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新聞世界——阿米斯系列 三部曲
【東海岸,別炒了】
阿米斯音樂節不只是狂歡慶典,背後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參與的人,可以尊重在地文化,用在地文化習慣思考的能力。
尤其是台東都蘭部落從西元兩千年之後,外來非原住民人口數超越了阿美族人,但這樣的情況不只是發生在都蘭!
因為二戰嬰兒潮世代所引發的退休潮,讓環境優美的東海岸,成為移居的夢土,加上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的湧入,帶動了東海岸的土地及房屋價格,房地產的炒作熱度大增,開發也隨之而來。
東海岸的部落該如何在復興傳統價值的同時,還要擋下開發?阿米斯音樂節所帶起的部落新力量,能否扭轉局面?
感謝 LiMA新聞世界 採訪報導
#阿米斯音樂節 #東海岸 #觀光與開發 #背後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參與的人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用在地文化習慣思考的能力 #AmisMusicFestival #都蘭部落 #Atolan #Taiwan #taitung #都蘭鼻 #傳統領域 #pacifalan #太平洋 #那些遍地開花 #遍地開花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很快,「中天新聞台」也許會消失,但「中天新聞」會挺下去,讓無色理念發光發亮。
蔡衍明是成功的商人,霸氣、率真、講義氣、思考不受框架限制。他出身後火車站富商家庭,父親吃過白色恐怖苦頭,年輕時支持黨外,在台灣賺了第一桶金,90年代到大陸投資設廠,成為第一批西進台商,跟著大陸黃金30年賺了大錢,成為台灣首富之一。台灣人重感情,賺了錢就想投資故鄉,造福鄉親,初期投資飯店餐飲,也賺了錢,經營企業連戰皆捷。
後來因緣際會買電視台,誤打誤撞連帶買了《中國時報》,卻渾然不知「媒體即政治」,闖進政治叢林吃了不少苦頭。入主中時集團,正如他自己所說,只帶了長子進入,其他完全尊重既有班底,初期尚能相安無事。
但《中國時報》有自己的報性與獨特的組織文化,蔡衍明經營企業一路順遂,也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更不懂如何與新聞人溝通相處,大約1年後開始發生文化衝突。
《中國時報》長期與《聯合報》並列兩大報,內容相對較開放,對台灣民主化有貢獻。余紀忠先生文人辦報,輕視組織管理,自己找能人幹才,給最優厚薪水與獎金,重要新聞自己指揮編採,主筆室擺張辦公桌坐鎮指揮。直接領導的風格養成編輯部人人頭角崢嶸的特殊文化,報社充滿自由主義、反權威色彩。
蔡衍明第一次和報社中層以上主管會面,就有人挑戰他的政治立場,詢問未來《中國時報》是什麼顏色?形同要他交代政治立場,已預告遲早難免發生的文化衝突。
他受正統國民黨教育長大,自認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到大陸拚事業30年,又見證大陸經濟社會神速的進步,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希望中國富強。但台灣政治環境變了,不再是他成長時那個鼓勵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社會,「親中」成為政治不正確。
大陸應尊重台灣人感情
他認為兩岸和平、合作最有利,台灣不需要敵視大陸,大陸應尊重台灣人的感情,誠懇幫助台灣發展經濟,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兩岸就可以漸漸融一。素樸的「無色」理念,看在反中人士眼中,卻成為「賣台」。他們連結他的政治觀點和在大陸賺錢兩件事,輕率認定「拿共產黨的錢、幫大陸辦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他接掌《中國時報》的所有風暴,都源自這二點。第一,頭角崢嶸的《中時》文化和賺錢企業家之間的文化擦撞,一些舊人不服紛紛拂袖而去。而《中國時報》是個大報,動見觀瞻,內部衝突外溢效應,讓討厭在大陸賺錢台商的人抓到機會,加碼攻訐蔡衍明「親中」、「賣台」,加上幾個政治立場鮮明的幹部,離開《中國時報》後,以親歷其境的身分加油添醋提供素材,更讓人百口莫辯。
經過這次中天新聞台關台事件的衝擊,一些真相漸漸浮現。所謂旺旺中國每年領取「補助款」,其實是大陸對企業的獎勵補助,所有中外企業都依法領取,並非獨厚旺旺中國,而旺旺中國和旺中媒體集團是兩家公司,前者是香港上市、大陸營運的公司,後者是台灣媒體集團,同一位董事長,但股東結構不同、法遵不同。
關台風暴過程中,曾有民進黨立委企圖打「國安牌」置中天於死地,在立法院質詢國安局,要求說明旺中集團和大陸是否有不法關係?國安局明確回答,中天換照無關國安問題,NCC主委亦有類似陳述。民進黨完全執政將近5年,蔡衍明有任何不法,老早查清楚了,「紅媒說」可以休矣。
社會大概都認定蔡衍明是統派,其實未必準確,這牽涉到定義問題,什麼是統派?2014年蔡衍明在上海主持《旺報》舉辦的「創富論壇」,在開幕演說中主張,應該用「融一」取代「統一」,先促進兩岸融合為一體再談統一。請注意,這是在大陸的演說,是對北京當局的建言。
兩岸融一可以過好日子
回到台灣,他多次在報社主筆會議進一步說明,「融一」是漫長的過程,大陸要心靈契合、和平統一,就是代表要讓台灣人心甘情願接受統一,何況「統一未必代表統治」。但台灣不能逢中必反,不能追求法理台獨,要讓大陸對統一不感到絕望,善用兩岸融合的進展,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這才是台灣的最佳策略。他倡議「無色覺醒」,簡單說,就是不藍、不綠、不紅,從人民角度思考未來。請問,這是統派嗎?
