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計劃】 No.365│回首2018
_
在一年將盡的時刻,習慣回顧今年走來的過程,不僅檢視既有目標的完成度,也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台東製造」當我們決定以此命名,就注定了這是個相當草根的團隊,「接地氣的生活」是台東孩子最想讓大家感受的事。
2018年是豐收的,也是心靈富足的一年。首先展開的是《#365日計畫》:「每天發佈一篇有關台東的文章」,本來打著自我激勵的算盤,殊不知將自己逼入死線,日更的壓力極大,連去日本前都必須先積稿十餘篇,到了今天看見NO.365字樣,總算可以大聲說:#我們辦到了!
_
接著為了實踐流量變現,成立「#選東邊站」賣店品牌,嘗試為台東與花蓮的業者取得訂單;若物色到新的倉儲空間,將擴大架構並調整流程,就能用更全面的姿態迎接電商世界。
初春時候去了趟綠島,深深著迷於這座島嶼。
五月份的時候,獲選通過文化部《#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是台東唯一入選單位;試著把創業跟創作結合,計畫獨立出版一本台東的剪紙書,用最小眾的媒介,聊一件大眾的事情。《#這麼可愛,#一定是台東孩紙》紙雕書講述台東16個鄉鎮的個性魅力與田野傳奇,也籌備紙雕文創商品製作。
_
精華的夏天時段,我們把台東走踏了好幾圈。每天的行程就是出去玩、出去採訪,然後回來拼命寫書,總算在九月份出版《#台東的一百件小事》。這本書講述來到台東,一定要體驗的100件小事;雖然聽起來非常芭樂,就是本旅遊工具書,但我們偷渡了很多歷史與人文關懷在裡頭,希望對地方能夠起到小小幫助。
同月,天下雜誌《#微笑季刊2018秋季號》來訪,解開登上雜誌的成就。
10月份,《台東的一百件小事》#登上博客來暢銷榜,是旅遊類台灣第一名;同時也成為微笑台灣專欄作者。上了兩次台北廣播,雖然是電話訪問,仍然覺得緊張兮兮。
同時進行的,還有屬於我們自己想做的《#台東大數據計畫》。將現有的流量作一分析解構,找到旅客來的原因,還有喜歡台東的理由。
終於也有從台東走出去的時刻。受到馬祖青年發展協會邀請,到南竿島與馬青們交流,更看見「#WAHA島嶼市集」的強大。
_
整個2018年,對外的演講、授課及導覽也來到 #75個小時。回來創業以前,曾到彰化花壇找一位算命師,身兼廟祝的他使用錢幣算命,據說神準無比。他鐵口直斷我是三世和尚,而且回台東會成為老師。
我心裡想:屁咧!我是創業餒,誰要當老師啊!而且我很喜歡吃肉。結果回來至今,上課時數百個多小時,聽課的人次破千,#還帶了一個很優秀的實習生,只能服氣他,也感嘆一句:人要做甚麼事都是註定好的。
_
創立三年,這個時間不長不短,恰好足夠驗證創業的想法是否可行。我們至今還未建立好完整的收益渠道,也把企業辦得很像非營利組織,但仍然有源源不絕的熱情跟動力。所以我們把這件事情重新定調,如果說是創業,馬上就有人要檢視你的商業模式、成本花費、營業額和獲利內容,把數字當作成功的唯一評斷依據。
那如果,我們不是創業而是「#創作」呢?
創作本來就會遭遇大量挫折或失望,過程中的不順遂,也能夠看淡;就算不計成本,也是對於作品成果的真摯企盼。
台東製造裡,「#台東」#才是主角。挑戰反而是怎麼把一個城市當作IP去創作?找出原來就有著的存在,然後去做。從生活、從旅遊、從人文、從歷史和環境,發散美好的影響力。
_
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說:「與其讓這裡成為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地方,不如打造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地方。」
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但執行面該怎麼做?台東真的可以玩100次嗎?我們身邊有朋友來玩過100次了嗎?那這100次,身為地主的我們要給他們看哪些樣子的台東呢?
2019年《#台東的100條小路》計畫啟動,我們打算製作 #100個一日遊行程,把各種有趣的面貌主題呈現,不僅台東人自己可以玩,也讓願意花費長遠路程的旅人們,看見100個不一樣的台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賀!《365日計畫》完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謹祝 新年愉快!
謝謝支持台東的各位,我們明年見!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2019你好請多指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9的網紅劉櫂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劉櫂豪立委爭取台東火車站規劃小農及弱勢展售空間 劉櫂豪立委於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台鐵局107年度預算,質詢交通部賀陳旦部長,針對台東火車站改建工程即將完工,車站應規劃一定比例空間供在地小農以及身心障礙設攤營運,以照顧當地產業及弱勢,另外連續假期尖峰時間需求增加,台鐵局應研議開放普悠瑪、太魯閣無座位...
