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研究:多元入學是否造成多錢入學】
這篇文章很精彩。政大經濟系、財政系教授發表在中研院經濟所的論文,以真實的數據探究多元入學是否等於多錢入學。政大連賢明教授提到除了政大的研究,其他好幾家的大學針對這問題的研究,以科學的數據觀察都看到同樣的現象: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政大團隊論文摘要:
「研究顯示多元入學管道的擴張對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生入學具正面影響,且有助於非明星高中學生入學。另外,非考試入學的高社經地位或家庭高中學生,入學學測成績並沒有較低,且反而不存在成績優惠。整理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制度好不好,都可以討論,但不是從自己的經驗想當然耳說哪個入學方式一定對窮孩子不利。學者們的研究論文以實際的數據做整體面的研究。讓數據講話,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多元入學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對多元入學制度覺得不夠好、如何做得更好,都是很棒的討論。多元入學的缺失、哪個大學科系做的不好、指考比例應該訂多少,這些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但希望論者不要一再地拿對窮孩子不利來合理化對制度的批評。因為這些研究顯示,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
(歡迎分享)
上篇有關多元入學的文章超乎想像的熱烈,打破我FB按讚的歷史記錄。對只知道悶頭做研究的我真有點驚訝,看起來台灣社會真的對大學入學制度有很多看法。
我也謝謝各位的指教(快兩百則留言),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回覆,僅講幾點回應。
第一,許多臉友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面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我都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原因是檢討一個制度應從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http://www3.nccu.edu.tw/~hmlien/publication/AEP442-3.pdf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中山大學葉老師的以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
第二,陳老師提到多元入學採用兩階段入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在第一階段入學,考試分發在第二階段入學,這兩階段入學會造成學生選擇上的差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應該不會影響入學公平性(學生家庭背景),而是影響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亦即多元入學所選擇學生是否合適? )。
有關效率性部分,外界也有許多誤解。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有關多元入學效率性部分,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政大高教團隊在過去五年間花了很多時間,針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不同系所應該看哪些學科成績,如何篩選和設定倍率,以及多元入學的存廢等議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是希望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台北 大學 歷史 系 繁星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表現,繁星 > 申請 > 考試分發。
似乎,偏鄉更有機會也更會珍惜,學生自己選的才會讀,靠分數進去的對所念科系不見得有愛。
「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
「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
「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
上篇有關多元入學的文章超乎想像的熱烈,打破我FB按讚的歷史記錄。對只知道悶頭做研究的我真有點驚訝,看起來台灣社會真的對大學入學制度有很多看法。
我也謝謝各位的指教(快兩百則留言),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回覆,僅講幾點回應。
第一,許多臉友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面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我都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原因是檢討一個制度應從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http://www3.nccu.edu.tw/~hmlien/publication/AEP442-3.pdf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中山大學葉老師的以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
第二,陳老師提到多元入學採用兩階段入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在第一階段入學,考試分發在第二階段入學,這兩階段入學會造成學生選擇上的差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應該不會影響入學公平性(學生家庭背景),而是影響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亦即多元入學所選擇學生是否合適? )。
有關效率性部分,外界也有許多誤解。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有關多元入學效率性部分,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政大高教團隊在過去五年間花了很多時間,針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不同系所應該看哪些學科成績,如何篩選和設定倍率,以及多元入學的存廢等議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是希望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台北 大學 歷史 系 繁星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剩紙]
[此篇文章勿任意轉載]
前兩天讀到高中課本有關政治正確的文章
剛剛又剛好看到今年繁星計畫的一些資料
原住民是被另外列表的
繁星計畫我不是太了解
種族議題也太複雜
總覺得說的不明確 就很容易被攻擊或曲解
也希望大家看完再好好思考吧~
我主要是想聊
關於大學指考原住民可以加三分之一的分數這件事情
這個所加的分數 可以讓一個每科平均67.5的人
加到每科平均90分
總分405 加到總分540 一共加了135分
這分數可以讓你上任何你想上的大學
念任何你想唸的科系
包括醫學系 法律系 電機系
或許有人想抨擊我是個主族主義者racialist
我有種族歧視 種族偏見
好吧 但請聽聽我的解釋
事實上加分這個舉動
在我看來 才更像是種族歧視的表現
就好比兩個人同時競賽賽跑100公尺
其中一方認為穩贏 所以讓對方25公尺一樣
“因為我認為你實力比我差
所以我讓你25公尺”
平平是受一樣的教育
怎麼認定對方比較差 然後給對方優惠?
