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馬克醫師
打疫苗而被質疑專業
的新聞有感而發
也對前線醫護人員說聲加油
首先先祝馬克醫師「生日快樂」
認識他十年
其實我真正找他的不是醫美
而是看病 我的生活遇到任何疾病
小到感冒 過敏 胃痛 頭痛 大到住院
都是去找他看病的
也許他平常活潑的個性
顛覆了大家對醫師
傳統既定價值觀 醫師該有的形象
忽略了他其實是一個優秀的醫師
加上大家只知道他是個醫美醫師
而不知道的是 他犧牲了青春期
在台大醫學系 讀了7年
大醫院實習3年
任職小兒科醫師12年
最後努力當上了這麼艱難的醫生
常常是在刀風浪口上的行業
我相信每個想當醫生的基本上
都是希望病人好起來
而且他是一個聰明中的聰明
過度聰明 非常謹慎的人
他的每一個評估 判斷 跟分析
做出的決定 都是他深思熟慮
才做出來的事情
畢竟人命的事情
誰會拿生命開玩笑 更何況是醫師
在這緊張的疫情下
馬克醫師初衷是讓更多人打到疫苗
並且針頭確實也在緊缺的情況
相信認識馬克醫師的人
也應該能感受到他的溫暖
當然一開始
最多質疑他的是我
「你怎麼知道 」「怎麼可能」
「你騙人的吧」「不可能」
記得有一次我在考慮雷射眼睛
他回答我 我也是質疑他的回答
後來他沒有生氣
很好心的介紹她台大同學
很優秀的台大醫師 幫我看診
回答的一摸一樣
有一次我親戚身體狀況有問題
我也是一樣問了他 質疑他
你不是這科專業 你怎麼知道
當然還是在他診所
跟去權威看診
最後他的回答跟去掛的權威醫師
說的一樣的判斷與專業
有幾次我花大錢去開藥
最後跟馬克醫師開的一樣
前幾年經歷太多次這樣的事情
我自己也反省過
慢慢發現會不會是我
也被傳統價值觀綁架
覺得醫師就是要很穩重
而嘻嘻鬧鬧 就失去專業的可能
也大概是認識4年才發現
他是非常厲害專業的醫師
到現在也都沒有停止學習
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細節
每次去他家
他都是在看國際新聞 醫療資訊
無時無刻了解其他醫學知識
常常去開醫學討論會
看他line群組都是醫生群組
再討論醫學事宜
也從來沒聽他說過
八卦跟攻擊任何人的言語
我想醫師這行業
很多人可能存在很多
質疑 誤解 憤怒
好比說一位醫師他醫好了十個人
大家可能都覺得理所當然
他的一次失誤就變成千古罪人
而失誤也不見得是醫師本身
而是很多個體狀況
跟數據值的問題
但只要錯就一定是醫師的錯
可能我有很多醫師朋友
從中看到很多
大家都知道醫學上很多都是
不是絕對跟能保證的
打針也是有可能死亡的
你也許真的就是那0.01
扯遠了
今天想要說的事情就是
台灣的醫療真的很好
大家是否能真的放下負面的東西
去幫助 去體諒
而不是抹黑
為了新聞點去破害一個人的專業
放大的傷害 互相攻擊的言論
並不會帶來很好的社會環境
好醫師 壞醫師
相處過後自然就會明白
我用了十年
徹底了解馬克醫師是好醫師
好像有點後知後覺
題外話
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日禮物
「你沒有一公分」
生日快樂
https://youtu.be/O3_seFr02tE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涂醒哲 Dr.T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新聞] 重考生創14年新高台大醫更占3成5 - 看板NTU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台大藥學系讀幾年-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日本醫學系讀幾年的推薦與評價,DCARD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究竟學長為什麼會走向商業顧問領域呢?又如何跳脫醫學生的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醫學系-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醫學系幾歲考上才不虧?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早知道去讀醫學系... (第19頁) - Mobile01 的評價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涂醒哲 Dr.T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役不與的疫苗之父:懷念李慶雲教授】
