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新朋友:《我台北,我街道》】
在父親節前夕收到《我台北,我街道》,我最好奇的是其他作者寫什麼,台北這座城市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當初接到邀稿,編者是我很尊敬的作家胡晴舫——關於移動這個主題,她敏銳、不流俗的視角深深啟發了我,文學可以擁有比身份政治更廣闊、更細膩、更誠實的詮釋。
「不在台北的人生,我曾經問過自己是否懷有鄉愁,答案是沒有。」
「或許這也是台北人惹惱其他人的原因,臉皮超厚,缺乏自省。」
「我曾領悟,台灣教會我的事是人權,一個卑微個體如何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保存生存的尊嚴。但,我懷疑是台北教會了我包容。」
他人的台北這麼有趣,甚至是我所熟悉,讓我想大喊:「為什麼這不是我寫的?!」比方王聰威寫到在學校自助餐吃飯:「別的事情先不說,本來是一天三餐媽媽準備好的媽寶,如今離家在外得自己覓食,我才感受到吃一頓飽飯得花多少錢。(中略)月底真的沒錢了,跟大部分同學一樣多半吃泡麵過日,我也會只挾一道菜,十幾元便能度過一餐。」咦,我也挾過台大研一宿舍十九元的自助餐!但我們的時代明顯不一樣,物價是時空凍結了嗎?翻到推薦語,意外看自己的名字,原來我是作者群年紀最輕的——我這才發現,這本書可能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奧運殿堂!這本書有詩、散文、小說,文章編排的難度很高,編輯瓊如說:「剛開始考慮文章輕重節奏、文類錯落,後來加入法國攝影師余白的照片,又考慮照片與文章的搭配,還有盡量讓詩作右頁起等等編排考量,順序至少排了二十次以上。」
當然,目錄的順序不代表名次,但容我在此放上選手(X)名單:
〖目錄〗
有些街道是春天繼母/言叔夏
再見一次也很好──唱片迷記憶中的羅斯福路四段/焦元溥
過了馬明潭──木柵路上那一日/張亦絢
台北石頭記/駱以軍
一個人的椰林大道/郝譽翔
也許春天,在街上──給藍,幾度流連的潮州街咖啡店和赤峰街路燈下的貓影/崔舜華
巫婆麵──古早深夜的基隆路小巷洞穴/王聰威
豪情二三六/楊佳嫻
男孩路的賊/羅毓嘉
懷寧/王盛弘
問潮──關於重慶南路的提問/吳鈞堯
未定版城市/陳宛茜
若有一部時光機/馬世芳
錄像機構,在中山地下街/馬翊航
赤峰街,夢遊仙境/陸穎魚
台北學洋派的一場夢──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馬欣
西藏路──我心底流動的一條河/何致和
站在檳榔路有冤魂的後山指認自己的家像一個新婦/顏訥
七星池祕境/陳又津
台北私記憶/陳雨航
我這回寫的七星池,不是一條叫得出名字的街道,卻也是層層疊疊的記憶。幾年前參與「北投異托邦」藝術計畫,寶可夢正夯,大家跑去北投公園抓寶,我寫了〈老兵寶可夢〉。當時温又柔寫北投公娼,不只是那個時代,還有她後來的人生,讓我很震撼,原來有這種寫法。除了故事,也感謝友人(怕他被罰鍰,不提名字)讓我看見七星池的青青草地。
我想以這則小說,紀念友誼、紀念人生、紀念青春、紀念貓、紀念被箭竹掩埋的告示牌,喔,還有奇怪的新興宗教。謝謝主編晴舫給予的空間,編輯瓊如為一本書做了二十人份的努力,還有香港——畢竟沒有《我香港,我街道》,就不會有我眼前的這本書。
你可以按照順序讀,也可以翻開任何一頁就開始,就像是拜訪一座城市時,你會做的那樣。
-
#我台北我街道
博客來 https://pse.is/3j4s6q
金石堂 https://pse.is/3lhhvw
誠品網書 https://eslite.me/3l3yxj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長笛玩家鄭宇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城市的記憶 - 台北】 2021年我在台北當北漂青年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雖然每週我都還是會回老家高雄一趟,但台北已經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捷運就是我在台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每天揹著樂器趕課、練團、錄音、聚餐,我這個日常揹包客不斷的在台北捷運站裡穿梭,不自覺得跳入了板南線的音樂魔法世界裡... 我這...
