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委託的知名學者竟然不認識藻礁地景的珍貴處,難怪會隨意護航,殘害我桃園藻礁,太令人生氣了!
桃園在地聯盟新聞稿 170510
#你們有冷冰冰的科學數據 #我們是熱呼呼的眼見為憑
昨日環保署宣布中油急於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相關的「觀塘工業港環差分析審查會」取消,引起多方爭辯。中油公司認為環保署不夠公正,再拿接收站時程急迫,重砲轟擊要求環保署要公正審議。我們非常歡迎這樣的訴求,因為真金不怕火煉;桃園藻礁躺在那裏7500年了,不會在短期內被消失,我們很樂意在潮水適當的時刻帶領各方前往認識這國寶級地景的藻礁。大家先說好:若不是藻礁地景,任憑開發;若是藻礁自然地景,就請一起來保護,嚴禁予以玷汙。
而台灣濕地學會學者林幸助教授在會後受訪時的言論則教我們詫異萬分,也想藉此就教。林教授表示:
#自己是做科學研究的人,中油能不能去用那片海岸,要看科學數據,如果證據顯示不宜,他當然也反對,但目前從環團提供的資料照片,並無法證明拍攝位置。而中油要用的工業港區塊的藻礁,其實早受破壞,目前泥沙堆積,上面的生物已經不多,可以說是已經失去生態功能。基於對濕地的「明智利用」,若已無生態功能,應該理性讓中油使用…(環資:http://e-info.org.tw/node/204769)
首先我們發現林教授對【自然地景】的認知和我們有極大的歧異。我們了解的自然地景,它的特色價值首重地質多樣性,而桃園27公里藻礁之所以珍貴也正因為它是全球少見的藻類造礁大群落。
在林務局的「台灣地景保育網」網頁,由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所簡介的桃園藻礁登錄屬「國寶級地景」(http://140.112.64.54/landspaces/landspaces.php?editSn=235),價值認定上有兩種,第一是地質多樣性(科學),第二才是生物多性(生態)。它的特色是「具有國際地質重要性的景點」、「具有科學重要性之特殊現象景點」、「具有國家重要性之代表性地質現象」;生態其實是因為有了藻礁多孔隙環境所衍生的棲地附帶價值。也就是說,這裡縱使沒有生態,並無損於它「世界自然遺產」價值的身分。
但是在林教授的文意裡,我們只看到他對生態的論述,完全看不到對地質的關注;縱說林教授對濕地與生態學有專精,但這種偏離焦點的論述豈不更讓人產生「是否別有目的」的質疑?
林教授以此偏頗角度看待藻礁,繼而遙指在地環團缺乏科學實證,以「無法證明拍攝位置」影射環團可能魚目混珠混淆視聽。我們不想多做辯駁,但要在這裡宣布:歡迎林教授和各方學者蒞臨大潭藻礁現場,我們將帶引大家在潮水適當的時刻讓各界實際了解大潭藻礁現況。大家眼見為憑就不必再各說各話。
至於聽到林教授表示:「中油要用的工業港區塊的藻礁,其實早受破壞,目前泥沙堆積,上面的生物已經不多,可以說是已經失去生態功能。基於對濕地的「明智利用」,若已無生態功能,應該理性讓中油使用…」,這實在是讓人感傷、失望、遺憾的言論。
大潭觀塘藻礁部分地區之所以會被淤砂掩埋,其實是受到工業開發建造突堤所致,這些廢棄的突堤若能拆除,海流會把現有的淤沙帶回應去的地方,大潭藻礁就會重現昔日的壯闊美麗,生態就自然回來,實在不必多慮。林教授現在以一時的生態不佳為由,就拿濕地法的明智利用要置大潭藻礁於死地,除了犯前述「嚴重失焦論述」之不當外,對於桃園藻礁被政商勾結逼良為娼的多舛命途不以為意,還要扮演嫌其髒、嫌其非完璧要再予出賣宰割來滿足私利的落井下石舉動,簡直教人憤怒。
林教授所領導的濕地學會歷年來接了不少公家單位的標案,對台灣濕地的保育必然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其中幾項以「移地復育」為名的案例,讓環保界多所批判是事實。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蓋在大潭觀塘藻礁海岸一事,我們看到林教授這種不識地景為何物的立論在為開發單位護航,誠讓人感慨學術尊嚴掃地的悲哀。
新聞聯絡人:桃園在地聯盟 潘忠政 0972-117081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
「台灣地景保育網」的推薦目錄: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保護藻礁的兩面性。
有思考的內文,很好的質問!
桃園在地聯盟新聞稿 170510
#你們有冷冰冰的科學數據 #我們是熱呼呼的眼見為憑
昨日環保署宣布中油急於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相關的「觀塘工業港環差分析審查會」取消,引起多方爭辯。中油公司認為環保署不夠公正,再拿接收站時程急迫,重砲轟擊要求環保署要公正審議。我們非常歡迎這樣的訴求,因為真金不怕火煉;桃園藻礁躺在那裏7500年了,不會在短期內被消失,我們很樂意在潮水適當的時刻帶領各方前往認識這國寶級地景的藻礁。大家先說好:若不是藻礁地景,任憑開發;若是藻礁自然地景,就請一起來保護,嚴禁予以玷汙。
而台灣濕地學會學者林幸助教授在會後受訪時的言論則教我們詫異萬分,也想藉此就教。林教授表示:
#自己是做科學研究的人,中油能不能去用那片海岸,要看科學數據,如果證據顯示不宜,他當然也反對,但目前從環團提供的資料照片,並無法證明拍攝位置。而中油要用的工業港區塊的藻礁,其實早受破壞,目前泥沙堆積,上面的生物已經不多,可以說是已經失去生態功能。基於對濕地的「明智利用」,若已無生態功能,應該理性讓中油使用…(環資:http://e-info.org.tw/node/204769)
首先我們發現林教授對【自然地景】的認知和我們有極大的歧異。我們了解的自然地景,它的特色價值首重地質多樣性,而桃園27公里藻礁之所以珍貴也正因為它是全球少見的藻類造礁大群落。
在林務局的「台灣地景保育網」網頁,由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所簡介的桃園藻礁登錄屬「國寶級地景」(http://140.112.64.54/landspaces/landspaces.php?editSn=235),價值認定上有兩種,第一是地質多樣性(科學),第二才是生物多性(生態)。它的特色是「具有國際地質重要性的景點」、「具有科學重要性之特殊現象景點」、「具有國家重要性之代表性地質現象」;生態其實是因為有了藻礁多孔隙環境所衍生的棲地附帶價值。也就是說,這裡縱使沒有生態,並無損於它「世界自然遺產」價值的身分。
但是在林教授的文意裡,我們只看到他對生態的論述,完全看不到對地質的關注;縱說林教授對濕地與生態學有專精,但這種偏離焦點的論述豈不更讓人產生「是否別有目的」的質疑?
