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業故事》創業家和企業家二代的差別?
專訪最年輕的扶輪社創社社長梁軒安 C.P Eagle
秉持著對娛樂與行銷產業的高度熱情、希望更多人才被發堀,他是台灣新世代創業家梁軒安。2016年創立「雄鷹娛樂集團」,整合了藝人網紅變現平台、數位廣告、媒體行銷、負面新聞優化、社群視覺設計、室內建築設計、複合式醫美美容SPA、法律顧問、會計師事務所及最早創立的明星之旅跨商整合 平台等品牌資源,打造跨域電商商機。
2021 年又與台灣網紅教父、台灣達人秀創辦人 King 哥聯手打造新生代女星:楊琪琪Doris等合作,雄鷹娛樂目前旗下藝人、網紅有:金鐘女神蕭淑慎、金曲女神孟慶而、新生代藝人楊琪琪、品艾Abby、汀汀生活美學KOL、百萬網紅甜心Q匠等人。此外,梁軒安同時也是台北雄鷹扶輪社創社社長以及中華海峽兩岸交流聯合促進會的榮譽顧問。 不過看起來名利雙收的他,也有幾次創業失敗的經歷,但他將失敗的歷練轉化 為養分,成功在業界闖出名號。
梁軒安是曾經是高爾夫球場的培訓選手,年少輕狂的他卻沒珍惜這樣的機會,後來到日本就學時,看到日本人對工作的態度和對高爾夫的專注與禮儀,讓他深受感動,萌生創業念頭,開辦貿易公司做起高爾夫球具與配件,批發給台灣北部球具店,然而創業並不順利,人生第一間公司,雖然是當時高爾夫是最大批發商,但因管理經驗不足最後賣給友人。後來,在母親和友人介紹之下,梁軒安陸續做了其它工作,包括建築設計開發等,我們常看見的兒童樂園、冬山車站、兒童樂園、高鐵、棒球場等薄膜 結構,但他發現這並非他最有興趣的產業,2018 年他決定再次創業,成立明星之旅,當時舉辦開幕記者會,風光邀請兩岸三地知名商業人士及台灣旅遊業界 的同行前輩共襄盛舉,最後卻因為股東理念而停業整頓。
放下老闆光環 從服務生做起
一切歸零,他褪下「老闆」光環,從餐廳服務生做起,端盤子、倒茶水,從基層開始打拚。然而,梁軒安心中的創業夢想從未熄滅,他深知自己對於行銷領域的熱情,為了壯大實力,上求職網站應徵,到知名保養品公司擔任督導,學習保養品相關的專業知識及團隊銷售技巧。終於,在儲備了足夠能量後,梁軒安 2019年正式重新整備團隊創立:雄鷹娛樂集團 TGE 採多角化的事業經營模式,服務項目包括視覺媒體數位廣告、負面新聞優化、 影像製作、活動策劃統籌、社群行銷操盤、藝人商演、網紅娛樂經紀以及建築 設計和最新的醫美美容複合式 SPA 等,結合各領域菁英,針對客戶需求量身打 造專屬的跨商業、全方位整合行銷服務,幫助客戶散發出獨特的光采。
2021 年更發揮他所喜愛的高爾夫,孵化出許多網紅打高爾夫球,2022 年準備開發一款 新型 APP 名稱暫定為:「Play Da Golf」。
腦海裡總是有新點子,梁軒安希望藉由自己打造的品牌,把創意付諸實現。他認為台灣的娛樂產業及行銷市場人才濟濟,卻缺乏好的舞台,政府應該大刀闊斧投資娛樂圈和影視圈,並且珍惜人才,「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良好的娛樂產業,才能帶動整體經濟效應」。
創業的「五力」與「三不」
梁軒安表示,未來的市場將走向新科技、新媒體、新教育、新文化和新專業五大類別。特別是網路時代,資訊變動快速,企業更需要多角化經營,單一的服務模式已難滿足客戶需求。惟有將服務做到最頂級,口碑遠播,才能開拓更多客源。身為領導人,他經常跟員工們分享觀念:「要能將心比心」,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消費者想要什麼服務、如何才能有賓至如歸的感受,以此為出發點,服 務細緻化,才能不負客戶的請託。
對於同樣懷抱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梁軒安建議除了有資金,更要有「軟實 力」,必須要擁有 五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將心比心的能 力,以及想像力。同時,要有誠實、認真、善良謙和的特質,做一個有胸襟的 領導人,要肯吃虧、不計較、肯分享,一步步逐夢踏實。而創業的路上也要謹 記「三不」,有三種人絕對不能合作做生意,包括酗酒、賭博和吸毒的人。還有 另一個「三不」,不會笑、不要開店;不會讚美,不要說話;不會說故事,不要 銷售。
