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澳洲一直斷斷續續實施封城,最近在第二大城墨爾本,為了避免建築工人跨區移動,下令建築工地停工兩個禮拜,並且強制工人接種疫苗,結果引發強烈反彈,大批勞工上街抗議,演變成暴力衝突,連記者在現場、做連線報導時、也被攻擊掛彩。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
「台灣建築演變」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李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建築演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建築演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建築演變、台灣建築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建築演變、台灣建築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建築特色的運費、客服和退貨,PTT和網友分享的方法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住宅建築獎traa - Facebook 的評價
台灣建築演變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七月主題:#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菜市場大不易/疫 ▌專輯引言- #疫情來襲下的傳統街市演化進行式
7月主題來談牽連生活脈動的 #菜市場,由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及阿姆斯特丹的博士研究生林穎資共同策畫。從一堂課《市場、城市、交換的城鄉鏈結》開始,嘗試探索,市場既是交換又是地方,更是社會過程的多重存在。
疫情之下,各地人流匯集的傳統市場成為標的,雖說市場相關的交換鏈結是彈性且具韌性的,但公私部門有問題的盤根錯節中,該如何更為結構性的回應。
菜市場作為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本月特輯將分別探討以雙連市集為底,從城市治理、城鄉商品交換、設計與物件(以攤車改造設計為例)為題;萬華西昌街舊貨市場中的邊緣交換;以及數篇跨案例對話:舒楣與課程助教書瑋邀請人類學者(謝一誼)和建築師(許麗玉》的對話,分享他們在參與市集組織過程中觀察到協作關係;柏澍探討台北市公有市場立體化的長期發展的觀點;以及穎資比較台北與阿姆斯特丹菜市場的空間治理,分析台灣縣市政府長期忽視的治理情境。
城市從交易開始,唯有理解傳統市場的存續演變,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城市肌理和氣味。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7/14/17460/
#菜市場
#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本地食材與市場管理
台灣建築演變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村八分」,這是多年前,我偶然在日本古裝劇中看到的名詞,意思是鄰里鄉民會把你家視為空氣,不給予任何交流和協助。這幾年的經典恐怖片《女巫》,居住於新英格蘭的主角一家人,因為被教會遺棄,不得不想辦法自力更生。但對活在當代社會的我來說,實在充滿困惑,就算真被社會給排擠,農業時代只要把自家的田種好,不就能順利生活了嗎? 何以兩方都好似被判了死刑一樣?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這幾年的親人喪禮,回了老家與爸爸共同送親戚最後一程。我印象非常深刻,父親說陳家人的棺材要由陳家人來抬,當天抬棺的也確實是幾個同姓長輩。當天結束後,我與父親聊了許多習俗,除了婚喪喜慶之外,耕作、搬家、疾病、生產等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過去都不見得有辦法用貨幣衡量,更多的是用「人情」交換。 「半桶師」即是那時代的特色,不管是建築、治病、祭祀等領域,都有這類半桶師存在,只不過平時他們依舊以務農為主,這些不過是偶而的外快。或許就在人生的這一刻,我才意識到農業時代原來並未遠去,而且價值觀與當代落差何止巨大。
堡壘文化 此次所出版的《人類憑什麼》,其主旨便是討論人類在不同的三個時代,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時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其演進方式。作者伊安摩里士的前作《西方憑什麼》,論述何以是西方而非東方統治了世界,在台灣名氣很響亮。此次新書論述不同時代價值觀,所需的涵養更深更廣。
伊安摩里士將人類文明演進,分作「覓食者」、「農民」以及「化石燃料」三個時代,決定三個時代最大差異的,便是人類所生產的熱量多寡。
覓食者時代,人類生產及攝取熱量的方式非常不穩定,不管是捕獵動物或採食野果,都有傷亡及生病的風險。這種覓食方式,也不可能養起龐大聚落,因此多半是小型團隊活動。在無法確保明天仍能存活,且食物也無法妥善保存的情況下,「財產」觀念尚未形成,就連子女血統的確保也並非首要之事。
農民時代,馴化了農作物後,熱量的生產得以確保,隨著耕作土地面積的增加,能養活的人口數也越來越多。人類開始有了「財產」觀念,因此開始注重後代的血統問題,貞操觀念及性別文化開始興起。隨著人口數變多,適用於較大群體的政治制度開始萌芽,就連宗教也逐漸轉變為大型社群適用。政治、宗教及社會的增大,導致了財富分配的不均,階級差異,這在長久以來的農業時代,甚至形成一種既成的風俗。
化石燃料時代,燃料得以取代人力生產,生產總值大量提高。人類擺脫了生存問題,並將重心放到了創造更多價值的工業製品上。更多的技術人才、更普及的教育、更多的中產階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民主化浪潮。民主化浪潮後的貧富差距降低,以及之後帶來更多的平等觀念等等。
書中三個時代價值觀的演進,其實說明了許多隱含其中的課題,其中包含了「私有財產制的起源」、「人類不平等之起源」、「道德的形成」、「父權文化的興起」、「大型宗教的興起」、「封建制度的起源」、「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共產主義的背景」、「國民教育的普及」、「貧富差距的以及「民主社會的平等價值」等課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些時代演變而帶來的價值觀變遷,會逐一被提及並解釋。
