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老問題不解決
結果就是繼續讓人看不懂
除了語種之外,請以樂曲類型區分獎項(不然要怎麼評?)
另外,評審的挑選方式、評審團規模、以及最重要的投票制度,是否能清楚並且永續(沒有標準根本無從預測起)
—————
分享一則短評
真正的評論應該讓多一點人看到
「30」。
>>> 無論是主持人亂聊也好,得獎者發言草草了事或緊張尷尬也好,都代表我們是一群不大會公開表達想法、也不願在談話上專業嚴謹的人,而且我們還覺得這樣很有人味。
>>> 獎項名稱及相關資訊的設定,一直以來都顯示出細節欠考慮。好比一個《The Journey》從頭到尾看不出是誰的作品。獎到底是頒給誰,名稱是否有邏輯(演奏類最佳錄音專輯獎?)。名單不要再從頭到尾用一個「/」去排列(誰教的?),顏色和字體都可以讓資訊變得更清楚。
>>> 主流與獨立的的論戰。有些潛台詞大家不願公開說,但誰不知道呢。比方,某一方覺得對方「製作品質普遍上不了檯面」,另一方則覺得對方「歌大都千篇一律且俗氣」,更不用說那種不同世代之間全然不同的品味與價值觀對立。這兩方事實上面對的問題是「在已然分眾破碎的時代,橫掃所有人耳朵的至高地位,會不會再回來?」以及「獨特風格與態度,能打出同溫層多遠?」聽眾數量、產製過程、風格等等,讓兩方逐漸向對方靠攏,這是為何會出現在同一個舞台的原因,但有做到彼此融合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我絕不會斷言現在沒有主流獨立之分。
不管是金曲,或甚至只是一個普通的媒體或電台,都沒有能力去平衡與協調,這是因為雙方長久以來的背景還是很不同。我認為目前是一個重視個性的時代,向來以「演唱」與「歌曲」為重的傳統主流較不像從前討喜了,而且新進歌手難以撐起企劃希望他們撐起的形象,所以唱片公司才必須在獨立裡挖寶。當然,所謂的「收編」是自古皆有,但我想這一部份是那個融合的假象由來,一部份則反映了主流的焦慮。
>>> 強調個性的結果,就是藝人會更有主導權,言下之意是藝人的能力要更強,創作只是必備,全才更不少見。這是很自然且正面的發展,表示音樂不再只是一種追求優美的聆賞或一種單一的美學,而是更加多元紛呈的狀態。那麼在獎項上的問題就變成,原本以「鼓勵創作」為目的的金音獎位置變得愈來愈尷尬。一如友人做的 meme(http://bit.ly/2Jc37BJ)所示,它像是個沒魚蝦也好的次級品,至於這當中的差別原因恐怕連入圍者也不知道,畢竟今年的金曲評審團主席,跟去年的金音評審團主席,是同一個人哪。簡單來說,主流來報金音,和獨立贏了金曲,對雙方而言都是「你來這裡幹嘛」的質疑;但金曲需要個性,獨立需要大眾,彼此都想從對方地盤拿些什麼。我覺得這些糾葛依然會回到台灣音樂脈絡沒有好好爬梳,以及普羅大眾對於音樂產業認識近乎於零的問題。所以我才說,獎頒給誰不大重要……
>>> (補充說明前一段)許多人倡議金曲獎也捨語種就類型。這即是問題所在,因為你無法用西式的音樂類型去區分傳統的台灣流行音樂,台、客、原這三者有很大一塊的音樂的確是有自己的發展脈絡與受眾,就連前述以演唱和情歌為主體的國語歌也是這樣,這是為何用語種分類其實並非毫無邏輯的理由。你無法把它們歸類為西式的搖滾、電音,只能勉強用「traditional pop」這樣的詞去稱呼,但當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釐清。同理,台灣的搖滾與西洋搖滾也不是同一個脈絡,硬是用同一組詞便宜行事都會造成問題。所以勢必要對台灣音樂做全面的分析研究,重新給予定義,把脈絡清楚劃出來才行。目前,無論是用語種或單純的類型都不是完善的做法,不然的話,金音何必要生出一類叫「 風格類型」來砸自己腳呢?每年金音評審會議對於哪個藝人是否屬於該類型也是吵個沒完,所以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改成類型就可以解決一切,當中要下的工夫規模之大恐怕沒人能夠想像。
台客 舞 由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3
