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課程說明│黃光國教授】
我從一九八○年代初期開始參加楊國樞教授所提倡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到一九九○年代中期,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生路線之爭,才體會到科學哲學的重要性。科學的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精華,是他們建構知識的基礎,是從其文化內部產生出來的。在西方國家中,科學哲學和各門學科之發展,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變成科學哲學反思想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能回過頭來,促進各門學科的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學者,對於諸如:邏輯實證論、邏輯經驗論、實在論、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之類的概念,若不是耳熟能詳,最起碼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對於在台灣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習者而言,諸如此類的概念,卻是一種異質文化的產品。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系統性的認識,在閱讀西文書籍的時候,對於這些概念通常只會有「字典式的理解」或「望文生義的理解」。他們在作研究的時候,大多是在國外最新的期刊上找尋研究題目,沿用外國的理論模式,將外國的測量工具稍加修改,套用國外的研究典範,從事 「複製型」的研究。久而久之,台灣的學術研究便是呈現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特色,整個學術社群也顯得相當的缺乏創造力。
當年在黃俊傑教授主持的「通識教育委員會」上,我曾經數度建議:臺大是臺灣的龍頭大學,又是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學,應該開設「科學哲學」的課,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但台大哲學系移植西方既有的學術傳統,認為「科學哲學」就是「自然科學」的哲學,將之拆解成幾門課,當成一般課程在教;既不知道各種哲學主張之間的辯證性關係,更不懂得如何用它們來從事研究工作。
我建議幾次之後,發現毫無效果,最後只好自己披掛上陣,撰寫《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 2001)。 這本書剛出版時,很多人認為我是「撈過界」,修課的人也極其有限。後來修課的人越來越多,到我退休的前幾年,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初選,修畢的人也有七、八十人。
二○一五年,我從臺大退休後,受聘於高雄醫學大學,分別在南、北兩地組織研究團隊「思源學會」,鼓勵年輕教師及研究生深入思考並討論「中西會通」的相關議題。最近我綜合大家的討論,出版了一本書,題為《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全面回顧過去三十年間,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所出現過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該書的出版,更使我警覺到華人難以接受西方科學哲學的關鍵,在其文化形態的根本不同。因此決定重寫《社會科學的理路》,添加兩章,追溯西方科學哲學的文化根源,並釐清各種哲學思潮之間的辯證關係,於今(2018)年8月中,出版第四版的「思源版」。
最近,我綜合過去三十幾年的研究成果,撰寫了一本題為《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的書(黃光國 2018)。該書的主要論點為:儒家倫理是支撐華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transcendental formal structure),是華人與西方(或其他)社會根本的差異所在,它儲存在漢語系統裏,會彰顯在任何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互動的場合,是我們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機制」,也是我們在華人社會中從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素材,然而,華人追求「內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卻無法將它轉化成客觀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需借助西方的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才有可能說明清楚儒家倫理與道德的特色。
《內聖與外王》出版後,在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方面,未來我將輪流開設兩門課,玆將我開設這兩門課的規劃分述如下:
(一) 知識論與方法論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的「思源版」出版後,我將從今(2018) 年九月開學後,在台大重新開設「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課。該課程有為有志於以學術作為終生志業的研究生所設計,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對於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自然及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能夠獲致一種「相應的理解」,作為他將來從事研究工作的「背景領域」。
(二) 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
由於西方文化的「離根理性」(disengaged reason)走的是「外在超越」的途徑;而華人文化傳統,卻是走「內在超越」的道路。對華人研究生而言,最困難的是:如何以西方科學哲學的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說明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因此,在上完「科學哲學」的「知識論和方法論」之後,第二學期我將以《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和《內聖與外王》作為教科書,開設一門「跨領域」的課,題為「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供各不同大學的學生選修。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我們研究團隊中,理論建構工作績效良好的教授,大多是反覆修這兩門課,從「做中學」中揣摩出理論建構的訣竅。因此,我鼓勵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為終身志業的研究生,這兩門課不妨多聽幾次,並經常參加我們研究團隊舉辦的研討會。
對於志不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大學高年級學生,我也鼓勵他們選這兩門課,因為科學哲學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菁華,而「本土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則有助於學生瞭解自身的文化傳統。修習這兩門課可以讓同學們更加瞭解甚麼叫做「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取徑。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心得] 蔡信安老師退休演講摘要- 看板Philo-07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林正弘- 分析哲學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林正弘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林正弘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文茜:說實話,我很晚才知道你原來是牙醫。可是為什麼這麼早就可以把人生看開,既可以做牙醫,又可以參加荒野協會?醫生不是很少有自由嗎?
