下:
1. 加深觀光產品內容與定位:與文化局、產發處甚至都發處等整合,加強基隆產業、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社區與市民樣貌等不同面向的串連,進行完整的觀光資源發展、管理規劃。
2. 對旅客做更詳盡的需求與樣貌調查:了解目標行銷對象的樣貌和喜好,以及對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提供多元的景點與行程包裝,符合旅客的需求。
3. 行銷工具提升:旅客資訊能力與自行規劃旅遊提升,不論是語言、導覽、摺頁以及網站或app資訊都應該有更詳細的資訊提供,並有適合使用者的介面。另外,也要針對不同型態的旅客設計精準的行銷策略。
總結而論,了解我們這個城市觀光產品,將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產業樣貌做盤點與整合,來定調有別於台北、新北的城市性格(也就是本市觀光產品的產品定位),再加上創意包裝、配套與針對目標對象精準的行銷。如此,基隆的觀光產業政策才能明確,產值也才可能提升,不僅能讓市民與郵客認同基隆的特色,也才能真的感受到基隆的觀光發展。
[1] 新南向 18 國旅客因開放免簽政策與觀光行銷發揮成效,來臺旅客大幅成長,日均消費與美國旅客相當,其中購物費超過日本旅客,旅館內支出費、旅館外餐飲費與在臺境內交通費,均高於中國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