在出發前往成都『熱波音樂節』的機場途中,這一則新聞標題抓住我的注意:『Spotify 將直接向藝人購買版權』 (http://tech.qq.com/a/20180609/003352.htm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4000254-260203 );當然,新聞標題總是要走驚世駭俗的路線,但,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搭配上一週提到過的 Apple Music 即將成立自己的音樂出版部 (https://technews.tw/2018/06/01/apple-music-launches-global-publishing-division/ ),其實,對於舊有型態的唱片公司『解構、去中心化』的『趨勢』,已經是昨天就已經發生了的舊聞了。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在這些大資本主義帝國的金融世界大戰中,你的『創作物』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帝國者們的戰略物資,而你尚且不知道。
在這個型態的世界大戰中,所有的平台系統都將竭盡所能的去觸及每一個可能的新生創作者;但,你必須瞭解,平台其實幾乎根本不在意你的創作內容,它們所需求的是『創作集合的總量』,思考的是整個『母數』夠不夠大,夠不夠大到它們可以去向下一輪募資對象描繪那跡近天方夜譚的幻象。
換一個角度想:你的『創作物』將有可能比舊世代唱片公司體系的作業模式,擁有更高的『主動權』,但也因此,你將不會有唱片公司過去對於『藝人化』的集中式資源操作,一切都將會是在消費者的自由意志之下、毫無憑藉地隨機發展,更大的可能是,你只具備了構成『母數』的一個分子的數字意義。
除非!你的創作真的出類拔萃。
才剛剛出爐的第29屆金曲獎『年度歌曲獎』得主盧廣仲先生,他在獲頒獎項時的致詞,很可以為所謂的『出類拔萃』做一種客觀的定義:『 寫歌的路上最浪漫的狀態是,剛好我喜歡的你也喜歡,很開心這麼浪漫的事情發生在《魚仔》身上』(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6230175-1.aspx )、(https://www.kkbox.com/tw/tc/column/showbiz-0-6105-1.html )。
做為一位詞、曲作者,如果你對於生活的深刻觀察,在幾經焠鍊之後,心有靈犀地寫出了自己、但也共鳴了受眾,那當然是一件極不容易的個人心路歷程;但也千萬別忽略了,盧廣仲先生在獲頒其他得獎獎項時,是如何感謝他的製作人鍾成虎先生,以及所有參與音樂製作的工作夥伴,因為,這樣一個好的作品,它的確需要更多傑出工作者的共同參與、貢獻,才能在受眾的耳目、評審的心中,得到一致的肯定。
這是為什麼從一、兩個月前起,我對於下一個世代的音樂戰爭,會那麼執著地建議『創作者應該思考的是團體戰』,以及這幾週總是以『環境、人脈』為名,不斷分析著現在的產業發展趨勢的潛在原因:平台業者如果想勝出這場戰爭,它就必須拿到你的作品授權;而在這麼母數龐大的授權環境下,如果你想勝出,你就是得拿出夠好的作品!而在這個數位、快速變化的時代,你已經來不及自己一個人搞定所有的事情,因此,你應該把平台最需要的『授權』轉換為『版權分潤』的概念,來集合你的合作夥伴,做出最好的成績。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13 『環境』與『人脈』_08
但如果你本來就不擅長與人交際,一心只在精進自己的創作能力,因此,在需要尋求音樂夥伴,或找到更有效的助力這些面向上感到力不從心的話,其實,整個客觀環境也有著許多你可以注意的資源與新興作業模式,很值得你去注意一下。
以音樂類型的競賽為例 --- 雖說音樂其實沒什麼理由可以被『競評』的;但,國家級的文化部還是設立了『金曲獎』、『金音獎』,我想,從最壞的角度來說,透過這些『沒什麼絕對標準依據』的管道、卻也許能提升你的作品能見度,其實不失為切入市場的一種可行方案。而在民間,也有許多大型的工商企業,用各種方式在獎勵音樂或其他藝術的產出,或許在位階上無法與國家級獎項相提並論,但在其他更多的面向上,它們提供了國家級獎項所無法達成的協助。例如:
【壹】新光三越不插電音樂大賽~
這個以『 Unplugged 』音樂形式為核心價值的獎項到今年已經舉辦到第六屆;而整個獎項最特別的地方是:由初賽報名的組別經由評審團審議所甄選出來進入複賽、經過兩天現場實際展演表現,成績優異可進入決賽的十組參賽者,在完成複賽與進行決賽的將近四十天中,每一組都會由評審直接參與音樂的鍛鍊與修正,給予一切必要的訓練,來讓參賽者有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專業協助,以期在決賽時可以有更上一層的音樂表現。