台北人目錄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零雨〈龜山島詠嘆調〉中敘事主體的變化及其象徵 ◎林霈楨
一、內文
零雨(1952─)的〈龜山島詠嘆調〉是收錄在1999年出版的詩集《木冬詠歌集》中,由七個部分組合而成的長詩。雖然詩集的目錄將〈龜山島詠嘆調〉分為(一)、(二)兩首詩,但無論在敘事主體的變化上,或意象移動的軌跡上,兩首詩均能毫無間隙地連接在一起,詩的核心主題也十分集中且一致。因此本文會將(一)、(二)兩篇視為一整首完整的長詩,整體性地討論零雨如何以敘事主體和意象的變化,創造出詩意的移動,並傳達出詩人寫作的意圖。
在詩的一開始,敘事主體:我,亦即詩人本人,與敘事對象:龜山島,呈現相同的姿勢:躺,隨著現實中搭火車的詩人出了隧道看到大海而相遇。零雨將龜山島擬人化為同樣能用眼睛觀察外界的女性「她」,兩人於是開始互相觀察。然而這場初次相遇她們只能看到對方的部分而非整體:「我看到她的臉/優雅而從容/雖然我看不到其他……她看到我的側影/畢竟看不見我的身軀」。
不過詩人認為「我們肯定看到彼此」,因為「光線來了又去了,同樣/打在我們身上」,所以她們用夢進行更積極的交流,甚至不甘於只有視線上的互動,想進一步達到肉體上的碰觸,「在夢裡/我們交換無數種姿勢/想必也努力伸出過手」。可惜最後這場交流暫時以失敗告終,龜山島仍舊披著灰絲絨,與初見時毫無二致,詩人則被火車帶進漆黑的隧道,失去龜山島的蹤影。但透過(一)之一括號中的詩句能看出,詩人並沒有就此遺忘龜山島,甚至對龜山島的稱呼從「她」變為更親密、距離更短的「你」,開啟往後連結的可能性。
來到〈龜山島詠嘆調〉的(一)之二,詩人這次並非因為真正看見龜山島才想起龜山島,而是當自己處於「如大陸之對待島/島之對待嶼/嶼之對待孤獨/如岩石之對待弱水/集體之對待單一」的弱勢處境,赫然發現之於台灣島,同樣身為弱勢、少數的龜山島,卻是主動「離開、抗拒、背叛」大島,沒有停留在被動的「被對待」。詩人找到自己和龜山島的共通性,藉由龜山島發覺自己想要成長的方向,龜山島成為學習對象、精神支柱一樣的存在。這樣的欽慕在下一段(一)之三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詩人欽羨龜山島面對集體社會的紛擾,只是「臉龐向上,悠然躺臥/彷彿天與地之間的平衡/就在那裡……你只是自己,啊自己/生滅的一塊小小領地」。
楊小濱認為,龜山島在這首詩中代表的是「弱勢對強勢的規避,是個體對群體的疏離。這種疏離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體化霸權的執意拒絕。」零雨本人也曾談及此詩的創作構想是:「我把龜山島化身為一種孤獨的象徵,一種相對於台灣本島的他者。」當詩人清楚她想做的是背離陸地代表的強勢、霸權,龜山島的精神就已在她心中生根,不必依靠肉眼的協助,於是即使敘事對象「被天候的霧雨猝擊/以至無形」,詩人很清楚「但你始終在那裡」。
雖然敘事主體「我」已能隨時隨地在心中召喚出敘事對象龜山島的形象,到了(一)之四,新的不安又冒出來,詩人開始擔心兩者的世界其實是平行的,甚至這個擬人化的龜山島已經死亡,只是一句沒有實體的流言,只是「一個被告知的傷口」。幸好很快的,零雨用「春天、芽苞、踊舞」等充滿生命力的詞彙「復活」了龜山島,在充滿生機的場景中「我向前走,你也向前走……我看到了──/一部分的自體/被切割、拋擲、推落/在遠方的海上」,切實地縮短了「你」「我」的距離,破除前面對兩者的世界其實平行的擔心。同時詩人更進一步發現一部份的自體成為海上的龜山島本身,因此不僅「我」心中有龜山島,龜山島心中也有「我」,在〈龜山島詠嘆調〉(一)的末尾,敘事主體和對象達到了真正的精神交融,無法一刀將詩人和龜山島區分清楚了。
