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新挑戰:因應108新課綱 #雙主修師資生 變多了!』
108課綱課程種類增加,教育部調降中學國文、英文等傳統學科分數,同時新增科技相關必修課,能教一科以上的「#跨領域教師」👩🏻🏫👨🏫更符合時代需要🤔,這也讓雙主修的師資生愈來愈多。根據台師大統計,校內雙主修、輔系人數從107學年的1067人,成長到109學年的1486人,預期2025年雙主修、輔系人數將可達五成。👍🏻
#台師大校長吳正 說,因應新課綱,各科師培生都要修研究方法,培養帶領學生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找答案的能力。📝台師大從101學年起,要求各系調降必選修學分數,以提供學生修外系課程或投入雙主修、輔系的空間;今年則是首度開放學生自由登記雙主修、輔系。
台大師培中心主任傅昭銘表示,因應新課綱做出改變,無論要當數學、地理或物理教師,都要修習研究方法,有助將來帶領學生發現問題、做實驗驗證,最後發表研究成果的能力。📚
我認為教師是學生與課程接觸的最初傳達者,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對課程產生好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從師資生開始培養相關課程透過雙主修、輔系運作,找到對於自身第二專業科目,未來面對108課綱,也就有了更多的彈性空間。除此之外,配合採總統提到的國家政策「#雙語教育目標」,英語之外,本土語言課程也是重點之一,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科長周佩君說,109學年新增各項本土語言教學專長,開放師培生登記,目前已有八所師培大學開設閩南語培育課、另有兩校開客語、四校開原住民語。
🔎教育觀念跟內容隨著時代改變一直在進步,老師們的知識內容當然要更新配備。第一線的年輕未來老師們體會到 #教育鬆綁、#課綱為主內容彈性 的教育精神,精進自己更符合未來教學趨勢的需求,是一件值得鼓勵、令人高興的事。😊
教育改革首要之先,先從教師組成開始,英語師資的充實、雙主修教學能力的培養,本土教育的拓展,需要從中央到地方,體系到個人,資源到人力整合性的努力。在慶祝教師節的同時,教育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們,仍舊不斷的在教育這條路上精進、革新、為下一代尋求更好的教育成果。實在令人感佩!🙏
祝各位辛苦的教育工作者,教師節快樂!❤️
相關新聞:對準新課綱 雙主修師資生變多了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886872
————
🐣Line@(妍慧選民通報站):https://line.me/R/ti/p/%40leehui
🐣IG(日常妍慧都在這):https://instagram.com/hsin.chu.lee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轉錄] 華語教學商機大哉問- 看板ChineseTeach 的評價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臺灣大學華語文師資研習班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Fw: [新聞] 台大學生會提議廢除大一國文必修師生無共 - My 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研究所板 | Dcard 的評價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雙語教育、向市民報告》
今天到永吉國小,與楊政修校長,還有教育局的同仁,就雙語教育實驗課程試辦的狀況交換意見,想要把目前的成果,跟各位台北市的市民朋友,甚至包含其他縣市的市民朋友分享。
因為我們相信,這些經驗,資源,是可以共見共聞,也可以共享。
台北在106學年度開始推動雙語實驗課程,一開始在市長的指示下,以小規模,相對資源不利的學校為主。雙語教育的意義,並非只有加設英文課程,或者請外籍老師一週來一次,這樣子去交差了事。而是在現有資源下,在台北的一些公立國小,從一年級開始,在每週的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用英語授課。包含生活,健體,藝文跟閱讀。