梁軒安說:「創業這條路是非常孤獨的,因為這是自己所選擇的路,後果沒有人 能夠替你擔。」但是人生要勇於追求夢想,當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大膽放手去 做吧,祝福所有創業者都能寫下精彩的人生故事。
最後梁軒安說:創業家與企業二代最大的差別就是,創業家永遠可以從零開始,而大部分的企業家倒了就很難爬起。
文/雄鷹娛樂集團 執行董事長:梁軒安口述。
雄鷹娛樂-數位行銷事務所 TGE Media Studio
現任:
台北雄鷹扶輪社 創社社長
雄鷹建築設計未來 總監
Nefertiti台北支店 共同創辦人
慎萱國際有限公司 顧問
台灣奕固廬高爾夫有限公司 顧問
美國密西根MNS 美業 顧問
中華海峽兩岸交流聯合促進會 榮譽顧問
#商業周刊 #經濟日報 #台灣就業通 #中天新聞
#蘋果日報 #商周 #台灣百大名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
台北生活美學 扶 輪 社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湯姆大大說出了我內心的想法。
前幾天去逛了一下和平青鳥,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建案展示間並沒有不好,原本很想說:這是個100分的行銷,只是以「書店」二字來說,我不覺得它是個及格的書店;但我今天覺得,這句話其實可以反過來說,它或許是個不及格的書店,卻是個100分的行銷。
這兩句話,就看想先說哪一句話而已,哪句話擺後面就影響了整篇文章的處理結構。但其實我想談的比重是差不多的,這兩件事情沒有好或壞,它就是一體的兩面。
前陣子(上個月)因為經歷幾場活動的關係,特別有機會跟書店從業者接觸,也啟發我對「書店」這個空間有不一樣的想法。當書店變成一種商業授權的機制,可以成為建案宣傳行銷的一部份、同時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Why Not?書店展現了它身為一種空間的價值,這是超乎以往的模式啊各位,這是早期傳統的書店所做不到的事情,但現在它可以是一種價值的呈現了,即便它只能存活短短6個月,就算是讓一般民眾為了打卡、探奇的心態而來,有何不可?有些人以前可能甚至不太逛書店的,你建立了一個讓他們願意走進來的機會,它確實就是創造了一個可能性。
只是,當天我逛完整棟書店後,產生另一面的想法是:
1. 一般書店內的陳列,都會有基本數量、平台展售,和平青鳥現場的書,以單一品項來說皆僅有一本,某種程度上比較像是圖書館,反而不像是書店。很顯然這裡的書是為了展示而存在,並非為了銷售。(我想這部份大家都知道)
2. 這導致的狀況會是——由於讀者大部份只翻讀、不購買,此種快閃店的型式,是否會造成大量退書?這對出版社的影響較小(因為單一品項只進一本,所以就算毀損,影響也不大,當做行銷展售成本是非常便宜),反而是中間涉及經銷的單位是否會有影響?倘若是依照一般寄售型式,今天只有一家快閃店可能還好,以後不小心有更多快閃店出來,大量購書後又大量退書(而且一定有部份書毀損),經銷商可能都會擔心以後到底還要不要合作了;如果接受買斷/部份型式,應該是比較有利於後續合作下去的機會(吧)。
3. 再者是選書。上次去參加複雜生活節,有幸聽到新手書店鄭大哥談書店怎麼選書。他說到不管是獨立書店、還是連鎖書店,最基本的事情其實還是在於選書,也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為平常會來這家書店的人,提供他們會需要、也會喜歡的類型。我以前雖然隱約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當天被點醒以後才又再次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有些書店主打商業書、有些書店就是人文社科、有些書店專攻文學甚至詩集類型......簡單來說,每間書店在這個年代也都是要經營自己的「社群」。那麼,快閃書店能經營/帶動怎麼樣的社群?這些社群即便在快閃書店A結束後,能帶動到快閃書店B嗎?而這些快閃書店與在地的社區、居民的關連性深嗎?這些都還不涉及閱讀風氣啊購買啊,單純勾起連結性就好,快閃店能串起這樣的社群嗎?