延續(一)末尾「我」和龜山島的水乳交融,〈龜山島詠嘆調〉(二)一開始就將敘事人稱從「我」換成「我們」,行為、精神皆合而為一。在「被遠方/追來的陸地撞擊/但是彼岸,岸上/人潮洶湧──另一火災/在進行著」等句再現拒絕霸權的主題,和「啊,那麼就把身體躺下/用昂仰的頭顱,想像自己/成為一方金色的國土」重述詩人想達成的心靈狀態後,「我們」呈現出的意象從靜態的「國土」,轉變為「兩隻腳槳」──一位前進的泳者,從「島」的特質趨近於「人」的特質。且這位泳者擁有「一種黎明自內部升起」的力量,去照亮她泅泳的海洋,對照(一)之一不管「我」或龜山島的明暗皆受制於外在的「天逐漸暗了/天逐漸亮了/光線來了又去了,同樣/打在我們身上」,此時敘事主體的力量顯然更上層樓。
隨著敘事主體繼續前進,「舊有的領地在背後漸漸消失/前面是一泓青藍色的海洋……我腳下的這一方舊土已是全新了」,當抵達全新的領域,零雨把敘事人稱從「我們」又換回「我」,好像龜山島已不足以滿足主體不斷前進、背離陸地的渴望,所以要超越龜山島身為一塊無法移動的土地的限制,重新變回能移動的人類。又或者主體這時候已經不需要龜山島和她作伴,不需要用「我們」的方式前進,龜山島的精神完全內化為無形,所以主體可以重新變回「我」一個人,而這個「我」是成長後充滿力量的「我」,不是詩最初那個淪為弱勢便惴惴不安的「我」。
「我」在游泳前進中遇到千百種生物,每一種都映出她的身影,然而詩人始終堅定她泅泳者的角色,「我扮演一個角色,不做兒女/不做父母,不是善心的教徒/不是微笑的鄰居/不了,不了……」海中的千百種生物指的自然是社會上人們對於各種角色的期待,例如兒女就該孝順、鄰里就該和善……然而詩人已經給自己一個定位、一個方向了,不會再受到身邊各種紛雜的聲音左右。
那麼主體到底是朝什麼方向前進?身為台北人,但任教於宜蘭大學的零雨,長年坐火車穿梭雪山山脈兩側,每當火車駛出隧道,看見太平洋上的龜山島時,所有人都會知道宜蘭到了,所以即使不是宜蘭人,她也很能明白「對於有些宜蘭人來說,龜山島好像就是一隻千年的神龜,在呼喚他們:『歸來吧,歸來吧。』」那麼〈龜山島詠嘆調〉中的敘事主體前進的方向,是同作者的創作動機,受到龜山島的召喚,向著它前進嗎?在詩的結尾,能看出「我」顯然超出了龜山島的限制,向更廣闊更未知的大海前進了,不單單只是歸向島嶼。
黃文鉅則對敘事主體前進的方向抱著悲憫的看法,他認為「陸地」指的是現今的中國,因此龜山島就是台灣的隱喻,兩者都在主權的擺盪中漂流,飄零無依:
「一個被告知的傷口」暗示了傷痕的未曾消泯,而這傷口的結局,則是讓島和島之間的互相凝望更加遙遠,小島的「漂流」成為必然的宿命……「陸地」所指涉的神州,大舉伸出「手臂」,企圖拉近距離,卻終究促使兩岸的去勢更加分岔。舊有的領地,即將被未知的「同胞」吞噬(?)前方只剩汪洋一片。
所以到頭來主體的漂流仍舊是不得已、無所依靠的嗎?對於主題前進的目的地詩中曾有兩段敘述:「喚醒/另一部分海洋/──那裡,有一個窗口/在遠方不遠處」、「在這海洋中心,什麼地方/一架鋼琴發出藍色的聲音/開啟一個方向──與我/游動的方向相接」零雨沒有明確給出「窗口」和「琴音」究竟代表了什麼,但應該可以確定她不是漫無目的地前進,是向著某種充滿自由、美好,看得到希望的方向前進。
楊小濱同樣認為龜山島能看成台灣在政治上的借喻,但同時不僅於此,它可以是任何反霸權、離心力量的象徵,藉由龜山島,詩人要展現的是她不停不停逸離中心的能量:
「泅泳者」的形象在詩末尾的出現使旅程的寓言進入了一個新的向度,但她並不確知新「開啟」的「一個方向」是什麼,而對中心的否定(從「舊有的領地」「漂流得愈遠」)是否會最終抵達一個理想的國度,也不是詩所能明確回答的。」
詩人沒有義務,也沒有意圖提供讀者最終的解答,令人欣慰的是,透過「不遠的窗口」、「不可見的琴音」等線索,零雨為這未知的追尋保留了一點希望,且這樣的希望不再是依靠龜山島等他者賦予,而是成長後的敘事主體由內產生的,如詩所說的「一種黎明自內部升起」的力量。
二、參考資料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年。
楊小濱,〈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年。
涂文權(導演),飛越文學地景(2019)飛閱文學地景VI Ep 08–龜山島詠嘆調 零雨,台北:民視。
黃文鉅,〈箱女在劫:宿命與地理的黑洞──零雨詩的歷史寓言、空間考古〉《臺灣詩學學刊》第10期,2007年11月。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林霈楨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零雨 #龜山島詠嘆調 #敘事主體 #象徵
台北人目錄 在 林珍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特別企劃
.
今天與熊讚Bravo 參與了一個特別企劃👅
歡迎 食尚玩家 廖威廉 貝童彤 (彤彤姐姐)
來台北市政府玩🤩 #食尚玩家熱血48小時
#超熱血企劃 🔥
.
節目錄製過程當中,
笑料不斷,敬請期待囉!
.
Humans of Taipei 我是台北人
臺北市產業局-台北饗樂趣
台北人目錄 在 長笛玩家鄭宇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城市的記憶 - 台北】
2021年我在台北當北漂青年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雖然每週我都還是會回老家高雄一趟,但台北已經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捷運就是我在台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每天揹著樂器趕課、練團、錄音、聚餐,我這個日常揹包客不斷的在台北捷運站裡穿梭,不自覺得跳入了板南線的音樂魔法世界裡...
我這次Cover了「中和新蘆線」、「板南線」、「松山新店線」和「淡水信義線」這4條主要捷運運輸線路的進站音樂,用 beatbox 的方式加入長笛吹奏,在休息空檔時即興了這4段音樂
其實這部影片是我在去年暑假Facebook粉專發佈的影片,想要來認真經營Youtube長笛演奏cover,但因為疫情關係讓生活有了變化,生活的一切重心只剩下臉書和演出,忙碌的每天在外面跑,也極少有多餘的空擋和場所可以拍攝Youtube長笛教學影片
2021年過了幾個月,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我跟你們一樣感覺到21世紀的生活型態已經極速的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 --- 我回來了!