林教授以此偏頗角度看待藻礁,繼而遙指在地環團缺乏科學實證,以「無法證明拍攝位置」影射環團可能魚目混珠混淆視聽。我們不想多做辯駁,但要在這裡宣布:歡迎林教授和各方學者蒞臨大潭藻礁現場,我們將帶引大家在潮水適當的時刻讓各界實際了解大潭藻礁現況。大家眼見為憑就不必再各說各話。
至於聽到林教授表示:「中油要用的工業港區塊的藻礁,其實早受破壞,目前泥沙堆積,上面的生物已經不多,可以說是已經失去生態功能。基於對濕地的「明智利用」,若已無生態功能,應該理性讓中油使用…」,這實在是讓人感傷、失望、遺憾的言論。
大潭觀塘藻礁部分地區之所以會被淤砂掩埋,其實是受到工業開發建造突堤所致,這些廢棄的突堤若能拆除,海流會把現有的淤沙帶回應去的地方,大潭藻礁就會重現昔日的壯闊美麗,生態就自然回來,實在不必多慮。林教授現在以一時的生態不佳為由,就拿濕地法的明智利用要置大潭藻礁於死地,除了犯前述「嚴重失焦論述」之不當外,對於桃園藻礁被政商勾結逼良為娼的多舛命途不以為意,還要扮演嫌其髒、嫌其非完璧要再予出賣宰割來滿足私利的落井下石舉動,簡直教人憤怒。
林教授所領導的濕地學會歷年來接了不少公家單位的標案,對台灣濕地的保育必然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其中幾項以「移地復育」為名的案例,讓環保界多所批判是事實。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蓋在大潭觀塘藻礁海岸一事,我們看到林教授這種不識地景為何物的立論在為開發單位護航,誠讓人感慨學術尊嚴掃地的悲哀。
新聞聯絡人:桃園在地聯盟 潘忠政 0972-117081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並呈現台灣最多樣的地景環境以及特有生物,從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全方位記錄台灣陸、海、空特有種的保育與復育。
台灣西南部的惡地丘陵住著一種最神秘的地棲型貓頭鷹,科學家至今無法破解牠的行蹤和行為。製作團隊經過兩年的密集追蹤拍攝,突破萬難,完整記錄草鴞的鳥網救援、追蹤研究、夜間調查,棲地的變化與破壞,帶觀眾走入台灣的精靈最驚心動魄的生命歷程。
標題設計: 黃一峯 李維娜
音樂提供:音韶文化
影像提供:曾翌碩 洪孝宇
特別感謝:
屏東林區管理處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的精靈 #地球的孤兒 #台灣草鴞 #白心儀 #台灣1001個故事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台灣雪景 #野生梅花鹿 #自然科學紀實節目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引發藻礁保育爭議,但其實在1998年,公視就曾經利用空拍影像,記錄這片自然地景。這20多年以來,有不同的開發工程接連在這裡進行,而這回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當生態保育和能源轉型出現衝突,又該如何取捨,我們經由島嶼目擊,來深入探討。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4891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一群長期守護環境的律師們,安排一場生態假期,他們拜訪台灣海角的阿朗壹古道,希望透過認識陌生的土地,來豐富人生的閱歷,未來在法庭上,能更為土地正義來奮鬥。
環保律師詹順貴、台灣農村陣線徐世榮老師、以及蠻野心足保育協會林子凌,長期帶領一群環境律師與志工,關心土地徵收問題,在阿朗壹古道指定自然地景保護區後,也想將關懷力量,延續到東部土地。
阿朗壹古道面臨開路危機,在媒體的高度報導下,一夕之間吸引許多遊客,洪輝祥老師希望來到阿朗壹縱走,不該僅止走走懷念。
歡笑在阿朗壹,一群環保中年與青年,三天行程,親近土地,望見人間的美好與苦難。"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台灣地景保育網 :: 加油地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地景保育網 桂花巷藝術村門票 恆春老街地圖 關山鎮公所電話 宜蘭殯葬管理所 文澳國小圖書館 二苓加油站營業時間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住宿 金門縣金寧鄉. ... <看更多>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第二十一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02 專題演講1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倡議,希望提倡 地景保育 、環境教育、 ... 專題演講1 地質公園發展地景旅遊~借鏡鰲鼓經驗林務局保育組羅尤娟組長. ... <看更多>
台灣地景保育網 在 台灣地景保育網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地景保育網, Taipei, Taiwan. 823 likes · 4 talking about this. 臺灣地形保育網,收錄了所有地景保育通訊的內容與照片,同時也會持續更新相關新聞與活動資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