但上述這些以目前情況來說,或許都是多慮了,目前可能可以確定書店搭配建商的展售中心是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只是得利者目前暫時未必有辦法擴及產業整體),而未來能產生什麼樣的變革,或許就再期待看看了。
#對很多事情我常常也沒什麼答案
#謹此為記
一間書店的可能性
今日李志銘兄在鳴人堂發了篇書店觀察〈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無論是其批判的力度或論述的主軸,僅對於牽涉具體人物的部分 與大辣程度的標題有所保留。閱讀之後,我在臉書上也給出三個問題,這是轉貼這篇文章之前,我自己的功課:
一、從書業角度看,美學型書店/地產式書店是否有益於整體。快閃型書店(於經銷與金流模式會是更大挑戰)是否可能做到有益於整體。二、一家書店的外部價值如何被彰顯。若只能透過地產機制被彰顯、乃至變現,那無可避免會成為景觀統治的一環。更進一步談,我們是否可能奪回這定價(定義一間書店的價值)的權力。三、更老的問題是,參與上述地產機制的知識菁英,是否就失去能動性。這問題的對象不只是志銘兄所針砭的,還包括最菁英、參與這機制最久的台灣建築師們。
從拙作《文學理論倒讀》乃至於日後關於書業的一系列文字,不難找到我與城鄉所出身的志銘兄共鳴所在。以我自己的文字來敘說,建築業者主導的營建模式改造臺灣住宅形式半世紀。資本最大限度榨取勞動生產剩餘,而我們即便苦熬一生,也買不了其中一處粗糙滲漏但有著金碧輝煌名號的居所。那每一個現代性的當下,我們先是遺忘了自己的空間,而後炒房資本與政治權力合作下的都市規畫,則毀滅了每一處地方。今日,在與書業有關的地景思考中,泡沫般堆疊的地租成本,直接扼殺了街角書店(或說一樓書店)的可能;而無論是社會整體再投資的停滯(資金集中於所謂的資產股上)或是人民的困窮與幾無閒暇,都使文化相關產業成為得勒緊褲帶、燃燒理想的現實。
我不會走進作為建案樣品屋的和平青鳥,就跟我不會買房、無法定居、這輩子跟有室內設計的生活空間絕緣一樣簡單。青鳥的建築師選書人們,應該也不會選到我的書。但以下的我,還是要給出幾點不同的思考,甚至說是為青鳥的存在辯護了。
一、書業本位的思考:
志銘兄所指的美學型書店/地產式書店是否有益於書業整體?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書被展陳、只要書被銷售,它都有益於書業,而它也會直接反映在總出貨數字上,成為友善書業合作社足以運營、不可缺的百分之一。再怎麼不濟,它都不會是那種把書當裝飾壁紙的無內容貧乏場所,而所有跟書有關的事,也正一場一場在裡頭發生,甚至爆滿。
之前我擔心的,較是書店的時效問題,如果已知六個月即撤店,那麼期初進貨的百萬圖書,很可能就會有相當大的比例期末被退回,而屆時我們這對獨立書店友善的圖書供給方式、使任何一家城鄉書店可以成立的友善供給方式,倒過來可能會變成合作社整體物流作業上的龐大赤字。我不知道友善書業或與和平青鳥直往的出版社,在供應上有沒有採取怎麼樣的特別措施(比如部分買斷或由短期書店負擔因此增加的管銷成本),但從目前的銷售狀況來看,無論有沒有採取其他風險分攤措施(我信任合作社伙伴會思考得比我周詳),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這間短暫的書店正以相當大的能量推動新書流動,簡言之,賣掉很多的書。
二、關於書店的外部價值:
對書業有利,仍不足以構成對這家短期書店的堅實辯護。
一路走來我們相信的,書店之於台灣的存在,有著無法估量的外部價值;相對於那些不斷將成本外部化的大資本大企業而言,這是我們想守護書店存在的最重要理由。我的第二個思考點是,志銘文中提到的建商們,其實是看見這書店的外部價值的。只是在企業經營的路徑上,它們所見所為仍會是為這地產的泡沫堆疊服務,最終仍會複製那豪宅的高牆與牢不可破的房地產階級社會。
一個類似圖書定價制之於出版端的思考,針對這資本的路徑,書店能否提出解方,讓自己成為自身的定價權力者,走出不同的發展道路。
