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作業,還是家長的作業?到底怎麼做作業?
👉部落格:https://vivaliwa.tw/homework/
有時候學校的作業內容很難掌握,像一個大班的孩子,要如何完成「製作一張自己姓名故事」的小海報呢?這張海報上面有三個區塊:我的姓名、這是我、我名字的故事。首先在「這是我」的部分,我們一起選出一張他自己的照片貼上,done。接下來剩下不會寫自己名字的部分,以及我整個看著發呆不知如何下手的「我名字的故事」。
他不會寫中文字也不會中文拼音,這些命名由來的故事用英文他也不會寫,那我們要如何完成呢?像這種情形,做作業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爸媽跟他介紹自己名字的由來以後,下面就大人幫他手寫/打字印出來,這樣超快就結束了。畢竟他就不會寫中文字啊!不然要怎樣呈現呢?但我糾結放不下的點是:「這是孩子的作業,大人應該插手嗎?我該教他用什麼心態面對作業呢?」(我覺得自己真是想太多了)在盯著這張小海報那短短一分鐘內,我內心千頭萬緒來回攻防交戰許多次,最後還是無法過我心裡這關,腦中浮現的是:我應該全都讓他自己做才行,不從我手上為他寫下一個字。問題是,該怎麼做?老師,你何苦這樣為難家長,讓我好想唱左右為難啊~
/
後來想一想,不會寫,好像只能先讓他用畫的,那就把自己名字三個字義畫出來吧!這樣至少也懂他名字每一個字的含意,衍生的期望則是能畫的就畫,很難畫出來的就放棄。這樣他上台報告時,就算一時緊張忘記,至少也能看著一些圖來講故事,知道自己為什麼叫這名字。最後呢,再用聽寫的方式,讓他寫上爸媽對他的期望一句英文句子,雖然聽寫也算是靠爸媽的小作弊,但我也真的是盡力了,不然只畫幾個像是古人刻在石頭上的甲骨文畫作,似乎好像也有點難交出去啊(掩面)
這樣原本大人可能三兩下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作業,我們總共花了一個小時來做,想起來對時間的利用也很揪心,原本想做其他事都不能做了。可是,我還是相信正確的觀念,值得我們用更多的時間或勞動來達成。而且看到老師反饋的評語(如首圖下方那兩排中文字)就覺得好吧!還好自己還是follow my heart選擇這樣做了。(還是老師對每個小孩的評語都是如此?我想應該是喔!哈哈哈)
/
說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不代表就是正確,而是個人主觀看法),我就想到最近上海許多幼兒園的孩子包括我們,都在準備一所學校的考試,競爭之激烈就好像要考台大一樣(連想要報名而已,名額每次釋出一些,每週一都要用搶的,有人搶幾個禮拜才搶到)。為了考上,有些人可能已經準備一年了,許多人都去補習或請家教,費用之昂貴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不過重點不只是費用,而是為求一個幼升小考試而要花錢送孩子去補習的這件事情本身,就很讓我心裡過不去。對我來說,在家怎樣自學是一回事,真的送去補習又是另一件事,雖然以學習目標是一樣的,但意義很大不同,有人能懂我的意思嗎?