論媒體老闆介入編輯台,先不談法理爭議,德國歷經多年憲政層次的辯論,最後肯定媒體老闆身為媒體一分子,也有權力分享媒體所擁有的新聞自由。就個人所學所知與實務經驗,全世界、全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恐怕沒有一個媒體老闆不介入編輯台。
再看看眼前各電視新聞台老闆,誰不介入編輯台、介入政治,遑論民進黨政府毫無遮掩介入媒體,甚至操控NCC委員提名,把獨立機關變成手中玩具,不但介入媒體,還進一步剝奪反對方媒體經營者應有的新聞自由,合理嗎?誰更對不起受播大眾?
這隻鬥犬霸氣,但願意溝通,也能夠溝通,他的見解常常很跳躍,有時超前思考太多,讓人直覺不可思議,深思卻感到有道理,有助突破思想框架。
蔡衍明常說「碎碎念是最好的管理方法」,他表達很直接,不習慣的人容易受不了。但他主持會議從來沒有會議紀錄,也不追辦,幹部各自心領神會,微信群組更多是屬於「盍各言爾志」的性質。
這才是真實的蔡衍明。
(作者戎撫天為中國時報總主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05XRSRC2rE/hqdefault.jpg)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其實這本書裡面寫的,都是你我很熟悉的事。但生命當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熟悉」。
.
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習以為常;因為熟悉,所以你會覺得沒有問題;因為熟悉,所以只要有任何一點的改變,你就會覺得疼痛不已——卻忘了這些「應該」一直以來是如何的捆綁你。
.
小時候當個體貼溫柔檢點的乖女兒。
青春期只能「被動」讓男生示愛。
拉警報了就要立刻生出一個伴。
進入婚姻之後,除了要扮演前面的多種角色的組合,當一個好太太、好女兒之外,還多了一個新的角色,好媳婦。
等到媳婦熬成婆的那一天,一切又重新開始,你拿過往的怨與苦去對待下一代,告訴他們: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
.
相對的,男性的角色也不輕鬆。
在前面的脈絡底下,「文化纏足」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相信「苦命就會甘來」的女性、過度控制的母親。兒子想要喘口氣,逃到外面的世界,一方面不想要別人管(這是兒子身分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又想要找一個順從溫柔婉約的妻子(這個是丈夫身分的需求),內外夾攻、自相矛盾,所以就算結婚,逢年過節回老家,也無法處理自己媽媽和自己老婆之間的三角關係,跑到外面抽煙或者是電動手遊;而就算是平時在自己的小家庭,也無法處理自己和妻子之間的衝突——就像當年從家中逃跑的父親一樣。所以這些男人只好逃到外面,找另外的慰藉,可能是工作、遊戲、甚至是另外一個人。但不論他們逃到哪裡,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棲息地。
.
大家在這個「應該」的世界裡,心裡悶得苦,但心裡不說。可悲的是上面這些熟悉,你就算都知道了,也覺得很不公平,可是還是不曉得該怎麼樣改變。畢竟你只要做一點點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別人就會說你「反骨」、「不孝」、「不知禮數」。幸好,這本書有一整章在講 #你該怎麼辦
.
@sinceremuer 這本書的後半段結合了各種不同的治療策略,包括:
-理性剖析你那些「應該」背後的來源、需求、與盲點
-協助你安撫自己的內在情緒小孩
-以及最重要的,提供無論如何都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人,一系列自我保護的咒語。
.
如果你總是在替別人著想,而無法替自己著想,那麼或許從這些咒語開始,可以讓你變得有點不一樣。
「
-我為了我自己,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我重視自己的感受,我想要成為保護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不是自私,而是自愛、自我照顧。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這才叫自私
」
如果你總是被自己的生氣、嫉妒、羞愧感、罪惡感、自卑感等等佔據(p.91),那麼或許在這些感覺背後,有一個渴望被愛的自己,他一直好努力好努力,希望有人能夠看見並且肯定,卻忘了其實能夠永遠陪伴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
我常常說「用你對待別人的那種好,來對待自己」,但無法每天做到,也不需要做批評,哪怕只是做到一天、1分鐘、甚至1秒鐘也好。
.
我和作者周慕姿心理師,一起來談談這本書!