過去幾年的范特喜微創文化是我一直關注的。他們是一群建築人,廣義來說也是建商,但他們的操作方式遠為不同。范特喜先以資金介入一處老社區,保存街區的完整,然後主動尋找或以較低租金吸引特色商店群的進駐,乃至於扶持一家很珍貴的鐵皮屋書店。傳統的營建資本當然也想介入,周邊的房價都不知道炒過幾輪了,但我總是這麼解讀此刻台中向上市仔(這是我高中蹺課在此鬼混時對它的稱呼)一隅的地景,是范特喜乃至於新手書店的存在,保護一個老社區不被營建資本購入、圈養、推平。
而在我現在每天鬼混的台北赤峰街一帶,也有些有趣的發展,書店以及特色商店群的存在,活絡了一處已沒落的舊日汽修聚落,其中也有建商資本的作用在,只是這些不同的力量有的是持有、維繫這片日治晚期建築的連棟街屋,但也有的是想使其縉紳化、地產化,未來如何此刻猶未可知。如果你也看見此間浮光書店的價值,同時,其他房東們也看到了,只是我們的量尺不同,一邊是租金、一邊只想有個地方閱讀與書寫。另一個我今年驚訝的例子是苑裡掀冊店,書店空間繼承舊日工廠,書店裡的人物本身就是在地社會運動的凝聚核,而更多在地本來就存在的文化群體、環境群體因為這凝聚核而更加茁壯,她們打造了那我本來想像不到的海線小鎮景觀,包括返鄉青年在那街角開的豆花店。(本來還有個很棒的書店惦惦是我一定會舉例的,警察眷舍保存與社區長照跟書店同時發生,但它已經消失了。)
我們守護書店,因為裡面的每一家書店都可能長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即便是一家建商開設的書店,也都有這可能性存在。今日的我們或許或會對吳董事長要將誠品打造成連鎖的獨立書店不以為然,但無人會否認,舊日誠建與吳清友先生對於台灣出版的貢獻。(我尺度很寬的,大福先生也是我認為的有貢獻之人,雖然在定價制的推動上他跟我在不同的立場上,而且我愈發覺得他開著書店是為了說話與撩妹。)
我不知道和平青鳥的建案是什麼名字,日後會變成怎樣的建築,基地被抹平前曾有怎樣的紋理,但只要是一家書店,就有一個烏托邦的可能,那怕是最微弱的可能。它的意義還在發展中,最後可能很符合「炒作房地產的新寵」這一指稱,可是只要有閱讀的發生,只要有任何一位讀者在此遇見比如《反造城市》、《權力地景》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這樣的書,它就不會是上述大辣標題所能完全定義的。
三、關於知識菁英的角色:
志銘兄有一段針貶的對象是,「參與響應、共同為這場品牌背書的一眾代言人」。但無論是名人效應、媒體宣傳乃至於展陳設計(文中批判為已成審美疲勞的展陳),這其實一直是出版與書業的重要技術。我這麼想像,當代的書店或出版先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泡泡),走進之後才是光,翻開之後才可能抵達家園。代言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參與者是否意識到背後的資本結構與地產機制,他如何反身自處。
志銘兄所指的蔦屋書店、文心藝所、和平青鳥,是與建商不同程度的合作案例,但這程度之別也同樣可以讓我們來衡量,其他文化場域裡的營建資本關連。我指的是,林榮三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們,或者忠泰美術館展陳的藝術,它們是否也適用同樣的標準來批判呢。這麼討論不是要拉更多文化標的或文化人下水,而是提醒,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應是他的作品、他的行為、他的影響,而不是只有他與資本的距離。有年跟移民工運動走得較近,總想著這家房仲公司或那家電子大廠的環境與人權記錄,真的沒問題嗎?好險找資金的事都是張正負責,其他難事有其他伙伴負責,我只要負責亂想與傲嬌就行了。(多傲嬌呢,比如說成事第二日立刻發文退出和碩群組。)而說到底,在「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這條憲法空文被真正實現之前,如果有家建商願意在城鄉地帶投資一家書店,或有一位名人能連結到營建資本投資於書業整體,我都會是支持的。