/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自己教,必須找方法、找教材、處理孩子與媽媽的情緒很心苦的情況下,就算每次衝突的當天,我都有衝動乾脆找老師來教,但到最後都還是決定得自己來的原因。一個被自己很多價值觀綑綁的媽媽,這一生註定就是要強迫修煉自己啊!或說,當媽媽敞開大腿生下孩子的那一刻,人生的煉獄試煉場同時為父母敞開。想要在育兒這場nonstop人生戰役下存活,在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自我關係這三方面都必須不斷強迫自己level up。
即使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我也想大大表揚我自己一下!從我決定讓翰翰頒發貼紙給我之後,我就沒有再因為他學習態度言行不好或教了n遍還不會而生氣了,目前已經連續得到10張貼紙囉!在這憋到內傷和承受很多心理壓力的日子,必須得自我肯定才行(笑)
/
又,為何現在學校念得好端端的要去病態考試?主要就是國際學校學費極度昂貴,性價比頗低,在龍鳳明年即將去上學,有三筆學費要付的情況下,媽媽還是希望有機會的話能在兼顧學校信譽及教學品質情況下,為家庭經濟壓力減負一下啊!學校一樣好,搞不好應該說是教更好的情況下,學費只需要一半,是不是需要去try一下?哈哈(其實是苦笑)對於這次的考試,我其實是抱著不會考上的心態準備的,因為考題真的非常不容易,有能力不見得會考試,更何況有很多部分還真的是能力不足XD 況且,我們已經算是有學校保底,不怕沒有好學校念的情況下,準備起來都感到壓力了,可想而知那些必須全力一搏、申請考試很多家才有學校念的家庭有多壓力山大!對於這些情況的人,爸媽送去補習我也是能理解的,因為不拼就沒機會了。畢竟上海的好學校與爛在學校師資、教學內容、環境還有學費可說是天差地別。
/
其實,大家都知道念好學校不等於將來就很會很成功、很幸福,現在全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小孩也真是蠻辛苦的。不過就像爸媽用上一代的成長歷程與價值觀放在我們這一代,我們常覺得不合時宜一樣,現在換我們當爸媽之後,若也用「我們以前小時候都沒在看書或都在玩」的教育模式套在我們孩子身上,有沒有可能將來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孩子有一天會不會疑惑怎麼同學都會,但自己什麼都不會而變得非常沒自信,反而放棄學習?會不會有那麼一點埋怨父母為何都不栽培或幫他們提早規劃?哎呀~當爸媽實在很難!太多要權衡、太多要拿捏分寸,除了健康、才藝、社交、價值觀、待人處事方法與親子關係等之外,還要精巧掌握學業的強度。我個人是相信在玩的時間足夠且還能應付的範圍內,在小時候稍微努力一點,長久累積下來的能力與建立起的自信,絕對能在將來的競爭力與選擇權上帶來幫助。當然,對於人格與價值觀培養,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家庭,健康與家庭絕對over everything,而且每個人認為重要的事情都不同!爸媽也要注意不要逼死自己,也許跟孩子的關係,最好還是像郭葉珍老師說的,維持在「陪伴支持但不共生」,才會比較健康。
/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當太多心思意念的這個時候,就會覺得生一個孩子好像輕鬆多了(還是別在上海念書輕鬆多了更實際XD)。三個孩子有三種個性、三種能力、三種命,爸媽時間要分成三份之外,還要付三份學費啊(哭哭)
但,三個寶貝,三人的互動,五人的家庭還是無價之寶。神的恩典夠我用,不要看眼下的苦難,要抬頭仰望恩典。我當卸下我的憂慮交托給祂,保有喜樂的心,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台大幼兒園學費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建仁」- 台灣抗疫要角,他是暖男副總統,也是暖心老爸:我希望孩子看到生命的價值,而非價格
即將卸任的副總統陳建仁,因為流行病學專業成為台灣抗疫要角。曾經,父親希望陳建仁從政,被他拒絕,沒想到後來竟當了副總統⋯⋯爸爸給他的尊重,讓他覺得對子女的教育也應該這樣,兩個女兒一個念護理,一個念哲學,各自選擇了自己所愛。
十七年前SARS在台灣爆發院內感染、差點失控,陳建仁臨危受命上任衛生署長,首度接下抗疫舵手任務,當時還是一頭黑髮。十七年來,他更熟稔了,從抗疫新手到老手,就像果實的成熟。
「SARS的時候是恐慌的狀況⋯⋯我最喜歡的科學家巴斯德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這次,我們是有準備的。」歲月在陳建仁臉上留下痕跡,但他自信篤定的笑容,讓人彷彿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
出生於高雄的陳建仁,家中有八個兄弟姊妹,從小跟著哥哥抓昆蟲、做植物標本,父親也愛種蝴蝶蘭,培養出他對生命科學的嚮往。小陳建仁也愛看偵探小說,《福爾摩斯》、《亞森羅蘋》都是心頭肉,埋下他日後投入流行病學研究的種子。他用推理小說比喻科學專業:研究烏腳病時,挨家挨戶的調查就像是去查案,透過蛛絲馬跡,找出飲用水中砷含量的禍首源頭。「就像是偵探!」破案的喜悅,童年的陳建仁又回來了。