台東大數據計畫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劉櫂豪立委爭取台東火車站規劃小農及弱勢展售空間
劉櫂豪立委於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台鐵局107年度預算,質詢交通部賀陳旦部長,針對台東火車站改建工程即將完工,車站應規劃一定比例空間供在地小農以及身心障礙設攤營運,以照顧當地產業及弱勢,另外連續假期尖峰時間需求增加,台鐵局應研議開放普悠瑪、太魯閣無座位票,以提昇疏運能力。賀陳旦部長允諾朝向幫助小農及弱勢方向規劃,要求台鐵局於2月底前完成相關作業,無座位票問題將檢討票務系統後研議辦理。
劉櫂豪表示,台東火車站改建計畫因包商問題延宕,經重新發包施工至今即將於明年5月正式完工,為增進地方特色、協助當地農特產發展以及幫助弱勢,劉櫂豪特提案要求台鐵局應規劃一定比例空間供當地小農以及身心障礙等弱勢設攤營運,尤其應研擬合理機制納入在地小農,而非採用二房東方式,讓大型企業或財團得標後再規劃,影響在地產業參與意願。賀陳旦部長強調將要求台鐵局研議相關辦法,儘速於明年2月底前完成規劃實施。
劉櫂豪指出,普悠瑪、太魯閣號傾斜式列車台鐵局因為安全因素禁止開放無座位票,目前每日末班車開放一定數量站位,以便趕時間旅客運用。劉櫂豪建議台鐵局應於連續假期尖峰時段開放傾斜式列車無座站票,以提昇疏運能力,尤其不開放站位在實務上會造成座位數的浪費,例如台北到花蓮座位數是滿的,但是花蓮到台東就有空位,如果能開放站位,花蓮以南後旅客就有座位,提高座位利用率,台鐵局可以朝向這個方向研議辦理,釋放一定的無座位票數量;台鐵局鹿潔身局長表示將會參考相關數據再研議辦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c5Kn5UoukA/hqdefault.jpg)
台東大數據計畫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政府願意更積極地與社會各界溝通,本席予以肯定,但是針對法規盤點包括國內的法規中落差的部分、及協助可能面臨 TPP 負面衝擊的相關弱勢產業,做了哪些準備?本席關切我國加入 TPP 的議題已歷經 3 任院長,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溝通」,但與國會溝通上的相關資訊明顯不足。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目前看來是宣傳多於實質。以日本為例,這必須靠整合外交系統、農業體系、經濟體系及貿易體系合力達成目標,絕非單靠個人的力量進行溝通或上網宣傳。
部長:已指示各部會於 3 月31 日前,必須將所有法規落差及盤點完成清倉,並列出最後的清單,屆時會是溝通的良好時機。將於 3 月底一併提出我國加入 TPP 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初稿。
▶各部會在評估的過程中,應特別關切弱勢產業尤其農業,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及最近農委會所提出的數據,預估將有 600 億到 700 億元的農業損害,勢必要儘快協助農民做相關產業調整與輔導措施。院長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在東部務農,但至今未見政府對東部農業積極的政策,好讓整體農村經濟出現新的活力與發展的契機。再者,即便東部地區有良好的農產品及極佳的天然環境條件,惟現今東部最匱乏的正是農業二級加工設施。東部良好的農產品送至西部加工,再送回原產地行銷,這些物品在交通運輸上所需要的成本,對一般的小農、家庭農業、部落型農業或社區型農業而言成本負擔大,對地方農村的經濟也沒有顯著的助益。東部地區所欠缺這些環節,本席與政府已經討論多年,從當初討論在地經濟的問題,直到現在我國準備加入 TPP 的過程,均遲遲未見政府提出相關配套與具體作為。現今農委會規劃的方向也較欠缺小農與家庭性小型農器的輔導與協助,大多以傳統的農會為輔導機構的型態,既無法因應新的趨勢,也無法提高年輕的農民願意留下來,以創造新的農業、農村活力發展的新契機。建請農委會在計畫推廣方面應該特別注重青年農村創業。另外,要個別農戶裝置自己的加工設施,經濟效益有限,所以需要進行整體區域性整合,這個整合該由誰來做?是否要依賴傳統的農會體系,還是要另外成立一個可以超越以鄉鎮為基本標的的新型態區域整合機制,理應跟地方、農改場、農糧署溝通,地方的農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返鄉的年輕人的需求是什麼?就我的了解,目前行政部門並未積極地跟他們溝通,就他們的需求做比較直接的規劃。
農委會主委:今年開始執行的花東計畫有機農業面積應會倍增,全國農業面積為六千多公頃,花東地區的面積則占一千五百多公頃,依照4 年計畫,未來有機農業將會倍增三千五百多頃。花蓮與台東的縣長都非常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與食品加工,譬如現今批發市場改建計畫須花費兩億多元,這部分在花東計畫中已經核定,至於相關的產銷履歷,或是保健食品方面,目前我們也正在評估花蓮縣的相關產量是否足夠,如果相關產量足夠,農委會將輔導他們成立加工廠。今年 1 月,已在花蓮舉辦青農座談會,將花蓮的青農為重點規劃對象。另外,除了農會以外,也會針對產銷班進行規劃,希望吉園圃能導向產銷履歷。