這個賽制的設計,我因為實際參與過2016年第四屆的整個活動,因此直接與三組我原本不會有機會認識的年輕創作人、團隊,進行了加起來共三十個小時的音樂集訓;我雖然不敢說一定能為這些年輕人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建樹,但我們集訓的地點是在強力錄音室 --- 能讓這些音樂工作者在很年輕的階段,有機會知道一個設計優良的錄音室『聲音』是長成什麼樣子,我覺得對於未來他們在聲音的判準上,應該至少會有若干幫助吧?而近年頗有聲勢的『椅子樂團』(https://www.redbull.com/tw-zh/hardriff-chairs-show-interview ),也曾經在2015年第三屆的賽程中拿下了冠軍 (https://www.facebook.com/pg/chairchairmusic/about/?ref=page_internal )。比較可以建議的地方是:主辦方只針對冠軍組別會進行一個業界標準的單曲製作與發行,但主要目的是在企業內部的活動使用、而非商業行銷推廣;當然,主辦方未必對於切入商業音樂市場會有什麼興趣,但反過來說,整個音樂競評的過程,反而更像一個小型而密集的『音樂營』活動,這對於年輕一輩的創作新血來說,等於是企業主幫你付了學費,來向業界的指導老師學習音樂技藝,而企業主其實不會從中直接獲取任何音樂行銷面向帶來的收益。
雖然在本文發佈之前,2018年度的報名日期已經截止;但我衷心期望這個民間單位會繼續將這個活動一屆一屆辦下去,因為,能有實力提供資源、並且願意像在『做傻事』的系統,在臺灣實在不多見,而也許你就正好會需要這樣的支援來協助你再往前走一步!
2018年第六屆新光三越不插電音樂大賽的相關活動網址: https://streetvoice.com/opportunities/806/
【貳】MYFONE 行動創作獎~
這個由手機行動業者所主辦的企業形象創意獎項,今年已經是第十二屆了;而獎項的內容,除了原創音樂方面,還包含了訊息文學、微電影、原創貼圖等等,比較實質的面向是:獎項所提拱的獎金,應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高額。
但,會讓我想要介紹這個獎項的原因,並不是它提供的高額獎金。在我過去曾經參與過三次的評審過程中,每一年我都可以聽到海量的原創歌曲;這其中,當然不乏製作精良、完成度很高的參賽作品,而在賽程的最後,這些高質量的作品往往也都能取得相當好的名次。不過,讓我真正在意的是:這裡面,真的有許多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詞、曲原創作品,卻常常因為沒有足夠的音樂資源,或者在編曲上顯得貧乏,或者在器樂演奏上缺乏經驗,或者在演唱上未能『隱惡揚善』,總之,來自許多『後端』的音樂製作資源支援,所以在評審的第一聆聽經驗上就被打了折扣,而幾乎很難再與其他製作精良的作品一較高下。
而主辦的行動業者基金會也注意到這樣的遺珠之憾,所以在今年的賽事上,主辦方特別選擇了一個獨特的合作夥伴 --- 『音樂霸』,希望藉由這個新興的音樂平台,來協助所有音樂資源不足的熱情原創作者,得到更好的資源整合,完成獨力所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音樂霸』(https://www.musicbravo.com.tw/ ) 這個所謂的『音樂資源共創』平台,簡單的解釋就是:集合了華人文化區所有學有專精的音樂工作者,每一位都以『版權分潤』的概念來提供自身的音樂才能,藉由『專案合作』的方式,共同協力完成音樂作品。
以『行創獎』的模式來說,如果你真的寫了一個好得不得了的歌詞,但始終無法找到一位你滿意的旋律合作對象,你可以藉由『音樂霸』的專案合作方式,向有登記參與音樂霸的人才庫中進行合作邀請;而如果因此真的順利完成了旋律的寫作,你同樣可以用這個專案向人才庫中的編曲、樂手、錄音室、錄音師發出合作邀請,來讓你的作品有機會呈現更專業而精良的面貌;而如果你是整個音樂製作環節的其他端點:譬如你就是一位吉他手,但你平常不太擅長詞、曲創作,但又很想去挑戰『行創獎』的高額獎金,你一樣可以在這個平台中發起專案,來達成你希望的作品。