◇ 李偉文:你說的是醫院裡的醫生,需要遵循醫院的安排,像我開個人的牙科診所就比較自由。只要不想賺太多錢,要看多少診都可以自己決定。
不管是哪個科系的醫生,都是按件計酬的高級勞工,每一塊錢都是血汗換來的,病患流血,你流汗,冒著風險在賺錢。如果想賺很多錢,就要...
.....陳文茜:有時候,街上有人跟我打招呼,我就會跟他聊天,因為我很想走出原來的社交圈。我每天都很惶恐,為什麼往來的都是工作上有關係的人,我的世界是不是越來越小?
因此,我會對別人的生活充滿好奇,偶爾去看看不一樣的人,比如去到深山裡和那些賣菜的人聊天,就會覺得他們的世界很單純,我也會變得很快樂。
我覺得半退休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走出工作圈,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
《推薦書籍》「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李偉文是一名和土地緊密結合的旅行家、大自然的專家。除此之外,他還是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牙醫、作家。
最近,他出版了一本新書叫《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看完後如果你還處於忙碌狀態,可能會暫時很痛苦,但也會因此對未來有著憧憬,而帶來無比的快樂。
◆ 陳文茜:我對你既崇拜,又嫉妒,但更好奇的還是你的人生。一直以來,你過著跟退休差不多的生活,早早就啓動了退休模式,可實際上你正值壯年。
你的觀點是:人應該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跟這個世界的某些關係而好好地活著,不要為了工作。很多人會說做不到,因為沒錢,但你卻說沒錢也能活出退休好生活。
◇ 李偉文:我們一直覺得,要有錢才可以活得快樂、活得好,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以我自己為例,這幾十年來,我最在乎的事情和生活重心都不需要花錢。接近大自然不需要花錢,公園、森林都不用收門票;買書很便宜,花不了多少錢,如果不想買,還可以去圖書館借閱;通過參加公益活動交到好朋友,當然不需要花錢……
所以,我覺得,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和意義都是不需要花錢的。
◇ 李偉文:《沒錢也能活出退休好生活》其實是新書里的一篇文章,寫它是因為,臨近改革前後,所有人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都感到惶恐,周圍很多人因此寢室難安:以前有退休金的擔心縮水,沒有退休金的擔心自己的處境會變得更糟糕。
其實,擔心也沒有用,因為我們不可能再賺到更多的錢,錢也不是你想賺就能賺到的,甚至太急的時候,反而會弄得血本無歸。
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哪些東西最重要,它們其實比你想象中的簡單。如果你有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習慣,這就足夠了。
◆ 陳文茜:你在書中寫到了我的好朋友張明正(趨勢科技創始人),並把他的經歷寫成「退休的失落與準備」。其中提到他在日本開完經銷商會議後,宣佈將職位交棒給他的小姨子陳怡樺,然後日本那些很現實的人就立刻爭先恐後地排隊,要和陳怡樺交換名片,把張明正晾在一旁,那一刻,他覺得很失落。
我覺得他的失落在於,本來以為他們是朋友很喜歡他,結果發現,他們看上的不過是自己的頭銜。
◇ 李偉文:事實上,張明正很多年前就已經很開心地在準備退休了,可是真的到了退休的那一刻,他還是會感到失落。畢竟任何職位都有權力,突然失去了,不免也會有落差。
再比如,去一家酒館喝酒,左邊坐著一位水泥工師傅,右邊坐著一位沒有任何工作的啃老族,你是不是能跟他們聊得很愉快呢?
這也是退休以後的失落。
◆ 陳文茜:有時候,街上有人跟我打招呼,我就會跟他聊天,因為我很想走出原來的社交圈。我每天都很惶恐,為什麼往來的都是工作上有關係的人,我的世界是不是越來越小?