▶過去以相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做為補助依據,但是這個辦法也有一些限制,譬如當農損面積沒有達到一定比例時,農民就拿不到相關的補助,如果土地承租產生相關的爭議,農民也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之前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許多大佃農、年輕務農者都面臨極大風險,去年開始試辦農損災害保險制度,其實印度早就推行,其他國家推行的制度應該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為什麼試辦至今只有高接梨部分納入相關的保險機制,畢竟種植高接梨農民的比例還是不多,希望這個保險制度的建置能讓更多農民受惠。
主委:高接梨部分比較好推動,所以只納入高接梨,今年開始推動芒果、水稻、農業設施及漁業中的石斑魚,以及溫網室之類的農業設施。商業保險也正在談,如果保單出來,由農民投保即可辦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rPa6swjXXM/hqdefault.jpg)
台東大數據計畫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推動 12 年國教,其中的一個配套環節關鍵就是高中的優質化跟均質化。惟花蓮縣南區玉里高中到花蓮市的距離,就像台中到嘉義的距離,花蓮縣的高中大多是這個樣子的距離,包括瑞穗、富里高中生皆因當地缺乏高速公路,學生通勤至少都要1.5小時。解套方式可透過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鞏固學生的競爭力。
▶國立東華大學曾跟玉里高中、花蓮高中、花蓮女中探討過─成為東大附中的可能性。東華大學畢竟有帶動整個花蓮學術的社會責任及教學責任,它願意結合更多元的資源,把全部的教學資源投入偏僻鄉鎮的高中。但這個案子幾年來都一直無動於衷。教育部應想辦法去打破既有 pattern─即便你出身貧困,靠自己的努力能夠翻身。教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讓在地年輕人及家長願意安心的讓自己的孩子留在自己的家鄉,不用到北區的花中、花女或是其他的私立學校就讀,也可避免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結果。另外偏鄉技職教育的需求也應一併考慮。花蓮南區很缺乏護理人員,可以設定一些相關課程,及早讓學生在高中過程夠體驗職業教育跟訓練需求,是以未來的就業選項也能夠更多元化。
部長:東大附中案子並沒有正式報到國教署,其他的附中案子都在陸續進行。我們的態度是不管它有沒有成為附屬學校,它都是國立高中,教育部是同樣的照顧跟支持態度。第二、最近進行的大學專案是針對各個縣市指定 1 所大學,請其照顧周邊的高中,東華大學跟台東大學、屏東大學以及澎湖大學都是重點輔導的對象,計畫於 9 月中剛報到部裡,經過審查後,我們會給這幾個大學比較多的資源,整合附近的教育資源,成為一個區網的概念。承諾去花蓮會去看一下這所學校的情況。
▶早期的花師大併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署最近與之洽談有關跆拳道訓練中心,因為台灣第一位金牌國手陳詩欣剛好也在花蓮,訓練了很多年輕的小國手,帶動了很多跆拳道的體育人才。但美崙校區應該不止用在跆拳道。剛好東華大學美崙校區有一個閒置且符合訓練標準的室內游泳池,如果我們能夠活化這些現成已經存在的設施,對整個花蓮縣體育人才的培育,有正面的影響。再者,花蓮其實有很多三鐵的人才,他們是在好山好水的天然環境中被培育的,政府應該讓他們擁有就連冬天颳北風的時候也能夠使用的室內游泳池訓練場域。
部長:會儘快評估這件事情,並由體育署提供完整的計畫。
▶有關華語教學及產業布局,在今年的整體業務報告裡,該議題連一個 category 都不是,反而只是很小的段落,顯然它在你們的施政計畫裡是不重要的。華語教育的對象可能都是外國人,可是對台灣的產業會有帶動的效果。政府對國人的教育關係到基本的權利跟責任,然而對於外國人的教育,可以是一個產業,也可以是創造很多工作機會的領域。以目前培育出來的人數等數據來看,雖然政策已經進行好幾年了,但是看不出有發揮應有的效益。華語教學能結合地方的深度旅遊、青年交流或志工服務,創造更高經濟附加價值。這需要很多配套,包括觀光及旅遊界有關住宿設施的規劃,甚至用現有大學的空間。請提供書面資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CBTiaoF2n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