這種『共創』模式會牽涉到三個重大的變因:
1. 【音樂霸的『人才庫』夠不夠力!】
我會建議你可以點進音樂霸的官網連結,看一看我所謂的『華人文化區所有學有專精的音樂工作者』到底都有誰;就我自己的認知是:你所能看到的工作者,你都可以直接連結到本人。
2. 【『版權分潤』的機制夠不夠可靠?】
這個平台的所有數字拆分,都來自於『區塊鏈』的技術,這應該會是接下來的世代中,最透明公開而無法自行篡改的方式;也就是說,一旦所有參與者議定了合作的分成比例,而如果你的團隊真的在類似『行創獎』中獲得獎金,或甚至未來成為市場銷售的商品,所有的金額都會自動、公正而公開地進入到每一位參與者的戶頭。
3.【這些音樂人為什麼要跟我合作?】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音樂工作者當然有絕對的自由,來決定要不要參與你的作品專案;而你能夠吸引他們的唯一因素,就是 --- 把你的作品寫到最好!
這樣不是很好嗎?你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寫出你能寫得最好的部份,因而說服了其他的音樂人才,他們也拿出了最好的本事,因此整個參賽作品的水平提高了,主辦的企業主得到更好的形象營造,而音樂人呈現更扎實的表現 --- 這不就是我們都希望的正向循環嗎?
我因為並沒有參與2018年這一屆的『行創獎』評審,因此,在推廣這個行動業者的獎項、以及他們所跨領域合作的策略,應該還算不會失之公允;但真正重要的是,我真的深深相信這會是一個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關鍵只在於:你願不願意參與。
2018年地12屆 MYFONE 行創獎的相關資訊連結 (這個活動的報名截止日期還有一段時間喔~) :https://www.myfone.org.tw/MMCR/mcr/index.aspx ,https://www.myfone.org.tw/mmcr/MCR/ringtone_measures.aspx
整個『環境』正在迅速地形變,而『人脈』建構的方式也一定會有新的方式!我期待看到的,不是僅止於對於產業沒落的喟嘆,而是,我們都願意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的企圖心!
同志們正在集結,該是我們開始行動了!
------------------------------------------------------------------
後記.
2018年6月23日,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在台北,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我的好兄弟謝銘祐先生與我最信賴的音樂夥伴:『佛跳牆』的成員們以及『黑粉紅絃樂四人組』(這真的是我剛剛才起的命名~),聯袂客語音樂代表人物的林生祥先生與生祥樂隊,共同完成了一段『台客』的『氣口』表演節目。
這個節目好看極了!而我也非常榮幸,能協力完成銘祐那一 Part 的音樂編曲與製作;這其中一定要感謝在幕後提供最專業支持的『三川娛樂』老闆、銘祐的合夥人黃浩倫先生,以及錄音、混音工程師許財翁先生!
台客的『氣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tnXWygyXQ
而在當晚『氣口』演出的一個小時後,我與『佛跳牆』的主唱戴佩妮,以及另外一班我們長期合作的樂手們,在四川成都的『熱波音樂節』,暢快而熱汗淋漓地演完另外一場音樂節目,在那個巨大而開放的舞台,我覺得音樂、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今天所選用的黑白照片,是阿妮在前一晚的 Sound Check 過程中,從她在舞台後方 stand by 的視角所拍攝、編輯的;那些傑出的音樂家分別是:鼓手 – 李守信先生,貝斯手 – 邱培榮先生,鍵盤手 – 蔡政勳先生,以及吉他新秀 – 翁光煒先生。
我深信『音樂是人的表現』,而今時今日,我更願意相信:『音樂,是人合作的表現』!就讓我們繼續暢快而熱汗淋漓地開展下一個階段的音樂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