因此,我會對別人的生活充滿好奇,偶爾去看看不一樣的人,比如去到深山裡和那些賣菜的人聊天,就會覺得他們的世界很單純,我也會變得很快樂。
我覺得半退休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走出工作圈,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
◇ 李偉文:我說的失落是來源於沒有準備。現在大多數人都以工作為全部的重心,如果退休了,可能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了。
文茜跟這些人聊天覺得很快樂,是因為你已經做好準備要去瞭解他們的生活,就好像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前執行長)一樣,她做好了準備離職,所以現在當一個農婦也覺得很開心。
也就是說,如果準備好了,當被拿掉頭銜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開心,相反,如果沒有準備好,就一定會感到失落,尤其你所有的人際往來都跟工作有關的話。
事實上,身在職場的時候就可以慢慢練習「退休準備」,以免突然轉換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了,連跟人交談都不太敢了。
◆ 陳文茜:說實話,我很晚才知道你原來是牙醫。可是為什麼這麼早就可以把人生看開,既可以做牙醫,又可以參加荒野協會?醫生不是很少有自由嗎?
◇ 李偉文:你說的是醫院裡的醫生,需要遵循醫院的安排,像我開個人的牙科診所就比較自由。只要不想賺太多錢,要看多少診都可以自己決定。
不管是哪個科系的醫生,都是按件計酬的高級勞工,每一塊錢都是血汗換來的,病患流血,你流汗,冒著風險在賺錢。如果想賺很多錢,就要接很多件,那可能會瘋掉。
我常跟學弟學妹們說,醫生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很有意義,可以幫到很多人,還能得到很多回饋。但是,如果當醫生可以賺到大錢,那只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昧著良心賺錢;第二個,你上輩子欠家人的,把全部時間花在賺錢上,唯獨忘了如何花錢。
◆ 陳文茜:我覺得你比大多數人富有,當然不是指金錢,而是你可以通過降低工作量平衡生活,用腦袋去調整時間,從而讓自己的人生過得令人嫉妒。
我有點「恨」你,因為我本身是一個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不能曬太陽,所以我只有晚上,夕陽西下時才是我出門的時刻;我的眼睛也不好,高度老花又高度近視,因為要上電視主持,只好做了鐳射,導致遠的看不見,近的也看不見;想想,人老了糊塗看不清一些事,不必看穿,也是一種老天給的幸福。
也正因如此,我非常推薦大家閱讀你的這本書,因為裡面有你看待人生的智慧,包括不斷強調的「你可以,只要願意簡單」,還有人從中壯年開始就要培養與工作無關的興趣。
這樣,快退休的時候就會積累 20 多種興趣:動態的包括登山、打球、跑步、騎單車;半動態的有種田、園藝、旅行、古蹟導覽;靜態的比如畫畫、玩樂器、捏陶土、寫書法、學語言、欣賞音樂藝術……
◇ 李偉文:確實,我把這十多年來的感慨都寫進去了,這些年,社會變化太大了。
就拿拍照來說,自從數位相機興起後,大家拍照都不洗照片了。還記得我們年輕時候去旅行,回來後都會找時間和大家聚一聚,然後把照片洗出來,家庭聚會時也會拍照,再把上次拍的照片送給大家。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不過,現在大家都各自用手機、相機拍照了,再掛在網絡上給其他人看,自己不一定會再看,更別說把照片洗出來了。其實洗出來的才是永遠存在。
這二十幾年來,我每次跟朋友合照都會洗出來,並在照片後面寫上一段話,是女詩人夏宇寫的《甜蜜的復仇》: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其實,照片可以治癒低落的心情,也可以作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和朋友家人回憶的依據。
記得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曾經提了個問題:「假如你逃難的時候或者家裡失火了,你只能帶走一樣東西,會帶什麼?」