早期職業之故,我關注的(或者說又愛又恨的~)的知識菁英是另外一群,他們是在這建商營建環境中最頂尖的一批建築人們。愛的是在如此大環境中他們猶有創造性的突破,或者在教學領域上建樹無數,恨的是絕大多數的他們,都無法拒絕這資本結構與地產制度,他們所教育出來的,仍然得一批批成為建商美學的圖章。二零一三年那本書裡有一段是寫給他們的:
❝再說一次,建築已死,是資本決定了地景。當建築人對平價或銀髮住宅等議題已失去了聲音,當農地開發可以被包裝成國際競圖的學界盛事,當大師作品在街道裡再現出階級區隔的高牆,我們這都市裡豪宅的貧乏,我們這郊野間農舍的虛假,我們無動於衷的沉默,就會是臺灣建築的實相所在。這是我認為建築人該揭露的真實,這就是我們該以美學來否定的體制。❞
很長一段時間,建築師是台灣最具有文化資本的群體,許多的著作出版也值得追逐,文心藝所的選書人中,就有許多我熟悉的建築人物。看到他們,我一方面不免會想笑,你們還真是喜歡評圖這位子啊,連書也要像擺模型一樣菁英評選一番;但另一方面,我其實更願意正面期待他們,如同期待每一家書店的可能性。下來玩吧,不要只居於資本圍塑的光鮮廟堂,歡迎你們的參與,到每一個社區每一處在地,你們可以設計的、可以營造的、可以調度資金來實現的,是人與書的空間、是有機的建築、是地方的再創造、是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連結。可以的。
不要是建商的書店,也不要只是建築的書店,就來建築書店,就來建築一間書店,實踐所有的可能吧。
#我不是在浮光工作而是在浮光裡工作
#這篇開權限吧,湯姆致書業的伙伴
#感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每一位
台北生活美學 扶 輪 社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5-09影音檔
作者粉絲頁: Pei-Chuan Tsai 蔡佩娟
出版社:積木文化
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
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致力於鋼琴演出與教育多年,輔導過多位鋼琴老師,亦辦給家長的講座,網友讚其文章總精闢切中要害,其觀點總為人打上預防針、看見更多。本書中,鋼琴家蔡佩娟揪出許多家長的盲點,打破習琴人長久以來的眾多迷思。從「理」到「情」,最周到且細膩的陳述。
因為自己走過、看透,所以不忍下一代再走錯,到最後一場空。
盼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回歸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藉著習琴,學到能力、啟動生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與音樂的連結。
謹以本書獻給讓孩子學音樂的辛苦家長們、在音樂路上奮鬥的你,以教琴為志業的你,或已教琴教到灰心喪志的你。
「在框架裡,扭出最大彈性,讓自己在學習裡,獲得最大利益。」
要改變下一代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影響起,才有改變的可能,有幸學琴的孩子,我們不該只是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樂器,而是給予他們認識音樂、會思考、受美學潛移默化的機會。
身為家長,究竟希望孩子獲得什麼?身為老師,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學興趣,就該隨便嗎?從學齡孩子常見的教育問題開始談起,到參加坊間比賽、檢定,如何避免陷入成績與名利誘惑,學音樂又有哪些出路與困境,如何面對大環境的理想與現實,藉著學音樂,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若你是家長,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育觀不限於學琴,帶你看見在教育孩子與陪伴他們學習時,可能會有的疏忽。面對親子關係,你是否害怕要求,在制度與功名亂流裡,你是否陷入迴圈,坐上時光機,看看未來的他對音樂是熱情擁抱還是疏離倦怠,究竟學音樂,可以獲得什麼。請在孩子初學琴時看,多年後再拿出來提醒自己,是否維持初衷,還是方向已走偏。
