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住過的民宿(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王丹
太久沒有回台灣了,太多的思念鬱結在一起,或許只有回憶才能多少紓解一下。就讓我說說我在台灣生活的那些年,住過的一些民宿吧。為了避免讀者說我是業配文,姑且隱去那些民宿的名字;其實這樣也好,因為能被記住的從來都是內容而不是頭銜。
記憶最深處的,是台東的一家民宿。其實很普通:三層樓,制式化的裝潢,周圍也沒有什麼生活設施,房間內更談不上奢華,連早餐都沒有。但我幾乎每次去台東都住在那裡,為的僅僅是它的陽台。這家民宿面海的房間,有一個大大的陽台,簡簡單單地擺放兩個椅子。我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在夜色逐漸濃重之後,拿兩瓶金牌台啤,在椅子上坐下來,慢慢喝酒,慢慢看黑黢黢的海。其實除了黑,什麼也看不到,但你知道海就在眼前,那種氣勢讓你幾乎感受得到一定的重量。隨著海浪的聲音,腦海會逐漸空下來,沒有思維,只有感覺。面海的飯店我住過很多,但喜歡這家是因為它的普通。因為普通可以更為放鬆,以放鬆的姿態坐到深夜。這樣的美好不可言喻。
喜歡的另一家在屏東,離墾丁開車半個小時。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家,因為它很偏僻,在繞來繞去的小巷子裡。進入大門,豁然開朗,左邊是一排單棟的小樓,右邊是一座三層的樓房。說起來這也是一家很普通的民宿,我喜歡的是房間,很大的房間。我住過很多民宿和飯店,就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雙人房:臥室是一排半落地窗戶,外面是大片的綠色的田野和遠山,幾乎與室內融合在一起;洗手間和浴室加在一起大得嚇人,比兩張床的臥室還大,空間如此之大,簡直不知道為什麼。但是讓人覺得非常舒適。說起來這純粹是個人偏好,因為我旅行在外的住宿,最怕的就是衛生間的狹小,那種逼仄對陳陳代謝影響不好。這家的足夠大,大到讓我心滿意足。這家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開車不遠的地方有一家面海的歐式餐廳,好像叫“迷路小章魚”,他們的海鮮和牛排的味道,極為鮮美。
還有一家在九份,離熱鬧的街道有點遠,半山腰上一棟精緻的小樓。房間不多,但佈置精細。我住的房間竟有點五十年代的懷舊的感覺,從床頭櫃到檯燈到老式圈椅,都帶著時間的味道,洗手間的地面是花色繽紛的磁磚。最喜歡臥室的格局,書桌僅靠著窗。我那次去是為了完成一部書稿,結果那天下了一夜的雨,昏暗的檯燈下我滴滴答滴地打字,聽窗外雨聲,也是滴滴答答,有一種“巴山夜雨”的恍惚,以及滿滿的在旅途中的感覺。那晚沒怎麼睡,奇怪倒也不會太累,可能是因為室內的氣氛太舒服吧。第二天起來,到戶外散步,通往公路的小徑兩側開滿各色花草,霧氣濕潤,陽光隱約閃現。雖然看不見九份最吸引人的海景,但那一種遠離塵囂的環境,不就是我們出來住民宿要追求的嗎?
出門在外,當然也住過大飯店。花蓮的遠雄,台中的The One,高雄的85大樓,台南的成大會館,都是我住過不止一次的地方,當然高級舒適,各有千秋。但真正能夠融入記憶甚至成為懷舊對象的,還是那些各有特色的民宿。它們更適合鑲嵌在時間中,標誌出人生和歲月的人與事,把這些斑斑點點錯綜交織在一起,就像陽光從教堂的彩色玻璃上映照進來,明亮而溫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中 老式 牛排 在 食物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式牛排館的回憶
#鹹奶油餐包
#實驗小麵包野酵玉米麵包
正在實驗我的甜麵包食譜. 這個鹹奶油餐包是主要發酵用鮮酵的冷藏中種. 但是所使用的野酵液種是主粉的40%.
之後會以鮮酵養poolish來取代. 我沒有打算要用Panettone那種工法來完成. 除了耗時及需要技術及很多蛋黃以外. 麵粉的選擇當然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你加了很多的poolish也是會吃得到一點老麵香氣. 完全不同的麵包啊~
目前想知道的是口感問題. 我先從全高筋做起( 12.8%蛋白質含量) 就是覺得不夠鬆軟. 雖然熱熱的都很軟. 但是你看到的這個形狀在今天早上吃還是這個形狀. 但我是想要有那種凹凹的被壓了就很扁的麵包.....
所以接下來應該會在麵粉上面動手腳. 這個麵包有達到我想要的感覺. 早上的味覺特別明確. 麵包中牛奶和奶油的潤. 還有非常細微酸酸的液種後味. 小小的一顆就很滿足.
這是我對於以前台中牛排館的小回憶. 酥皮玉米濃湯. 鹹奶油餐包. 都是比牛排還讓小孩記憶深刻的食物.
鹹奶油餐包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小麵包. 這次是把之前在超市買一直用不完的的香草鹹奶油直接切塊包. 非常油滋滋~ 吃起來也很膽戰心驚... 但是這種簡單是最對品嘗麵包本身最有幫助的一個組合.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酸麵包.但是酸在很多食物中扮演著增味的角色. . 例如, 肉羹湯加一點黑醋. 或是在一些濃重的餐點例如宮保雞丁.甚至是你吃肉燥飯放的那個醃小黃瓜... 那些點醋的動作. 應該不是為了健康. 而是帶出一點深層的味覺刺激. 把原來的滋味更添濃重. 不只是唇齒之間. 而是一路滑向胃中的" 順暢" 感.
相同的, 老麵饅頭如果兌鹼得剛好. 雖然引出了甜味吃到的也是甜味. 但事實上. 蒸的時候在某個時間點. 你應該聞到的是酸. 兌得好的. 在甜味的背後應該要有微酸而不是微鹼.
同理當然可以用在這種麵包上. 一個好麵包不是吃大口嚼嚼吞吞就吃得出來的. 就像品嘗一杯100ml 紅酒. 在舌尖與舌根的感覺不會一樣. 但酒的好壞100ml 一定喝得出來( 事實上一口雖然可以定生死. 但一起吃的食物卻可以扭轉) ...我想要的就是能在這樣小小30 g麵糰裡找到的關於麵粉與酵母的連結感.
因為上一篇台式麵包有人提及奶酥. 所以我也同樣面團做了少少的奶酥. 太貪心. 因為很久沒用我泡了至少3個月的蘭姆葡萄所以倒了一堆. 酒味太濃了.而且包的量是30 g麵糰加17 g餡 吃不出太多感覺XD
台式麵包的調味是門學問! 但有時真的只想挖奶酥餡來吃的時候. 我包起來也是不會手軟的XD
老爺對這種鹹麵包沒甚麼興趣. 所以有" 幫他" 做了另一個實驗. 聽說東客的玉米麵包會加玉米糊. 所以我把玉米罐頭的玉米打成漿. 另加了整顆玉米( 這裡買不到玉米糊啊~~~
....
這是用40%野酵液種另加0.3%鮮酵完成的. 覺得玉米漿加太多. 你可以看到切面真的很黃. 整個麵包很特別. 口感上有種充滿水分海綿的感覺. 我沒有很喜歡. 也不是過發. 就是覺得玉米漿把麵粉的特性掩蓋( 玉米漿我歡喜地加了36%@@) 以後不會這樣做! 但真的非常玉米味. 不知道搭配甚麼好就是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