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食趣:梁老師聊飲茶文化】
上週讓大家猜猜飲茶時加茶水"掀蓋"的原因?
1.跟火有關
2.跟身份有關
3.跟遛鳥有關
4.跟風有關
答案是:3. 跟遛鳥有關。
哈,給猜對的粉絲們拍拍手!
而原因是為什麼,以及還有哪些與飲茶文化相關的趣談,以下小編摘錄了一段梁老師過去的專欄文章「從揚州湯包趣淡香港飲茶」,一起看看是怎樣的生活方式,融合交織出這般有趣的飲茶文化,下回去吃飲茶時,就可以跟朋友吹吹牛,分享這段食中趣囉:
【從揚州湯包趣淡香港飲茶】
文:梁幼祥
富裕過的城市,一定有些它特別的生活方式。悠閒舒適的揚州人,早上愛吃味美的湯包、晚上泡泡澡堂子,這就是揚州人說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而香港人呢?尤其是老人,則是早遛鳥、上茶館,一泡茶直到過午才歇。
臺灣過去有些揚州鄉親開的澡堂子,我曾試過,洗了澡,再請那揚州老師傅來搓背,哈,可真奇了,他老人家,嘴裡哼著小調,手裹著毛巾,慢慢的、有節奏的、七搓八搓的,又一層“老泥”被他搓得滿地都是。每回這麼一搓,晚上覺得好睡得不得了。而揚州的湯包是這些年才嘗的鮮,嚴格來說,揚州富春飯店的湯包,配根吸管,我覺得只是噱頭了,中看不中吃,與過去聽過的描述差太多,皮澎得緊,折口吃來幹,那包裹的湯也一般般,比鼎泰豐的湯餡,就差遠了,唯那盤揚州炒飯,還是要的!
香港的飲茶,多少也受揚州的影響,百年前的香港絕大多數有錢人來自上海,而上海人的家廚,許多都是揚州與蘇杭的鄉親,而香港人的食風,能吸納、善改良,是出了名的,像叉燒包、燒賣、蝦餃,那些用面為皮,海鮮為餡的小點,也是一代一代改良而來,香港人能讓他的飲食國際化,就是有錢人嘴能挑,頭能想,廚師能仿也能做。現在英文中的Dim Sum, 指的就是茶樓那一籠籠以蒸為主,潤能沁心、滑能爽口的粵語發音的點心。
二十多年前與姐姐慧懿同赴香港參加書展,我們起了一早去看茶樓,早上的六點半,整個茶樓已滿得我們要與不識的人拼桌,才得一席。男人,人手一份報紙,有人論股市、有人辯馬經,女人則催孩子快吃趕上學,服務員拉開嗓門“燒賣”、“叉燒包”、“蝦餃”,叫賣她手推車中的點心,我證實了一英國環境專家的研究報告,香港最吵的地方不是機場,而是早晨飲茶的茶樓。
香港人可以從早一壺茶,沖到快中午,那茶葉已汁滴無色無味了,他們才散席而歸,因為那兒有冷氣,鄰座的聊天就有商息,最主要的是茶樓也不趕人。別人幫你倒茶,你不用說謝謝,只用兩根指頭點點就好,壺水沒了,你不用叫服務生,只要把壺蓋移開個口就行了,哈!這是有故事的,就連許多老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就來吹吹牛吧!
相傳乾隆下江南,來到揚州的酒樓,隨從一併入座,席間他看到別桌客人,都互相倒茶,倒來倒去的。玩心一起,幫那些地方官和大臣倒起茶來,誰知這些傢伙全跪了下去,讓天子倒茶,可是欺君之罪,殊不知,哪天被擺一道,這小辮子被捉了出來,掉了腦袋還得了,乾隆一看,說:“ 我一輩子都是別人倒茶, 我六次下江南, 你們都辛苦了,別跪!別跪!我呢,當好玩,也當恩澤,你們一跪還露了我的身份,就不好玩了,以後就用兩根指頭彎著扣三下,當跪恩吧!”後來,揚州茶樓老闆到了香港傳了這故事,香港人也覺得每天都喝茶,每次也倒來倒去,謝個不停真煩,所以在茶樓也來了這套,有趣的是揚州卻沒這套說法了。
至於沖水不必出聲,又有一故事啦。相傳早年的香港有錢人,早上遛鳥後就將鳥籠往茶桌上一放,捧出鳥兒放進空了的茶壺中,拿個草杆子逗鳥,茶壺暖烘烘,鳥兒暖活了便吱吱呀呀地唱了起來,一來比比聲,二來比比富。別的公子塞了一大筆小費,給店小二,趁他不注意的時候,一傢伙把開水沖滿了那有鳥的壺,這熟了的畫眉還能叫嗎?糾紛一起,鬧進香港法院,這英國法官,判了店小二無罪,也不必賠款,但以後茶樓要添開水沖茶,那茶壺的蓋子得掀開,沒開的就不理你,您想,這法官聰不聰明!當然,煮鳥的事兒以後也沒再發生了。
這故事的由來,好多人說是我自己編的,但不管是真是假,的確是食中之趣。您到香港去看看,許多小動作,都在那桌臺上,早期臺灣人見面打招呼會說:“飽莫?”大陸人打招呼會說:“吃飯沒?”香港人則會說:“飲咗茶未?”這些都是文化,也都是故事,吹完了牛,我真想即刻就有壺“普洱”,一籠“蝦餃”,再加一客“燒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