他的答案是相本,因為他認為銀行存折,有底本就好,其他東西也都可以再買,唯獨老照片會永遠沒有了。
◆ 陳文茜:我可能跟你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會用拍照記錄每一天,然後存在手機雲端,這樣可以一直翻閱。尤其心情不好的時候,回過頭看,感嘆:原來我曾經這麼快樂過。然後告訴自己,何必糾結於當下的東西,再過幾年,痛苦會不見,快樂也會慢慢消失,所以要趕緊珍惜。
傅佩榮的那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問過我,我還問了我媽媽,她的答案是口紅,因為她覺得出門就不能很醜,我的答案是狗狗,我可以死,但它們不可以。
話說回來,你從「民生健士會」到「荒野保護協會」,年過半百後又轉型成「夏瓣生俱樂部」,後來又有不定期的「蝸行台灣」,提醒自己慢下腳步,一步一步地踏在地上,不再匆匆地經過身邊的風景,因為若是匆匆地經過,就等同於沒去過一樣。
◇ 李偉文:50 歲之前,我幾乎把台灣都走遍了。我們要在各個地方組織訓練,當時太忙了,常常到一個地方就是致辭,頒個獎就走了,沒有辦法長期停留。
我自己內心一直覺得不甘心,不應該這個樣子,可是沒有辦法,要發展組織。
所以當可以卸任的時候,我給了自己一個期許:找回時間,慢慢走。
慢慢走看到的風景和匆匆而過看到風景會不同。快速地走有點像在累積行程和經驗,比如去過哪幾個國家,就會變成在收集數字。
但生命注重的是感受得深,而不在於數量多少,所以,慢下來才可以變成生命中的養分。
也許年輕的人還不太了解,他們現在還在衝撞、趕業績、看著數字……但我們經歷過那個階段,所以真的很期待,年輕的人可以早一點體會到。
◆ 陳文茜:在這本書中,你還談到了柏拉圖:人生有許多不同層次的追求,假如我們把全部心力用於追逐物質的享受,難免會忽略精神和心靈的追求。
很多朋友說退休後一定加入你們的行列,一起做義工。但你卻認為做公益最好是在工作的時候,因為那時候一定會和很多機構、客戶有往來,那樣影響力會比較大。另一方面,一邊賺錢謀生,一邊做公益,會讓工作的情緒態度變得非常好。
書中寫道:「人生是一個旅程,在年輕的時候整裝待發,弓上弦,劍出鞘,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與想像;中年的時候正在路途中,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與變化,生活中所有的負擔全集中在此時,雖然是承擔生命中最美之物,但忙碌往往也是靈性之大敵;老年時,已達到個人生命之旅的終點,正以一壺濁酒笑談古今。」
年輕有夢想,老年有回憶,中年別無選擇,只有匆促的時間。
可憐的中年人啊,祝福大家。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在關心課綱微調的事情,從教育部的作為中,你大概也可以感受到什麼叫一意孤行、麻木不仁、避重就輕、充耳不聞。
---
反對課綱的聲音在過去幾個月有增無減,原因不難理解。回顧一下教育部近來發言,不難看出,官方態度是「只想弭平反對聲音,不打算解決核心問題」,所以終究只能避重就輕,在爭議的外圍打轉。
吳部長與教育部的官員們,一直想把這次的課綱爭議簡化為藍綠或統獨的二元化議題,並不斷在媒體上釋放這樣誤導的訊息。
可是,本次課綱的問題並不等於統獨的問題,更不能化約為藍綠的問題。
本次歷史課綱的問題是,為什麼舊課綱上路不滿三年、還沒教完一輪,第一線老師還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就教學經驗提出檢討和反省,就突然要大幅修改?
本次歷史課綱的問題是,為什麼政府會將歷史教育交由台大哲學系的退休教授主導、並且由他不斷對外發言?我們可以接受把物理課綱交由地理學者主導、把數學課綱交由文學教授主導嗎?教育部不斷宣稱有專業歷史學者參與,為什麼我們卻始終聽不到他們的聲音,搞不懂他們的理由,看不見他們出面回應?
而這位哲學系教授調整課綱的理由,不是出於任何歷史專業的考量,而只是為了讓課本「符合憲法」。這就更奇怪了,如果問題在合不合憲,豈不是應該邀請法律系教授來微調?怎麼哲學系教授搖身一變,又變成了法律專家?
當課綱的微調小組意識型態掛帥,整個社會對於歷史教育的討論,就只能隨之被綁架,在一些無聊的問題上虛耗打轉,把討論簡化為藍綠或統獨。歷史不可能擺脫政治,可是,歷史研究的多元觀點,哪能夠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劃分呢?