李慶雲教授仙逝,醫界同感不捨。他一生作育英才,對台灣醫學教育、傳染病防治、疫苗研究及推動⋯⋯,貢獻卓絕,可算不虛此生。
李慶雲教授是我就讀台大醫學系時的小兒科老師,受教良多。雖然畢業後我走內科,但因種種因緣,李教授很照顧我,我也非常欽佩他。
李教授年輕時就讀台南的長榮中學,和我父親是同學,我父親常向我提及這位擔任台大教授的老朋友,偶爾有機會見面,總感到特別親切。
我從台大醫科畢業後,進入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攻讀預防醫學碩士,我認為B型肝炎是台灣國病,因此追隨林家青教授及畢思禮教授(Palma Beasley)研究B型肝炎和肝癌的關係,當年我和前副總統陳建仁都是台大公衞所的助教,一起在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II)跟隨兩位老師做研究,學到很多流行病學實務,以及如何使用最早期的王安電腦來儲存分析資料。
我們當時還有一個B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要檢查懐孕母親的HBsAg及HBeAg:只有HBsAg陽性的母親,其所生的嬰兒要給予施打B型肝炎疫苗;如果母親又有HBeAg陽性,其嬰兒生下後,須先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此研究是和李慶雲教授共同合作,因此常有向李教授學習的機會。這個疫苗施打模式也成為全世界的標準,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大會時介紹給各國代表。
我從美國返台後,回到台大公衞所擔任副教授,教導傳染病流行病學。以及後來在衞生署擔任防疫處長,疾病管制局局長時,為了解決腸病毒問題、抗生素濫用產生抗藥性問題、流感和疫苗問題等,常向李慶雲教授請益,而他總是不辭辛勞地拔刀相助。
我最佩服的是,李教授因為幫很多病人看診,往往一種疾病剛開始流行時,他的嗅覺非常靈敏,比大家都更早知道。台灣很多的傳染病防治政策,都少不了李教授的指導。傳染病檢驗體系的建立,年輕醫師的訓練也都仰賴李教授的幫忙。他也是我擔任疾病管制局長及衞生署長時,「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ACIP)的總召集人。
李慶雲教授和他的學生為了提升疫苗教育及學術研究,成立「財團法人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有感於台灣疫苗的引進及使用,往往因為主計總處預算管制嚴格,愈來愈落後於其他開發中的國家,甚至還輸給一些未開發國家。由於疫苗是最有效益的公共衛生作為,每投資一塊錢,可產生7到20元的效益。因此我一直主張疫苗應該當成資本來投資,而不應該當成經常收支。
2008年我擔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時,我就找李慶雲教授幫忙,一方面修改「傳染病防治法」,要求政府在ACIP做出推薦使用的建議後,一年內就要編列預算落實;一方面我們幾位關心疫苗政策的醫界專家,一起成立「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希望以非官方團體來推動民間對疫苗的認知及支持。當時我一再拜託李教授擔任理事長,但他表示已擔任前述基金會理事長,故堅持要我擔任協會的創會理事長。
我效法全球疫苗推動協會(GIVS),將協會取名為「TIVS」。台灣疫苗推動協會這十幾年來,在李慶雲教授的指導下,以及他的學生們熱情參與付出,已經推動許多項目。
還有一件有趣的往事,台灣健保體系是「在腐爛的根基上蓋大樓」,把台灣人的醫療服務提升到不會「因貧而死」的層次。我身為公共衛生學者及衞生行政首長,深知其重要性,當時的健保局局長葉金川是健保起步的功臣,因此我提名葉金川角逐「醫療奉獻獎」,不過後來發現,李慶雲教授也是當年的被提名者,我馬上摸摸鼻子,不敢再力爭,因為李慶雲教授是我們共同的老師,對台灣的貢獻恢弘深遠,只好對不起葉金川兄了。
台灣疫苗從早期的研發、傳統疫苗的製造、疫苗接種的問題研究、疾病管制局前瞻工廠的設立等,李慶雲教授可以説是無役不與。能有這樣的老師指導我們,是學生的幸運,也是台灣之福。
老師一生救命無數,台灣人感謝您!請您一路好走!