在這種情境下,能讓小朋友可以在學科,活動,甚至遊戲中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學習到雙語能力
校長特別也拿出教材,這些教材,特別是教師手冊,我看到之後非常感動,因為這是需要很多精神去編撰出來,才能夠有這種品質。附帶一提,教育局同仁說,。這些教材都可以在酷課雲上下載。
為了要教學生。培育延攬雙語教師也是很大的工程,因為在長期的雙語方針之下,我們還是需要大量延攬本國的雙語師資人才。 也因此,台北市與大專院校合作,透過雙語教師的在職增能,職前培訓,公費生培育,預計在111學年度度跟112學年度,分發45人。
並與台大語言測驗發展中心,辦理雙語師資培訓,並與學術交流基金會,招募美籍學人擔任協同教學助理。包含傅爾布萊特計畫等。
一開始的實驗,當然很困難,不管學生或者教師,我們的母語都非英語,但是總是要有第一代人開始探索,去完成最困難的建置。從106學年度的2所學校,到108年度的13所學校(包含一所國中),這些嘗試都會遇到許多挑戰
但台北市是首都,從首都開始,將這些挑戰轉換成經驗,將成果分享給全國其他縣市
臺北市教育局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NTU Language Center臺大語文中心華語教學口碑聞名於世,所舉辦的華語文師資 ... ... <看更多>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台大語言中心師資」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NTU Language Center臺大語文中心華語教學口碑聞名於世,所舉辦的華語文師資 ... ... <看更多>
台大語言中心師資 在 [轉錄] 華語教學商機大哉問- 看板ChineseTeach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
裡面涉及了很多現實層面的問題,
內容涵蓋就業方向、提高競爭力、出國教書、可能面臨的挑戰等等,
非常實用,與大家分享,
希望對有志投入華語教學的老師有幫助。
(建議可作為置底文)
原文網址:
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71&id=6767#21
(行行出狀元)華語教學商機大哉問 採訪/撰寫 林侖靜
近年來,華語教學成為許多台灣學生嚮往的夢想,既能發揮本身的語言優勢,
又能鍛鍊外文口語,還能出國居住,體驗異國風情文化,看來吸引人的夢想背後,
究竟是否真如想像中美好,或者大家對「華語教學」有著過高的期待?本期專欄
筆者走訪專業華語文教學老師及語文中心,期待為有志從事華語教學的同學們,
更清楚的勾勒華語教學產業的面貌。
Q:華語教學的進修有哪些方面的管道?
一、目前國內知名的華語教學研究所有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選擇華語教
學研究所的好處,包括理論基礎更為深入紮實,並且學校有和國外大學的交換實
習計畫,就學期間即能出國體驗華語教學的工作經驗,畢業後加考幾個科目,即
可領取教育部華語教學認證,對於未來出國或是留在國內教學均較為有利。
二、坊間也有大學附設的語言中心,包括台大語文中心、師大進修推廣部等及許
多培育華語教學師資的補習班,主要是教授華語教學的基礎技巧與應考科目,結
束課程後可領取結業證書,但若要考取教育部華語教學認證(考試科目包含華語
文教學、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化、國文,以及華語口語與表達五科),仍
需另外考試。
Q:成為一個華語教師應該加強哪些方面的知識?
要選擇華語教學這個領域,並不限於中文或外文本科系生,也有許多其他領
域的畢業生改朝這個方向努力,就中文系的學生而言,較佔優勢的是本身的語感
及對漢語的認識,但要積極提昇自己的外語能力,才能精確說明華語語句使用特
性;而外文系學生擁有語言學與外文的優勢,還應多涉獵漢語經典作品,加強對
漢語語法的理解;而無論是哪一系出身,都應該補強的包括:發音(如捲舌音、
尾音-n, -ng之別)、教學技巧、語言能力判定力(注)、語言學知識等。
注:資深華語老師一和學生談話,就能夠推判該學生認得哪些詞彙,會使用哪些
句型,並巧妙使用他聽得懂的語句來溝通。這項能力需要長期培養。
Q:華語教學就業方向為何?
華語教學市場主要有四個方向,一個是成為華語教學老師,前往國外教學;
二是教育來台灣學習華語的學生,三是在華語教學職場上工作幾年後可轉換為教
育華語師資培育班,第四則是持續深入探索華語教學的發展,攻讀博士,成為此
領域的學者。
Q:如何前往國外從事華語教學,是否能長期從事國外華語文教學?