不幸的是,課綱微調將我們的教育與政治畫上了等號,操弄了二元對立──反對課綱微調的人,立刻就貼上親日媚日的標籤。結果,是讓整個社會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思考和討論真正重要的問題。
其實反對課綱的訴求多麼簡單,就是讓歷史教育回歸歷史專業,把決定權交還給第一線的老師、專業的學者、以及學生,讓他們來檢討現存的問題何在,又該如何改善前進,讓他們來思考,什麼才是更好的歷史教育。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當下,許多學生看到課綱爭議如此,又看到教育部的一意孤行,得到的印象,就是這份課綱的出現來路不明,理念模糊不清,最後產生的只是對於知識的高度不信任,甚至是輕視、鄙夷與冷漠。讓他們覺得權力可以為所欲為,知識可以任憑政治扭曲。全國最高的教育機關,竟然創造出一群對厭惡知識的學生。不能不說是這次課綱微調最讓人悲哀的地方。
任何關心歷史微調一事的人,看到官方的蠻橫無理,恐怕都不免要感到幾分沮喪與洩氣,許多站在第一線的老師和學生,恐怕最是感受深刻。
即便如此,我想說,我們應該繼續保有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力,保有描繪理想的能力。畫出理想的藍圖,不是幻想一蹴可幾,而是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繼續討論:什麼才是更好的歷史教育?什麼才是對下一代需要的歷史知識?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林正弘- 分析哲學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林正弘今日辭世,享壽83 歲。 ... 學系教授與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 美#分析哲學 的教育先驅之一。 ... 誠摯悼念為人幽默風趣、富有人生智慧的林 ... ... <看更多>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林正弘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11/7(二) 18:00-21:00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退休教授 林正弘系列講座資訊: 0919 成大哲學思考系列講座哲學思考-成功大學林從一副 ... ... <看更多>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在 [心得] 蔡信安老師退休演講摘要- 看板Philo-07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首先,我想要告解一下……
我修過蔡信安老師哲學概論、英國經驗論、歐陸理性論三門課,不過有一
半好像在翹課和睡覺(汗),老師最後一堂課沒有翹掉真是太好了。老師對不
起,也謝謝老師。
以下是演講還記得部份的簡單整裡摘要:
1.哲學這條路,我一直相信沒走錯(喔喔喔!)
大體上是從家族背景和求學歷程談起,原本是讀神學院要當牧師,後來發
現很多牧師都很有智慧也讀了其他學位,所以重考了台大哲學。老師從台大哲
學畢業後,與其他很多台大人一樣去美國求學,家人湊了2500美金(當時
約十萬台幣),但只夠讀一個學期,為了能完成學業,老師先是轉學到比較便
宜的聖路易大學,然後在附近的餐館打工。一開始是在中國餐館,但中國餐館
會剝削員工且小費不高,學懂了之後就到最高級的西洋餐館,學生就是學得快
,菜啊酒的品牌很快就背起來了,才總算能完成學業。
之後接了師母去住,也有些閒餘時間就兩人到處去玩,到後來看到美國好
的進步的,升起了一股使命感想回台灣奉獻,雖然師母堅持不回來,但老師許
諾以後一定送她回美國才總算是回台灣任教。
2.我買房產股票從來沒虧過(好強!)
關於哲學系的出路嘛,有一位謝同學(沒有褒貶之意,只是老師提了多次
不能不寫下來)說他以後想要賺錢,所以哲學讀過了就好。老師覺得也不能怪
他,確實當時也很多人讀了讀了後來就去當商人賺錢,走哲學這條路除了是當
時有一份想探究學問的心外,後來其實是抱持著奉獻的心態在走,或許走哲學
就是要有這樣一份奉獻的精神或覺悟。
而在生活方面,走哲學這條路還是要能維持基本的開銷。老師認為,哲學
不只是分析文本和學術的方面,也包括分析社會的現況,讀哲學能讓你對社會
有一份敏銳或直覺,「所以我買房地產,保值後賣了翻倍;老婆買股票,我看
看台灣電視台,打給老婆要她快點賣,老婆去和專員說『因為我老公說快跌了
所以要賣』,結果專員也一起賣掉,沒多久就開始跌了。最高的時候股票漲了
五倍吧,從來沒虧過。」後來因為教書沒時間只好託人買賣,結果就碰上雷曼
兄弟虧了600萬,但也不過是讓老師只能買斷台中的房子而已。
這個訣竅可以給有志或正在走哲學的人做參考。(我開始覺得人生充滿信心!)