--
▪️完整全文請見《民報》專文: https://reurl.cc/Aky4le
▪️照片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於2007年成立時,李慶雲教授與醫界共同發起人合影,左起:李秉穎、李慶雲、涂醒哲、林奏延、李龍騰。
(照片來源:擷自《兒科大師李慶雲:他的時代他的故事》,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供)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這位蘇俊翰先生真的是神人!他的母親是外交部駐外人員,小學二年級開始,就隨著駐外的媽媽在美國夏威夷、華盛頓等地外派,小學讀了五間,初中讀了二間,後來才回國就讀師大附中。
高一回來台灣,中文能力不好的他的當然會有些學習上的困難(如果是你是他,小二後那麼多年沒用注音符號也早就忘光了),當時他的中文能力有限,所以剛開始在附中第一次段考是全校八百多名,而後他熟悉中文,逐步嶄露學霸本色,高三學測考了75級分(滿級分),並申請上陽明大學醫學系和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資優菁英班。(沒想到多年後這兩間學校合併了),但與台大醫學系失之交臂(那幾年台大醫學系申請明顯偏愛女生,明明可以面試的大部分是男考生,但是男性錄取率遠低於女性)。
後來蘇俊翰選擇拚指考,六科原始總分558分(當時醫學系都還是採計六科),因為他是駐外人員子女,所以加分後分數變614分。(但他沒有加分就可以上台大醫學系了)
那他上大學之後,蘇俊翰雙主修醫學和物理,用八年修完了383個學分,還要對抗醫學系方的重重阻撓。
醫學系大二時,蘇俊翰因為修了張智芬教授的生物化學深感興趣,就主動爭取加入張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張教授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領域為核酸代謝與DNA修復)。
除了雙主修跟參與科學研究,蘇俊翰在大學期間花了不少時間參與體制內外的教育改革:
包括參加學院的教育委員會,創辦各種研討會、交流、電子報和社群等活動。除了科學專業外,蘇俊翰喜歡參與人的事物,他認為「人要成功絕對不只靠資質和努力,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環境和風氣」。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台大藥學系讀幾年-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找台大藥學系讀幾年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台大藥學系讀幾年相關資訊,找台大藥學系讀幾年就在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 ... <看更多>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讀醫學系要花多少錢,台大醫學系第一名,牙醫系讀幾年,台大醫學系難度,美國醫學院讀幾年,醫學系薪水,醫學系pgy薪水,台大醫學系dcard. ... <看更多>
台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新聞] 重考生創14年新高台大醫更占3成5 - 看板NTU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cjol 信箱]
作者: smallcan (I am tired)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重考生創14年新高 台大醫更占3成5
時間: Mon May 25 21:05:40 2020
1.媒體來源:
聯合報
2.記者署名:
馮靖惠
3.完整新聞標題:
【非醫不可1】重考生創14年新高 台大醫更占3成5
4.完整新聞內文:
大學錄取率近年來接近100%,不過,109學年大學學測的非應屆考生仍有1萬7000多人,占
整體考生的13.38%,比率創14年新高,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是重考生。非應屆考生以民
國89、90年出生為大宗,但75年前出生(34歲以上)的重考生也有279人;重考超過一次
,通常是鎖定醫學系,台大醫學系近年重考生比率達3成5。陽明、成大醫學系的重考生也
占3至5成。
許多學生為了上台大醫學系,重考多年,有如「范進中舉」。一般認為,考上醫學系就進
入一條預期穩定優渥的道路,即使多次重考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值得
,願意拚搏。台南一中今年申請入學有四人錄取台大醫學系,但全是已畢業的重考生。
台大醫學系是重考生大本營,台大統計,近三年平均大約有35%的個人申請和指考分發生
是重考生。人數比較多的是建中及北一女中,因為錄取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也比較多。
