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環創辦〈台灣文學〉時的居住地略考》
僅在台北居住過極短的時間的張文環,自1938年協同日籍妻子定兼波子返台到1943年12月25日《台灣文學》停刊,因收入減少無法維持生計,離開台北轉往台中生活。進一步探討張文環在台北的期間,前後大約只有五年,據聞他定居於太平町,約略是今日延平北路二段的範圍。
不過根據與呂泉生熟識的大稻埕耆老莊永明說法,張文環曾經與呂泉生共同賃租於靜修女中隔壁棟二樓,現址為寧夏路55號的四海豆漿大王,比對舊日地圖,日據時代地址應為蓬萊町221號。
那麼張文環與呂泉生究竟是什麼時候一起住在蓬萊町的呢?
在主編的《臺灣文學》停刊以後,張文環於1944年移居臺中霧峰,並林獻堂推薦擔任臺中州霧峰街役場主事(今臺中縣霧峰鄉公所)。同年出任台中州大里莊長、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而後又於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隸屬臺中州的能高郡地幅寬廣,範圍大約包括今日南投縣埔里鎮、國姓鄉、仁愛鄉與魚池鄉,總面積共一千多平方公里。
因1947年228事件,張文環開始對政治感到失望,進而封筆不再創作。傳聞張文環於二二八期間藏匿山區,由於張文環的嘉義梅山正位於山區,部分猜測是回熟悉的老家躲避。
隨後張文環得到鹿港辜家的協助,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今雲品溫泉酒店日月潭)擔任經理一職。並於1970年6月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結束後,透過黃得時引薦與川端康城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會面。
或許是好友的鼓勵加上遇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激勵,封筆23年的張文環於1970年再度提筆創作。最後的作品《滾地郎》(地に這うもの》耗時三年並且以日文書寫,於1975年在日本透過現代文化社發行。原先預計接續《滾地郎》創作戰前戰後三部曲的後二部,在完成第二部《地平線的燈火》初稿以後,遺憾地在1978年2月12日因為心臟病離世。
回到張文環居住於台北的時間點,呂泉生於1942年因父親離世由日返台,初時暫居於山水亭王井泉老闆住處,考量1944年張文環轉往台中發展,兩人作為室友僅有可能是1942年與1943年兩年。
無論張文環與呂泉生實際在同一屋簷下的時間有多長,自1938年~1943年張文環居住台北的五年期間,他都選擇了台北城外的大稻埕範圍——彼時的太平町是城外最熱鬧的地方,相鄰太平町的蓬萊町則是鬧中取靜,徒步至太平町也僅僅需要幾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7月31日的《台灣文學》第3號秋季特輯號收錄了呂泉生《丟丟銅仔》的樂譜,這首改編自台灣民謠的歌曲,恰巧是張文環創造台灣戲劇巔峰《閹雞》的配樂——這部在1943年9月3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的作品,甚至因為現場太民心激盪一度被日本警方臨檢禁演呢。
延伸閱讀:
《呂泉生與張文環舊居》
https://reurl.cc/gzk3Wb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閒聊] 台北文學獎得獎名單-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臺北文學獎 的評價
- 關於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情報] 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舉行頒獎典禮- Literprize板-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umaq 110年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開始徵文囉🖋!】
「umaq」排灣族語「家」的意思,家是部落起源的根本,孕育著生命與文化,也是家族傳承、情感連結的依歸。今年的文學獎以「umaq」為核心,意味「返本」路徑的尋根、探索,延續族群的生命力。
🔸徵文類別:
小說(字數6000字至12000字)
散文(字數2500字至4000字)
新詩(50行以內)
報導文學(字數8000字至12000字,並附圖片五張以上)
🔺徵選時間:即日起至9月12日(日)截止(以郵戳為憑)
🔸參賽方式:參賽作品一律以掛號郵寄(11657台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161巷10號1樓「110年第1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並註明參賽類別。
ℹ簡章詳見:https://risu.io/F2Sk
洽詢電話:02-29361002山海文化雜誌社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選片關鍵字: #歷史的人文與地景記憶
★第53屆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 #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讓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本書:
2015年,黃亞歷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台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台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台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
◼︎ 作者介紹 ◼︎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陳允元/主編
詩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出品| 目宿媒體 Fisfisa Media
出版社| Editions du Flaneur 行人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14 、8 / 15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大稻埕走讀:從大稻埕出發的浪漫古蹟紀行 】
以繪畫記錄繪畫台灣古蹟地景,曾經多次探訪大稻埕的古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古蹟插畫圖片,此次跟隨麥克筆先生年輕的步伐,從大稻埕開始,重新思量台北城內迷人且動人的老屋顏吧!
📣 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孫介珩
「孫介珩導演的海岸線三部曲,皆關乎於海洋。」
大稻埕碼頭是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透過港口,能夠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孫介珩 導演以電影刻劃出國際社會與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天然資源稀缺、國際移工條件低落等困境,這是國際間結構性的問題,值得對國際議題有興趣的人深度了解。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允元 #黃亞歷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機場時光」介紹
訪問編輯:林蔚儒
內容簡介:
芥川獎入圍作家
昴文學獎、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獎得主
温又柔,寫給台灣的情書
台灣比你我所想的更加廣大、更加複雜
正因如此,這座豐饒之島才成為小說家無盡探索的場域
「最終,妳的故鄉,究竟是日本或是台灣?」
「或許,對我而言可稱為故鄉的地方,就是機場。」
機場,既是出發地,又是目的地,温又柔以機場為舞台,
通過描繪不同年齡、性別以及國籍的各種人們,
在這個中間的場域,表現她心目中的「日本」和「台灣」。
懷想著與前女友的點滴,決定第一次出國就要前往台灣的大祐;幾番猶豫後,最終仍帶著老父親回到「內地」瞻仰富士山的文健;在台灣終於能和戀人牽著手走在陽光下,最後卻仍選擇斬斷婚外情的有貴;由於母親一句「我曾經非常幸福」,而打算前往日本尋找生父的冠宇……
本書共收錄十則短篇小說和一篇散文,皆圍繞著機場的主題,延續此前語言跨境與國境越界的議題,串連起不同的世代、相異的語言。作為同一片天空的接點,機場連接分隔的異地,串連起過往與當下的時光,在出發與抵達、離去與回歸之間,為每個人開啟新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台灣,與日本。
作者簡介:温又柔
1980年生於台北市。3歲時隨家人移居東京,在說中文摻雜著台語的雙親教養下成長。2009年以〈好去好來歌〉獲得昴文學獎佳作,始以作家身分出道。
2016年,以《我住在日語》獲頒第64屆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獎;2017年,以《中間的孩子們》入圍第157屆芥川獎。
著作有《來福之家》、《我住在日語》、《中間的孩子們》(以上皆為聯合文學出版)等。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臺北文學獎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二〇二一年,《樹的憂鬱》創作計畫獲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入圍。二〇二二年,《日常運動》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 中文創作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 ... <看更多>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情報] 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舉行頒獎典禮- Literprize板- PTT 學習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網址:http://tinyurl.com/dfzkv9 出版之門2009/03/16 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15日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頒獎典禮,47位得獎者,最年輕的只有17歲,今年罕見還有來自 ... ... <看更多>
台北 文學獎 第 一 屆 在 [閒聊] 台北文學獎得獎名單-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