#他們都說妳應該 #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寶瓶文化
#心得全文 https://link.medium.com/5lR0X3FIg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hvKbM45ykg/hqdefault.jpg)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紐約最近想要立法禁止販售鵝肝醬,不過鵝肝醬的製造方式其實相當不人道,是透過不斷的強迫灌食,讓鵝啊鴨啊吃超過牠們平常吃的量,然後再把牠們脂肪肝的肝拿來做料理,因此有議員提案,要禁止販售鵝肝醬,還受到那麼多人的支持。
但不強迫灌食,鵝也能很快樂地被養成脂肪肝嗎?
近十年前,紐約有一位廚師Dan Barber ,覺得說「鵝肝醬不能亡」,於是開始研究不虐待動物的製造鵝肝醬的方法。他開了自己的農場,自己種植餐廳會用到的有機蔬果,還把鵝養得肥肥胖胖的,他的秘訣就是把鵝養在美食天堂,這樣牠們自然而然就會吃過量。就像我們每次去高級餐廳吃buffet一樣,就算再撐,牛排還是要再切一片、生蠔還是要再吃一顆、舒芙雷還是要再點一盤。
Dan Barber的農場證明了不虐待動物也能做出好吃的鵝肝醬,但像Dan Barber那麼高成本、那麼用心的做法,大概沒多少人跟他一樣吧。
說到灌食虐待動物,其實台灣最近也有在吵類似的議題,就是農曆7月20的義民節賽神豬,最近也有人在網路上發起了連署,希望停止神豬重量比賽。因為神豬比賽需要過磅確定體重和排名,為了將豬趕到鐵籠過磅,必須將豬五花大綁,並用拖車吊起來秤重,而且這些信徒為了讓自己的豬得獎,在飼養神豬期間會限制行動,並且不斷餵食,導致多數神豬四肢扭曲變形,胖到癱瘓。
也因為神豬的脂肪太厚,在宰殺時根本無法先電擊,只能透過非人道的方式進行宰殺。
所以今年的義民祭就有很多動保團體出面抗議,但他們表示,他們反對的不是祭典文化,而是反對重量競賽,以及虐養虐殺。
但這種行之有年的傳統習俗非常的難改變,客委會也說,希望大家能尊重客家信仰。更何況賽神豬還能拼經濟、保護傳統文化。
新埔義民廟總幹事魏北沂就說,辦理義民祭典與神豬競賽,不僅可以交流各個客家社會的情感,還能牽動農村所有農產品交流,活絡經濟,也讓傳統的客家戲曲有個舞台。客家文化學者邱彥貴也認為,農戶對於要向神明進貢的神豬,會抱持虔誠敬畏的心去飼養,構成人與神的交流。
But!
現在養豬的人越來越少,這幾年已經漸漸變成由專業戶代養再跟他們買豬,到底該怎麼把關,又是另一個難題。而且很多人在說義民祭跟賽神豬應該是兩回事,2011年的時候也有包括林生祥等超過兩百位客家人發起連署,認為神豬比賽,不是客家的傳統文化與習俗,義民祭典用這個來標榜客家文化,是對客家人的嚴重羞辱。
的確,賽神豬是源自於日治時期,為了鼓勵農家養豬增加收入與營養來源,後來才漸漸跟廟宇的祭典結合。但時代一直在走,現代很多觀念常常都會跟過去的傳統習俗牴觸,都需要花很多時間慢慢微調溝通。
西班牙著名的鬥牛,也因為動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被認為是在虐待動物,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委外製作的民調結果更顯示,只有19%的西班牙成人支持鬥牛,並且有高達58%反對。
西班牙部分地區現在也正努力改善這項「習俗」,像是卡斯提亞─雷昂自治區(Castile and León)等地區不再於慶典上殺死牛牛。西班牙自治區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也在2017年的時候把觀看鬥牛變成18禁,並將比賽的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10分鐘、減少牛隻數量、鬥牛士不能對牛隻使用攻擊性武器等等,希望能透過這些限制來讓鬥牛更難吸引觀眾,藉此達到禁止鬥牛的目的。
一位馬德里居民就說:「我認為法律應禁止把虐待動物,當作一種娛樂。」
事實上,行天宮從2014年因為環保因素撤除香爐到現在還是很多人去參拜。義民祭的神豬競賽活動,也曾經有爐主用米豬的方式代替,並且將米分送給弱勢團體。當傳統文化、民俗信仰抵觸新時代的動保、環保、性別等等觀念該怎麼辦呢?除了雙方論戰、禁與不禁,有沒有什麼折衷或替代方案呢?你對於賽神豬有什麼看法?快來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2Uul8mwkDY/hqdefault.jpg)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在 自然科| 柒、附錄之二 -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各領域/科目可發揮課程與教學之創意與特色,依需求適時融入,不受限於上述議題。 ... 認識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素養;維護多元文化 ... ... <看更多>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在 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 Explo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阿米斯音樂節不只是狂歡慶典,#背後的目的是希望能讓參與的人,#可以養成尊重在地文化,#用在地文化習慣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台東都蘭部落從西元兩千年之後,外來非原 ... ... <看更多>