大考中心統計,92學年大學學測16萬多人報名,3萬多人是非應屆,占20.27%。之後重考
生比率逐年遞減,95學年非應屆生占15.92%;97學年度首度降至10%以下,占9.52%。
109學年學測 重考生大逆襲
到了109學年,受少子化影響,學測只剩13萬多人報名,但非應屆學生「大逆襲」,高達1
萬7000多人,占整體考生的13.38%。非應屆考生以民國89和90年出生的學生為大宗,都
是6000多人;民國75年前出生的重考生仍有279人。
大學指考方面,103學年指考報名人數6萬多人,非應屆生近8500人,只占全體考生的1成
37;108學年指考報名減為4.9萬人,非應屆生卻破萬人,占了近2成2。非應屆考生以民國
88年、89年出生最多,都是3000多人;74年前出生的非應屆考生有265人。
非台大醫不念 大齡學生是常態
一名台大醫學系大三學生說,班上大概三分之一是重考生,有些跟他一樣之前已經錄取其
他大學的醫學系,有些則是沒考上醫學系;年紀最大的同學30多歲。
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表示,台大醫學系的重考生比率35%,這幾年都差不多維持這個
比率。他說,重考生多一年練習,不管是自修或補習,成績表現一定更好;且會重考表示
動機強烈,「有動機就會比較努力」。很多重考生已經考上陽明或北醫的醫學系,但非台
大醫學系不讀。
醫學系 台灣永遠的第一志願
另外就是「歷史的包袱」。盛望徽說,台灣長期以來,認為醫學系是第一志願,加上醫師
的收入較高,也可走研究、防疫、公衛等領域。
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陳震寰說,陽明醫學系的重考生,個人申請約3成,指考約4.5成,主
因應是長期以來醫學系是師長和學生心目中的第一志願,競爭激烈,許多優異的學生寧可
重考,也不願妥協其他的志願。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去年個人申請的重考生大約四成,指考入學比較高約六成。北醫教務
處分析,受到少子化影響,應屆考生變少,重考生「希望」變大。
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說,個人申請進入成大醫學系大約有一半是重考生,7月指考更多
,整體來說,重考生大約占5成左右。他回憶,民國70年左右,重考生比率更高,因為那
時有醫科的大學很少。他錄取台大復健醫學系那年,一班54個學生,應屆考上的才10幾個
;台大醫學系錄取70個,只有9個是應屆。
沈延盛指出,亞洲國家的父母還是希望孩子當醫師,優秀學生都以醫科為主,應屆沒上就
重考。他面試過的學生,重考兩、三年的很多,甚至有人當完兵再來考。反觀歐美風氣卻
不是這樣,一流人才都是讀法律,美國的醫學系制度是以招收大學畢業生的學士後醫學制
為主流,因為考量已經念過大學的學生,比起高中生人格較為成熟,也更理解自己到底想
要甚麼。
醫學院長都認為 各領域沒均衡發展
「台灣社會還沒有到達『視每個職業都一樣』的層次」,沈延盛說,士農工商和科技各領
域,應該專業性的平衡發展。
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說,她當年考上台大醫學系時,系上有一半是重考生,「現在三成
五算是少的」。大概是因為現在醫師受到健保及醫院(含背後的財團)的管制,不如以前
自由,「以前醫師是自由業,要怎麼賺錢都可以」,但還是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另外,不
少醫師的小孩經常也以當醫師為志願。
收入+地位 醫科學歷仍像魔戒
補教老師藍天予說,許多學生已經考上非台大醫的醫學系,但仍選擇重考,因為「非台大
不可」。他分析,因為醫牙的「保底薪資」很高,只要成為醫師或牙醫師,基本收入一定
是其他行業的好幾倍。另外,醫師的社會地位高,這應該都是學生趨之若鶩的原因。當然
也遇過「家中是醫師世家」,父母只能接受孩子讀醫學系。
但藍天予也發現,近年重考已經不再是專攻醫牙考生的專利。他說,這幾年非醫牙重考生
的比率也有增加的趨勢,像是一些考生應屆考上台清交成等級的頂大,但在就讀後發現不
是自己喜歡的,就會回頭重考資工系或電機系。
大考中心主任周兆民表示,近兩年非應屆考生人數有較以往增加。至於非應屆考生變多的
原因,雖然外界有些討論,認為像是招生參採學測科目由5科變成4科等,但他認為每位非
應屆考生報考,均有其個人想法以及對自己的學習規畫,大考中心無法多做臆測。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588971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38.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90411943.A.8A7.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jol (119.14.175.147 臺灣), 05/25/2020 21:32: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