#若你是本科孩子,這本書提醒你念音樂班與參加比賽該把持的心態,讓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不受大環境氛圍與制度擾亂自我成長,並提供你方法如何讓臺上的自己變得更好,亦提醒你別因為學音樂反而局限自我。
#若你是老師,或將以教琴為職,不妨將此書列入你的必備書單,教學職涯裡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時,拿出來梳理思路,穩定信心。提醒你身為教育者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又該做哪些堅持,是否隨意被動搖了信念,是否只複製著前人給你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是否未曾省視舊有的制式慣性其實隱藏著各種優缺。身為老師的你,如何提升自我觀點,去為學生與家長指引方向,帶給他們音樂的美好,提供下一代更廣的路。
作者簡介:蔡佩娟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的見解與熱情總能為音樂帶來更多的生命力,注入更多元的想像。
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參與紐約New Paltz鋼琴音樂節與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
返臺後積極於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並致力於教學。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挪威指揮家Kare Hanken、日籍指揮家兼作曲家Kentaro Sato、英籍指揮家暨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瑞典籍小提琴家Gregory Mayton、英籍次中音號演奏家Owen Farr、日籍巴松管演奏家Akio Koyama 、Rie Koyama等。亦受黑潮藝術之邀於2015第八屆芭蕾舞星Ballet Star Gala與德國德勒斯登舞者於國家戲劇院合作演出。
做為教育傳承者,發揮音樂獨有的師承制,以嚴謹、多樣化整合的理念,期盼完整孕育下一代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思考方式,邏輯與感知的訓練並重,並致力於傳遞「音樂美感與生活」予社會大眾。
有感臺灣教育端的欠缺,開辦「科譜學堂」計畫,錄製簡短且深入淺出的鋼琴教學影片;舉辦「音樂私塾」活動,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給鋼琴老師們進修,輔導多位鋼琴老師,並舉辦「給家長的講座」,致力革新音樂學習與教學,盼下一代習琴子弟的音樂學習更能直指核心。
曾任教於台灣各中小學音樂班;曾受邀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台北大學鋼琴社、政治大學鋼琴社演講大師班;曾受功學社、YAMAHA之邀演講鋼琴教學講座,亦受美商、日商公司、扶輪社之邀演講音樂導聆。
更多文章、個人彈奏影音請見個人網站:www.pianistpei.com。
台北生活美學 扶 輪 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蔡佩娟
內容簡介: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邏輯與感知並行的著作。
誰說,學音樂就是浪漫與隨性?所有的學習皆需邏輯與紀律。
誰說,學琴就會學到藝術性?有多少人以填鴨或土法煉鋼的方法學琴,最後變呆?