▬▬▬▬▬▬▬▬▬▬▬▬▬▬▬▬▬▬▬▬▬▬
目錄
0:00 台北捷運進站音樂 beatbox flute cover
0:03 中和新蘆線
0:18 板南線
0:39 松山新店線
1:16 淡水信義線
▬▬▬▬▬▬▬▬▬▬▬▬▬▬▬▬▬▬▬▬▬▬
#台北捷運
台北捷運在列車即將進站的25秒內,這4條分別用不同顏色標示的主要運輸路段藍色「板南線」、橘色「中和新蘆線」、紅色「淡水信義線」和綠色「松山新店線」分別會響起4種不同的音樂,每一條捷運線 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 都分別對應著我與他們的四種關係:創作、工作、放縱和回家。
#捷運進站音樂
台北的捷運從2015年開始推動「台北聲音地景計畫」,持續改進驗票閘口、轉乘站、終點站等音樂,打造在這座城市生活的溫暖,北捷有它獨特的味道和記憶,的確會讓人不自覺喜歡上台北。
這四首不同線路的進站音樂,其中我覺得淡水信義線特別適合拿起來即興,
你呢最喜歡哪一首?你對哪一首的記憶最深刻?如果也有屬於你與某條捷運線的故事,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精彩影片回顧
- The Pink Panther [Beatbox Flute Trio] 頑皮豹 長笛重奏
https://youtu.be/RuTIu3BJ4P0
- Shakira - Try Everything (Zootopia) - Beatbox Flute Cover | 長笛玩家 feat. 孩童絕技長笛團
https://youtu.be/_BiKIcAhab8
- Ariana Grande - POV - flute duet
https://youtu.be/-ojdcI3-v5A
- Eminem - Rap God -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YxJJyHDDhm8
-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m6374PHM-_o
- 循環換氣怎麼做?長笛教學10分鐘解密 所有管樂都通用的「循環呼吸」秘訣免費大公開
https://youtu.be/9FGNXhdoryc
- 【長笛四重奏全部自己吹】一人樂團,Beatbox flute “Mission Incredible” one man band at home
https://youtu.be/AgeBH34FpK4
- Beatbox flute《Beat Beats》flute duo 長笛二重奏 | 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2Sb_yn79-c
- 最好玩的跨界長笛演奏、最完整的長笛教學|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X2XaKjhv1sE
▬▬▬▬▬▬▬▬▬▬▬▬▬▬▬▬▬▬
CONNECT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長笛玩家工作室 #FluteGamerStudio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FluteGamer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yrflute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flutegamer
▸ Website: https://myrflute.com
▸ TikTok: https://tiktok.com/@flutegamer (NOT my main account)
▸ E-mail: flutegamer@myrflute.com
台北人目錄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七八集特別企劃:反問離島人?⠀
⠀
今天是離島人的特別的一集,七八級特別企劃:反問離島人。我是客座主持人劉惠容,今天我們的離島人正牌主持人楊依榛,坐在受訪者的位子。來與我們分享她播客節目製作一年多下來的心路歷程、和屬於她自己的離島經驗。⠀
⠀
依榛是台北人, 在求學的過程中陸續有在加拿大、德國交換學生,以及在美國打工度假的經驗。她曾在台北知名建築師事務就職,以及在日本千葉學建築師事務所紮實的工作經驗。在節目錄製的當下、依榛已經又朝新的職業方向踏出下一步。⠀
⠀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依榛製作podcast節目的經驗以及近況更新。⠀
-----⠀
🎙Ep078 - 離島人節目主持人:楊依榛⠀
#YangIJen #楊依榛⠀
🔗 [https://linktr.ee/humansoffshore](https://linktr.ee/humansoffshore)⠀