在應徵的資格部分,台灣的華語認證是屬於台灣自己舉辦的認證,擁有證照
可能有加分的條件,但不見得世界各地都會以其為標準,一般會要求是相關科系
畢業或有從事過華語教學經驗,較受青睞,有時也會要求應徵者寄試教影帶,並
進行簡單的面試,作為評判依據,而第二外語能力也依國家不同,需要不同的認
證,例如托福成績等等。較為麻煩的是,以美國為例,到公立的中小學都必須有
教師證,私立學校或華人、中文學校則沒那麼嚴格要求,若是想應徵大學的語言
課程教師,則需碩士以上。
目前像教育部的中文教師輸出計畫、全美中文教師協會、僑教替代役(徵召
時間是每年十二月中至一月中)等都是管道可尋找工作機會,但一般多是短期的
計畫,若是想要留在美國工作,就必須有H-1B的工作簽證或擁有美國的居留證才
能繼續工作,而H-1B的工作簽證競爭十分激烈,很難取得。
Q:在從事實際華語教學工作上,老師會面臨的主要挑戰為何?
主要的困難有二,一是和學生的互動,二是理論的紮實。面對外籍學生,授
課老師面臨較高的溝通技巧挑戰,而且語言教學應該多多讓學生練習,而非演講
式授課方式。如何以活潑的教學帶動上課氣氛,讓學生能夠用心開口練習,這是
需要技巧與磨練的。此外,理論基礎的掌握,尤其是對語言規律的掌握能力是很
重要的。文法是通俗用詞,一般稱語法或句法。文法為語句的使用規律,到目前
都有許多問題還沒有解決,也是老師本身最難掌握的,若是能力不足,往往無法
適切地回答學生提問或糾正錯誤。要加強本身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還需多方閱讀
思考漢語語法著作。要克服這兩點,親和力和研究精神對華語教師而言,是很重
要的兩項人格特質。
Q:簡體V.S繁體,台灣華語教師的競爭優勢為何?
有別於我們一般認為大陸簡體字競爭力優於台灣繁體字的想法,實際有過出
國教學經驗的老師提到,國外也有不少學校使用繁體,一些來台灣的學生也認為
繁體字才是保存中國古典文化的文字,像大陸近年來古書重印也多用繁體字,可
見繁體字的重要。而台灣教師最大的優勢則在於台灣的思想自由開放,能夠和學
生討論各種議題,上課方式也較活潑,頗能吸引外國學生。
Q:投入華語教學職場,適宜怎麼樣的生涯規劃?
華語教學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麼浪漫,若是留在國內任教,目前華語教學
機構並沒有公家機關設立,故並不保障其為一份永久性工作;對於想要出國教華
語的人,除了需要工作簽證的問題以外,必須考量的主要有待遇、環境適應與整
體生涯規劃。某些國外的待遇乍看較高,但相對國外的消費物價也是必須計算進
去的,不見得賺的錢會比較多;而出國之後對於國外的整體環境適應,以及孤獨
感也因人而異;此外,國外的教職多半是一年一聘,要將其作為一種經驗,或者
是要想辦法長期居留都是一種選擇,若是想以華語教學為長期生涯規劃的人,就
必須將這些可能性考量進去,思考應該如何應對。
參考資源: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華語專區:(含華語認證考試與輸出計劃之資訊)
https://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90
台大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華語師資培訓與徵求華語文教學老師)
https://homepage.ntu.edu.tw/~cld222/
特別感謝下列老師接受採訪: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張麗麗教授
台灣大學語文中心 中國語文組教務 盧翠英老師
台灣大學語文中心 華語教學老師 張錦虹老師
台灣大學語文中心 華語教學老師 江庭宜老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61.20.1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