學習,關乎自己;與音樂的連結,只為自己。
致力於鋼琴演出與教育多年,輔導過多位鋼琴老師,亦辦給家長的講座,網友讚其文章總精闢切中要害,其觀點總為人打上預防針、看見更多。本書中,鋼琴家蔡佩娟揪出許多家長的盲點,打破習琴人長久以來的眾多迷思。從「理」到「情」,最周到且細膩的陳述。
因為自己走過、看透,所以不忍下一代再走錯,到最後一場空。
盼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回歸學音樂的本質,讓孩子藉著習琴,學到能力、啟動生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與音樂的連結。
謹以本書獻給讓孩子學音樂的辛苦家長們、在音樂路上奮鬥的你,以教琴為志業的你,或已教琴教到灰心喪志的你。
「在框架裡,扭出最大彈性,讓自己在學習裡,獲得最大利益。」
要改變下一代的教育.唯有從大人們先影響起,才有改變的可能,有幸學琴的孩子,我們不該只是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樂器,而是給予他們認識音樂、會思考、受美學潛移默化的機會。
身為家長,究竟希望孩子獲得什麼?身為老師,希望自己在教育上站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學興趣,就該隨便嗎?從學齡孩子常見的教育問題開始談起,到參加坊間比賽、檢定,如何避免陷入成績與名利誘惑,學音樂又有哪些出路與困境,如何面對大環境的理想與現實,藉著學音樂,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啟示。
#若你是家長,這本書裡的許多教育觀不限於學琴,帶你看見在教育孩子與陪伴他們學習時,可能會有的疏忽。面對親子關係,你是否害怕要求,在制度與功名亂流裡,你是否陷入迴圈,坐上時光機,看看未來的他對音樂是熱情擁抱還是疏離倦怠,究竟學音樂,可以獲得什麼。請在孩子初學琴時看,多年後再拿出來提醒自己,是否維持初衷,還是方向已走偏。
#若你是本科孩子,這本書提醒你念音樂班與參加比賽該把持的心態,讓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不受大環境氛圍與制度擾亂自我成長,並提供你方法如何讓臺上的自己變得更好,亦提醒你別因為學音樂反而局限自我。
#若你是老師,或將以教琴為職,不妨將此書列入你的必備書單,教學職涯裡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惑時,拿出來梳理思路,穩定信心。提醒你身為教育者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又該做哪些堅持,是否隨意被動搖了信念,是否只複製著前人給你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是否未曾省視舊有的制式慣性其實隱藏著各種優缺。身為老師的你,如何提升自我觀點,去為學生與家長指引方向,帶給他們音樂的美好,提供下一代更廣的路。
作者簡介:蔡佩娟
鋼琴家蔡佩娟,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的見解與熱情總能為音樂帶來更多的生命力,注入更多元的想像。
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參與紐約New Paltz鋼琴音樂節與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
返臺後積極於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演出,並致力於教學。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挪威指揮家Kare Hanken、日籍指揮家兼作曲家Kentaro Sato、英籍指揮家暨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瑞典籍小提琴家Gregory Mayton、英籍次中音號演奏家Owen Farr、日籍巴松管演奏家Akio Koyama 、Rie Koyama等。亦受黑潮藝術之邀於2015第八屆芭蕾舞星Ballet Star Gala與德國德勒斯登舞者於國家戲劇院合作演出。
做為教育傳承者,發揮音樂獨有的師承制,以嚴謹、多樣化整合的理念,期盼完整孕育下一代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思考方式,邏輯與感知的訓練並重,並致力於傳遞「音樂美感與生活」予社會大眾。
有感臺灣教育端的欠缺,開辦「科譜學堂」計畫,錄製簡短且深入淺出的鋼琴教學影片;舉辦「音樂私塾」活動,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給鋼琴老師們進修,輔導多位鋼琴老師,並舉辦「給家長的講座」,致力革新音樂學習與教學,盼下一代習琴子弟的音樂學習更能直指核心。
曾任教於台灣各中小學音樂班;曾受邀至東吳大學音樂系、台北大學鋼琴社、政治大學鋼琴社演講大師班;曾受功學社、YAMAHA之邀演講鋼琴教學講座,亦受美商、日商公司、扶輪社之邀演講音樂導聆。
更多文章、個人彈奏影音請見個人網站:www.pianistpei.com。
台北生活美學 扶 輪 社 在 Chou Shu-Yi周書毅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周先生與舞者們 2014 舞蹈旅行計畫
{ 四度巡演! 四成走跳! }
今年,我們往島中央去 → → → 彰化、南投、雲林、台北我們來了!