陳建仁的父親陳新安是地方政治人物,當陳建仁從國外留學回來後,父親也提議兒子選立委,但陳建仁醉心研究,不但拒絕,還說「不如把錢給我做研究」。果然三年內,就升上台大醫學院的教授,四十七歲成為最年輕的中研院院士。他帶領研究團隊訂出的「飲水砷含量」成為國際標準,拯救世人健康。
他也從母親身上傳承了做人的溫柔。陳建仁母親經營市場和幼兒園,陳建仁回憶,母親像是做慈善事業般,經常對繳不出學費、付不起租金的家庭伸出援手。母親過世時,陳建仁僅高中。年近七十的他,接受媒體訪問時,憶及母親仍不住哽咽。
母親親身示範的愛,影響陳建仁對人的關懷和奉獻。大學時創辦了慈幼社,走進孤兒院、老人院服務。不論在SARS或是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期間,他用各種數據和期刊文獻讓人安心。科學家篤信天主教,談話裡充滿著神父佈道般的鼓勵、安慰。
陳建仁說:「我要跟台灣每一個人說,謝謝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防疫的英雄喔!」完整文章,詳: https://bit.ly/3fOTMPJ
【Reference】
1. 資料 / 照片 來源: 親子天下
https://bit.ly/3fOTMPJ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中華民國總統府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大幼兒園學費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論 借鏡安倍新政見 制定少子化對策
林建甫
為解決少子化危機,衛福部近日砸六億元購置育兒百寶箱,內含育兒知識資訊、兒童福利資源資訊與嬰兒照護用品等。消息一出,引起民眾反彈。對照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表示,將提供全國所有三至五歲兒童免費學前教育,且低收入戶兩歲以下兒童也可免費托育的政策。相較之下,衛福部此項政策缺乏誘因,對改善少子化問題的效益極低,實有檢討必要。
這也難怪網友已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提案,主張托育政策還是得回歸經濟面的思考,而非一次性的物品補助。甚至留言批評,要求將原經費挪移作為二到五歲幼兒的托育費用補助。提案不到十天,已有超過九千位民眾連署,已超過五千人門檻,衛福部須對此提出政策回應。
日本人口快速老化,正逐步成為全球第一個「超高齡」國家。全國超過二十八%人口都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再加生育率極低,使得勞動力短缺嚴重。安倍在十月中眾議院大選時,矢言把教育與兒童照護列為優先政策,排序先於原本大家預期的財政改革計畫。安倍勝選後表示,教育與孩童照護支出的優先程度將甚於財政改革,其所屬的自民黨也將於年底前研擬一套政策方案,藉由提高年輕世代的社福條件以解決低出生率與人口老化的問題。部分日本政治觀察家也將勝選的功勞歸因於這項政見。
國際間統計,二○一六年全球婦女平均生育率為二‧五,即一名婦女平均生二.五個孩子,但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僅一‧一二,世界排名倒數第三。台灣未來須面對的少子化局面將比日本還嚴峻。
事實上,國人向來對於嬰幼兒托育政策的關切程度相當高。回顧幾個關於托育政策的調查結果,網路媒體曾於二○一三年自辦過嬰幼兒托育的調查,在優先改善台北市的嬰幼兒教育政策上,三十一%民眾希望免學費幼教計畫向下延伸,二十九%民眾建議先增加社區托育中心,二十六%民眾認為應增加公辦民營幼兒園數目,最後是十五%民眾指應增加合格保姆數。由此可見,民眾對於能否給予下一代完善的托育體系一事十分關注,政府理應在相關政策的制定上更為謹慎。
再者,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日前指出,全台現平均托育費用占家庭可支配所得約三十三%,但研究顯示,把托育費用控制在十至十五%才是一個家庭負擔得起的。擔心「養不起」才是年輕人真正不敢生的原因,政府得針對問題的癥結點去設計政策工具,以避免徒勞無功。
安倍認為,日本經濟若要持續成長,關鍵在於如何回應人口老化的問題。全面實行免費學前教育,提供真正需要的兒童免費的較高等教育也是他認為提升人力資源的方法之一。安倍將按計畫在二○一九年再次調高銷售稅率,由八%提高到十%,並將部分的加稅收入用來創建「針對所有世代的社會安全系統」,把資金投注在教育上。
期望我國政府部門亦拿出如安倍般的魄力,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第一期雖僅編列七‧九億元在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上,但更需將經費用在刀口上,由廣設公私立托嬰中心及幼兒園著手。後續包括少子化列入所得稅的特別扣除額、優先提供育兒家庭平價的社會住宅、提供奶粉券或疫苗券等,都是各部會可行的配套措施。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發佈日期: 2017-11-03 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