原住民又不是視障 肢障
這樣的優惠很像瞧不起人
(馬囧名言:我們把你當人看)
或許有人說 因為原住民生活環境較差
他們需要改善生活
如果是此前提 那他們需要的不是考試上的加分
而是經濟上的支援
總之這加分很像政府拿不出經費補助
就便宜行事 用加分來搪塞
而且認清事實吧 考大學加分的好處
幾乎都給了那些從小居住在大都市
跟我們受幾乎一樣教育
生活水平也跟我們差不多
有泰半是原住民和其他民族混血
你不說也沒人會發現他們是原住民的”原住民”
他們很多人不會說原住民語
也許閩南話說的還比較溜
甚至沒參加過豐年祭
加分的優勢 幾乎都給了他們
確實在深山部落 很多原住民生活的條件很差
但他們很多可能只有國中 高中畢業
念不起大學 更遑論去考大學 然後考試加分
真正該幫助的是他們
不是從小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大都市的原住民或混血
其實原住民要大學考試加分 我也不認為不可
只是不應該
”只要你有原住民血統 不管母系父系
不管血統只有幾分之幾多少 一律加分”
應該要把家庭經濟狀況
個人得到資源的多少納入考慮
甚至要將會不會原住民母語
原住民傳統技藝都列入考核
這才表示你對自己族群的文化保存有所貢獻
而且既然你是因為自己的背景和血統得到加分
那麼就應該稍微限制
你畢業的頭幾年 必須要回饋自己的部落
例如在部落的地區醫院或公職工作等
有點像醫學系公費生 因為你大學是用公費
所以畢業頭幾年是必須遵照政府分發到不同單位工作
(當然這狀況也已名存實亡)
城鄉的差距真的是生活在天龍國的人很難想像
之前大學實習 曾短暫到過羅東某教學醫院
(羅東喔 算是東部大城市了)
所謂教學醫院 就是等級上跟台大長庚差不多了
結果整個婦產部 只有一個住院醫生…
所有醫生工作 幾乎全由所謂護理師包辦
還不見得是專科護理師
(雖然目前內外婦兒鬧醫生荒是常態
但至少台北是相對情況好的了)
這還是羅東這城市的大醫院了
我很難想像深山原住民部落的情形…
所以既然你因為自身血統獲得好處
那是不是該回饋給你這血統的根源
也就是你的部落呢?
如果你是原住民
但不想因為大學考試加分
而未來畢業工作受限
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加分
直接以原來實力與其他人競爭
這就像醫學系也有自費生一樣
我不拿公費 將來畢業工作就隨我選
或許有些人會想到歷史悲劇
確實在我們都沒經歷過的過去
原住民被其他民族迫害的很慘
但我也想講 那也是過去的歷史了
現在生活在都市的原住民
沒經歷過那一段 這一代 甚至上一代都是
他們都只是聽上上一代 或上上上一代的轉述
也可能有人認為因為歷史悲劇
不是發生在我這個人週遭的人身上
我才能這麼說
可是我也不是完全沒有立場
我的外公是南京人
是當年南京大屠殺跟國民黨來台的國民軍
他有整整40年以上因此無法回家鄉
看不到兄弟姐妹 父母死亡都無法奔喪
甚至連封書信都沒有的人
他也是因為歷史的悲劇造成的
我很同情他 可是也必須說
我感受不深 我沒去過南京
沒看過他其他家人 沒經歷過那段歷史
那些歷史那些過去
在我聽來 就像聽故事一樣
跟聽桃源三結義差不多
這情形其實跟現在這一代 和上一代
都居住在大都市的原住民很像
(我一直強調在大都市的原住民
是因為我認為也許有加分必要
但不應該是加在相對資源豐富
居住在城市內的原住民
而是在部落中仍然困苦的原住民
況且他們該得到的援助
不是加分 是經濟 是保留他們文化的經濟
就我看到的 大城市的原住民對自己部落的貢獻縱使有
也太少了 跟他們相對得到的資源相比的話)
而且真的要談到歷史悲劇
那可能又要扯到228
如此一來 加分的族群是不是又要擴大了…
無論如何 因為”血統”而加分
本身就是分化族群的舉動
固然很多原住民困苦
但閩南人 客家人
甚至像我外公那樣隻身來台的人
還有現在越來越有增加趨勢的新住民
不同族群中 都有很多人生活條件不好不是嗎
不應該因為血統而加分
而是要視個人條件而定
(當然這又可能淪為某種形式化
沒實質幫助 或讓有心人鑽漏洞的方式)
縱使要依血統加分
也要因此要求他們回饋到自己部落去
(可惜我認識的人裡頭
這麼做的實在很少 或者說回饋的不夠?)
而且加的分數… 說實在高的不合理
台灣算是很和平的社會
大家都滿能隱忍的
之前去馬來西亞
當地也是馬來人得到的資源和優惠
比華人多很多
不過當然他們在兩族群上社會福利差異太大
不只像台灣只有考試加分和一些優待
也導致族群之間常常爆發很劇烈的衝突
我自己也是不希望這樣
所以不希望有任何去分化族群的舉動
(很可惜 在政治角力下
族群議題永遠會被政客挑起)
各族群特色是該予以保留
但加分這事情實在跟保存該族群文化沒太直接相關
希望如果有不同觀點
語氣上也要緩和些^^”
也至少耐心看完我每句話
了解我每句話背後的用意
總覺得這是敏感話題 好害怕被鞭啊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