**特別感謝 , 每一位支持而促成 [ 舞蹈旅行計畫 ] 的朋友們 , 因為您無私的贊助 , 讓更多人遇見舞蹈的美好 :)
我們帶著過去三年演出45場的實戰經驗,還有相同的堅持與信念,再次出發!
今年夏天,讓我們一起相約在彰化、南投、雲林、台北,
在充滿記憶的大城小巷裡,在人文史蹟的城鎮風景中,跳舞給你看!
================================
Dance-Travel Project IV 《1875 Ravel & Bolero》
(((FREE免費入場 ,自由現身,看跳舞! )))
07/26(六)15:00 彰化縣—鹿港文武廟 文祠前廣場
07/26(六)17:30 彰化縣—鹿港公會堂 前廣場
07/27(日)15:00 & 17:30 彰化縣—鹿港龍山寺 山門外廣場
08/02(六)17:30 南投縣—埔里孔子廟 大成殿廣場
08/03(日)15:00 南投縣—南投縣文化園區 武德殿廣場
08/03(日)17:30 南投縣—南投藍田書院
08/09(六)15:00 & 17:30 雲林縣—雲林布袋戲館
08/10(日)15:00 & 17:30 雲林縣—斗南火車站站前廣場
08/17(日)15:00 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巴洛克花園
08/17(日)17:30 台北市—臺北文創大樓 文化廣場
(因氣候因素,主辦單位將保有異動之權益)
* 更多內容請上FB : https://www.facebook.com/shuyianddancers
活動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01061693319591/
================================
編舞 l 周書毅
舞者 l 林祐如、田懿葳、楊雅鈞、潘柏伶、黃彥綺、王 甯、林修瑜、洪佩瑜、簡雅慧、王筑樺、劉雅培、鄭 皓
排練指導 I 林祐如
排練助理 I 田孝慈 . 張靜如
影像導演及剪輯 l 林婉玉
平面攝影 l 陳長志
美術設計 l 陳文德
執行製作 I 劉孝聆
行政協力 I 陳春春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由編舞家周書毅成立於2011年,持續策劃「舞蹈旅行計畫」使國際得獎作品走遍臺灣、「下一個編舞計畫」邀請新世代編舞者共同發表新作品,開啟舞蹈創作新平台、「身體實驗計畫」引領舞團邁向新的階段,此外持續推出全新製作及跨域合作,帶領觀眾看見舞蹈的更多面向。成團以來,作品曾在紐約、巴黎、首爾、臺北、臺東、宜蘭、臺中、臺南、高雄、廣州、香港、澳門等城市演出,寫下不同的感動。
主辦 I 周先生 指導單位 I 文化部、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協辦 I 南投縣政府立文化局、雲林縣政府、事件工作室
合辦 I 財團法人富邦藝術基金會、粉樂町
贊助 I 國藝會、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好文化基金會、鹿港扶輪社
場地協力 I 藝響空間
住宿協力︱普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埔里)
場地協力︱藝響空間、彰化縣鹿港鎮公所、鹿港龍山寺、埔里孔子廟、南投藍田書院、雲林布袋戲館
特別感謝︱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鹿秀社區大學、鹿港鎮南區旅遊服務中心、梁禎祥議員、林世堅代表、陳秀玲代表聯合服務處、書集喜室、燕燕舞韻、曼暉舞蹈團、斗南鎮公所、虎尾鎮公所、他里霧生活美學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斗南車站、王淑媚舞蹈社、胡美紅舞蹈中心、 林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