⠀
🏆經歷⠀
- 日本 某電氣通信事業公司⠀
- 日本 創辦 離島人|Humans Offshore Podcast節目⠀
- 日本 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
- 日本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 台灣 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美國 打工度假- 德國 RYE交換計畫⠀
- 加拿大 RYE交換計畫⠀
⠀
🎓學歷⠀
- 台灣 淡江大學建築系⠀
- 台灣 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離島人
台北人目錄 在 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 Lot.425 臺北人4種作者:白先勇出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線上目錄,580件豐富拍品,1鍵載好載滿,歡迎分享! ... 激情的台北古書拍賣會後,我們推薦大家到臺北故宮欣賞「院藏善本古籍選粹─梵筴與經摺」展覽,一探古籍源流與 ... ... <看更多>
台北人目錄 在 [心得] 準台北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好讀有圖無音樂:
https://fictioncocoons.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22.html
頭一次聽到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FB上的粉絲頁專訪,裡面提到作者陳又津是一個外省與
印尼第二代。外省與本省的二代很常見,但外省又兼移民的二代就不多見了。大學時跟著
教授做過白先勇的的專題,算是對於大時代飄零以及移民世代內容的書籍有了初步認識。
《台北人》是白先勇著名的小說,《準台北人」這樣的書名讓人聯想到白先勇,當下燃起
了興趣就先收入了待閱清單。
台灣向來是個移民社會,外籍新娘為數不少。最早先多半是中國籍新娘,緊接著在中國經
濟崛起後,那些巷弄裡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的越南河粉小吃店,標示著中國籍新娘減
少後,越南新娘們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取而代之融入台灣的進程。
這些移民世代的作品,在這幾年來台灣意識受大眾關注以後開始較為人所知,至少,會有
讀者特意去找來閱讀。這類型的題材除了以移民世代為主軸外,內容多半還揉合了城市興
衰以及對城市物換星移後莫可奈何的失落感,可說是新一代的失根蘭花。類似的作品有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與《單車失竊記》。前陣子的還有直木賞得主─東山彰良的《
流》也是相同的概念,由這些移二代書寫著父執輩的人生、自己的童年。
攤開準台北人這本書之前,可以先看看他的封面,整本書封皮是淡淡的粉末藍,中間則是
用白色拼圖拼出一個房子的樣貌,頗具巧思。粉末藍象徵的是大海,不同的拼圖,象徵著
不同時代的移民,每塊拼圖如此的不同卻又相同(每位移民本身的特殊存在如同形狀各異
的拼圖,而相同形狀的拼圖、如同來自同樣家鄉的移入者),一個個獨自的來到台灣,在
與不同的移民組合成一個家的樣貌。最中心的是紅色的「台北」兩字,以台北為中心,每
個移民來這裡落腳,最終落葉深根成為台北這個城市最密不可分的中間分子,移二代在台
北成長,心在台北,就是台北人,但身上流的血、上一代的文化不完全,所以是「準」台
北人。人單獨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區隔,標示著這本書講的是「台北」,不如說說講的是
從各地移居台北的那些「人」。北另外打橫移出來,告訴你這本書要講的是「台」(灣)人
,不過是居住在台灣「北部」的台灣人。不難想像為什麼是這樣的封面。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博客來把它分類在「小說」裡
通常如果是看散文集,拿到時我總是會隨意的翻閱一下,不見得從第一篇開始閱讀起。翻
過以後可以大致了解這位作者的特色,以及我是否可能喜歡他。如果是讀小說就不一樣了
,我會先翻目錄,看目錄大概就可以知道一本小說的起承轉合、劇情走向
但剛開始攤開目錄時,我以為是我搞錯了,這本書只有兩章,大約300頁一本的書,只有
大約一半是正文(176頁),其他的半本卻是附錄。說實話有點傻眼。
不過翻了幾個小時,發現附錄的部分我非常喜歡,是作者對許多移二代的訪談實錄
看完覺得博客來分類錯誤,這應該放在散文集,而非小說裡。
本書正文的兩個部分,一是鹹光餅的假期,二是甜蜜蜜。
〈鹹光餅的假期〉文章較長,裡面分成16篇散文:
長假、三重埔、混血兒、撿破爛、現實是可以虛構的、鹹光餅、有錢真好、結緣書、生病
快樂、兩人的午餐、老人與狗、秋風起兮、戲、垃圾堆、重新橋下、最好的時光
前半部以父親過世為主軸作開篇,每天散文是一篇關於父親和台北的回憶,每篇結尾大致
順著父親過世、禮儀師引導出山、到火葬場撿骨......的時序走,偶爾會跳一下,回顧住
院時的回憶。
文中可以看到大量移二代和上代語言不通、導致親子互動薄弱的狀況。回憶文中對父親的
描述使用了大量的「我聽不懂、沒搞清楚、沒有印象......」多次強調父母親用奇怪腔調
講些聽不懂的話;對父親撿破爛的描寫,家裡的髒亂幼時的懵懂與排斥、自卑感混合著,
例如在〈混血兒〉中:「在新學期剛開始,拿到新課本的時刻,我會打開課本文文書頁那
種類似嘔吐物的氣味,然後慎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發誓一定要把這種語言學好」。
〈現實是可以虛構的〉一文中也有直接提到父親角色長期缺乏的問題,導致學校
「我的父親」這類對一般小朋友來說習以為常的作文必須用抄的。
閱讀後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童年成長時光與父親的隔閡感,對父親的了解有限而模糊,
到父親過世開始覺察自己對父親的了解是如此的少,一點一滴地重新拾起和父親為數不多
的回憶,並對父親逃難生涯造就的囤物型人格,終於有了理解與諒解。
(其實現階段許多40~50年代的父母都還有屯物的習性在)
〈甜蜜蜜〉開頭放的是兩首歌〈甜蜜蜜〉、〈滑舢舨〉後面才是散文的部分,共有:
甜蜜蜜、滑舢舨、單程機票、回家、殺價、撿到貓、以後都是你的、魔法少女、台北人
這部分主要算是母親的簡史,大概交代了一些母親的是如何來台灣,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
滴
算是以華僑的角度去談移民,最後幾篇又跳回去講自己的部分。華僑的部分由於當初都還
算有經濟能力,多半是因為戰亂、排華等逃難才來台,因此教育水平不會太差,另外海外
華僑勤勞與重視子女教育的特質在文章中嶄露無遺,即使到後面附錄裡同樣有華僑父母的
子女訪談裡都有同樣的特性。
〈以後都是你的〉談都更下小老百姓的挫折,魔法少女、〈台北人〉比較跳也比較雜,講
的是作者幾次的旅外經驗,文中大致可以看的出來,他談的其實是移二代是在「和他人交
流的過程中才突然了解,雖然父母都是移民,但成長環境(台灣、台北)已然成為自己的一
部分,進而對自己生為台灣人的身分產生認同」
最後是訪談的部分
這部分比較接近口述歷史,我滿喜歡這部分的。作者因為是華僑與老兵的二代,大致上都
還算是同一個文化體系,語言也是勉強可以相通,在文章中雖然常常可以看到在台灣時辛
苦的一面,但終究還算過得去。然而訪談中有許多家庭是非華裔的外籍媽媽(包含越南、
菲律賓、印尼.....多半是東南亞)這些文化差異極大、語言也完全不同的媽媽,和台灣原
本就屬弱勢的榮民或華僑父親所織就的家庭狀況就很差,子女因為受台灣教育長大,成長
於台灣環境,語言、文化都和父母完全不同,彼此無法理解、無法溝通,有大量和父母衝
突的問題。
附錄有一段很真實的提到「新媽媽們一時間合不來,小孩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但不知道
親生媽媽哪來的,出去外面小朋友跟媽媽說,「你不懂啦」,「你不知道啦」,他年紀小
不懂這是文化落差,單純覺得媽媽很笨,是個外星人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新媽媽挨不住,
跑了,家暴的,這邊很常見。」來到台灣舉目無親,連血脈相連的小孩也不認同自己,
外籍媽媽心理上的孤單可想而知。
書中也處處展現出移二代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對他們成長的幫助有限,早早就會有
比較高的自我意識,靠自己去完成某些事物,比起原生台灣人會花更多時間去摸索自已的
想法(倒不見得會去尋根),對世界的想像也比一般台灣人大得多,較勇於去探索。相對而
言,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們書不見得念得很高,對人際相處概況敏銳較高。
另外還有提到關於不斷到來的移民,在舊移民融入台灣以後,靠著資訊的落差,反而一起
欺負起新移民的問題、以及移民圈子裡的小小社會。
讀完整本書可以強烈感受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多元性。以及教育會形塑出文化、認
同感,影響人的程度之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228.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8359651.A.45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