《人類憑什麼》的歷史格局極大,因此若讀者曾讀過上述任一課題的專書,便能從本書中以更寬闊的視角重新審視。若讀者本身就針對這類課題有相關背景和知識,則從中能感受到的價值觀演變則更是深刻。本書主旨便言明,人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因應熱量生產的方式及數量,獲得適宜於時代的新價值觀。重點在於熱量生產的多寡與方式。
當然這套說法並非人人都能認同,這類恢弘歷史格局的書籍,都嘗試以「一種觀點」自圓其說整條人類文明發展線,中間必然會有許多疏漏及例外。我認為本書最為精華且驚喜之處,即是收錄了其他學者對於本書的看法及反應,其中有針對「熱量生產」、「道德是否為人類本能」、「農業時代的平等觀念」等課題,作者針對此些質疑逐一回覆並討論。這些來自兩方學者的討論及思想衝突,不只讓人重新思考本書內容,也盡可能的避免以單一思想灌輸讀者,本書後段的爭辯與讓讀者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實為可貴。
台灣屬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工業化發展得晚。戰後嬰兒潮這代長輩們,兒時都還有過農耕的經驗和記憶,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少晚輩遵循農業時代不吃牛的習俗。本書作者曾打趣的說,當代人對「覓食者時代」的種種文化感到興趣,但卻對「農民時代」的文化無比厭惡。說得其實挺有意思,對齋主這代人來說,出生時的社會即為工商業社會,對社會快速變遷未能有太過深切的感受。但對於如今長輩來說,他們自童年至暮年,社會快速由農業時代變遷為今日之社會,其中價值觀的演變與衝突可想而知。這也算是閱讀《人類憑什麼》意外的收穫。
本書已於各大通路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千萬別放過這本好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109
當然,這次 堡壘文化 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要給酸齋的讀者們。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18(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台灣建築演變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澳洲一直斷斷續續實施封城,最近在第二大城墨爾本,為了避免建築工人跨區移動,下令建築工地停工兩個禮拜,並且強制工人接種疫苗,結果引發強烈反彈,大批勞工上街抗議,演變成暴力衝突,連記者在現場、做連線報導時、也被攻擊掛彩。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80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台灣建築演變 在 李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i.我是李聽 希望能分享有趣的影片給大家!
►Youtube免費訂閱連結 👉 https://goo.gl/yvVJx7
►YT贊助成為頻道會員 👉https://reurl.cc/vDaok1
--------------------------------------------------------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eelisten2017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私訊 ❤
►實況直播twitch 👉https://www.twitch.tv/leelisten2017
可以與觀眾粉絲即時互動❤記得按下追隨~
#Minecraft
#小光
#我的世界
#創世神
台灣建築演變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0年畢業後,Tom Rook 來到台灣,沒想到這一待就過了10年。讀地理系的他,對於每個地方如何從過去演變到現在非常的好奇,也喜歡台灣從前舊建築、老房子的味道,陸續畫了台灣各地的城市地圖。
看更多閱讀光影:https://reurl.cc/vDNzDa
平均一幅畫需要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繪製時間,追求要畫到「能夠讓住在這區的人認出自己的家」Tom常常需要帶著相機,穿梭在大街小巷,做筆記、拍攝上千張照片、比對網上與圖書館的資料、爬上高樓場勘。
這10年的台灣生活也讓Tom感嘆,台灣快速的城市發展,限縮到自然環境,因而創作出「昆蟲系列」。希望透過他的創作,也能讓大家重視並保護台灣很棒的生態環境。
延伸閱讀: Dune「沙丘魔堡」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2152672793164
@tomrookart #Artist #overthecity #昆蟲 #台灣地圖 #英國藝術家
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建築演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台灣建築演變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台灣總統府建築風格、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台灣早期建築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台灣建築演變 在 建築演變、台灣建築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台灣建築特色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osakaleo也提到有圖有真相網誌版:https://osakaleo.pixnet.net/blog/post/354725458 高鐵新竹站,平常利用到的機率 ... ... <看更多>
台灣建築演變 在 台灣建築演變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台灣建築演變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台灣總統府建築風格、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台灣早期建築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