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家長鬆口氣 高中以下9/1全部回校上課】
台北市今拍板,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及幼兒園,9月1日將如期開學。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宣布,雖然學生返校上課,但考量疫情部分要把口罩脫下來的課程,暫時取消...
#開學 #線上教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萬的網紅柯文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城市第一名的秘密 很多人在問柯文哲的政績在哪裡?這部影片告訴大家,五年來,我們做了這些事情 ✔︎ 實踐鄰里交通改善計畫,劃設綠色人行道,降低6成巷弄車禍傷亡,2020年,456個里全數完成。 ✔︎ 實現市場改建,20年推不動,我們完成了大龍市場、環南市場改建,成功市場、南門市場正在...
台北市 小學 線上教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台北市 小學 線上教學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停課不停學》老師家長辛苦了 遠距教學的這兩個月...
三級警戒以來,全國中小學全數轉往線上授課,目標是疫情期間莘莘學子都能「停課不停學」。兩個月過去了,數位學習是危機還是轉機?昨(27)日有話邀請台灣教育人員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楊益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何俊彥、以及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 #高鈺淳,與我們聊聊線上教學對親、師、生分別帶來怎樣的難題與啟示。
.
🎓 對學生而言…數位落差阻學習之路
.
為了彌補線上學習設備的缺口,教育部在六月發放 5,400 台行動載具給弱勢學童。但即便如此,台灣仍然存在顯著的數位落差。
.
楊益風調查各縣市狀況,發現瓶頸在於 #網路,例如訊號覆蓋率不夠或頻寬不足,讓孩子的學習,受斷斷續續的連線品質影響而無法專注。
.
楊益風估計,因數位落差而無法好好上課的孩子至少占了全國的 10%。他建議政府在補齊硬體設備之外,也要設法與電信業者共同提升網路穩定度。此外,若能一定程度統合 #教學軟體,讓學生不必在各個教學平台之間頻頻切換,亦是減輕技術負擔的方法之一。
.
🎓 對老師而言…班級管理成最大挑戰
.
不只學生,很多老師也還沒準備好線上教學,只能硬著頭皮親上火線。何俊彥指出,因為三級警戒是兩周為單位、視情況延長,老師只好走一步算一步,從自購教學設備,到調整課程設計,都不知道是該從長計議,或是短期應急。
.
至於如何提振線上學習的興趣,也一直是老師最頭痛的問題。何俊彥指出,雖然老師當 #網紅 還大獲好評的例子不少,但也並非所有科目都適合轉為線上呈現。
.
學生上線後拒開鏡頭、不開麥克風的情形多見,楊益風也提醒,其實如何「線上學習」本身也要教,並非讓學生回家上線就自然發生,老師也必須檢視如何讓同學熟習學習工具。當師、生資訊能力都提升,線上教學多元豐富的資源,也可能是給自主學習打開一扇窗。
.
🎓 對家長而言…女性、低薪易受衝擊
.
根據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研究,線上學習對月收 2.4 萬元以下的家庭衝擊較大,且 #女性 家長與孩子發生衝突機會較多、壓力較大。高鈺淳解讀,經濟弱勢的家庭遇到疫情,一定會先憂心生計問題,相對就無暇顧及孩童學習。而母親受傳統性別分工影響,比父親更常扮演協助課業問題的一方,也第一線面對線上學習的壓力。
.
不過,高鈺淳發現線上教學的潛在優勢,在於家長能看到孩子的真實學習樣態,進而更關心教育現場的狀況。他認為,這兩個月的在家學習,不失為一個拉近親子距離的良機。
.
🎓 對於未來…柯 P 線上 + 線下模式行嗎?
.
慎防疫情在秋冬之際捲土重來,台北市正研擬「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計畫 #實體 與 #遠距 教學同步,作為三級警戒之下「停課不停學」的另一種方案。新聞一出引發熱議,何俊彥也接獲許多來自教育界的反彈,包括怎麼分配誰在校誰在家、分組是否固定、以及進度怎麼銜接等難題,都有待更細緻的配套設計。
.
楊益風則建議,混成教學的核心應是線上線下互相搭配,讓精熟線上教學的老師專責遠距,擅長實體授課的老師繼續待在教室,不要求所有老師都轉往線上,才能截長補短,並顧及在家無人照顧的學童。如此也能讓這兩個月的全國線上學習初體驗,更具意義。
台北市 小學 線上教學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幸福城市第一名的秘密
很多人在問柯文哲的政績在哪裡?這部影片告訴大家,五年來,我們做了這些事情
✔︎ 實踐鄰里交通改善計畫,劃設綠色人行道,降低6成巷弄車禍傷亡,2020年,456個里全數完成。
✔︎ 實現市場改建,20年推不動,我們完成了大龍市場、環南市場改建,成功市場、南門市場正在施工中,東門市場、北投市場、第一果菜市場及漁市場陸續規劃中。
✔︎ 維持每年開工一萬戶社會住宅,往五萬戶目標邁進,2019年全年度開工8座社會住宅,搭配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等政策,讓居住正義不只是用喊的而已。
✔︎「台北與我好好慢老」,我們每月480元擴大敬老卡使用,恢復65歲以上長者健保補助,實行長者共參推行居家醫療,讓每個長者都能掌握自己的幸福步調。
✔︎ 公共化幼兒園比例達到53%,六都第一,往七成目標邁進,率先全台補足2到3歲補助空窗期,「我們的孩子,我們一起養」已經不是口號,而是實際可執行的政策。
✔︎ 建立網路人權,讓小學3年級以上小朋友都有行動載具可以上網,2千多個教室設有85吋螢幕,以及建構上萬部教學影片的台北酷課雲線上教學平台,透過網路,消弭貧富差距。
✔︎ 國際化,要從教育做起,目前台北市已經有13所學校實施雙語教學,甚至推出自編教材,家長滿意度高達9成。
✔︎ 東西區門戶計畫所有細項逐步落實,讓軸線翻轉不再是選舉口號,雙子星大樓順利簽約完成,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明年正式啟用,南港瓶蓋工廠新創園地、南港生技產業聚落等陸續開發中。
最近幾次調查,台北市來在各項客觀的評比,其實分數都節節上升、遙遙領先,今年在天下雜誌的幸福城市大調查裡,台北一樣在所有客觀指標都居六都第一,是近年來最佳表現。由經濟日報與台灣人壽主辦的「幸福台灣-2019縣市幸福指數大調查」,台北市也以70.45的指數勇奪全台第一。
我們有一個很基本的信念,政治必須要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常常以市民角度來思考市政要怎麼做。同時,我們也很在乎要留下什麼樣的台北給下一代,所以我們比其他人更注重財政紀律,以及環保永續。
進步價值,光榮城市,謝謝市民朋友陪我走過這五年,台北的改變,你看得見,而且每一項都是為你著想。
#進步價值光榮城市
#台北為你著想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一起幫我揪Line友:https://line.me/R/ti/p/@kpteam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AmEhJ2a3q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