3.閱讀文本和最新評論的重要性
老師在讀書的時候很多課評分方式是抄筆記看抄得怎麼樣,所以老師說他
很會抄筆記,但一出了國,作業要寫報告就不知道怎麼做了,因此一開始讀得
很辛苦。而就讀的學校考博士是分”古代-中古-現代”三部份各有40本左
右的書,一本書讀完去和教授對談,考過才換下一本,那時候覺得大學時幫助
最大的是一位教授教柏拉圖的課,那位教授是帶學生一章一章讀文本,這時候
才覺得幫助很大。
所以老師認為抄筆記的讀書法沒太大幫助,回台灣後為了讓學生能與出國
留學接軌,因此先是推動閱讀文本的教學方法。後來由於改制後經驗論和理性
論只有半年時間不夠、兼之部份文本太艱澀,所以換成讀最新的哲學評論,這
也有助於與最新的哲學學術接軌。而閱讀後上台報告、作ppt、以及寫出書面報
告,也都能訓練同學寫論文和發表的能力。
總之文本的閱讀很重要,所以老師提供了一份字典和網路資源的參考資料
給大家(另附,非常謝謝老師)。
4.去美國留學
老師說,當時國小課文教「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杜保瑞
老師:我這代已經不是了)、流行語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所以半是同儕壓力很多人都去了美國。但是公費留學還好,沒公費去很難負
擔美國的高學費(當時匯率1:40),並且去美國也不一定是好的。
例如有位女生每天打電話回家,讀一個月就讀不下去了;或者去留學,最
後嫁給餐館的廚子;也有人已經有綠卡,結果有個女的一直催他訂婚,就是想
騙他的綠卡,之後某天老師發現那女生和另一個男生走在一起。
不過老師說這些都是當年的情況,和現在可能有不同。總之要看你是不是
真的想去,現在的網上材料很豐富,台灣能找到的也不會比美國少,而就算去
留學,讀讀現在找到的資料也不會和外國脫節。
5.聽眾問答
關永中老師:「在蔡老師之後下一個辦演講的大概就是我了(老師QAQ!!)
,所以我想代表教師和學生問問蔡老師一個問題。你所讀的聖路易大學是所天
主教的大學,而你的興趣是在英美這塊,請問你是如何調和這兩者的價值觀差
異?」
蔡信安老師:「其實我覺得這兩者間並沒有衝突。天主教大學還是有批判
思想在,並且我認為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間是有延續的、而不是互相反對;
就像是理性論和經驗論、當代歐陸和當代英美,其實許多理論也能互相補足,
我也開過詮釋學的課。並且價值觀也是可以在各個學門以及人生實踐上互通的
。」
6.聽眾問答2
苑舉正老師:「蔡老師可以說是我前一個世代,我作為承接的次一輩傳給現
在學生這輩,我想問一下:很多人都覺得生活安飽了就不想讀書,當時美國真的
比台灣好太多了,你在那邊安定下來之後,誘惑這麼多,是什麼使你毅然決然下
定決心回台灣奉獻的呢?」
蔡信安老師:「當時台灣狀況是真的很糟(剛退出聯合國,隨時可以爆發動
亂),我有個同學,那時候放棄讀博士想說早幾年回來想說奉獻社會,結果剛好
碰上美麗島事件,結果他老婆一個讀音樂的單純女孩,因為家族受過228,又遇上
美麗島,後來跑去選高雄市議員。就像之前說的,我老婆就堅持說不要回來,是
我說一定送她回美國才終於回台灣。在那種狀況,我會想回台灣,真的就是基於一
種信仰,還有走哲學的奉獻精神吧。」
(聽到這裡超感動的)
7.結語
後來孫效智老師有上台做結,不過有點制式化。在這裡用苑舉正老師結束後
的閒談做結:
「在那個年代台灣的狀況之糟糕,是我們現在很難想像的。剛退出聯合國啦
,移民潮也在那個時候啊,很多人出國念書念一念就不回來了,因為台灣和美國
簡直是天壤之別。公費和自費留學生雖然出國後辛苦完全不同,公費的完全不知
道我們打工被美國人罵得多慘只能在菜裡吐口水給他們吃,但要畢業時心情是一
樣的,當時台灣講真的,沒有人想回來,所以蔡老師會來實在是非常可敬。今天
蔡老師的退休,也象徵著一個(學術)世代的終結。」
謹以此篇摘要替蔡老師餞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