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的旁邊,隱藏了一間有趣的中式現代建築-#王大閎建築劇場。外頭有高高的圍牆,房子所占面積很小,卻有個大大的庭園。雖然叫劇場,卻並沒有甚麼特別演出,反而像個展示空間。原來這間奇特的建築,是仿照台灣知名現代建築師王大閎的舊宅所重建的。
王大閎最為人所熟知的建築應該是國父紀念館,他的建築看似西式卻帶有東方的語彙。這間重生的舊宅,空間運用非常任性,已經不大的小房子還要轉了個彎才能看到客廳,卻是他對兒時曾住過的蘇州庭園的嚮往。曾經他也像這樣坐在客廳中面對大庭園賞景,從月洞窗內望像屋外的竹林。建築師畢生追求的理念,就像詩人般優雅,在喧囂的台北市給自己一個安靜沉思的空間。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5的網紅SJ K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二月下旬造訪這處隱居在內湖好山好水好建築之中的一處人文秘境,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的「文心藝所」,它是一間以建築和城市為主題的人文書店、藝所咖啡和展覽的複合式展演空間,搭乘北捷板南線從昆陽站4號出口出站,再轉乘公車284在湖興站下車,從成功路二段步行約3分鐘就抵達這處城市桃花...
台北 現代建築 在 LEE 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台北 現代建築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修澤蘭與王秋華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 #修澤蘭 從大陸中央大學畢業,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在當時男性佔優勢的專業環境,以女性身分展現獨特的建築思維,最為人知的作品是 #陽明山中山樓,也是台北近郊住宅區 #花園新城 的開發者與設計建築師。#王秋華 是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46),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之後在老師 #古德曼事務所 工作,1950年代起成為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事務所的合夥人,1970年代後期帶著美國已經世俗化的現代建築觀念,來到穩定發展中的台灣。兩人對台灣建築發展的意義,因為路徑與時間點不同,對比下頗耐人尋味。
台北 現代建築 在 SJ K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二月下旬造訪這處隱居在內湖好山好水好建築之中的一處人文秘境,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的「文心藝所」,它是一間以建築和城市為主題的人文書店、藝所咖啡和展覽的複合式展演空間,搭乘北捷板南線從昆陽站4號出口出站,再轉乘公車284在湖興站下車,從成功路二段步行約3分鐘就抵達這處城市桃花源---「文心藝所」,整棟大樓建築,給人一種穩若磐石的安定感,充滿了城市現代建築的冷冽爽朗氛圍。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
地 址: 114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電 話: (02)2790-2786
營業時間:週二到週六10:30 ~ 18:30/週日到週一10:00 ~ 18:30
FB 粉絲頁: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
台北 現代建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介紹
訪問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藝術十五章。
本書共分四大卷,從「鄉土藝術家」、「鄉土藝術」、「鄉土建築」,到「老街」,各卷又有名詞義釋與時事探討的詳正論述,諸如鄉土與民間,本土與外來,手工藝與古董等等,倆倆參照又類比影響的相似卻又不一樣,通通都在漢寶德根深淺出的說明比喻裡,談出另一種或更多的可能。
作者簡介: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出版社粉絲頁: 典藏 ARTouch.com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五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台北 現代建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新書介紹
專訪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台灣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暢論書寫之樂,
剖析當今書法之繁花百態、侷限與因應對策,
書法藝術深度反思專文首度集結!
「中年之後,自度一生志業大抵不過如此,開始思考養生之道,以便輕鬆地度過老年。我想到了書法。」——漢寶德
向來「揮如椽之巨筆書寫人間」,台灣現代建築名家漢寶德年近六十轉而「舉輕若重」執起毛筆,成為書法界的新鮮人,從此一頭栽進書法的桃花源,更於七十四歲舉辦了生平的首度書法展「寫藝人間」。卻也在這段歷程中,體察到中國書法老化的窘境,並做出種種反思及建言,諸如:
書道的創新是否等同於拋棄傳統技法?
書法該如何融入民眾的生活,而非滿街刻板又缺乏美感的臨摹?
饒富藝術美感又易寫的草書為何始終無法流行?
兼談篆刻印章之美,
以及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時代精神及魅力所在。
本書做為漢寶德一生書法藝術歷程的完整集結,從中除可感受漢寶德先生的藝術涵養與率真性情,更是書法愛好者、美育推展者的最佳參考書,一起跟著美藝生活家漢寶德,隨意運筆,從心挖掘書寫之樂境泉源。
作者簡介: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